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大珠山開挖舊石器遺址 疑猛獁象牙化石現身(圖)
這些動植物化石為該遺址提供了很好的年代依據,對於研究當時古人類的生存環境提供了豐富的一手資料。 上百件精美石器會「說話」 「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裡,就發掘出土了上百件古人類用過的石器。」青島考古工作人員說,更為重要的是,考古專家在地層中發現了確切的人工打制石器(舊石器),證明了大珠山遺址是一處萬年前的舊石器遺址。
-
雲南確定一處年代僅次於元謀人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新華網昆明1月19日電(記者 秦晴)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一個早在40多年前就被發現的人類舊石器時代遺址,近日終於確定其考古年代。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黃慰文說,這是雲南省發現的距今約80萬年的人類舊石器時代遺址,其考古年代僅次於雲南元謀人遺址。
-
珠江三角洲的舊石器時代人類
1901年以後,有文物考古人員宣布在器國鍾村的幾個地點先後獲得部分人工打制石器,即舊石器。部分學者認為在舊石器時代,廣州地區已有人類活動。D但是,這個觀點未得到考古界的普遍認同。由於所發現的「舊石器只是採集品,不是對有關遺址進行科學發掘的結果,因而多數學者對此持道旗態度,未敢確定廣州地區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
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於此,地質年代屬舊石器時代範圍
經鑑定,人的上頜骨和牙齒比之北京猿人具有顯著的進步性質,但也存在著原始特徵。其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約10餘萬年,故定名為「長陽人」。洞穴處於高山丘陵盆地,四周山巒起伏,怪石嵯峨,三五村舍,疏林掩蔭,半隱於山坳之中,別具情趣 。「長陽人」化石洞, 位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大堰鄉鍾家灣村,距長陽龍舟坪縣城45公裡,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陝西秦嶺發現3萬年前人類化石
持續多年的考古工作,在這裡共發現舊石器遺址400餘處,已發現的遺址以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遺址為主,洞穴遺址僅有一處。從2017年開始,為了彌補秦嶺中西部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洞穴類型遺址發現的短板,研究團隊在秦嶺南麓和巴山北麓的漢中盆地開展了以探尋更新世洞穴遺址為導向的專項調查,並在南鄭區梁山鎮南寨村附近新發現疥疙洞遺址。
-
中國考古隊又到人類發源地之一的肯亞,開展舊石器考古
博高利亞湖遺址地理位置示意圖位於東非的肯亞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境內曾出土約250萬年前的人類頭骨化石,也是「現代人非洲起源說」的重要地區之一。據河南考古研究院昨天透露,中肯舊石器聯合考古項目是以巴林戈地區零星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為線索,圍繞巴林戈湖、博高利亞湖開展系統的舊石器考古調查工作,尋找更多的10萬—30萬年之間的舊石器遺址,完善巴林戈湖、博高利亞湖舊石器遺址群,並對其進行系統發掘、研究。該項目由該院和肯亞國家博物館等單位組織實施,計劃進行五年。
-
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3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根據史料記載,早在170萬年前,就有元謀人在我國生活,其後,經考古發現,又有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出現。並相繼形成了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而小編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距今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
二十萬年」桐梓人「——桐梓人化石
1972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貴州省博物館對該洞進行了較系統的發掘,出土古人類牙齒化石二枚,並發現了舊石器、用火遺蹟及相當多的動物化石。1983年再度現場考查,又獲人牙化石四枚。 吳茂霖等(1975)將巖灰洞堆積物分為七層。
-
泗洪縣發現的淮河古菱齒象骨骼化石今日出土
宿遷網訊 (記者 裴凌曼)5月中旬,泗洪縣石集鄉桂臺村發現的一具較為完整的淮河古菱齒象(簡稱淮河象),6月7日上午,在中科院和相關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協助指導下,開始陸續打包出土。在泗洪縣石集鄉桂臺村古菱齒象的發掘現場,記者看到,考古人員正在對古菱齒象散落的骨骼進行石膏打包工作。為避免骨骼散落,考古人員正在對每一塊骨骼進行加固。由於連續的陰雨天氣,這對出土工作帶來了很大困擾,目前整個打包出土工作正在有序開展,預計9號將全部完工。
-
烏蘇里江流域出土舊石器時代罕見文物:印證古人類擴散交流
新華社哈爾濱5月18日專電(記者許正)考古人員近日在中俄界江烏蘇里江的一條支流進行舊石器時代考古發掘時,發現了數百件以黑曜巖等為原料的石器
-
巫山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組圖)
重慶巫山古人類化石出土現場「巫山人」左側下頜骨 我國科學家在重慶市巫山縣龍骨坡發現的一顆牙齒化石經過年代測定 中國最早人類生活在三峽 10月27日下午,中法考古隊在「巫山人」發現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教授的帶領下,第三次進駐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古人類遺址。法國專家共7人,其中有世界權威的舊石器時代專家、巴黎第十大學舊石器考古專家博依達,還有一位專攻動物考古埋藏學的專家。
-
舊石器時代晚期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聚落,居住方式也大有不同
20世紀70年代前後,在甘肅省境內發現了一批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涇川縣的牛角溝、合志溝、南峪溝和桃山嘴地點。4個地點都位於涇河流域,不僅地理位置十分靠近、含舊石器時代的地層和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相同,而且所出土的石製品的特徵也基本一致。其中牛角溝還出土了一件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專家認為它處於人類進化系統的晚期智人時期。離4個地點稍遠的還有鎮原縣的黑土梁、環縣樓房子、劉家岔和慶陽巨家塬等地點。
-
捲尾猴廣泛使用石器,已進入石器時代?進化後影響人類的地位嗎?
