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化所提出整合的東亞全新世火山灰地層框架

2020-08-04 光明網

正確理解氣候突變事件的時空差異和驅動機制,需要對高解析度古氣候記錄建立精確的年代學控制。目前東亞高解析度湖泊記錄的定年主要依靠14C法,但該方法在萬年時間尺度存在百年的定年誤差,因而難以制約百年尺度的氣候變化。東亞廣泛存在的火山灰等時標誌層,是古氣候記錄精確定年和時間同步的有力工具。然而,在利用火山灰關聯古記錄前,需要建立細緻的區域火山灰地層框架。儘管過去的幾十年間,東亞地區有大量的火山灰研究,但隨著火山灰提取、分析和定年方法的革新,區內的火山灰信息亟待更新,過去的地層框架也難以滿足現今的研究需要。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陳宣諭、中科院院士徐義剛和英國合作者,對東亞的火山灰研究開展了系統回顧工作。通過文獻梳理,識別出區域內分布最廣的二十二層全新世火山灰,它們來自日本、中國/朝鮮、韓國和俄羅斯的大型火山噴發(圖1)。根據火山灰的已知分布、玻屑地球化學特徵和噴發年齡的最優估算,該研究構建了整合的火山灰地層框架。

研究發現,地層框架內的火山灰具備特徵的地球化學組成(圖2)。例如:日本火山灰為低鉀和中鉀系列,主要為流紋質。俄羅斯火山灰為中鉀流紋質,但因具有更高的鉀和更低的鈣而可以與日本火山灰相區分。韓國火山灰具有獨特的高鉀響巖-粗面質組分,而中國/朝鮮的火山灰則為高鉀粗面-流紋質。總結起來,框架內不同火山的產物可以通過主量元素區分,但同一火山不同期次的噴發產物,則還需利用年代學/地層學證據加以區分。

此外,該研究集合了區內高解析度古氣候記錄,結果顯示,東亞夏季風在全新世的演化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圖3)。例如,華南地區的董哥洞和湖光巖顯示出早中全新世適宜期,而華北的湖泊和韓國的記錄則顯示出明顯的中全新世適宜期。更重要的是,這些記錄表明百年尺度的氣候震蕩/突變事件廣泛地出現在東亞季風區。然而,現有的年代學模型不足以制約這類突變事件在不同記錄中的相對時間和相位的差異。該研究將構建的火山灰地層框架與東亞夏季風古記錄相結合,討論了火山灰標誌層在氣候突變研究中的關鍵作用。

該研究指出了未來東亞火山灰年代學研究的機遇。鑑於顯微火山灰方法在東亞才剛剛起步,過去的研究僅針對肉眼可見的火山灰層,未來首要的工作方向是在重要古氣候記錄中系統地應用顯微火山灰方法,拓展火山灰在除日本以外地區的分布,從而實現利用火山灰標誌層在東亞更廣闊的區域內連結古記錄。此外,單顆粒火山玻璃的微量元素分析將是另一重要的前進方向,完備的火山灰微量元素資料庫將為區分同一火山不同期次的噴發產物提供可能。

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該項目受中科院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B類)(XDB18000000)和中科院對外合作重點項目(132744KYSB20130005)聯合資助。

