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座孤站」到基本全覆蓋 看成都市新津區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

2021-01-13 金臺資訊

作為成都南大門的新津,距成都市區28公裡,幅員面積330平方公裡,境內五河匯聚,平疇沃野,自然稟賦優越,自古就有「蓉城南路第一景,川西名勝上河圖」的美譽。南河、楊柳河、金馬河等在此匯入岷江,牧馬山貫穿東南,形成了一水二丘七分壩的地形特點。城南長秋山脈逶迤綿延,臨水矗立,情致恬淡無一絲煙火氣,造化本身宛如一幅絕妙的山水長卷……

美景,是大自然給新津的饋贈,但是要維護這個美,卻是一項非常難的工作:一旦有汙染物進入河流,控制不好就意味著在新津匯聚的五河都將被汙染;一旦某處大氣被汙染,這「一水二丘七分壩」的錯落美景就變成了一片「煙氣朦朧」……如何長效保持住這份美,這是放在成都市新津生態環境局面前的一道難題。

「如果放在幾年前,這個工作真的太難做了!2016年,新津的環境監測點位,包括水(地表水、降水、飲用水)、氣、聲等,就有143個,監控大氣的就只有在城區的1座空氣自動子站,監控水源也只有1座入境的自動監測預警水站,一旦出現問題,無法做到及時溯源。雖然新津只有三百多平方公裡,但面對轄區內上千家工業企業、畜禽養殖場、餐飲娛樂場所等各項工作,現有環境監管人員簡直『不堪重負』。」成都市新津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起曾經的情況,頗有些無奈。

為了解決這一狀況,近年來,新津生態環境局一方面向上級爭取資金338.3萬元,另一方面縣級自籌資金868.6萬元建設,充分運用科技的手段武裝自己,2017年以來,新津初步建成了覆蓋鎮(街道)、園區、主要河流的全方位水、氣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硬體設施建設可謂是「鳥槍換大炮」。

「大氣方面,我們先後建成省控站1座、市控站1座、鎮(街道)小型標準空氣站11座、微站28個、工業園區監控站2座,特別是引入了氣溶膠顆粒物雷射雷達,建立固定式水平掃描站2座,以及VOCS走航監測等科技手段,強化汙染源監測追蹤,基本可以做到通過網絡排查,鎖定範圍更小、目標更精準。水環境自動監測方面,先後建成國家站1座、省級站2座、市級站10座和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站2座,基本實現出入境和重點流域全覆蓋。」監測站負責人如數家珍。

除了硬體設施得到大力改善,在人員方面,新津區也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部門橫向協同、鎮街道全面參與的大環保格局,區生態環保局有了一大群「外掛」人員。

「現在,一旦水站、氣站發現數據異常或者可能異常的情況,我們會通過後臺進行綜合分析,並立即通過下發任務的形式督促相關單位啟動排查、整改。一方面,可以依託8個鎮街道、3大功能區的管委會專職網格員,對上級部門、政府下達的排查任務,組織開展轄區內環境問題巡查、排查、發現、上報,並適時進行制止。另一方面,我們還可將任務下發到相關責任部門,由部門及時組織督促、整改,確保恢復正常。」成都市新津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專職網格員的職責包括發現搜集報告水體汙染、非法排汙、空氣汙染、噪音擾民、盜採河道沙石、飲用水源保護區設施破壞或損毀及其它環境汙染問題,還可上報有可能成為公益訴訟的線索。如今,我們依靠科技的力量,有了相對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結構,再加上有眾多網格員的協同作戰,我們監督發現環境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效果也今非昔比。」

近年來,新津區十分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他們通過上級生態環境部門搭建的「成都大氣」「天府微環保」以及重點汙染源監管系統等數據平臺,分享了市、區(縣)兩級資源,實現了大氣和水環境監測數據共享,也實現了環境質量監測、汙染源監測、生態環境狀況監測數據傳輸網絡互聯互通,為生態環境管理和區委區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同時,新津區充分依託監測數據,將監測結果納入相關部門和鎮(街道)年度績效目標量化考核,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進一步落細落實。

