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1 0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秦嶺是我國南北地理與氣候的分界線,是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豐富的自然資源寶庫。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豐富的自然資源寶庫。古詩句裡「伐薪燒炭南山中」,這個南山指的就是秦嶺。但近年來,人類活動過度活躍,嚴重影響了秦嶺地區的生態安全,引起了黨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4月20日,在商洛市柞水縣的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由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製作提供的《陝西秦嶺區域影像圖》《大秦嶺全域圖》《陝西秦嶺區域網格化分布圖》《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圖集》等相關圖件,在巍峨秦嶺中予以展示。
早在2012年,陝西測繪局開展秦嶺地區1:1萬地形圖空白區測圖工程,歷時3年的測繪工作,使得秦嶺地區「羊腸小道」都能在地圖中清晰可見,實現了秦嶺地區約5.7萬平方公裡內的全覆蓋。近年來,隨著地理國情普查和地理國情監測工作的進行,陝西測繪局利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不遺余力為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區提供專業科學的支撐保障。
此次展示的《陝西秦嶺區域影像圖》等圖件,分別利用了高分1號遙感衛星影像、地理國情監測、基礎地理信息和秦嶺網格化監測格網數據,表示出陝西秦嶺保護範圍,秦嶺主梁支脈的分布,秦嶺區域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的分布情況,大秦嶺範圍內主要的山脈水系,秦嶺網格化監測保護工作機制、秦嶺保護範圍內規劃分區情況等內容。
除了相關圖件,依據秦嶺地區特有的自然地理狀況,2018年8月,陝西省開始啟動綜合監管網絡體系建設。在陝西省秦嶺辦的指導下,陝西測繪局積極謀劃主動服務,創新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信息化監管專項監測。自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陝西測繪局安排由處級幹部帶隊的地理信息服務小組常駐省委專項整治工作專班組,為相關專項整治工作提供測繪地理信息保障服務。期間,為整治工作制訂相應方案並實施了200餘架次的無人機航拍及地面拍攝工作,組織人員編制了大幅面影像掛圖及圖冊近300冊。
2019年3月,由陝西測繪局下屬自然資源部第一地理信息製圖院承擔建設的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管理信息化平臺上線試運行。技術人員將涉秦嶺地區6市39區縣被劃分為2510個網格區域,每一格區域設立專職網格員定期巡查,並針對秦嶺地區生態保護狀況進行實時監測。該平現已形成網格監管系統、任務監控系統、手機APP取證系統三大業務系統,建立起了涵蓋2510個網格單元、6800多名四級網格員的監管體系,通過衛星影像資源管理、動態監管、任務監控等模塊,實現技術網和巡查網集成統一,提高監管效率。2019年,該平臺共監測到疑似異常圖斑957個,2020年一季度,監測疑似異常圖斑1013個,為常態化推進秦嶺地區生態保護提供了精準高效的技術支撐。
在2020年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印發的《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2020年工作要點》中,已經明確由陝西測繪局承擔陝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平臺運維工作。陝西測繪局也將繼續運用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結合「山水林田湖草」創新成果應用,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樹青山。
原標題:《【自然資源報】劃好監測網格 護衛秦嶺生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