一時間全世界的各大媒體都爭相報導巴拿馬捲尾猴可以使用工具的現象,還有許多人擔心它們已經進入了石器時代,會進化並且逐漸取代人類在地球的位置,但是我認為這種情況是不會出現的。捲尾猴捲尾猴是一類生活在美洲的特有靈長目捲尾猴科哺乳動物,它們的尾巴幾乎和自己的身軀一樣長,並且時常捲曲,因此而得名。它們聰明可愛,社會性較強,喜歡吃各種堅果,昆蟲的食物。
-
打制石器過渡到磨製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工具究竟進步在哪裡?
而博物館館藏品以山東出土的一些古文物展品為主,而其中一個展廳便是展示了在山東出土的一些有著遠古痕跡的生物化石。 而這些展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在山東地界生存的那些遠古人類在當時社會的生活。那些生活在原始社會的樣子究竟是如何的呢?
-
世界上已發現最早的古人類石器遺址
呼和浩特大窯文化遺址,一座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製造場,據說距今已有五六十萬年之久,即相當於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的時代。[簡介]大窯文化遺址在呼和浩特市郊區保合少鄉大窯村南山坡上,位於呼和浩特市東北33公裡處,佔地面積約2平方公裡,是一座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製造場。
-
大熊貓曾是人類盤中餐 皖出土動物骨骼碎片化石(圖)
近日,經過一個多月的發掘,這處舊石器時代遺址重見天日。 據安徽商報報導,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初步確定的年代為20萬年前左右,出土了數以萬計的人類食用過的動物骨骼碎片化石,還有一部分用來打砸和切割的石器,已經初步確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類活動遺址。 隨著發掘的進一步深入,一個個謎團也慢慢揭開:為什麼這麼多的動物化石全是碎片,很難發現一塊完整的骨骼?
-
電影《異形契約》沒告訴你的事:中國境內有哪些舊石器時代古人類...
事實上,在舊石器時代,地球上就活動著早期人類。舊石器時代是指距今約300萬年至距今約1萬年的漫長時期,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舊石器時代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遺址主要有以下這些:1、祿豐古猿:這是在雲南省祿豐縣發現的人猿化石,距今約七八百萬年。
-
第五集,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
所謂舊石器時代,是距今約300萬年到距今約1萬年,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誌的人類文明發展階段。在這幾百萬年的時間裡,人類生存環境極為惡劣,人類自身生存的能力也相當低下,為了能滿足活下去的簡單需要,人們只能就地取材,用不同方法打制各種石器,作為人們生存活動的主要工具。
-
寧夏青銅峽發現史前遺址,出土上萬件石製品,刷新對史前人類認知
寧夏是一個經常被人遺忘的省份,說起寧夏人們可能最先想到的寧夏平原,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寧夏的青銅峽還存在一處舊石器時代時期遺址,這就是鴿子山遺址。鴿子山遺址位於寧夏青銅峽蔣頂鄉蔣西村西,賀蘭山前鴿子山盆地東緣,該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遺址年代距今大約1.2萬至0.8萬年。鴿子山遺址出土上萬件石製品,刷新了世人對萬年前史前人類的認知,被譽為「史前遺址中的璀璨明珠」。上世紀80年代,寧夏考古學者在賀蘭山一帶發現鴿子山舊石器遺址,並在遺址附近發現了大量的石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