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發現「寶貴」頭骨化石 解密東亞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

2020-11-30 人民網陝西站

原標題:解密東亞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

  華龍洞人類化石提供了從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新證據。 (受訪者供圖)

  「現代人起源主要學說有三個:『非洲起源學說』、『多地區進化學說』和『同化吸收學說』,哪種學說能夠真正完美的解釋人類演化發展的過程,這就需要可靠的化石證據來證明。」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蔡演軍研究員表示。5月3日記者從我市的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獲悉,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吳秀傑、裴樹文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蔡演軍等對華龍洞中更新世人類化石的研究論文,為深入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提供了新的證據。

  更新世人類化石研究意義重大

  為何要研究更新世人類化石?深入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有什麼意義呢?原來,中更新世晚期指的是距今70-13萬年這個時間段,而距今 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由於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比如現代人在東亞大陸的出現與演化規律及細節過程等一直存在爭議。因此,年代可靠、保存狀態良好的人類化石對於研究和論證這一時期人類演化過程尤為重要。

  2013年以來,該研究團隊對位於安徽省東至縣的華龍洞進行了連續5年的系統發掘,先後發現了30餘件古人類化石、100餘件古人類製作使用的石器、40餘種哺乳動物化石。此外,還發現了動物骨骼表面切割、砍砸痕跡等反映古人類生存行為的多種證據。通過同位素測年、動物群組成分析及地層對比等多種方法的綜合研究,人類化石的年代被確定為距今33.1萬-27.5萬年之間。

  從發現發掘到研究困難重重

  據負責華龍洞發掘、洞穴地質、化石埋藏和年代測定的文章通訊作者裴樹文研究員和蔡演軍研究員介紹,華龍洞位於一處寒武系灰巖山坡的底部,含化石地層堆積物系古老洞穴坍塌形成,地質、地層及埋藏演化過程較為複雜。這麼一塊科研「寶地」是如何被發現的呢?蔡演軍表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早發現這一地點,並從2006年就開始進行發掘和研究。後期經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系統勘測、發掘才發現人類頭骨化石。

  由於華龍洞遺址是由坍塌的洞穴形成,整個工作區域包含大量灰巖塊體及堅硬的膠結,發掘工作極其艱難。在連續5年的發掘過程中,團隊成員每年都需要克服採用工程破裂手段破碎巨石並清理現場等重重困難。在發掘過程中,針對膠結物不規則分布、地形起伏大和地層堆積非常複雜的特點,團隊採取國際洞穴和裂隙常用的發掘技術,運用頂部整體布方,全面揭露,全程記錄出土遺物三維信息的技術,這是什麼意思呢?蔡演軍表示,就是使用雷射掃描,確定每個化石出土的位置和深度,自上而下發掘,發掘膠結物進行手選、幹篩、水洗等多種程序,以便尋找古人類化石及相關標本。

  5年來,研究人員在發掘過程中對地層進行觀測和描述,原位採集了近百件年代測定樣品,並對早期洞穴的次生碳酸鹽堆積進行考察和測年樣品採集。在室內測試分析過程中,首先遴選適合年代測定的較為純淨的次生碳酸鹽樣品,然後分別在西安交通大學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鈾系年代實驗室進行不平衡鈾系年代的測定,獲得了54個次生碳酸鹽樣本和兩個動物牙齒的鈾系年代數據,確定了華龍洞人類化石的年代。

  在華龍洞發現的人類化石一共有30餘件,代表大約16個古人類個體。其中編號為華龍洞6號(HLD-6) 的頭骨保存最為完整。這件化石發現時尚包裹在地層膠結中,僅露出眼眶和部分面部。在清理包裹化石的地層膠結後,發現了屬於同一個體的19件頭骨和下頜骨碎片。經過細緻的修復、拼接、CT掃描、手工和虛擬復原,獲得較為完整的虛擬和實體頭骨、下頜骨和顱內模。復原後的華龍洞頭骨包含幾乎完整的面部和大部分腦顱部以及一側下頜骨, 代表一個14-15歲少年個體。近兩年來,該團隊對華龍洞人類頭骨、下頜骨和牙齒形態特徵、測量數據、腦形態、腦量、顱骨內部結構等特徵進行了細緻的研究並與世界範圍內古人類化石及數據進行了對比。

