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發現 早期現代人連續演化的更新世中期人類頭骨化石

2020-12-05 中國網文化

距今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由於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因此,年代可靠、保存狀態良好的人類化石對於研究和論證這一時期人類演化過程尤為重要。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吳秀傑、裴樹文以及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蔡演軍等對華龍洞中更新世人類化石的研究論文,為深入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提供了新的證據。

圖1. 安徽東至華龍洞出土的人類頭骨化石

A:頭骨化石出土狀況;B:去除地層堆積物後的頭骨化石碎片;C-F:3D虛擬復原的頭骨化石,分別為前面觀、右前面觀、頂面觀和左側面觀.(圖片來自:吳秀傑)

2013年以來,該研究團隊對位於安徽省東至縣的華龍洞進行了連續5年的系統發掘,先後發現了30餘件古人類化石、100餘件古人類製作使用的石器、40餘種哺乳動物化石。此外,還發現了動物骨骼表面切割、砍砸痕跡等反映古人類生存行為的多種證據。通過同位素測年、動物群組成分析及地層對比等多種方法的綜合研究,人類化石的年代被確定為距今33.1萬-27.5萬年之間。

圖2. 華龍洞遺址及其化石分布情況

A 華龍洞周邊地貌特徵;B1-B3: 遺址形成過程模式圖;C:2014年華龍洞發掘前景象;D:2016年華龍洞遺址發掘後空中俯視圖;E:出土人類頭骨化石點遺址縱向切面模式圖 (圖片來自:蔡演軍、裴樹文)

華龍洞位於一處寒武系灰巖山坡的底部,含化石地層堆積物系古老洞穴坍塌形成,地質、地層及埋藏演化過程較為複雜。由於華龍洞遺址是由坍塌的洞穴形成,整個工作區域包含大量灰巖塊體及堅硬的膠結,發掘工作極其艱難。在連續5年的發掘過程中,團隊成員每年都需要克服採用工程破裂手段破碎巨石並清理現場等重重困難。在發掘過程中,針對膠結物不規則分布、地形起伏大和地層堆積非常複雜的特點,團隊採取國際洞穴和裂隙常用的發掘技術,運用頂部整體布方,全面揭露,全程記錄出土遺物三維信息的技術,自上而下發掘,發掘膠結物進行手選、幹篩、水洗等多種程序,以便尋找古人類化石及相關標本。5年來,研究人員在發掘過程中對地層進行觀測和描述,原位採集了近百件年代測定樣品,並對早期洞穴的次生碳酸鹽堆積進行考察和測年樣品採集。在室內測試分析過程中,首先遴選適合年代測定的較為純淨的次生碳酸鹽樣品,然後分別在西安交通大學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鈾系年代實驗室進行不平衡鈾系年代的測定,獲得了54個次生碳酸鹽樣本和兩個動物牙齒的鈾系年代數據,確定了華龍洞人類化石的年代。

圖3 華龍洞年代測定結果(圖片來自:蔡演軍)

在華龍洞發現的人類化石一共有30餘件,代表大約16個古人類個體。其中編號為華龍洞6號(HLD-6) 的頭骨保存最為完整。這件化石發現時尚包裹在地層膠結中,僅露出眼眶和部分面部。在清理包裹化石的地層膠結後,發現了屬於同一個體的19件頭骨和下頜骨碎片。經過細緻的修復、拼接、CT掃描、手工和虛擬復原,獲得較為完整的虛擬和實體頭骨、下頜骨和顱內模。復原後的華龍洞頭骨包含幾乎完整的面部和大部分腦顱部以及一側下頜骨, 代表一個大約14-15歲少年個體。近兩年來,該團隊對華龍洞人類頭骨、下頜骨和牙齒形態特徵、測量數據、腦形態、腦量、顱骨內部結構等特徵進行了細緻的研究並與世界範圍內古人類化石及數據進行了對比。

