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國家中央公園 」,綿延1600多公裡,劃南北、造江河,哺育萬千生靈,傳承華夏文明,是橫亙在中華大地上的生態安全屏障。
陝西省境內,秦嶺面積達5.82萬平方公裡,涉及6個市、39個縣(市、區)。面對如此之廣的範圍以及複雜多樣的自然地理環境,生態保護工作該怎樣開展?近年來,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以下簡稱「陝西測繪局」)通過一系列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創新,為守護秦嶺生態提供了新的實踐探索。
地理國情監測 把脈秦嶺生態
秦嶺深處,柞水縣金米村,在眾山懷抱中顯得格外寧靜。村內,一排排拱頂大棚排列齊整,深秋的陽光灑在上面,反射出柔和的光芒。
大棚旁,陝西測繪局外業調查員權勝傑手持平板電腦,仔細核對影像數據。不久前,衛星遙感影像顯示這裡的圖斑發生明顯變化,一處疑似安裝「太陽能發電板」的地塊需要他們前往現場核查。
「現場取證後,發現影像中的『太陽能發電板』原來是一片種植木耳的溫室大棚。」說話間,權勝傑舉起平板電腦對大棚進行拍照取證。隨後,內業人員將收到這項外業成果,並對變化圖斑進行覆核,提交入庫。
自今年開展地理國情監測工作以來,權勝傑和同事們通過內業影像判別、外業實地核查等多種方式,敏銳地捕捉到這個小村莊的許多變化——原本普通的農用地上建起木耳大棚,從前的羊腸土路變成水泥村道,村裡綠化增多,還新修建了廣場和停車場......
小到村落的一土一木,大至橫跨省區的山川河流。地理國情監測工作,通過真實、準確記錄自然地理現狀數據,讓人們感受到祖國大地的變化。這對於摸清自然資源家底,開展生態保護至關重要。
2011年以來,陝西測繪局開展了地理國(省)情監測、地理國情普查、秦嶺測圖等項目,對陝西秦嶺地區進行生態監測,探索了測繪技術、成果在秦嶺生態保護和監測中的應用方向。
今年,陝西測繪局承擔了「大秦嶺自然資源狀況地理國情監測」項目的實施。調查監測處相關負責人李宏建介紹:「利用2020年地理國情監測成果,能夠提取種植土地、林草覆蓋、人工地物、水域等信息,形成秦嶺地表覆蓋狀況監測數據集,掌握大秦嶺地區各地類面積、空間分布及變化趨勢,及時為秦嶺生態『把脈』。」
除地表覆蓋情況外,陝西測繪局還對陝西秦嶺地區尾礦庫,秦嶺全區域內的露天採掘場、水系等重點要素變化等開展了專題監測。
李宏建表示,通過年度監測,能夠揭示秦嶺區域範圍內,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相關部門開展秦嶺地區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人類活動影響監測等工作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劃好監測網格 守護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部第一地理信息製圖院內,工程師曹增正在把疑似問題圖斑錄入系統。只見他輕點「一鍵下發」,這些圖斑便會送達基層網格員手中,新一輪核查工作就此展開。
曹增使用的正是「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平臺」。2018年,陝西省在秦嶺保護中推行網格化管理。陝西測繪局主動謀劃,創新運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手段搭建起該平臺,推動秦嶺生態保護工作步入信息化、智能化時代。
秦嶺地區面積廣闊,自然地理條件複雜,長期以來,如何精準、高效地實施監管監測,是秦嶺生態保護中的難題。
網格化監管,便是破題的重要一步。據悉,平臺將陝西境內秦嶺全域5.82萬平方公裡保護範圍劃分為2510個網格單元。每一網格都設立專職網格員定期巡查,對秦嶺地區生態保護狀況進行實時監測。
此外,平臺綜合運用智能監測與人工巡查手段,實現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監管相結合。「我們通過遙感衛星影像等監測技術獲取疑似問題圖斑,並將圖斑直接下發給網格員,網格員實地核查確認後逐級上傳,直至解決問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平臺運維中心副主任田禹東說。
他表示,尤其是遙感衛星影像、航空影像、無人機影像和地面網格員結合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技術,能實現對問題的快速發現、精準處理、及時反饋,大大提升了監督整改效率。