廣州地化所提出整合的東亞全新世火山灰地層框架

圖1. 東亞全新世關鍵火山灰層的源區和分布

廣州地化所提出整合的東亞全新世火山灰地層框架

圖2. 東亞22層全新世火山灰標誌層的主量元素玻璃地球化學組成

廣州地化所提出整合的東亞全新世火山灰地層框架

圖3. 東亞全新世火山灰地層框架與區內高解析度古氣候記錄

相關焦點

  • 捕捉火山灰——巖石磁學鑑定古老地層火山灰新視角
    火山噴發是地球上的重大地質災害之一。一些火山噴發出的火山灰高達幾十公裡,直抵平流層,可影響天氣變化,火山灰形成的降塵也會給當地民眾造成極大的生活困難。但在地質歷史時期,火山灰是「診斷」地球古老地層絕對年齡的最佳材料,而地層的絕對年齡又是破譯地球系統演化的關鍵密碼。
  • 中國科學家發現鑑定古老地層火山灰新視角 助力破解地層年代
    青藏高原所供圖中新網北京3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對雲南古老地層的最新研究發現,通過構建「火山巖—火山凝灰巖—沉積巖」對比序列,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可作為捕捉火山灰的有效指標,幫助破解地層年代。
  • 中國科學家發現鑑定古老地層火山灰新方法 助力破解地層年代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對雲南古老地層的最新研究發現,通過構建「火山巖—火山凝灰巖—沉積巖」對比序列,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可作為捕捉火山灰的有效指標,幫助破解地層年代。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顏茂都研究員表示,火山噴發是地球上的重大地質災害之一,但火山灰是「診斷」地球地質歷史時期古老地層絕對年齡的最佳材料之一,而地層的絕對年齡又是破譯地球系統演化的關鍵密碼。火山灰由火山噴發的微小碎屑顆粒組成,顆粒極細的火山灰顆粒可小於125微米,與細顆粒碎屑沉積物形態特徵相近。
  • 我科學家發現 捕捉古老地層火山灰新方法
    【來源:科技日報】捕捉到古老地層中的火山灰信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過構建「火山巖—火山凝灰巖—沉積巖」的對比序列,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發現,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可作為捕捉雲南地區火山灰的有效指標。
  • 科學網—巖石磁學識別火山灰以診斷地層「年齡」
    「火山灰是『診斷』地球地質歷史時期古老地層絕對年齡的最佳材料之一,而地層的絕對年齡又是破譯地球系統演化的關鍵密碼。」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顏茂都告訴《中國科學報》。 已有研究表明,由於缺乏火山巖的放射性同位素年代限定,近年來青藏高原內外許多新生代地層的年代出現了爭議,阻礙了人們對青藏高原構造和古氣候演化的認識。
  • 地球環境所揭示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及其與夏季風...
    但關於全新世其多時間尺度變化及其與東亞夏季風之間的關係存在爭議,不同載體(如黃土、海洋、湖泊、模擬等)的重建結果差異較大,動力學解釋也呈現多樣化。儘管中國黃土被普遍認為是同步記載東亞冬夏季風變化的良好載體,但缺乏具有可靠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高解析度資料。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全新世東亞季風與人類活動存在500年周期的同步變化
    長期以來,人們認識全新世(約1萬年以來)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係,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災變性氣候事件:如洪水、乾旱、地震、火山、冰筏事件等,對人類活動產生的重大影響;(2)周期性氣候變化:如十年-百年際時間尺度的周期性氣候振蕩,可能與遊牧遷徙、人口變動、戰爭頻率、王朝更替等人類社會發展進程有關;(3)社會彈性(social resilience):考古文化對氣候事件或周期脅迫的敏感程度。
  • 廣州地化所積極參與「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
    開幕式本次活動,廣州地化所承擔了「科學之美」圖片展的籌備任務,同時精心準備了地質標本、科學海報、科普報告以及參加科普演講比賽國賽的選手秀和科學教育沙龍,為公眾奉獻了一場豐富的科學盛宴觀眾駐足欣賞圖片活動現場還展出了五十餘件礦物、巖石和古生物化石等地質標本,電氣石、黃鐵礦、方鉛礦、烴源巖、矽化木、岫玉、隕石坑撞擊角礫巖等吸引了觀眾的目光;科學海報圍繞廣州地化所的科研方向
  • 廣州地化所提出具有高放射成因鉛同位素的殷商青銅器的來源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孫衛東及其領導的團隊,從鉛同位素、錫礦等角度探討了殷商青銅器的物源。提出殷商早期具有高放射成因鉛同位素的青銅器可能來自非洲。論文發表在Nature出版集團的Scientific Reports上。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明金的直博生陳蘭夏迪,使用蒸汽吸附分析儀測量21種礦質氣溶膠的質量隨相對溼度(0-90%)的變化,從而定量闡明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這21種礦質氣溶膠包括14種常見礦物(如石英、長石、石灰石和伊利石等)以及7種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實際沙塵(如圖1所示)。
  • 廣州地化所開展「小石頭,大秘密」主題科技教育活動
    廣州地化所開展「小石頭,大秘密」主題科技教育活動 2019-05-13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 語音播報   5月12日,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中心小學86名師生及家長來到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學與資源科普基地
  • 挪威大氣研究所Knut Breivik博士訪問廣州地化所
    應副所長張幹邀請,挪威大氣研究所(Norwegian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Research,NILU)高級研究員Knut Breivik博士於6月13日至15日訪問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原標題: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2020-09-09 地球環境研究所 【高解析度石英OSL年代指示三個剖面全新世黃土沉積在千年尺度上基本連續和平均沉積速率的一致性,所有剖面地層、磁化率、色度和平均粒徑均表現出一致的變化趨勢(圖1)。地層巖性變化揭示全新世以來逐漸增強的成壤作用,並得到磁化率和色度數據的進一步證實,即磁化率均表現增強趨勢,亮度呈現減小趨勢。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該研究基於華南和北美典型地區高解析度的牙形類生物地層學,並結合菊石、蜓類、鋯石U-Pb年齡、旋迴地層學、全巖碳、鍶和牙形類氧同位素等進行對比研究,建立了兩個地區綜合地層的對比框架,並在此新框架的基礎上,約束和討論了二疊紀中期的多個重大環境背景事件。
  • 廣州華景澤暉幼兒園小朋友到廣州地化所探秘神奇地球
    廣州華景澤暉幼兒園小朋友到廣州地化所探秘神奇地球 2019-01-21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新版《中國綜合地層和時間框架》發布
    這是對本世紀以來中國地層學研究進展的一次綜合性整理和總結,專輯中發布的中國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可為全球或區域地層深化研究、各省區開展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工作,以及在相對精準的時間尺度上開展生物演化研究提供參考。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地層學研究不斷前進。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全新世地磁場極端變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古地磁與年代學學科組博士後蔡書慧和該所合作導師朱日祥、鄧成龍、秦華峰、潘永信及山東大學合作導師靳桂雲、美國合作導師Lisa
  • 世界礬都驚現球泡火山流紋巖群
    從晚白堊世至第四紀早更新世,本地區曾強烈抬升,因風化、剝蝕作用,缺乏較好的堆積環境,致使蒼南缺失這一地層,進入中更新世,地殼處於相對穩定,開始有第四紀沉積物,木本植物均已繁殖,並出現亞熱帶所具有的針闊混交林,當時鰲江尚只具雛形,流水作用還不十分活躍,堆積物以洪積為主。晚更新世初斯,氣候溼潤,降水充沛,流水作用活躍,鰲江繼續發育,並在山前地帶出現洪積粘性土碎礫石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