  兼具古老人類和現代人類特徵

  對華龍洞人類化石的研究發現:距今大約30萬年的華龍洞人類頭骨、下頜骨和牙齒呈現與東亞中更新世直立人、更新世晚期人類及現代人類相似的混合特徵。華龍洞人類頭骨具有一系列與周口店等東亞更新世中期人類一致的原始特徵,包括低矮的顱穹窿、顱骨最大寬位置低、緩坡型鼻腔底部結構、第三臼齒先天缺失等。這些解剖學特徵與多數中國更新世人類化石特徵相似,體現了東亞地區更新世人類演化的區域連續性總體趨勢。同時,華龍洞人類頭骨、下頜骨和牙齒化石還呈現出一些與更新世晚期人類及現代人相似的特徵,表現為上面部扁平、顱穹窿部和面部形態纖細、下頜骨聯合接近垂直並出現頦三角、牙齒結構簡單及尺寸較小等。

  簡單地說,這樣的化石既有更新世「古老人類」的特徵,也有與「現代人類」相似的特徵,證明了這些相對進步的特徵揭示這一時期東亞大陸人類已經出現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趨勢。因而華龍洞人類化石提供了東亞地區人類演化區域連續性以及從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新證據。

  據裴樹文研究員介紹,華龍洞古人類生存行為信息主要來自石製品和人類對動物資源的利用。古人類採取錘擊法對質地較好的燧石結核進行剝片和加工石器,而針對石英原料則採取砸擊法製作石製品,反映了多樣化的適應策略。在出土的燧石石片邊緣均顯示有古人類使用過的痕跡,這與出土多件動物骨骼表面保留切割和砍砸痕跡相吻合。未來對石製品、動物化石及痕跡標本的深入研究,將進一步揭示華龍洞的遺址性質及古人類對生態環境的適應策略等多方面的信息。

  出土化石最豐富的古人類遺址

  主持華龍洞遺址項目的劉武研究員和吳秀傑研究員指出,10餘年來,該研究團隊開展了大量的野外調查和發掘,先後在湖北鄖西黃龍洞、湖南道縣福巖洞以及安徽東至華龍洞等地發現重要古人類化石及古人類生存活動證據,並開展相關的多學科研究。

  華龍洞是繼周口店之後,在中國發現的出土人類化石最為豐富,同時還包含石器及其它古人類生存活動證據的綜合性古人類遺址。長期以來,古人類學界對支持東亞古人類連續演化以及現代人當地起源的化石形態特徵一直存在爭議。華龍洞人類化石的發現和研究為探討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證據。對華龍洞人類化石的研究,發現了包括第三臼齒先天缺失等一些支持東亞古人類連續演化的區域性特徵。此外,華龍洞人類頭骨、下頜骨、牙齒呈現一系列與現代人類相似的形態特徵,暗示現代人在東亞大陸出現時間可能比以往認為的更早。這些發現也符合世界範圍古人類演化的纖細化及區域連續性的總體趨勢。

  目前對華龍洞人類化石的初步研究已經提供了論證東亞古人類演化的新的證據,標誌著我國學者在人類演化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項突破性成果。這項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責編:鄧楠、雷浩)

