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顱骨:人類演化過程中形態鑲嵌的例證

2021-01-08 騰訊網

吳新智,1928年6月2日出生於安徽合肥,

古人類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78 年3 月,住在陝西省大荔縣西部段家公社解放村的地質隊員劉順堂在該村附近甜水溝的黃土陡壁上的砂礫層中發現了一具比較完整的人類顱骨,這就是本書研究的對象。

▲大荔顱骨前面觀

大荔顱骨是我國發現的保存比較完好的中更新世人類顱骨,在我國的人類化石中佔據著承先啟後的位置,特別寶貴的是它保存了幾乎完整的比大多數更新世中期標本在形態上更接近現代人的面部骨骼。這個顱骨的發現和研究使作者有可能比較全面地探索中國的人類化石與國外,特別是歐洲、非洲化石的形態比較,進而思考我國的人類演化過程、及其與舊大陸西部古人類基因交流和現代人起源等更為廣泛的問題。

除了關於大荔顱骨本身的信息外作者還儘量將一些比較重要的,源於國內外化石的比較資料寫進本書,根據這些資料探討諸多形態特徵在人類演化過程中的發展趨勢、地區變異和交流的狀況,從而推論大荔顱骨在古人類的時間和空間分布格局內所處的位置,其與境內外其他人群之間的親疏關係以及在人類演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本書按整體顱骨非測量性特徵的觀察、整體顱骨測量、分骨觀察和測量的順序來介紹和討論有關的各項形態學信息,原則上將那些涉及兩塊或兩塊以上骨骼的項目和顏面骨骼放在整體顱骨部分,將腦顱只涉及一骨的數據放在相應骨骼的部分。

▲大荔顱骨左側面觀

根據伴生動物群和地貌位置判斷,這個人類化石地點屬於中更新世後期。用放射性同位素對伴生的動物化石測出的年代頗有參差,如人類顱骨出土地層的牛牙化石測得鈾系年代為距今209000±23000年(陳鐵梅等,1984)。用電子自旋共振法為伴存的貝殼化石測年結果是早於25 萬年(尹功明等,2001)。考慮到埋藏人類化石的砂礫層位於古土壤S2 之下13 米,以紅外釋光(IRSL)測定該古土壤層,其年齡為24.7 萬年前,推測大荔顱骨的年代比此為早。分析與人類化石同層的披毛犀牙齒的釉質和齒質的230Th,得出年代分別為258+34/–26 千年前和349+53/–38 千年前。以電子自旋共振法(ESR)分析同層的麗蚌化石測得29.7–21.0 萬年。綜合估計大荔顱骨的時代為30 到26 萬年前(尹功明等,2002)。用ESR/U 系法分析同層動物牙化石得出的年代為281+46/–41 千年前(Yin et al., 2011)。

由於大荔顱骨和伴生動物化石都是出自河流堆積,而且有魚化石共存,所以有人懷疑伴存動物與人類化石是否從不同的地方和層位搬運至此,用動物化石測得的年代能否代表大荔人類顱骨。大荔顱骨保存得相當完好,基本上沒有磨損的痕跡,有些破壞而且被擠壓向上的上頜骨齒槽突與顱骨其他部分仍舊鑲嵌在一起沒有脫離,顯示其在河流中搬運距離不會很遠。目前有關的測年技術還不夠成熟,所獲得的年齡數據的可靠性還有待提高,但是綜合考慮各方面的資料,特別是所有年代數據都落在一個不太長的區間中,似乎可以認為,大荔顱骨很可能是與直立人的晚期成員,以及歐洲的「海德堡人」和非洲「羅德西亞人」大體上同時代的在東亞的一個代表,或處於東亞的早更新世或中更新世早期的直立人向智人過渡的階段,與晚期直立人共存。

▲大荔顱骨右側面觀

大荔的這具顱骨保存比較完全,主要缺少右側頂骨的後大部,左側頂骨後內側的一小條,右側顳骨的後上部,枕骨鱗部的右上部及相鄰左半上部一小條。此外,顴弓、枕骨大孔周圍、左上頜骨下部和蝶骨翼突也有缺損。上頜骨齒槽突破損嚴重,有變形,而且被擠壓向上,其顎突與齒槽突脫離,被擠壓向更上方,顎骨大部破損。

