「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舉行—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由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發起,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和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三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於2020年8月10日~16日在西安舉行。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是本世紀以來地球科學的前沿方向,是地球化學的全新領域。本屆暑期學校邀請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天津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西北大學,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佛羅裡達州立大學、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紐約市立大學、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南阿拉巴馬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的34位專家學者進行授課,200餘家單位近2000名科研工作者及學生,相聚「雲端」,探討非傳統穩定同位素領域最新的研究方法、最熱門的研究方向及最有前景的應用空間問題。

本次暑期學校採用了遠程線上授課模式在多個網絡平臺進行了直播,課程內容涵蓋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的基本理論、儀器發展,實驗操作方法以及多硫、三氧、汞、鈣、鎂、鐵、鋰、鉻、鉀、鋇、銅、鎳、釩、硒、鈦、矽等十幾種穩定同位素體系的分析方法和在地學領域中的應用,展示了該領域近幾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也回顧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研究的發展歷史、現狀及未來展望。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第二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在中國科大舉行
    7月10日上午,第二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拉開帷幕。中國科大副校長楊金龍教授、地球化學專業主任倪懷瑋教授、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張兆峰研究員、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何永勝副教授及中國科大地空學院黃方教授和肖益林教授等領導和授課老師出席開幕儀式。
  • 第二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圓滿落幕
    7月22日上午,第二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在理化大樓東三報告廳落下帷幕。上午八點半,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朱祥坤研究員為學員們講授最後一堂課:關於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的研究歷史、分析方法和應用。朱祥坤研究員是國際上最早開展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的先驅之一,他系統介紹了這個新領域的起源,報告內容豐富有趣,學員們深受啟發,大家以熱烈的鼓掌表示感謝。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在礦床學研究中的應用
    主講:朱祥坤題目: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在礦床學研究中的應用時間:2017年12月7日下午14:30地點:地球科學學院學術報告廳朱祥坤,1985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地質學專業。地球化學家,牛津大學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同位素研究室主任、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實驗室主任。200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主要從事同位素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有關領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地球與太陽系的早期演化、地圈與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及其與環境變化的關係、海底熱液活動與成礦作用、造山帶與巖石圈演化、同位素技術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等。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探索地球形成與演化之謎
    自上個世紀末多接收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MC-ICPMS)問世以來,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穩定同位素的高精度分析,從傳統的幾個氣體元素(C、H、O、S、N等)擴展到幾乎整個元素周期表,開啟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這一新的研究領域。
  • 地化所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包括Fe、Cu、Se、Mo、作為一種新的、潛在的地球化學示蹤劑,近10餘年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的研究得到迅速發展。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溫漢捷帶領研究團隊通過國內國際合作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包括:  (1)Cd同位素分析測試技術的建立:研發了針對不同類型樣品的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清華宣布舉辦「雲上」清華全球暑期學校活動—新聞—科學網
    「雲上學堂」現場 7月3日,清華大學在該校舉行「雲上學堂」在線教學總結、分享、展望活動,全面總結了上半學年在線成果以及經驗,會上,該校宣布將舉辦「雲上」清華全球暑期學校活動。 邱勇同時宣布,清華決定從今年暑假開始,每年舉辦「雲上」清華全球暑期學校。今年的暑期學校將於7月20日至28日舉行,以「面向疫情後的世界」為主題,運用「雲講座」「雲研討」「雲參觀」「雲觀演」等多種形式,匯聚全校優秀教學資源,邀請海內外知名教授授課,課程涵蓋經濟、政治、社會、教育、氣候變化、領導力等諸多領域。
  • 胡耀武作客人文學院穀雨計劃專場講座:「穩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學」
    自玉米的穩定同位素異常現象被發現起(當時用於給碳十四年代做校正),到碳穩定同位素、氮穩定同位素領域的兩篇開山文章,再到1983年碳氮穩定同位素首次被用於骨膠原研究(以反映古人食譜),以及1985年Sr穩定同位素被建議用於人群來源研究,國際上穩定同位素分析的早期工作基本都來自於地球化學界
  • 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啟動建設—新聞—科學網
    揭牌儀式現場,首任實驗室主任、近代物理所副所長趙紅衛介紹,該實驗室將主要聚焦三個研究方向,即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的超重元素合成研究和超重穩定島探索、面向國家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同位素技術研發和面向甘肅省產業升級的同位素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
  • 研究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定量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樹輪實驗室利用東北地區的油松年輪穩定氧同位素(d18O)首次定量重建了東北地區年均溫變化,方差解釋量達到46.6%。重建與中高緯歐亞大陸溫度變化空間相關顯著,也與周邊其餘水文氣候重建同步變化。 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東北溫度內部變率大的時候,十年到多十年周期顯著,進一步研究發現重建主要受東亞夏季風(EASM)和北大西洋濤動( NAO)影響。
  • 專家觀點 陳玖斌:土壤環境重金屬汙染的同位素示蹤
    獲國際地球化學學會Kharaka獎。主要從事金屬穩定同位素環境地球化學研究,建立了地質樣品鋅、汞、鎵、銻等同位素分析方法,在有機絡合、礦物吸附等環境過程金屬同位素分餾機制、汞同位素非質量分餾機理、古氣候重建以及土壤、河流、大氣、湖泊等環境金屬同位素應用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原創性成果,在NC、GCA、EST等高水平SCI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 Atomic Spectroscopy:國際首個磷灰石Cl同位素標樣及高精度微區...
