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溼地、綠地,究竟能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改善?讓數據和「小動物」說話,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建設20餘處生態監測站,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小動物的種群分布、遷徙情況等,更加直觀地體現生態建設成果。
20餘處站點
監測三類生態系統
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這20餘處生態監測站中有8處是在已有的監測站點上進行改建,另有10多處是新建站點。根據監測側重點的不同,分為森林生態系統類型、溼地生態類型系統和綠地生態系統類型。
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監測點,分布在門頭溝百花山、密雲水庫、懷柔喇叭溝門、通州東郊森林公園等地;溼地生態類型系統監測點,分布在海澱翠湖、延慶野鴨湖、順義漢石橋溼地、房山長溝泉水溼地等地;綠地生態系統監測點,分布在通州張家灣、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等地。
8處改建站點絕大部分是科研機構現有監測站。由於各站的研究課題、監測指標、數據格式不盡相同,導致監測數據難以整合,很難形成覆蓋全市的生態研究成果。
布設紅外相機
補生物多樣性監測「短板」
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高級工程師張博介紹,這20多處生態監測站將有統一的監測指標體系,覆蓋大氣、土壤、水環境、生物多樣性四個方面。根據所在環境的特點,又各有各的側重點。例如位於城區範圍內的綠地生態系統監測點,會重點監測PM2.5等細顆粒物在一天中的濃度變化、不同類型的植物配置對汽車尾氣等汙染物的吸附情況等;森林生態系統監測站點,會重點監測負氧離子、土壤有機質、野生動物種群變化情況等。
生態監測體系中,生物多樣性監測最引人注目,這也是長期以來本市生態監測工作中的「短板」。「生態環境好不好,小動物有發言權。」張博介紹,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是評價生態環境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像北京水毛艮,只有在清澈水域中才能存活。而像鷹隼這類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猛禽,也只有在小動物出沒頻繁、生態系統較為完善的區域駐留。」
生物多樣性監測將通過布設紅外相機等監測設備實現。紅外相機是一種對野生動物「非損傷性」的動物種類調查和影像記錄技術,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應用於野生動物的研究領域,具有對動物幹擾小、影像資料便於存檔和檢索等優點,能抓拍難以觀察的珍稀物種,並且可以在野外持續24小時工作。
這種監測手段已在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成熟的應用,工作人員捕捉到了野豬、豬獾、果子狸、貉、狍子等大量野生動物在山林裡生活的生動鏡頭。
所有監測點將在
「十四五」期間建成
這20多處生態監測站中,十三陵林場監測站、海澱翠湖溼地監測站、延慶野鴨湖監測站等已完成招投標,進入開工建設階段。懷柔喇叭溝門監測站、懷柔北房鎮砂石坑人工針闊混交林監測站、順義漢石橋溼地監測站等正在進行前期的財政評審工作。所有站點將在「十四五」期間全部建成。
通過布點生態監測站,本市將建立起覆蓋全市的生態監測體系。不僅能科學反映生態建設成果,還能為市民日常生活、假日出遊等提供靠譜的參考意見。如春季哪些區域花粉濃度較高、哪些區域楊柳飛絮較為嚴重、秋季全市各區域彩葉的變色情況、預計最佳觀賞期等,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獲知。本報記者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