本文摘編自《中國古生物志. 新丁種第 13 號(總號第 201 冊):大荔中更新世人類顱骨》(吳新智 著.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11)一書「前言」,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

ISBN:978-7-03-066396-2

責任編輯:胡曉春 孟美岑

本書對中國陝西省大荔縣出土的一具中更新世人類顱骨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測量,並與其他人類顱骨化石做了比較研究。大荔顱骨是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徵和已經達到人類演化中「現代」水準和狀態的,以及中間狀態特徵的綜合體,表現出人類演化過程中的形態鑲嵌。其他中更新世顱骨也有「現代」特徵,但是都比大荔的少得多,提示古人類形態「現代化」的進程在中更新世已經有了展現,大荔顱骨所代表的人群可能與現代人相應特徵的形成有過比較多的聯繫。大荔顱骨大量特徵與中國其他中更新世人相同或相近,還與國外其他中更新世人共享許多特徵,代表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與境外古人類有過雜交的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大荔顱骨的研究為現代人起源的多地區進化說和中國古人類網狀的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假說增添了形態學證據。本書還為人類演化提出一個簡略的圖景,認為大荔顱骨代表直立人在早更新世發出的一支的後代,是中更新世人類多樣性的一員。

本書可供國內外古人類學、考古學工作者參考。

(本文編輯:胡曉春 韓鵬)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解密中國古人類演化
    祿豐古猿化石發現地點位於雲南祿豐縣城北廟山坡石灰壩褐煤地層中,最早化石發現於1975年。經過多次的發掘,發現不少臘瑪古猿化石,包括一具殘頭骨、若干個頜骨和上百顆牙齒。其形態比臘瑪古猿進步,更接近於人類的早期形態。與古猿化石共生的有三趾馬、劍齒虎、無角犀、河豬等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動物化石。
  • 我國學者發現 早期現代人連續演化的更新世中期人類頭骨化石
    距今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由於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 令人迷惑的群體行為:人類的顱骨變形現象
    導語:人類形猿人到人的演化中,生理和心理素質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從總體發展來看,現代人較之猿人腦容量更大、四肢協調而靈活,雙腳靈敏且纖細,這些生理特徵上的改變使得人們更好地適應了自然條件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中尤其以腦部的變化最為突出,一方面在幾千甚至上萬年的時間中古代人類的頭骨化石最容易保存,另一方面頭骨化石的變化能夠為我們更加直觀地反映古人類的演化和發展。
  • 我國學者發現「寶貴」頭骨化石 解密東亞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
    深入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有什麼意義呢?原來,中更新世晚期指的是距今70-13萬年這個時間段,而距今 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
  • 是什麼使古猿朝著人類方向演變?而不是停止或者向其他種屬演化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顯然,環境氣候變化是誘發人類起源的直接外因,而猿類祖先所具有的適應能動性是其向人類方向演化的內外原因。 但這還不能好地解釋猿類祖先是如何向人類、而非其他方向演化的,這也是許多現生靈長類與人類並存的主要原因。
  • 中國發現特殊古老型人類:非直立人也非早期現代人
    這項研究以詳實的化石形態特徵和精細的地層年代數據提供了華北地區晚更新世早期人類形態變異及演化模式的化石證據,標誌著我國學者在人類演化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項突破性成果。  據悉,2005-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佔揚領導的考古隊對位於河南省許昌市的靈井遺址進行了連續12年的挖掘,發現了45件人類頭骨碎片化石、古人類製作使用的石器以及20餘種哺乳動物化石。
  • 人類演化研究成果再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成果解讀:長期以來,古人類學界對在中國境內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過渡階段古人類成員的演化地位一直存在爭議。爭論的焦點是:他們是由本地的古人類連續進化而來?還是外來人群的成功入侵者?以及在現代人出現與演化過程中的作用。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兩件古人類頭骨化石——許昌人,為探討這一階段中國古人類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
  • 黑猩猩和人類祖先誰更聰明?科學家研究顱骨上的孔,找到新答案
    阿德萊德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就將關注點放在了枕骨大孔上,並得出結論:通過枕骨大孔的血流與智力密切相關,而且根據枕骨大孔的大小,可以推測出人類祖先的智力。枕骨大孔是顱骨下方的一個圓形孔,它連接著顱骨和脊柱。
