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年「火山通道」等著你 世界礬都驚現球泡火山流紋巖群
■蕭雲集 文/攝
國慶前,礬山鎮幹部在水尾後山尋找礦硐遺蹟時,發現了一些奇怪的巖石分布。經過初步分析,應該是典型的火山流紋巖群。碎角礫熔巖、巖性流紋巖、流紋斑巖等等幾乎囊括了巖石學圖譜中流紋巖類的各種巖石,其式樣、規模之豐富,有望與北雁蕩山一樣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當然也給礬山的申遺工作,增添了一個重要的砝碼,對今後的旅遊開發意義也很重大。
許多年前,我在介紹礬山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從海拔1003米的蒼南縣第一高峰鶴頂山西北俯瞰礬山盆地,這個1.9億年前由中國東部最強烈的地質構造運動——燕山旋迴後期劇烈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圓型火山通道依稀可見。」
這可不是什麼我在「危言聳聽」,而是有根有據的。
蒼南位於新華夏系構造一級隆起帶上,在中國東南大陸中生代火山——侵入雜巖帶之中,是環太平洋構造——巖漿成礦帶的一環。11億年前的晉寧運動,使東南古地塊與中朝古地塊碰撞、拼合、增生,其時蒼南地殼已奠定基底。4億年前的加裡東旋迴,進一步演化成大陸性塊體。1.9億年前的印支旋迴,在地塊邊緣或斷裂凹陷部位,受海浸而出現古代生海相沉積。嗣後,經地褶皺和淺變質,構面基底和上構造層。蒼南中生代火山巖蓋層之下,存在著古生代基底層。
距今1.9億年,影響中國東部最強烈的地質構造運動——燕山旋迴興起,東南大陸邊緣遭到太平洋板自東而來俯衝的影響,已較穩定的大陸板塊拉張變薄,並遭到強烈破壞。蒼南處於脆弱的邊緣,伴隨地殼的重新活動,產生了一系列生長斷裂,發生大規模的巖漿迸發,造成覆蓋蒼南全境的酸性火山巖充,形成地殼蓋層,到晚白堊世,燕山旋迴的火山活動停止,逐漸過渡到喜馬拉雅山造旋迴。
蒼南總的地勢是西南高東北低,礬山也是如此。從雞籠山方向看,古火山通道更是明顯。
更直觀一點來說,礬山古時就像這個結晶池狀的火山口,這個直徑16公裡的圓型火山口,如今居住著四萬礦工、商人、幹部、士兵和各行各業的人群。當然大家完全不必驚慌,礬山已經是沉寂了億年的死火山。
早期喜馬拉雅旋迴,在浙東以第三紀玄武巖漿噴溢為代表,而蒼南卻無任何巖漿活動跡象。從晚白堊世至第四紀早更新世,本地區曾強烈抬升,因風化、剝蝕作用,缺乏較好的堆積環境,致使蒼南缺失這一地層,進入中更新世,地殼處於相對穩定,開始有第四紀沉積物,木本植物均已繁殖,並出現亞熱帶所具有的針闊混交林,當時鰲江尚只具雛形,流水作用還不十分活躍,堆積物以洪積為主。晚更新世初斯,氣候溼潤,降水充沛,流水作用活躍,鰲江繼續發育,並在山前地帶出現洪積粘性土碎礫石層。晚更新世早期,蒼南發生第四紀第一海侵,東部平原河流退縮,中期海水逐漸退卻,鰲江下遊形成內陸湖泊,湖盆曾兩次擴大;中期末,出現第二次海侵,東部平原河谷出現海相地層;全新世初期,出現第三次海侵,鰲江流域伸入到觀美和平陽縣水頭溝谷內。三次海侵一次強於一次,說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蒼南地殼處於緩慢下降,一直延續至今。
我不是地質專家,本文引用的文字大部分來源於網名「地質靜」的一位地質專家對世界地質公園北雁蕩山考察的報告和引用的其他專家有關火山巖的著作。
發表本篇文章的最大願望是,礬山人民要好好保護自己身邊的寶物,也希望籍此引起專家、學者以及社會各界對世界礬都的重視,因為——億年火山通道就在那裡等著你。
〉〉〉連結
火山碎屑熔巖包括具有碎屑熔巖結構和熔結結構的兩部分火山碎屑熔巖類。
具有火山碎屑熔巖結構的火山碎屑熔巖:主要指火山碎屑物被熔漿膠結、冷凝固結形成的巖石,是介於熔巖與火山碎屑巖之間的過渡性巖石。實質上屬於火山熔巖類,因為剛性巖塊之間起膠結作用的是塑性熔漿,其成巖過程仍然屬於「冷凝膠結」成巖。
具有溶結結構的熔結火山碎屑熔巖:指由剛性和塑性物質構成的熾熱火山碎屑流,在重力流動和負荷壓力的共同作用下,在沿地表流動、堆積過程中,碎屑物(尤其是塑性組分)發生變形、扁平化、粘合、凝聚等熔結作用,最終使得火山碎屑物質彼此「焊接」導致「冷凝固結」成巖。其碎屑物質包括火山作用中熔巖被粉碎而形成的熾熱的熔漿碎屑(漿屑)和玻屑、火山塵、熔漿向上運移過程中先期結晶的晶屑,還有灼熱的剛性巖屑。特徵的結構構造為熔結凝灰結構、熔結角礫結構和假流紋構造。
火山巖又稱噴出巖,是巖漿沿構造裂隙上升,經火山通道噴出地表而形成的巖石。其中由火山通道溢流出的熔漿(巖漿)冷卻形成的巖石稱火山熔巖(或簡稱熔巖);從火山通道爆發出來的各種碎屑物堆積而成的巖石稱火山碎屑巖。也有人將與火山作用有聯繫的熔漿形成的淺成、超淺成的次火山巖也包括在火山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