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改善怎麼樣 讓小動物「說話」:北京將建20餘處生態監測站

2020-12-02 中國財經時報網

森林、溼地、綠地,究竟能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改善?讓數據和「小動物」說話,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建設20餘處生態監測站,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小動物的種群分布、遷徙情況等,更加直觀地體現生態建設成果。

20餘處站點

監測三類生態系統

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這20餘處生態監測站中有8處是在已有的監測站點上進行改建,另有10多處是新建站點。根據監測側重點的不同,分為森林生態系統類型、溼地生態類型系統和綠地生態系統類型。

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監測點,分布在門頭溝百花山、密雲水庫、懷柔喇叭溝門、通州東郊森林公園等地;溼地生態類型系統監測點,分布在海澱翠湖、延慶野鴨湖、順義漢石橋溼地、房山長溝泉水溼地等地;綠地生態系統監測點,分布在通州張家灣、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等地。

8處改建站點絕大部分是科研機構現有監測站。由於各站的研究課題、監測指標、數據格式不盡相同,導致監測數據難以整合,很難形成覆蓋全市的生態研究成果。

布設紅外相機

補生物多樣性監測「短板」

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高級工程師張博介紹,這20多處生態監測站將有統一的監測指標體系,覆蓋大氣、土壤、水環境、生物多樣性四個方面。根據所在環境的特點,又各有各的側重點。例如位於城區範圍內的綠地生態系統監測點,會重點監測PM2.5等細顆粒物在一天中的濃度變化、不同類型的植物配置對汽車尾氣等汙染物的吸附情況等;森林生態系統監測站點,會重點監測負氧離子、土壤有機質、野生動物種群變化情況等。

生態監測體系中,生物多樣性監測最引人注目,這也是長期以來本市生態監測工作中的「短板」。「生態環境好不好,小動物有發言權。」張博介紹,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是評價生態環境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像北京水毛艮,只有在清澈水域中才能存活。而像鷹隼這類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猛禽,也只有在小動物出沒頻繁、生態系統較為完善的區域駐留。」

生物多樣性監測將通過布設紅外相機等監測設備實現。紅外相機是一種對野生動物「非損傷性」的動物種類調查和影像記錄技術,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應用於野生動物的研究領域,具有對動物幹擾小、影像資料便於存檔和檢索等優點,能抓拍難以觀察的珍稀物種,並且可以在野外持續24小時工作。

這種監測手段已在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成熟的應用,工作人員捕捉到了野豬、豬獾、果子狸、貉、狍子等大量野生動物在山林裡生活的生動鏡頭。

所有監測點將在

「十四五」期間建成

這20多處生態監測站中,十三陵林場監測站、海澱翠湖溼地監測站、延慶野鴨湖監測站等已完成招投標,進入開工建設階段。懷柔喇叭溝門監測站、懷柔北房鎮砂石坑人工針闊混交林監測站、順義漢石橋溼地監測站等正在進行前期的財政評審工作。所有站點將在「十四五」期間全部建成。

通過布點生態監測站,本市將建立起覆蓋全市的生態監測體系。不僅能科學反映生態建設成果,還能為市民日常生活、假日出遊等提供靠譜的參考意見。如春季哪些區域花粉濃度較高、哪些區域楊柳飛絮較為嚴重、秋季全市各區域彩葉的變色情況、預計最佳觀賞期等,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獲知。本報記者 王海燕