對華龍洞人類化石的研究發現:距今大約30萬年的華龍洞人類頭骨、下頜骨和牙齒呈現與東亞中更新世直立人、更新世晚期人類及現代人類相似的混合特徵。華龍洞人類頭骨具有一系列與周口店等東亞更新世中期人類一致的原始特徵,包括低矮的顱穹窿、顱骨最大寬位置低、額骨矢狀脊、發達的眶上圓枕、寬而低矮的鼻部梨狀孔、緩坡型鼻腔底部結構、第三臼齒先天缺失等。這些解剖學特徵與多數中國更新世人類化石特徵相似,體現了東亞地區更新世人類演化的區域連續性總體趨勢。同時,華龍洞人類頭骨、下頜骨和牙齒化石還呈現出一些與更新世晚期人類及現代人相似的的特徵,表現為上面部扁平、顱穹窿部和面部形態纖細、下頜骨聯合接近垂直並出現頦三角、牙齒結構簡單及尺寸較小等。這些相對進步的特徵揭示這一時期東亞大陸人類已經出現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趨勢。因而華龍洞人類化石提供了東亞地區人類演化區域連續性以及從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新證據。

華龍洞古人類生存行為信息主要來自石製品和人類對動物資源的利用。古人類採取錘擊法對質地較好的燧石結核進行剝片和加工石器,而針對石英原料則採取砸擊法製作石製品,反映了多樣化的適應策略。在出土的燧石石片邊緣均顯示有古人類使用過的痕跡,這與出土多件動物骨骼表面保留割切和砍砸痕跡相吻合。未來對石製品、動物化石及痕跡標本的深入研究,將進一步揭示華龍洞的遺址性質及古人類對生態環境的適應策略等多方面的信息。

圖4 華龍洞遺址動物化石堆積情況(A), 出土的石製品(B)及哺乳動物化石(C,D)(圖片來自:同號文、李強、裴樹文)

近10餘年來,該研究團隊開展了大量的野外調查和發掘,先後在湖北鄖西黃龍洞、湖南道縣福巖洞以及安徽東至華龍洞等地發現重要古人類化石及古人類生存活動證據,並開展相關的多學科研究。華龍洞是繼周口店之後,在中國發現的出土人類化石最為豐富,同時還包含石器及其它古人類生存活動證據的綜合性古人類遺址。長期以來,古人類學界對支持東亞古人類連續演化以及現代人當地起源的化石形態特徵一直存在爭議。華龍洞人類化石的發現和研究為探討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證據。對華龍洞人類化石的研究,發現了包括第三臼齒先天缺失等一些支持東亞古人類連續演化的區域性特徵。此外,華龍洞人類頭骨、下頜骨、牙齒呈現一系列與現代人類相似的形態特徵,暗示現代人在東亞大陸出現時間可能比以往認為的更早。這些發現也符合世界範圍古人類演化的纖細化及區域連續性的總體趨勢。目前對華龍洞人類化石的初步研究已經提供了論證東亞古人類演化的新的證據,標誌著我國學者在人類演化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項突破性成果。

圖5 華龍洞頭化石(A)及其與中國其他古人類化石的對比

B:周口店直立人;C:南京直立人 D:大荔;E:金牛山;F:馬壩 (圖片來自:吳秀傑)

這項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圖文轉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網)

