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巖灰洞遺址
桐梓巖灰洞遺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城西北25公裡的九壩鄉白鹽井村境內,是一個發育於二疊紀厚層灰巖的喀斯特溶洞。1972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貴州省博物館對該洞進行了較系統的發掘,出土古人類牙齒化石二枚,並發現了舊石器、用火遺蹟及相當多的動物化石。1983年再度現場考查,又獲人牙化石四枚。 吳茂霖等(1975)將巖灰洞堆積物分為七層。其中第一層為浮土,第二層為覆蓋整個洞穴的薄鈣板,第三層為含有少量動物化石的褐色粘土,第四層為灰黃色含礫砂土含人類化石、石器和大量動物化石,以下5—7層均未發現文化遺物或動物化石。 巖灰洞系貴州第一個找到古人類化石的地點,所發現的燒骨樣本是華南地區最早的用火證據,巖灰洞動物群對華南第四紀古生物地層研究有重要性。
「桐梓人」牙齒化石(來源:化石網)
發現」桐梓人「的重大意義
「桐梓人」的發現之所以引起全世界關注,是由於它填補了古人類發展進化年代中一個關鍵的環節。在這以前,僅發現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70萬年的蘭田人、60萬年的北京人、50萬年的馬坎人、40萬年的長陽人、30萬年的丁村人、10萬年的觀音洞人、4萬年的柳江人。唯獨空缺20萬年左右的古人類化石。「桐梓人」的發現正好連接上這一人類發展進化的鏈條。從巖灰洞出土的舊石器和燒骨的研究中,發現了古人類用火的痕跡,是迄今長江以南最早的發現。在「桐梓人」化石的研究中還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氟斑牙病例,具有重大的學術研究價值。
考古資料
1983年又發現四枚人類牙齒化石,發現者認為其形態特徵與北京猿人非常相似,而與早期智人有明顯差異。故認為桐梓人應歸屬直立人為宜。桐梓人牙齒化石4枚。1972年後,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先後在九壩鄉柴山崗巖灰洞發掘發現。門齒特徵是:齒冠色白,齒根灰黃夾有黑色的斑點。有完整的齒根和本完整的齒冠。由於齒冠切緣已磨耗成平面,估計是一個老年個體的右上側門齒相似。齒根的尖部成圓鈍形,唇石徑較大,屬於尼人類型。
前臼齒:估計是一青年個體。
左上犬齒:約是一個10歲左右兒童犬齒。
門齒:1980年4月初於巖灰洞發現,系左上內側門齒。齒冠保存完整,高度24.5毫米,齒冠近中遠中徑為9.5毫米,唇舌徑為8.4毫米。屬老年個體。鈾系法年代測定距今18.1正1.1、負0.9—11.3±1.1萬年。以上均收藏於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內。
快到碗裡來
歡迎加入「桐梓學聯」微信訂閱號:Tongzifraternity ,高考就業資訊多多!桐梓大學生聯誼會QQ群: 335470382 ;桐梓大學生聯誼會新浪微博:http://weibo.com/Tongzifraternity。期待更多在外求學或公眾的青年才俊加入組織。
覺得內容不錯?歡迎點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