相關焦點

  • 我國學者發現 早期現代人連續演化的更新世中期人類頭骨化石
    距今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由於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 我國學者發現直立人兒童化石 有助解讀人類演化
    我國學者發現直立人兒童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趙凌霞研究員等與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報導了在河南欒川孫家洞出土的中更新世直立人化石,尤其重要的是發現了直立人兒童化石,為解讀東亞地區古人類演化提供了寶貴證據,成果發表於近期《人類學學報》(第37卷第2期)。
  • 解密中國古人類演化
    我國是人類起源的地區之一,地下埋藏的古人類化石相當豐富。藍田縣陳家窩村附近發現一具古人類老年女性下顎骨化石和石器工具;1964年在公王嶺發掘中,發現藍田猿人的頭骨化石,具有比北京猿人更為原始的特徵。藍田人屬我國早期人類化石。其前額低平、較寬,眉骨粗壯隆起,骨壁較厚,眼眶略方,嘴部前伸。顱內耳高71毫米,腦容量為778.4毫升,基本與印度尼西亞爪哇人的775-900毫升相當。藍田猿人是繼北京猿人之後,我國發現的最重要的人類化石。這一發現擴大了我國猿人的分布範圍,豐富了人類物質文化紀錄,為研究人類起源提供了珍貴的科學資料。
  • 中國發現東亞最早現代人類化石 牙齒尺寸較小
    47枚人類牙齒化石(劉武供圖)  高清組圖看這裡:中國發現東亞最古老現代人化石  10月15日,《自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吳秀傑等在湖南省道縣發現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徵的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論文,表明8萬~12萬年前,現代人在該地區已經出現
  • 【新華網】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
    揭示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義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包括:  發現翼龍伊甸園,揭秘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侏羅紀滑翔哺乳形類動物的新發現;華南寒武系底部有口無肛的微型後口動物;中國許昌發現晚更新世古老型人類頭骨;地質微生物記錄海洋和陸地的極端環境事件;1.3億年前早期鳥類化石揭示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
  • 人類演化研究成果再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持研究的「中國發現新型古人類化石-許昌人」入選。這是該所古人類課題組繼2010年度「中國發現10萬年前的早期現代人化石」和2015年度「發現東亞最早的現代人化石」,第三次獲得該榮譽。
  • 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1.3億年前早期鳥類化石揭示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解密最古老樹木的生長模式;緬甸琥珀中隱翅蟲化石揭示白堊紀蘑菇多樣性及最早的社會性寄生;晚二疊世木材蛀孔展示了一個複雜的生態關係網絡。世界範圍內翼龍化石十分稀少,而翼龍蛋和胚胎化石更是罕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超過200枚3D翼龍蛋、胚胎和骨骼三位一體保存的化石標本。當前發現的翼龍化石多保存在頁巖中,是二維「壓扁」保存的。此次發現的化石是砂巖質地,壓得不太嚴實,為「龍蛋」完整地以三維方式保存提供了好機會。
  • 我國南方發現最早的現代人類化石
    原標題:我國南方發現最早的現代人類化石 一個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刊登在10月15日《自然》雜誌上的論文稱,在我國湖南省道縣福巖洞發現了47枚約8萬年到12萬年前人類的牙齒化石,以及多種滅絕和現生哺乳動物的化石。這是迄今在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的蹤跡。
  • 3D翼龍蛋、古人類頭骨化石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你知道...
    新發現表明,滑翔功能和運動行為,在遠古哺乳動物祖先類型就曾經演化出現,並在恐龍時代的生態系統中,就已經分異並適應多元生態環境了,甚至發展出其它脊椎動物無法進入到的新的生境,這也進一步支持和擴展了哺乳動物在最早期就曾出現多樣演化的新觀點,也為中生代脊椎動物生態系統的結構多樣化提供了新證據。
  • 大荔顱骨:人類演化過程中形態鑲嵌的例證
    ▲大荔顱骨前面觀大荔顱骨是我國發現的保存比較完好的中更新世人類顱骨,在我國的人類化石中佔據著承先啟後的位置,特別寶貴的是它保存了幾乎完整的比大多數更新世中期標本在形態上更接近現代人的面部骨骼。這個顱骨的發現和研究使作者有可能比較全面地探索中國的人類化石與國外,特別是歐洲、非洲化石的形態比較,進而思考我國的人類演化過程、及其與舊大陸西部古人類基因交流和現代人起源等更為廣泛的問題。
  • 中國發現特殊古老型人類:非直立人也非早期現代人