  •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有過哪些天敵?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輸給過很多動物,比如:恐龍,恐貓,尼安德特人等,但最終人類憑藉著自己的力量,站到了食物鏈頂端,成為地球的主宰(不考慮微生物的情況下)。如果你穿越到了此時的地球,你就會發現此時恐龍才是人生贏家,而人類的遠古祖先在恐龍面前毫無勝算。
  •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有過哪些天敵?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輸給過很多動物,比如:恐龍,恐貓,尼安德特人等,但最終人類憑藉著自己的力量,站到了食物鏈頂端,成為地球的主宰(不考慮微生物的情況下)。 大雨導致地球植被發生了改變,原本的草原地區由於降雨豐富,逐漸演化成了森林,同時由於地球溫度較高,因此極地地區沒有了永久冰川,取而代之的是雨林景觀。
  •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輸給過哪些動物?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輸給過很多動物,比如:恐龍,恐貓,尼安德特人等,但最終人類憑藉著自己的力量,站到了食物鏈頂端,成為地球的主宰(不考慮微生物的情況下)。合弓綱與蜥形綱羊膜動物類群中有兩個主要的生物群,一個是合弓綱,一個是蜥形綱。其中合弓綱就是人類的遠古祖先,而蜥形綱則是恐龍的祖先。
  • 4291.初始與高端元素形態的演化過程
    深入分析核外電子現象和正反物質形態,我們可以發現初始光子可能存在偏電荷的奇正組合:兩個正電子與一個負電子組成偏正電荷光子;兩個負電子與一個正電子組成偏負電荷光子。它們分別獲得核外電子就轉化為電中性的正反光子,相互糾纏就轉化為電中性的巨光子。一個正反光子與305個巨光子組成正反質子,306個巨光子組成中子。中子依附質子形成,離開質子15分鐘左右就會裂變為質子或光子。
  • 人類的起源與演化
    人類的起源與演化  撰文/吳新智  在上個世紀前半葉,人們認為最早的人類是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北京猿人的年代是根據伴隨他的動物化石來定的,這些化石當時被推斷為距今50萬年,所以北京猿人的年代就被定為50萬年以前。在此以前,最早的人類化石有歐洲的尼安德特人和海德堡人,還有亞洲的爪哇猿人。
  • 人類的性慾是怎樣在人類社會化演化的過程中被異化的
    除了人類以外,其他所有動物都只是在一個特定周內產生交配欲望的,或者只有當雌性發情時雄性才會產生交配欲望,而人類的性慾卻可以隨時隨地被激發,那麼是什麼導致了人類性慾與其他動物性慾如此不同的表現呢? 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具體的時點來區分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不僅為了繁衍而實施性行為,也為獲得性快感而實施性行為。
  • 「大荔模式」的聚變效應
    近年來,當地在實踐中摸索出一條「政府引導,群眾點菜,企業埋單,科技送餐」的新鮮經驗,被稱為「大荔模式」。在本次採訪報導中,本報小分隊將跟隨農業技術人員走村進戶,深入田間地頭,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向讀者呈現這個地方政府全力推廣、農技人員點頭稱讚、農民兄弟拍手叫好的農技推廣模式。敬請關注。    農業發展的出路在科技。科技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推廣。
  • 新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 或將重繪人類演化譜系樹
    如今,這種一直被忽視的人類祖先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在衣索比亞工作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顆幾乎完整的顱骨化石,恰好屬於這種已經消失很久的人科成員。 在人科中,除了智人,還包括一些已經滅絕的近親,它們共同組成了人類譜系樹。過去,湖畔南方古猿的化石主要來自下頜、牙齒及頭部以下的骨骼碎片。
  • 文化如何決定人類的演化過程?
    事實上,一直到近現代,依然有不少部落人類不具備生火能力,比如安達曼島人,北阿契人。他們只能保留並保護火種,甚至保留火種本身在某些極端環境下也是很困難的,比如在暴風雨來臨時。 然而,人類的消化系統已經變得非常依賴用火烹飪的食物了。
  •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23:18:06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張素)在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1日表示,下一步將回答孟氏中生鰻是否寄生等問題,還將對化石與現生的七鰓鰻進行比較,繼續探討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
  • 古脊椎所等研究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領導的課題組與國外學者合作在尋找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化石證據方面取得進展。課題組對貴州盤縣大洞中更新世晚期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發現一些可能與早期現代人出現有關的形態特徵,提示東亞大陸某些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可能已經呈現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