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陝西秦嶺發現3萬年前人類化石

2021-01-20 西安XIAN

陝西南鄭疥疙洞遺址第三期中小型工具 ——尖狀器與刮削器 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秦嶺不僅是西安人的父親山,也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這個區域生態和地形以及自然資源的擁有量,都非常適合人類生存。持續多年的考古工作,在這裡共發現舊石器遺址400餘處,已發現的遺址以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遺址為主,洞穴遺址僅有一處。


從2017年開始,為了彌補秦嶺中西部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洞穴類型遺址發現的短板,研究團隊在秦嶺南麓和巴山北麓的漢中盆地開展了以探尋更新世洞穴遺址為導向的專項調查,並在南鄭區梁山鎮南寨村附近新發現疥疙洞遺址。


疥疙洞朝向西北,調查過程中考古隊發現了豐富的石製品和動物化石。2018-2019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和南鄭區龍崗寺遺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聯合組隊對該洞穴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發掘1×1平方米探方27個,考古隊員以5釐米為水平層逐層發掘,重點關注不同文化層之間的人類活動「地面」信息。測量了所有出土遺物的三維坐標和信息,對清理出來的堆積物全部進行了水洗。在27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考古隊發現了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遺蹟,出土人類化石、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等遺物萬餘件。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王社江介紹,疥疙洞遺址大約可劃分為13層,其中第3-10層為舊石器時代文化層。根據地層關係、堆積特點及初步的光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古人類利用疥疙洞的過程可劃分為三個時段。


第一階段大約距今約10萬年或更早,這一階段的遺存出土了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100餘件,遺物分布較稀疏。石製品數量較少,大多是以石片為毛坯生產的小型刮削器。動物化石多為碎骨,少量為牙齒化石,以鹿科、牛科動物較常見。遺蹟顯示該時段已經有人類偶爾在洞穴活動。


第二階段距今約7萬-5萬年,出土了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1400餘件,遺物分布較密集。其中石製品600餘件,大多是石核、石片,也有工具,工具則多是以石片為毛坯的小型刮削器和尖狀器,構成了石器生產和使用的不同環節,這說明石器的使用者應是生活在疥疙洞附近的人。動物化石多見碎骨,牙齒化石,主要為鹿科和牛科動物。這個時段是古人類在洞穴活動頻繁的時期。


令人振奮的是,在距今約3萬年的第三階段遺存中不僅發現了3處石器加工點、2處火塘,竟然還出土了人類牙齒化石,以及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等萬餘件遺物。王社江說:「這是首次在秦嶺地區發現人類的化石,對於研究中國古人類體質及其文化的連續演化提供了古環境證據。小石片石器工業是華北地區自舊石器時代早期以來長期流行的、由中國本土直立人創造的石器工業,這充分表明秦嶺地區的古人類可能演化自本土古老的人群。這一發現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可能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假說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陝西南鄭疥疙洞遺址原生地層出土人類牙齒化石 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在遺址的第4層,考古隊發現了明顯的人類踩踏面。上面的遺蹟和遺物分布很有規律,其中石製品集中發現於洞口區域,在這裡也發現了石器加工點,據此推斷洞口區域應該曾作為石器加工的場所。


火塘則發現於洞口東側,旁邊有較多燒骨和石製品,應是人類日常生活、取暖和消費的區域。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改課說:「火塘邊出現大量的燒骨,說明當時的古人類應該已經會用火來加工食物,開始吃熟食了。」動物化石則多集中分布於洞內近洞壁處和洞口石柱下方的低矮處,這些區域應是人類堆棄消費品的區域。


此次出土的人類化石有人類牙齒化石、頭骨殘塊化石。在人類牙齒的化石上,考古隊還發現了齲齒和牙結石,王社江說:「後期的實驗室考古可以從牙結石中分析出當時的人吃什麼食物。」


動物化石分析後發現,大多為碎骨和牙齒化石。初步鑑定有鹿、麂、牛、劍齒象、犀、野豬、大熊貓、熊、狼、鬣狗、黃鼬、豪豬等20餘種,其中鹿科和牛科動物佔絕大多數,屬於晚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該時段是人類活動的繁盛期,洞穴被人類作為居址長期利用。


