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縣玉山鎮上陳村新發現一處舊石器遺址——上陳遺址。在這個遺址點新發現的舊石器說明:212萬年前,黃土高原已經出現了人跡。
發現這處舊石器遺址的朱照宇研究員表示,「這是東北亞目前發現的年代比較確切的最老的人類活動遺址」,這個發現非比尋常。
上陳遺址成為目前所知非洲以外最古老的古人類遺蹟點之一
朱照宇是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他聯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黃慰文研究員和英國國家科學院院士Robin Dennell教授以及來自國內十餘個單位的研究者,歷經13年(2004-2017年)調查研究,在藍田縣發現了這一舊石器遺址,並將目前所見的舊石器賦存的最老地層年代測定為距今約212萬年。
此前,朱照宇研究員將藍田公王嶺直立人頭蓋骨賦存地層年代由原來距今115萬年前推至距今約163萬年。而這一次發現的結果,將藍田地區古人類活動遺蹟的年代再次向前推進了約50萬年,從而使上陳遺址成為目前所知非洲以外最古老的古人類遺蹟點之一。這一年齡比目前公認的西亞喬治亞德馬尼西古人類與舊石器遺址年代(距今185萬年)還早27萬年。相關成果7月11日在線發表在Nature(英國《自然》)雜誌上。
文章詳細描述了上陳遺址發現的早更新世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第15層古土壤(S15)至第28層黃土(L28)層位中的82個被打擊過的石頭和14個未經打擊的石塊,這些被打擊的石頭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鑽孔器和手鎬,它們都是古人類早期使用工具的證據。此外,在這個區域的地質挖掘探槽中還發現了伴隨著石核和石片工具的鹿的下頜骨斷塊,以及牛科動物(反芻偶蹄哺乳動物)和其他動物的骨骼化石碎片。
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拓展了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的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研究在古人類與古文化方面的新方向,並將促使人們重新審視早期古人類起源、遷移和擴散的格局。
在一個遺址點發現這麼多不同時期石器全世界少見
7月12日下午,朱照宇研究員告訴華商報記者,在一個遺址點發現這麼多層位(至少有17層)的黃土或古土壤都有原地埋藏的不同時期的石器,這在全世界都是少見的。這說明了人類是反覆出現、反覆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但是不是連續還不好說。根據這些證據,首次建立了一個地區的黃土古土壤和舊石器文化序列。這也證明了黃土地區對於古人類研究是一個很好的、天然的試驗場,應該加大對黃土地區黃土和古土壤序列與古人類文化演進序列的研究。
他介紹,目前在這個遺址點發現的最早石器的層位年齡是212萬年,這比世界上公認的185萬年的喬治亞的德馬尼西遺址還要老27萬年左右。原來人們比較公認的是,德馬尼西是190萬年前到180萬年前人類走出非洲,走到亞洲來了,但這次發現的比它更老。這一發現從人類的演化角度來說也非常重要。
我國以前也發現了一些比較老的地點:一個是重慶的龍骨坡,已發表的論文認為年代是200多萬年;湖北建始地區人類遺蹟也有200多萬年,而且還更老一些;還有安徽的繁昌洞穴堆積的遺蹟年代又更老一些。這幾個遺址都主要是洞穴沉積,溶洞沉積情況比較複雜,有洞裡面塌下來的東西,也有外面衝進來的東西,還有一些化學沉積比如鐘乳石、石筍、鈣板層等,而且厚度不大、不太連續,在定年方面有爭議。
相關熱詞搜索:陝西藍田考古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