相關焦點

  • 我國學者發現「寶貴」頭骨化石 解密東亞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
    深入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有什麼意義呢?原來,中更新世晚期指的是距今70-13萬年這個時間段,而距今 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
  • 中國發現特殊古老型人類:非直立人也非早期現代人
    距今10.5-12.5萬年,中國境內生存著一群體質特徵非常特殊的古老型人類——許昌人,其頭骨呈現出更新世晚期人類、東亞中更新世直立人以及歐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徵。  記者了解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合作完成了對河南許昌人頭骨化石的研究論文。這項研究以詳實的化石形態特徵和精細的地層年代數據提供了華北地區晚更新世早期人類形態變異及演化模式的化石證據,標誌著我國學者在人類演化研究領域取得的又一項突破性成果。
  • 我國學者發現直立人兒童化石 有助解讀人類演化
    我國學者發現直立人兒童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趙凌霞研究員等與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報導了在河南欒川孫家洞出土的中更新世直立人化石,尤其重要的是發現了直立人兒童化石,為解讀東亞地區古人類演化提供了寶貴證據,成果發表於近期《人類學學報》(第37卷第2期)。
  • 人類演化研究成果再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成果解讀:長期以來,古人類學界對在中國境內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過渡階段古人類成員的演化地位一直存在爭議。爭論的焦點是:他們是由本地的古人類連續進化而來?還是外來人群的成功入侵者?以及在現代人出現與演化過程中的作用。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兩件古人類頭骨化石——許昌人,為探討這一階段中國古人類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猿人頭骨化石 初步判斷在更新世中期
    中國科學家20日宣布,在安徽省東至縣華龍洞古人類遺址發現新的保存較完整的猿人頭骨化石,這是中國在古人類考古研究方面的又一重大發現。華龍洞是繼周口店、藍田、和縣、南京之後,在中國發現的又一處重要的直立人化石地點。豐富的古人類化石發現以及相關的古人類生存活動證據,標誌著中國古人類學研究取得一項重大成果。
  • 古脊椎所等研究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領導的課題組與國外學者合作在尋找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化石證據方面取得進展。課題組對貴州盤縣大洞中更新世晚期人類牙齒化石的研究發現一些可能與早期現代人出現有關的形態特徵,提示東亞大陸某些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可能已經呈現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趨勢。
  • 第四紀早期:更新世
    氣候更新世是地球上氣候發生劇烈變化的時代。北半球的高、中緯度地區以及低緯度地區的一些高山,在這時期出現過大規模的冰川活動。冰川的前進和退縮,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溫暖的間冰期的多次交替,並導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氣候帶的轉移和動蕩、植物的遷徙或絕滅。這些事件對早期人類文化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因此,許多學者主張採用冰期序列作為更新世分期的主要標準。
  • 【風物誌】「涇川人」頭蓋骨化石 人類已經進化成現代人的證據
    一個人類頭蓋骨化石的發現,證明此地在數萬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這個人類頭蓋骨,就是「涇川人」頭骨化石。  「涇川人」頭骨化石的發現者是劉玉林。劉玉林是平涼地區著名文博專家、知名學者,原平涼市博物館館長。大學畢業後,劉玉林就對文物考古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先後發現了「涇川人」頭蓋骨化石、晚商族徽銅鬲等一批珍貴文物及牛角溝遺址、大嶺上遺址、合志溝遺址等眾多古文化遺存。
  • 「風物誌」「涇川人」頭蓋骨化石 人類已經進化成現代人的證據
    「涇川人」頭蓋骨化石 人類已經進化成現代人的證據「涇川人」頭蓋骨化石 資料圖片涇川縣涇明鄉牛角溝遺址1974年,在平涼市涇川縣涇明鄉發現了一個人類頭蓋骨化石,專家初步斷定其是3萬-5萬年前一個20歲左右的人類頭骨化石,
  • 中國發現東亞最早現代人類化石 牙齒尺寸較小
    現代人在東亞地區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古人類學研究與爭議的熱點。近10年來,中國古人類學界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先後在周口店田園洞、湖北鄖西黃龍洞和廣西崇左智人洞等地發現早期現代人化石。對這些人類化石的年代測定和形態研究顯示,早期現代人至少10萬年前在華南地區已經出現。然而,學術界對於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在東亞地區出現時間尚不清楚。
  • 【新華網】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