疥疙洞遺址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中罕見的、保留了距今10萬-1.5萬年期間人類化石和豐富文化遺存的洞穴遺址,填補了秦嶺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類型居址的空白,對研究早期人類洞穴和曠野階地兩種類型的居址形態和生存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出品:西安報業傳媒集團新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福建三明寧化發現8顆萬年前人類牙齒化石
    三明寧化發現萬年前人類牙齒化石  臺海網7月3日訊 (海都報記者 李熙慧)三明寧化意外地發現了8顆萬年前人類牙齒化石。據悉,這些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1982年採集的標本,已於日前正式移交當地文管部門保管。
  • 丨神諞陝西史
    當地形繼續運動,秦嶺不斷抬升以後,高山擋住了動物的去路,氣候也有了變化,很多南方的動物不再能到達這裡,就此與「陝西」告別了。半坡博物館陳列的先東方劍齒象化石250萬年前,一種從古猿分化出的能人出沒於非洲,他的化石成為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化石。
  • 陝西日報|秦嶺 動植物的樂園
    1958年,北京師範大學鄭光美教授來秦嶺考察,搜集當地動物皮毛標本時,意外地在佛坪村民手中發現大熊貓標本,並在實地調研後於1964年發表文章《秦嶺南麓發現大熊貓》。秦嶺大熊貓在距今1萬年左右,與其他山系大熊貓分開,形成了獨立的遺傳群體。不同種群的大熊貓,長相也有區別。四川的大熊貓頭長,像熊;陝西的大熊貓頭圓,像貓,看起來更漂亮。四川大熊貓最長能到1.5米,而陝西大熊貓能達到1.7米。佛坪作家白忠德說:「前者是嬌小的林黛玉,後者是富態的薛寶釵。」而秦嶺大熊貓被專家們譽為「國寶中的美人」「國寶中的國寶」。
  • 陝西漢中天坑群調查發現劍齒象化石
    近日,中外專家在對陝西漢中天坑群進行的一次科學考察中,在漢中的巖溶地下水調查中發現劍齒象化石。此次發現的劍齒象化石是繼20世紀80年代在漢中盆地初次發現劍齒象化石之後,再次發現此類化石,也是首次在漢中天坑群溶洞中發現劍齒象化石。
  • 陝西熊貓vs四川熊貓誰更萌?秦嶺大熊貓文化宣傳有答案
    一直以來,四川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為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所熟知,但你知道嗎,根據科學研究,秦嶺亞種的大熊貓的臉更圓樣子更「萌」~而且陝西是世界上最有可能遇見野生大熊貓的地區那麼問題來了遺傳研究表明:秦嶺種群是一個相對於四川各山系獨立的種群,秦嶺種群的獨特性,主要源於30萬年前的種群分歧事件和後期的人類活動所導致的棲息地隔離。
  • 南非發現200萬年前頭骨化石,提供人類進化新信息,網友熱議:怎麼看...
    虎撲11月13日訊 近日,據BBC中文網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稱,在南非發現的一個200萬年前的頭骨。新聞發布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具體內容如下:【#南非發現200萬年前頭骨化石# 提供人類進化新信息】據BBC中文網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稱,在南非發現的一個200萬年前的頭骨,為人類進化提供了更多信息。
  • 陝西秦嶺發現周氏虎鳳蝶的卵和幼蟲
    新華網西安5月1日電(記者都紅剛)著名蝴蝶學專家壽建新和蝴蝶收藏家雷生輝日前在陝西省南部寧陝縣境內的秦嶺上,發現了一度被認為絕跡的珍稀蝴蝶周氏虎鳳蝶的卵和幼蟲。這一發現對研究周氏虎鳳蝶的起源有著重要意義。
  • 南非發現200萬年前頭骨化石 提供人類進化新信息
    【南非發現200萬年前頭骨化石 提供人類進化新信息】據BBC中文網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稱,在南非發現的一個200萬年前的頭骨,為人類進化提供了更多信息。據報導,這塊頭骨來自羅百氏傍人,羅百氏傍人是直立人的近親,而直立人被認為是現代人類的直系祖先。這兩個物種生活在同一時期,但羅百氏傍人滅絕得更早。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南非發現200萬年前頭骨化石 十分罕見
    【南非發現200萬年前頭骨化石】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稱,在南非發現的一個200萬年前的頭骨,為人類進化提供了更多信息。據報導,這塊頭骨來自羅百氏傍人,羅百氏傍人是直立人的近親,而直立人被認為是現代人類的直系祖先。這兩個物種生活在同一時期,但羅百氏傍人滅絕得更早。
  • 南非發現200萬年前頭骨化石,提供人類進化新信息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稱,在南非發現的一個200萬年前的頭骨,為人類進化提供了更多信息。據報導,這塊頭骨來自羅百氏傍人,羅百氏傍人是直立人的近親,而直立人被認為是現代人類的直系祖先。這兩個物種生活在同一時期,但羅百氏傍人滅絕得更早。