「將監測結果納入相關部門和鎮(街道)年度績效目標量化考核後,相關部門和鎮(街道)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高到更重視的地步。以前新津大氣和水環境監測數據顯示存在汙染,但很難鎖定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可能還有單位心存僥倖,但現在不同了,馬上就能溯源鎖定,緊跟著就會兌現到績效目標考核上。」成都市新津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就這樣,新津區通過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了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有效集成、共建共享,為強化環境監管,科學決策和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撐。據最新數據顯示:大氣方面,2020年,新津區環境空氣品質進一步改善。其中,PM2.5、PM10等指標濃度分別為35.6μg/m3、57.3μg/m3.同比分別下降17%、14%,降幅分別位列全市各區(市)縣第1位、第2位;優良天數295天,同比增加14天,增幅位列全市各區(市)縣第4位。水質方面,2020年,新津區國考金馬河嶽店子下斷面水質達地表水II類標準,超額完成水質目標;省考南河老南河大橋斷面水質達地表水Ⅲ類標準,首次達到優良水質標準;市考西河龍王渡口斷面水質保持地表水II類標準,西河白溪堰和花源鎮自來水二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優良比例均保持100%達標。

新的一年又要到了,成都市新津生態環境局將進一步發揮好牽頭作用,在市生態環境局和新津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會同區級相關部門,持續鞏固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成果,繼續為服務「三治一增」和汙染防治「三大戰役」,推動綠色發展,加快建設「成南新中心、創新公園城」提供基礎保障。

