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李憲亮、甘肅省慶陽市博物館原館長王春、西安市文史研究員竇文彬、西北大學研究員呂鋒、中華人祖圖騰文化獨立學者、《絲路先聲》主編竇彥禮等組成的《中華人祖》編委會暨陝甘寧華夏文化考察團一行考察了陝西藍田上陳遺址及藍田人遺址。
藍田人遺址位於西安市藍田縣九間房鄉公王村南500米的公王嶺上灞河南岸的四級階地上和縣西北10公裡處的陳家窩村兩地。1963年9月,在位於西安市藍田縣洩湖鎮陳家窩村南100米灞河北岸四級階地上的厚30米左右的紅色土層底部,發現了一個老年女性下頜骨化石。1964年5月又在公王嶺紅土底部的鈣質結核土中,發現了一個不完整的中年女性頭骨化石,兩地相距約30公裡。經測定公王嶺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距今約110萬年至115萬年。屬第四紀更新世早期。由於古化石發現於藍田縣,屬於亞洲人種,按照國際科學記名慣例,定為「直立人藍田亞種」。1982年,國務院公布藍田人遺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7月,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朱照宇研究員牽頭組成的科研團隊,在陝西省藍田縣玉山鎮上陳村發現了一處距今212萬年的人類遺址,比目前世界上公認的西亞高加索德馬尼斯古人類遺址要早27萬年,這一發現表明古人類極可能很早就出現在非洲以外的地方。西安市文史研究員竇文彬老先生向考察團一行詳細講述了上陳遺址發掘及文物保護工作情況。
考察結束後,《中華人祖》編委會暨陝甘寧華夏文化考察團在藍田桐花鄉約精品民宿召開了研討會,進行了學術交流、研討,各位專家、學者認為,《中華人祖》一書意義深遠,該書以新的三皇五帝傳說歷史為線索,以黃土高原舊新石器遺址考古年代為參考,以大量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圖騰學與《山海經》及上古地名記憶,解讀了黃帝族在慶陽的崛起,及其上溯文化脈絡的傳承根系。眾當以齊心協力,克服困難,將該書打造成一部經典文史著作。參加考察、研討會的還有:甘肅省級非遺慶陽香包傳承人、慶陽市政協委員劉蘭芳、陝西澄城縣工業園管委會原主任李少峰、甘肅環縣民謠傳承人、《華夏遺韻》作者鍾彩銀、甘肅省慶陽市建築業管理局原局長張志龍、《中華人祖》編委會副主任路健綱、 陝西省書法研究中心秘書長、 西北大學慈善研究院研究員王忠勤、陝西黃金珠寶首飾協會秘書長竇 非、編委郭建峰、陳建強等。《中華人祖》編委會暨陝甘寧華夏文化考察團近幾年先後考察了涇渭流域212萬年藍田上陳遺址、110萬年藍田人遺址、23萬年大荔人遺址、20萬年鎮原姜家灣遺址、10萬年華池洞洞溝遺址、5萬年蒲河古人群涇川少女遺址、3萬年環縣曲子紅陶殘片遺址、1.5萬年華池上裡塬中國第一件舊石器遺址。這些連續不斷的考古學文化記錄,構成了黃土高原涇渭流域200萬年從未斷裂的古人類進化鏈,這些科學證據,有力地駁斥了中華人祖西來說的荒謬論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