  • 重大發現!這個200萬年前頭骨化石提供人類進化新信息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稱,在南非發現的一個200萬年前的頭骨,為人類進化提供了更多信息。  據報導,這塊頭骨來自羅百氏傍人,羅百氏傍人是直立人的近親,而直立人被認為是現代人類的直系祖先。這兩個物種生活在同一時期,但羅百氏傍人滅絕得更早。
  • 南非發現200萬年前頭骨化石 為人類進化提供新信息
    中新網11月13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稱,在南非發現的一個200萬年前的頭骨,為人類進化提供了更多信息。據報導,這塊頭骨來自羅百氏傍人,羅百氏傍人是直立人的近親,而直立人被認為是現代人類的直系祖先。
  • 秦嶺大熊貓 國寶中的「美人」
    本報記者 王海濤攝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陝西秦嶺大熊貓為345隻(不含幼體)。 本報記者 王海濤攝野生動物和人類一樣同是大自然的一員,是大自然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的朋友。地球不僅屬於人類,也屬於野生動物,大家一起組成了美麗的家園。保護野生動物,維護地球家園的生態系統平衡,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 陝西或發現中國最早人類,可追溯到約126萬到212萬年前
    陝西或發現中國最早人類,可追溯到約126萬到212萬年前 2018-07-13 0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合作地區發現2500萬年前遠古動物化石
    經鑑定分析,這批化石來自於2500萬年前的漸新世,比之前冰河世紀(大約200萬年)的歷史還要久遠的多,說明早在幾千萬年前,甘南地區就是遠古生物的棲息之地。、巨獠犀等2種犀牛,3種早期反芻類動物,史前巨豬和以鼠兔為代表的多種小型哺乳動物,如此豐富的化石組合在甘南地區屬首次。
  • 守護秦嶺毫釐不差的美|大秦嶺|陝西測繪局|權勝傑|網格員|北鬥基準...
    大棚旁,陝西測繪局外業調查員權勝傑手持平板電腦,仔細核對影像數據。不久前,衛星遙感影像顯示這裡的圖斑發生明顯變化,一處疑似安裝「太陽能發電板」的地塊需要他們前往現場核查。「現場取證後,發現影像中的『太陽能發電板』原來是一片種植木耳的溫室大棚。」說話間,權勝傑舉起平板電腦對大棚進行拍照取證。隨後,內業人員將收到這項外業成果,並對變化圖斑進行覆核,提交入庫。
  • 人類早在3萬年前就抵達北美洲
    末次盛冰期層以上發現的石質工具《自然》上周發表的兩項研究發現,人類早在3萬年前就在北美洲居住了。人類在美洲居住的最早時間一直富有爭議,這兩項研究幫助闡明了這一問題,提示美洲的人類歷史比之前認為的更悠久。人類抵達美洲標誌著人類在地球上的一次主要擴散。傳統觀點認為,人類在約1.3萬年前首次抵達美洲,並與克洛維斯文化(以其獨特的石制工具著稱)的形成有關。不過,人類遷徙到美洲的模式和時間一直眾說紛紜。
  • 330萬年前幼女頭骨化石有望揭秘人類進化史(圖)
    330萬年前幼女化石揭秘人類進化  衣索比亞發現最古老幼兒化石,具有人類和類人猿雙重特徵,填補人類進化環節空白  她的下顎粗壯、突出,鼻子扁平,額頭後傾,從現代人的標準看,沒有人會喜歡這張小臉,除了母親和古人類學家。但這具新發現的330萬年前幼女化石是研究人類進化史的「寶藏」。
  • 中國發現47顆迄今最早現代人類牙齒化石
    中國科學院多位研究員今天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宣布在湖南省道縣發現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徵的人類牙齒化石,表明8萬至12萬年前,現代人在該地區已經出現,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現代人在東亞地區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古人類學研究與爭議的熱點,學術界對於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在東亞地區的出現時間尚不清楚。2010年以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研究員、吳秀傑研究員,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蔡演軍研究員等合作,在道縣境內的福巖洞進行連續發掘,先後發現47枚人類牙齒化石以及大量動物化石。
  • 陝西發現一遺址,距今1.5萬到10萬年間:推翻中國人非洲起源說?
    2017年,在陝西漢中南鄭區梁山鎮南寨村附近,學者團隊發現一座史前遺址,即陝西南鄭疥疙洞遺址。 2018-2019年,學者團隊對該洞穴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隨著考古挖掘的深入,重大考古成果不斷被發現,尤其是發現距今約7萬-5萬年的大量石製品,以及3萬年前的人類化石牙齒,這些考古發現令人不解,難道中國人不起源於非洲,而是起源於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