相關焦點

  • ...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德陽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實施細則...
    (二)基本原則 1.明晰事權,落實責任。依法明確市、縣兩級生態環境監測事權,建立完善條塊結合、部門協同的分工合作機制,強化監測質量監管,落實政府、企業、社會的責任和權利。 2.健全制度,統籌規劃。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制度、標準和技術規範體系,強化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加強統籌管理,優化網絡布局,逐步形成定位清晰、要素齊全、點位合理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 陝西實現電磁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全覆蓋 可實時了解輻射強度
    8月19日,華商報記者從陝西省生態環境廳獲悉,近日,陝西省通過二期電磁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項目驗收,實現了全省電磁輻射自動監測站全覆蓋。如今,全省所有設區市電磁輻射具有代表性的人口密集區、重點輻射源,均建有電磁環境自動監測站。自動站周圍的電磁輻射強度可通過大屏24小時即時顯示,公眾可實時了解所處環境的電磁輻射強度。  隨著移動通訊的迅速發展,電磁場與電磁波技術在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商業、國防和科學領域的應用非常普遍,在給社會和公眾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給電磁輻射的監管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
  • 生態環境部:到2025年初步建立全國生態監測網絡
    中新網1月4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網站消息,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了總體目標,到2025年,初步形成生態保護監管法規標準體系,初步建立全國生態監測網絡,提高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引領作用
  • ...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三年建設規劃...
    3.自然生態監測網絡。全省自然生態監測網絡包括生態監測、生物監測和農村監測。生態監測覆蓋全省13個設區市77個縣(市、區)、779個生態保護紅線區和31個自然保護區,在太湖建成1個野外觀測站;生物監測覆蓋長江、太湖、淮河流域149個國考斷面和飲用水水源地;農村監測覆蓋13個設區市55個縣(市、區)的165個村莊。4.噪聲監測網絡。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 (2020-2035年)。全文如下: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 站在雄安看前沿|「天地澱」立體智慧監測助環境「清朗」
    新區生態環境部門組織編制了《新區生態環境智慧監測體系建設項目(一期)實施方案》,建立了「天地澱」一體化環境監測網絡,全面提升以白洋澱水環境為重點的生態環境監測預警和監管保障能力,逐步實現科學布局、精準監測。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同時,不斷加強監測標準規範體系建設,已形成覆蓋地表水、環境空氣、汙染源等主要領域的監測類標準1200餘項,為監測工作依規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重融合、擴數量,優化調整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完成「十四五」國家環境空氣、地表水、海洋環境監測網絡優化調整,國考城市空氣站點由1436個增加到1734個,地表水監測斷面由2050個增到3646個,海洋監測點位整合到1359個。
  • 廣州白雲實現空氣品質監測全覆蓋
    2020-11-21 09:53 來源:珠江環境報廣州市白雲區作為廣州產業與人口大區,始終貫徹落實生態環境部和省市工作部署要求,堅決扛起責任擔當,積極守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沿陣地」,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1358」發展思路,以「方向不變
  • 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方案出臺 監測概念股迎機遇
    國務院辦公廳12日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要求建立覆蓋大氣、水、土壤等要素的全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天地一體化的生態遙感監測系統,並實現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的集成共享,利用大數據分析為環境監測提供支撐。
  • 北京市布點20餘處生態監測站 「十四五」期間將建起覆蓋全市的生態...
    原標題:本市布點20餘處生態監測站  「十四五」期間將建起覆蓋全市的生態監測體系  森林、溼地、綠地,究竟能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改善?讓數據和小動物「說話」,北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建設20餘處生態監測站,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小動物的種群分布、遷徙情況等,更加直觀地體現生態建設成果。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這20餘處生態監測站有8處是在已有的監測站點上進行改建,另有10多處是新建站點。根據監測側重點的不同,分為森林生態系統類型、溼地生態系統類型和綠地生態系統類型。
  • 北京布點20餘處生態監測站,生態環境好不好,讓小動物來「說話」
    森林、溼地、綠地,究竟能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改善?讓數據和小動物「說話」,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建設20餘處生態監測站,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小動物的種群分布、遷徙情況等,更加直觀地體現生態建設成果。
  • 深圳率先探索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深圳被再次賦予勇當尖兵、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範的重任。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深圳則選擇了一條加快構建先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道路,率先探索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力爭為深圳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供強有力的先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支撐。
  • ...河道入湖汙染物監測網絡及檢測能力建設,保障湖泊生態健康的提案
    致公黨中央建議編制科學、合理的出入湖河道汙染物量的監測方案   致公黨中央  關於加強河道入湖汙染物監測網絡及檢測能力建設,保障湖泊生態健康的提案  內 容:  湖泊是地表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是維繫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因子,具有調節河川徑流、發展灌溉、提供工業和飲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溝通航運,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以及開發礦產等多種功能
  • 環境改善怎麼樣 讓小動物「說話」:北京將建20餘處生態監測站
    森林、溼地、綠地,究竟能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改善?讓數據和「小動物」說話,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建設20餘處生態監測站,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小動物的種群分布、遷徙情況等,更加直觀地體現生態建設成果。由於各站的研究課題、監測指標、數據格式不盡相同,導致監測數據難以整合,很難形成覆蓋全市的生態研究成果。 布設紅外相機 補生物多樣性監測「短板」 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高級工程師張博介紹,這20多處生態監測站將有統一的監測指標體系,覆蓋大氣、土壤、水環境、生物多樣性四個方面。根據所在環境的特點,又各有各的側重點。
  • 黃山構建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黃山構建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2017-02-20 09:15:00來源:央廣網   據黃山市政府消息
  • 環境改善怎麼樣 讓小動物「說話」:北京將建20餘處生態監測站_中國...
    森林、溼地、綠地,究竟能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改善?讓數據和「小動物」說話,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建設20餘處生態監測站,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小動物的種群分布、遷徙情況等,更加直觀地體現生態建設成果。由於各站的研究課題、監測指標、數據格式不盡相同,導致監測數據難以整合,很難形成覆蓋全市的生態研究成果。
  • 記者帶您走進嘉興輻射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一探究竟
    孫浩攝  中國環境報記者孫浩  被譽為中國「核電第一城」的嘉興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中國大陸建成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就坐落在這裡。  多年來,秦山地區空氣吸收劑量率始終處於本底範圍內,核電站運行以來對周圍輻射環境未產生影響。這都離不開嘉興市對輻射安全統籌謀劃,織密輻射監測網絡,將輻射安全納入平安嘉興建設。
  • 黔東南:國控大氣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建設項目順利驗收
    為如期完成大氣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建設和驗收工作,3月20日,貴州省生態環境廳、省輻射環境監理站與黔東南州生態環境局主要負責人組成驗收組一行在凱裡市對國控大氣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建設項目開展現場整體驗收工作。
  • 「天地澱」立體智慧監測助力白洋澱環境「清朗」
    新區生態環境部門組織編制了《新區生態環境智慧監測體系建設項目(一期)實施方案》,建立了「天地澱」一體化環境監測網絡,全面提升以白洋澱水環境為重點的生態環境監測預警和監管保障能力,逐步實現科學布局、精準監測。
  • 央視紀錄片《美麗中國》熱播 陝西生態環境監測強勢出鏡 速來圍觀~
    >為全面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取得的矚目成就,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生態環境部聯合攝製的4集專題片《美麗中國》於11月11日、12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晚8點檔播出,每晚兩集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