相關焦點

  • 環境改善怎麼樣 讓小動物「說話」:北京將建20餘處生態監測站_中國...
    森林、溼地、綠地,究竟能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改善?讓數據和「小動物」說話,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建設20餘處生態監測站,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小動物的種群分布、遷徙情況等,更加直觀地體現生態建設成果。  20餘處站點  監測三類生態系統  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這20餘處生態監測站中有8處是在已有的監測站點上進行改建,另有10多處是新建站點。根據監測側重點的不同,分為森林生態系統類型、溼地生態類型系統和綠地生態系統類型。
  • 北京布點20餘處生態監測站,生態環境好不好,讓小動物來「說話」
    森林、溼地、綠地,究竟能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改善?讓數據和小動物「說話」,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建設20餘處生態監測站,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小動物的種群分布、遷徙情況等,更加直觀地體現生態建設成果。
  • 北京市布點20餘處生態監測站 「十四五」期間將建起覆蓋全市的生態...
    原標題:本市布點20餘處生態監測站  「十四五」期間將建起覆蓋全市的生態監測體系  森林、溼地、綠地,究竟能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改善?讓數據和小動物「說話」,北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建設20餘處生態監測站,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小動物的種群分布、遷徙情況等,更加直觀地體現生態建設成果。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這20餘處生態監測站有8處是在已有的監測站點上進行改建,另有10多處是新建站點。根據監測側重點的不同,分為森林生態系統類型、溼地生態系統類型和綠地生態系統類型。
  • 深圳「曬出」生態狀況圖:生態系統擴張減速 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11月1日,深圳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項目專家驗收評審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介紹評審結果。 阮煜琳 攝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在北京公布《深圳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綜合報告》及系列專題報告,首次「曬出」深圳市生態資源的家底,表明最近幾年,該市城鎮生態系統擴張明顯減速,生態系統總體格局趨於穩定,城市發展正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轉變。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二是強法治、建規範,大力推進監測法規制度建設。為了加強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法律保障,我們積極推動監測立法,編制完成《生態環境監測條例(草案送審稿)》,對生態環境監測地位作用,以及各類主體的職責、權力、義務做出系統的制度設計,目前已正式報送國務院審議。
  • 《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去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
  • 北京溼地生態改善 珍稀瀕危鳥類現身
    除了黑鸛、鴛鴦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種群數量穩步上升,震旦鴉雀、青頭潛鴨、白尾海雕等珍稀瀕危鳥類也在北京溼地內相繼被發現。「369種野生植物,202種野生動物在北京溼地內安家」,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溼地保護處副處長黃三祥說。  得益於生態功能的改善,北京溼地生物多樣性正持續增加,溼地成為北京野生動植物的「樂園」。
  • 生態環境改善 疣鼻天鵝30年再來北京野鴨湖(圖)
    生態環境改善 疣鼻天鵝30年再來北京野鴨湖(圖) 2015-11-10 10:26:38來源:北京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忠會 2015年11月10日 10:26 來源:北京日報
  • 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中國環境報記者 張銘賢 2020年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渤海綜合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河北省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堅持陸海統籌、海河共治,實施陸源汙染防治、海洋汙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範、旅遊旺季環境保障等五大攻堅,全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近岸海域水質達到預期目標
  • 從「一座孤站」到基本全覆蓋 看成都市新津區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
    城南長秋山脈逶迤綿延,臨水矗立,情致恬淡無一絲煙火氣,造化本身宛如一幅絕妙的山水長卷……美景,是大自然給新津的饋贈,但是要維護這個美,卻是一項非常難的工作:一旦有汙染物進入河流,控制不好就意味著在新津匯聚的五河都將被汙染;一旦某處大氣被汙染,這「一水二丘七分壩」的錯落美景就變成了一片「煙氣朦朧」……如何長效保持住這份美,這是放在成都市新津生態環境局面前的一道難題。
  • 衛星遙感北京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植被等關鍵指標近年最好
    北京市生態氣象和衛星遙感中心近日發布的《北京市生態遙感年度報告(2018年)》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其中北京生態涵養區和中心城區的植被覆蓋度、植被固碳釋氧量、水庫水體面積等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性指標,在2018年達到最好。
  • 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中國環境報)
    2020年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渤海綜合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河北省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堅持陸海統籌、海河共治,實施陸源汙染防治、海洋汙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範、旅遊旺季環境保障等五大攻堅,全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近岸海域水質達到預期目標
  • 生態環境逐年向好 珍稀鳥類「扎堆」造訪北京
    4月1日,北京迎來第38個愛鳥周。正值候鳥過境北京的時節,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透露,截至1日,今年全市88個候鳥監測站共監測到遷徙候鳥累計達140餘萬隻。在數量龐大的遷飛鳥兒中,更有東方白鸛、青頭潛鴨、震旦鴉雀、黑鸛等不少「稀客」光臨。
  • ...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三年建設規劃...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打贏三大汙染防治攻堅戰決策部署,抓好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系統建設,提升生態環境信息採集、分析、利用能力,推動信息資源整合應用,創新生態環境精準化監管模式,利用大數據增強綜合執法的預見性和主動性,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助力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
  • 稻田溼地改善生態扮靚環境
    跟著副鎮長高俊成,登上20餘米高的「豐收塔」,巨幅稻田畫映入眼帘。放眼望去,稻田畫由多種顏色的水稻「繪製而成」,「豐收塔」前面一幅上種有「大美稻香 王穩莊」字樣,展現王穩莊鎮農業發展情況。62歲的楊慧琴大娘就住在附近村裡,經常帶著小孫子過來遊玩。「我最喜歡傍晚來這裡,蛙鳴此起彼伏,稻田更有自然野趣,像我這個年紀的,在這裡能解鄉愁呢。」老家在南方的楊大娘說。
  • 長沙市芙蓉區穩步改善生態環境:天藍水淨 綠意滿城
    近年來,芙蓉區堅持優化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弘揚生態文化,全區生態環境穩步改善 天藍水淨 綠意滿城 近年來芙蓉區生態環境穩步改善,越來越多的市民愛上戶外運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芙蓉區最具魅力、最寶貴的財富,也是全區人民的共同期盼。近年來,芙蓉區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優化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弘揚生態文化,全力共建天藍水淨、綠意滿城的美麗芙蓉,全區生態環境穩步改善,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 黃山構建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黃山構建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2017-02-20 09:15:00來源:央廣網   據黃山市政府消息
  • 生態宜居 | 天津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鳥類已達452種
    本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日益成為適宜鳥類棲息家園。從本月開始,本市迎來候鳥遷徙季。近日,在北大港溼地巡護的工作人員觀測到,已有一些東方白鸛來到溼地。「東方白鸛屬於遷徙候鳥,每年途經北大港溼地,會停留一個月左右,一些鳥類從最初短暫停留變成現在會選擇留下越冬或繁殖。」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將生態環境監測納入生態文明改革大局統籌推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顯著成效。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謀劃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切實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水平,有力支撐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按照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的總體考慮,制定本綱要。
  • 圖文實錄 | 雲南省生態環境廳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2019年雲南省森林面積2392.65萬公頃,覆蓋率為62.40%,森林蓄積量20.20億立方米,與2018年相比,全省森林資源數量增加、質量提高,森林面積、蓄積雙增長。截至2019年底,全省溼地總面積61.4萬公頃,其中自然溼地40.5萬公頃,人工溼地20.9萬公頃,有國際重要溼地4處、省級重要溼地31處,已建設國家溼地公園18處,全省自然溼地保護率為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