    他們是一種新的古老型人類,目前還無法將其歸入任何已知的古老型類群之中。  記者了解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合作完成了對河南許昌人頭骨化石的研究論文。
  •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在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本報石家莊9月12日電(通訊員 張耀東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樊江濤)河北地質大學今日舉辦信息交流會。該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發布其重大科學發現——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出席此次信息交流會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河北地質大學客座教授倪喜軍表示,這不僅是中國的首次發現,也是亞洲的首次發現。  該古人類頭骨化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早期古人類化石之一。
  • 池州華龍洞考古發掘出一塊猿人頭骨化石(圖)
    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從發布會現場獲悉,目前已累計發現包括1 件古人類頭骨化石在內的20 餘件古人類化石、古人類製作使用的石器、大量具有人工切割或砍砸痕跡的骨片和20 餘種脊椎動物化石。專家介紹,華龍洞是在我國發現的又一處重要的包含有頭骨化石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地點,對於研究中國以及整個東亞地區人類演化具有很重要的科學價值。
  • 直立人化石遺址博物館60萬歲美女是北京周口店人遷徙來的?
    12月2日,是北京猿人頭蓋骨發現90周年紀念日。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召開的國際古人類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科學家團隊帶來了他們對古人類的最新研究成果:周口店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的演化地位分別被歸納為直立人、古老型智人(或者早期智人)和早期現代人。
  • 我國首次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現代人牙齒
    以上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東亞地區現代人的祖先最早是在何時、何地出現的?長期以來,因缺乏古人類化石樣品,這一直是世界古人類學研究的空白。如今,這一研究出現新進展,47枚古人類牙齒化石在我國湖南道縣的福巖洞被發現,有望填補相關研究的空白。
  • 90載化石研究探索5億年生命演化奧秘
    這件被稱為「北京人」的頭蓋骨化石,由於確立了「直立人」在人類演化歷史中的地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也自此肇始。90年後,為紀念古脊椎所走過的歷程,科學家們從研究所收藏的24萬件標本中精心挑選出90件,舉辦「90周年紀念展(1929—2019)」特展,在中國古動物館展出。90件珍貴標本,講述著中國古生物學90年不平凡的發展歷史,帶領公眾感受5億多年來脊椎動物演化的偉大與神奇。
  • 迄今最早人類化石在哪裡發現的?是什麼時候的?
    東亞地區現代人的祖先最早是在何時、何地出現的?長期以來,因缺乏古人類化石樣品,這一直是世界古人類學研究的空白。如今,這一研究出現新進展,47枚古人類牙齒化石在我國湖南道縣的福巖洞被發現,有望填補相關研究的空白。
  • 湖南發現現代人類化石 到底是東亞還是世界最早的現代人?
    10月15日凌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國南方已明確的最早現代人》的文章,揭示了中國科學家發現了東亞地區最古老的現代人化石,它們來自該地區最早出現的現代人類。對這些化石的研究表明,早在8萬年前到12萬年前,中國南方地區就出現了跟現存人類很相像的現代人,這比歐洲地區早了3萬到7萬年。
  • 一頭骨化石被發現後給出了答案
    根據專家介紹,「南京直立人」一號頭骨化石被發現時,已經擠壓變形了,並少了下頜和右顴骨。 首先,她的發現讓本土南京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時間向前推進了,之前發現的文化遺蹟不過只有五六千年的歷史。 其次,和她同一個地點發現的二號頭蓋骨,經過多項技術研究和一號不是一個人種,是智人。這對於人類的起源和演化,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性發現。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首次發現大量3D翼龍蛋
    進展四:發現華南寒武系底部有口無肛的微型後口動物  西北大學舒德幹團隊的韓健研究員等人於2017年2月9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封面論文,報導了發現於我國陝南寒武系底部寬川鋪組(距今5.35億年前)毫米級球囊型動物化石——冠狀皺囊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