    然而,與成果豐碩的傳統穩定同位素(O和S等)和方興未艾的非傳統穩定同位素(Mg和Fe等)相比,Cl同位素研究均非常滯後。常規的Cl同位素分析直到本世紀初才成為現實。這主要受標樣匱乏和測量技術制約,導致其同位素測量,尤其是高精度測量,一直挑戰重重,限制了Cl同位素地球化學這一前沿領域的探索。
  • 老師您好,請問同位素地球化學在國際上現在還是研究熱點嗎? 利用它...
    X 老師您好,請問同位素地球化學在國際上現在還是研究熱點嗎已輸入0字 提交 有1個回答 葉山 2018-03-29 同位素地球化學目前仍然還是熱點
  • 紫金山天文臺等在高精度鉀同位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月15日,《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Acta)正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等關於高精度鉀同位素研究的最新成果。隨著世紀之交同位素質譜測試技術的革命性發展,特別是多接收等離子體質譜儀(MC-ICP-MS)的問世,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這一新的分支學科應運而生,並迅速蓬勃發展,成為本世紀第一個十年地球化學領域的最大亮點之一。
  • 建設獨具特色的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化學學科...
    1969年起,地化教研室的老師們將工作積極投向野外地質隊、物化探隊及有關部門和學校等,開展以教改小分隊和培訓班為主要形式的教學和科研活動,向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傳播地球化學和地球化學探礦的理論和技術方法。  這期間,地化教研室的人員還參加了「北京西郊首鋼地區環境汙染調查與評價研究」項目,項目成果受到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表彰。
  • 碳酸鹽風化對山麓冰川流域河水化學主導作用明顯—新聞—科學網
    由於高海拔山麓冰川流域受生物過程及人為因素影響較小,為研究冰川環境下Mg(鎂)同位素組成受控機制及化學風化過程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金章東研究員團隊以此在2014~2016年系統採集東帕米爾高原慕士塔格流域河水、泉水、降水、水系沉積物、風塵堆積物及典型巖石樣品,分析冰川流域河水主要元素比值及Sr(鍶)、Mg同位素組成的時空變化規律,探討高原山麓冰川流域化學風化特徵。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學術交流會
    【會議簡介】   穩定同位素技術是研究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手段。碳、氫、氧、氮作為自然界最常見的組成元素,其在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間的交換、吸收、運移、分配、轉化構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生態過程。
  • 新疆天文臺「2015年脈衝星和引力波暑期學校」舉行
    新疆天文臺「2015年脈衝星和引力波暑期學校」舉行 2015-10-30 新疆天文臺 【字體:大 中 小】 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主辦的「2015年新疆脈衝星和引力波暑期學校」於10月23日至27日在烏魯木齊舉行。來自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近100名學生和學者參加了此次培訓。   脈衝星和引力波是當今天天文學和物理學的研究前沿,直接探測引力波將打開觀測宇宙新窗口,這將對天文學和物理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北大研究生空間計量經濟學暑期學校暨空間數據科學國際研討會舉行
    2018年5月27日上午,由北京大學研究生院、政府管理學院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共同主辦的2018北京大學研究生暑期學校「空間計量經濟學前沿」暨第二屆空間數據科學國際研討會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A.
  • 2018年穩定同位素技術應用交流會圓滿成功
    祝賀2018年穩定同位素測量技術及應用學術交流會圓滿成功   五月的北京,陽光明媚美好,樹木鬱鬱蔥蔥。2018年5月15日,2018年穩定同位素測量技術及應用學術交流會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成功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