監管平臺上線運行以來,已錄入四級網格員6878人,處理完成6期陝西秦嶺區域的遙感衛星影像,累計覆蓋27.6萬平方公裡。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今年上半年,秦嶺生態衛士APP研發上線。通過它,秦嶺管理部門可第一時間了解到關注區域的監測問題、異常圖斑、問題臺帳等信息,讓日常監管工作更便捷、高效。
當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平臺建設正走向精細化。今年年底前,陝西省將在6個試點縣(市、區)完成秦嶺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的保護標牌和界樁落地。
「通過勘界立標,我們將進一步明確秦嶺監測網格界限範圍,讓秦嶺生態保護更加精準,更為有效。」田禹東說。
今年11月,按照陝西省秦嶺辦安排,第一地理信息製圖院又承擔了「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監管能力提升建設」項目,將建設秦嶺區域數據資源庫,獲取和整合巴山區域各類數據,並編制巴山區域生態保護保護圖冊,形成生態環境狀況監測成果。目前,該項工作已緊鑼密鼓地展開。
布局北鬥導航 服務綠水青山
秦嶺南麓,峽深谷幽,一間紅磚房掩於林木之中。走進屋內,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接收機、氣象傳感器、觀測天線、網絡傳輸、實時監控等設備相繼映入眼帘。
這是周至北鬥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在陝西境內,這樣的北鬥基準站共有94座。日日夜夜,它們捕捉著天上的衛星信號。
為何要建設陝西北鬥基準站系統?
「僅依靠空中的衛星導航系統無法實現區域高精度導航定位服務,還需在地面建立一定密度、均勻分布的北鬥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才能實現高精度的空間位置信息獲取。」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郭春喜解釋道。
據悉,從基準站獲取的衛星數據,將由通信網絡傳回數控中心,經匯聚、處理、發布後,便能服務應用於各行各業。在秦嶺生態保護中,陝西北鬥基準站系統同樣「身手不凡」。
在秦嶺中作業,精確定位一個點需要多久?之前的答案是四五個小時,而如今在北鬥基準站系統的協助下,無人機、衛星遙感有了高精度的空間基準,定位一個點通常只需幾十秒乃至幾秒,作業精度、可靠性也得到穩步提升。
「北鬥基準站系統能夠提供高覆蓋、釐米級、不間斷的實時定位服務,為秦嶺主要地區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更新、地質災害監測等工作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郭春喜說。
不僅如此,隨著用戶逐漸增多,北鬥基準站系統在秦嶺生態保護中有了更多應用空間。
房屋修建、資源調查、巡查執法、應急救援……系統利用實時位置查詢和軌跡分析功能,能將用戶在秦嶺地區的測繪作業行為「盡收眼底」。
「基於此,我們研究劃定秦嶺生態『電子圍欄』,實時監控是否有人闖入生態保護區中作業,在亂搭亂建、亂砍濫伐、亂採濫挖、亂排亂放、亂捕亂獵等「五亂問題」整治中提供定位監測,並以簡訊、郵件等形式進行報警服務。」郭春喜說。
隨著科技發展,基於北鬥晶片還能實現對秦嶺野生動植物的精準定位與實時監測,繪製遷移路線等,助力秦嶺珍稀野生動植物研究保護。
今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陝西成為全國首個整網支持全星座、全頻率衛星導航定位服務的省份。10月30日,陝西省北鬥衛星應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郭春喜表示,隨著系統接收更多衛星信號,提供的數據服務也會更準確、更穩定,未來,將持續為生態保護、環境監測、精細農業、智慧交通、應急救災等各項工作提供便利服務。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歷經風霜,秦嶺依舊如詩般壯美。近期,有統計顯示,秦嶺陝西段生態逐年向好,優良等級面積首次超過96%。這份成績單背後,是秦嶺生態衛士的日夜守護,是測繪地理信息科技的強效賦能。
守護秦嶺,馳而不息。面向未來,陝西測繪局正不斷融入秦嶺生態保護大格局,通過開展「數字秦嶺」建設項目、秦嶺生態環境立體遙感監測項目等工作,持續構建「空天地一體」立體監測網絡,讓秦嶺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喜歡本文,就點擊右下角「在看」
i自然全媒體
記者:李卓聰 李星
編輯:李寶利
審核:蘭聖偉
審籤:趙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