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石:自然界的「記憶碎片」,定格時間與塵封骨骼的遊戲
但是有時候,如果彼時彼刻的條件恰到好處,它們就會被「封存」,成為化石。化石像是自然演化過程中的記憶碎片,保留著有關過去的信息,又像是千萬年前抓拍的照片,定格了生命的蛛絲馬跡。一塊三葉蟲化石可以帶我們回到5.3億年前的生命大爆發的寒武紀,一顆恐龍蛋化石能記錄千萬年、億年前的生態環境,還能給《侏羅紀公園》編劇們創作的靈感。
-
廣東三水發現大型骨骼化石 或是食草類恐龍化石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健源 繼南海大瀝發現恐龍蛋化石後,三水盆地近日又有新發現!最近,三水化石愛好者趙燦輝向廣州日報報料稱,他在三水周邊的四會大沙發現疑似恐龍骨骼化石,最大的「骨頭」直徑達20釐米左右,較大的有七八件,另外還有數十塊化石碎片。此前,趙燦輝在該地點已發現過動物牙齒化石,被專家鑑定為霸王龍牙齒。他最新發現的這些「大骨頭」是恐龍骨骼化石嗎?
-
早期人類也會冬眠?化石研究:骨骼生長中斷數月
資料圖(Getty) 海外網12月21日電 近日,西班牙的一項人類化石研究顯示,尼安德特人和他們祖先的骨骼化石有季節性損壞,這表明早期的人類可能是通過冬眠來度過寒冬的據《衛報》20日報導,發表在《人類學》(L'Anthropologie)雜誌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從西班牙北部一個古老的萬人坑裡挖出的化石顯示,人類骨骼生長中斷了數月。科學家們認為,早期人類骨骼化石中的損傷和其他損傷跡象與其他冬眠動物骨骼中的損傷和其他損傷跡象相同。這表明,人類的祖先們通過減緩新陳代謝和數月的睡眠來「應對寒冷的環境和食物的匱乏」。
-
它是「最無辜」的海鮮,只是出海吃個飯,卻成為了人類的盤中餐
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已經越來越好了,大家在嫖娼的時候對於吃這一方面也是越來越注意了,很多人都知道現在海鮮的營養價值是非常高的,而且海鮮的口感吃起來非常不錯,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也都是非常喜歡吃海鮮的,大家平時吃的海鮮頂多就是一些龍蝦螃蟹之類的,但是今天我要跟大家說的,這個海鮮可以說是最無辜的一個海鮮了,它只是出海吃個飯,但是卻成為了人類的盤中餐
-
人類或會以冬眠度過嚴寒天氣 科學研究早期人類骨骼化石有新發現
英國《衛報》報導,有科學家在西班牙北部一個古老的洞穴內,挖掘到有四十萬年歷史的人類骨骼化石,這些骨骼曾停止生長數個月,並有季節性損傷跡象,相信早期人類可能通過冬眠數個月減慢新陳代謝,應對寒冷天氣和食物不足的問題。
-
經濟學人 | 大熊貓為什麼吃竹子?
過去對大熊貓飲食變化的估計依賴於對它們頭骨和基因的研究。400萬年前的顎骨化石顯示,現代大熊貓的祖先已經開始食用很多難嚼的蔬菜了。而魏輔文又提出了第三條證據,依據的是大熊貓骨骼和牙齒的同位素組成。魏輔文對12隻古代大熊貓(可以追溯到1.1萬至5000年前)骨骼中的碳同位素和氮同位素進行了研究,並將它們與現代大熊貓骨骼中兩種元素的同位素進行了對比。
-
遠古時代,十堰曾是國寶大熊貓的家園
考古專家曾在「鄖縣人」生活的學堂梁子遺址附近發現了兩件較為完整的武陵山大熊貓下頜骨化石。大熊貓武陵山亞種是大熊貓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世界上少有發現。1990年,考古專家在發現「鄖縣人」過程中還發掘出武陵山大熊貓下頜骨化石,這對研究大熊貓的演化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令人驚嘆的是,考古發現十堰境內的大熊貓化石比比皆是。
-
幾萬前劍齒象化石驚現馬金一山洞,專家推斷還有大熊貓化石?