    揭示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義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包括:  發現翼龍伊甸園,揭秘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侏羅紀滑翔哺乳形類動物的新發現;華南寒武系底部有口無肛的微型後口動物;中國許昌發現晚更新世古老型人類頭骨;地質微生物記錄海洋和陸地的極端環境事件;1.3億年前早期鳥類化石揭示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
  • 大荔顱骨:人類演化過程中形態鑲嵌的例證
    ▲大荔顱骨前面觀大荔顱骨是我國發現的保存比較完好的中更新世人類顱骨,在我國的人類化石中佔據著承先啟後的位置,特別寶貴的是它保存了幾乎完整的比大多數更新世中期標本在形態上更接近現代人的面部骨骼。這個顱骨的發現和研究使作者有可能比較全面地探索中國的人類化石與國外,特別是歐洲、非洲化石的形態比較,進而思考我國的人類演化過程、及其與舊大陸西部古人類基因交流和現代人起源等更為廣泛的問題。
  • 人類演化之路艱辛,更新世就出現了畸形人
    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家艾瑞克·特林考斯從更新世人類化石中發現,當時人類存在有大量異常發育的現象,並在少部分現代人中也存在類似情況。更新世人類發育異常的類型從左到右:Tianyuan1號, Sunghir3號 和DolníVästonice15號股骨異常;
  • 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揭示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義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包括:發現翼龍伊甸園,揭秘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侏羅紀滑翔哺乳形類動物的新發現;華南寒武系底部有口無肛的微型後口動物;中國許昌發現晚更新世古老型人類頭骨;地質微生物記錄海洋和陸地的極端環境事件
  • 「北京人」是誰 它與中國古老型智人及現代人是什麼關係?
    90年來,古人類學的發展不斷更新著遠古祖先的面貌。儘管周口店直立人是被研究最久的古人類,但疑難仍未揭開:它是否為人類演化過程中的旁支?它與中國古老型智人及現代人是什麼關係?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吳秀傑介紹說,自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發現第一件周口店直立人(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以來,迄今為止周口店有4處地點發現了古人類化石,分別為:周口店第1地點(距今50萬年前)、第4地點(距今約20萬年)、山頂洞和田園洞(距今約4萬年)。根據人類化石的形態特徵及其地質年代,周口店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的演化地位分別被歸納為直立人、古老型智人(或者早期智人)和早期現代人。
  • 早期智人的祖先馬壩人,是如何被發現的?
    早期智人,按中國學術界目前的意見,一般認為是包括中更新世後一段時間以及晚更新世前一段時間內的古人類,為人類演化上的一個階段。我國是人類發源地之一,距今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是目前已知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 學者:中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在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本報石家莊9月12日電(通訊員 張耀東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樊江濤)河北地質大學今日舉辦信息交流會。該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發布其重大科學發現——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出席此次信息交流會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河北地質大學客座教授倪喜軍表示,這不僅是中國的首次發現,也是亞洲的首次發現。  該古人類頭骨化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早期古人類化石之一。
  • 解密中國古人類演化
    我國是人類起源的地區之一,地下埋藏的古人類化石相當豐富。藍田人屬我國早期人類化石。其前額低平、較寬,眉骨粗壯隆起,骨壁較厚,眼眶略方,嘴部前伸。顱內耳高71毫米,腦容量為778.4毫升,基本與印度尼西亞爪哇人的775-900毫升相當。藍田猿人是繼北京猿人之後,我國發現的最重要的人類化石。這一發現擴大了我國猿人的分布範圍,豐富了人類物質文化紀錄,為研究人類起源提供了珍貴的科學資料。
  • 90載化石研究探索5億年生命演化奧秘
    許氏祿豐龍是我國第一具由中國人自己發現、發掘、研究和裝架的恐龍,也是中國地質時代最早的恐龍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龍」。它生活在距今約2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屬於早期蜥腳型類。1938年7月,因抗戰形勢所迫,楊鍾健轉赴昆明任「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昆明辦事處主任,並開展了對雲南地區的地質和古生物化石調查。
  • 3D翼龍蛋、古人類頭骨化石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你知道...
    新發現表明,滑翔功能和運動行為,在遠古哺乳動物祖先類型就曾經演化出現,並在恐龍時代的生態系統中,就已經分異並適應多元生態環境了,甚至發展出其它脊椎動物無法進入到的新的生境,這也進一步支持和擴展了哺乳動物在最早期就曾出現多樣演化的新觀點,也為中生代脊椎動物生態系統的結構多樣化提供了新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