馬金鎮洪村文化禮堂內,省自然博物館副館長、著名古生物化石專家金幸生博士,省自然博物館安全保障部主任張江龍和縣文物所所長陸蘇軍在討論時說道。時間退回到1979年,村民在洪村「石彎洞」附近勞作時發現化石。1982年,在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該化石被驗證為犀牛化石。1983年,「石彎洞」更名為「犀牛洞」。
-
人類發現巨型古企鵝骨骼化石:和人身高相仿,活在6000萬年前
近日,紐西蘭科學家在該國南島發現身高跟成年人差不多的巨型古企鵝骨骼化石,是該區域發現的第2隻巨型企鵝化石。有關研究刊登於當地古生物期刊。 英國《衛報》8月15日報導,紐西蘭科學家發現了這種已滅絕的巨型企鵝的骨骼化石,這種企鵝大約有人類那麼大
-
早期人類也會冬眠?化石研究:骨骼生長中斷數月
【早期人類也會冬眠?化石研究:骨骼生長中斷數月】近日,西班牙的一項人類化石研究顯示,尼安德特人和他們祖先的骨骼化石有季節性損壞,這表明早期的人類可能是通過冬眠來度過寒冬的。據《衛報》20日報導,發表在《人類學》(L'Anthropologie)雜誌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從西班牙北部一個古老的萬人坑裡挖出的化石顯示,人類骨骼生長中斷了數月。科學家們認為,早期人類骨骼化石中的損傷和其他損傷跡象與其他冬眠動物骨骼中的損傷和其他損傷跡象相同。這表明,人類的祖先們通過減緩新陳代謝和數月的睡眠來「應對寒冷的環境和食物的匱乏」。
-
新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 或將重繪人類演化譜系樹
視覺中國供圖新解 大約25年前,研究人員首次描述了湖畔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的化石。如今,這種一直被忽視的人類祖先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在衣索比亞工作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顆幾乎完整的顱骨化石,恰好屬於這種已經消失很久的人科成員。 在人科中,除了智人,還包括一些已經滅絕的近親,它們共同組成了人類譜系樹。過去,湖畔南方古猿的化石主要來自下頜、牙齒及頭部以下的骨骼碎片。而這枚來自380萬年前的化石非常完整,可以幫助科學家揭開湖畔南方古猿從未展示在人們面前的面容。
-
最悲催的兇猛大型動物,外形看起來很強大,卻淪為人類的盤中餐
在「弱肉強食」的動物界裡,似乎每種動物都不容易,處處有天敵,而且還有可怕的食物鏈,弱五一技之長或者讓動物忌憚的地方,遲早有一天都會淪為別的動物的「盤中餐」,始終難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命運。那麼斤斤這樣就可以了嗎?動物界中還存在著很多看似強大的動物,卻淪為盤中餐,而且被稱之為最悲催的兇猛大型動物?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只是徒有外表?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動物吧。
-
歐洲發現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
科學家發現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恐龍幼崽化石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日在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一處採石場的石灰巖下發現了一具足有1.35億年之久的「Sciurumimus 」幼崽恐龍骨骼化石,據分析發現,該恐龍不僅擁有著一條鬆軟的尾巴,還長著帶體毛的「毛茸茸」皮膚,屬於棘龍超科。
-
古菱齒象化石驚現尚義縣七甲鄉(圖)
古菱齒象化石驚現尚義縣七甲鄉(圖) 古菱齒象化石驚現尚義縣七甲鄉(圖) 河北新聞網張家口電(燕趙都市報記者張巖 通訊員史萬傑)近日,尚義縣七甲鄉出土了古生物骨骼化石,經有關專家初步鑑定為古菱齒象骨骼化石,古菱齒象比猛獁象存在時間還要早
-
保護大熊貓是人類的責任(多圖)
熊貓是人類的好朋友,是吉祥、和平的象徵。它不僅是我國的「國寶」,也是世界的「寵兒」。 張志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博士):大熊貓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除了它有憨態可掬的外貌之外,它還具有比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
日本首次發現白堊紀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
圖為在日本福井縣勝山市發現的原始鳥類化石及其復原效果圖。(圖片來源:日本媒體) 中國日報網1月6日電(信蓮)據共同網1月6日報導,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5日宣布,在勝山市距今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前期的地層中發現一具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該化石將從6日起在館內展出。
-
火化的骨骼碎片可以確定一個人的性別
1月30日,據外媒報導,在一項關於鐵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骨骼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從火化的骨骼碎片來確定一個人的性別,也是可能的。華沙大學專門研究火化遺骸的考古學家埃爾·貝特·賈斯庫斯卡(ElżBietaJaskulska)說,很少會有長達10英寸(25釐米)的碎片在火化後保存下來。但是,並未參與研究的Jaskulska告訴LiveScience(美國生命科學網),發現一個大碎片標本就像中了彩票一樣。更多時候,考古學家得到長達1-2英寸(2.5-5釐米)的碎片就已經是件很幸運的事了。
-
池州華龍洞考古發掘出一塊猿人頭骨化石(圖)
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從發布會現場獲悉,目前已累計發現包括1 件古人類頭骨化石在內的20 餘件古人類化石、古人類製作使用的石器、大量具有人工切割或砍砸痕跡的骨片和20 餘種脊椎動物化石。專家介紹,華龍洞是在我國發現的又一處重要的包含有頭骨化石的直立人(猿人)化石地點,對於研究中國以及整個東亞地區人類演化具有很重要的科學價值。
-
僅憑人類骨骼,科學家會把人類復原成什麼樣子?
如果有一天,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滅絕了,當後代文明崛起後,看到人類的骨骼化石,它們會把人類想像成什麼樣的生物呢?人類的骨骼其實,按照人類的骨骼來復原人類並不是一件難事,我們可以從古人類學家如何復原古人類化石,就可以窺探一二。我們知道,古人類學家在研究化石時,並不知道該生物是直立行走還是四肢行走,它們只是從骨骼身上得出結論。
-
非洲出土最古老人類化石 或刷新人類進化史(圖)
圖為科學家此次發現的化石。這段在衣索比亞出土的人類石化骨骼只有幾公分長,它是半截下顎骨和四顆牙齒。這塊化石將預示著人類的存在比至今推斷的更加久遠。 據報導,這塊遠古人類的顎骨距今已有約280萬年的歷史,此前出土的最古老人類化石距今大約240萬年。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古茨(Philipp Gunz)認為,這項發現是一塊人類出現時間的重要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