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珠山開挖舊石器遺址 疑猛獁象牙化石現身(圖)

2021-01-17 齊魯網

原標題:大珠山下開挖舊石器遺址 疑猛獁象牙化石現身

  記者昨天從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獲悉,經過半個多月的發掘,來自中科院、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黃島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在大珠山遺址出土了普氏羚羊、野豬、馬、鹿、疑似猛獁象等10餘種典型的更新世晚期動物化石500餘件,以及大量石器,為遺址提供了很好的年代依據,對研究我國乃至東亞現代人起源與遷徙問題提供了科學的證據,對探討遠古人類在海岸地區的生計方式、生存能力和文化傳承,完善山東的史前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義。

  疑似猛獁象牙化石現身

  昨天下午,記者驅車順著大珠山腳下的綿延山路一路南行,在喬家窪村西的一個很隱蔽的山坡上找到了這處遺址。只見現場已經被挖出一個深三米多,長寬七八米的大坑,幾名考古人員正坐在板凳上,每人拿著個小鏟子,耐心地一點一點地挖著土。

  「我們不敢用力,就怕萬一挖出寶貝來給鏟壞了。」一名考古人員告訴記者,挖掘工作從10月16日正式開始,快的時候每天也就挖個十幾釐米深,除去覆土部分,直到現在,也就挖了一米左右深。記者看到,在南面的高處,來自中科院的專家正用全站儀測繪,並不時對挖掘人員進行指揮,以確保挖掘位置和尺寸的精準度;另一名考古人員則在照相留取資料。

  「考古來不得半點馬虎,每一個程序都要十分小心。」考古專家說。記者注意到,挖掘人員在挖出石器或者化石後,將它們交給另外兩名來自黃島博物館的考古人員,這兩名考古人員從旁邊的水塘裡舀水,將這些物件反覆清洗。然後才小心地將文物放好封存。「這些物件已在地下沉睡了萬餘年,身上沾滿了泥土,要清洗乾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一名考古人員告訴記者,有的物件要反覆清洗30多遍才能露出本來面目。

  在給化石「淨身」後,考古人員取來錫紙,將一些比較重要的動物骨骼化石包起來;另一名考古人員則掏出一個塑膠袋,在寫好編號後,將物件小心地放在裡面,其中包括一塊長約半米,最寬處近20釐米的大型骨骼化石。「這有可能是猛獁象牙化石,當然還只是推測,有待進一步考證。」一位考古專家介紹,之所以用錫紙包裝,是為了防止風化。在將化石包裝好後,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放在一個專用器具裡。「這些物件必須保存好,後期還會有不少專家來現場觀摩、做進一步勘察。」考古人員說。

  「現場的土質為什麼是黑色的?」記者好奇地問。「因為這是一處水源地,黑色的應該是淤泥。而在當時,水源地是動物和人類的主要集聚地,此前我們發現的很多古人類遺址都跟此有關。」考古人員介紹。

  半月發現500件化石標本

  「半個月以來,考古人員在遺址上有了很大發現。」昨天,青島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告訴記者,經過對大珠山遺址10餘天的發掘工作,目前已取得非常豐富的考古成果。

  「在下挖3米深時,大量的化石標本出現了。」考古人員興奮地說,在發掘探方距地表3米深度內,首先發現了保存很好的更新世晚期的地層堆積。而在地層中,又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目前已經提取有鑑定意義的化石標本達500餘件。據介紹,這些化石標本包括動物的下頜及牙齒、肢骨、髖骨、角、肋骨等,至少涉及象、披毛犀、普氏羚羊、野豬、馬、鹿、牛等10餘種典型的更新世晚期動物。

  另外,在發掘工作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些沒有完全石化的樹木殘塊。這些動植物化石為該遺址提供了很好的年代依據,對於研究當時古人類的生存環境提供了豐富的一手資料。

  上百件精美石器會「說話」

  「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裡,就發掘出土了上百件古人類用過的石器。」青島考古工作人員說,更為重要的是,考古專家在地層中發現了確切的人工打制石器(舊石器),證明了大珠山遺址是一處萬年前的舊石器遺址。

  青島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專家告訴記者,目前提取人工加工痕跡明顯的石器標本已達100餘件。這些石器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工具等,用料多為灰黑色火山巖和石英,堅硬且韌度較高,人工打制痕跡明顯,石器加工精緻。石器的打制技術十分成熟,與中國北方地區其他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的石器類型相同,以小型刮削器為主,石器刃部加工精細,反映出在1-3萬年前,古人類為適應寒冷的自然環境,以狩獵採集為主的遷徙生活方式。「比如這幾件圓圓的石頭,可能是投擲石器,是當時的人類用來打野獸用的。」考古專家說。

  萬年前原始人隨動物遷徙

  「你看,這些動物的骨骼,都比較碩大,基本證明都是一些野生大型動物的骨骼。」記者看到,剛剛從發掘現場出土的大量珍貴動物化石和石器,在經歷萬年沉積後,終於露出了真容。經過考古人員的精心處理,這些動物骨骼的局部顯得十分完整。

  「這是鹿骨,這是野豬的骨骼……」考古專家告訴記者,一萬年前或更早時期,在大珠山遺址上,就有古人類在此生存,而這裡的生態環境比較完整,野生動物也比較多。犀牛追逐羚羊,猛獁象踱步、野馬奔騰的場面常見。原始人類隨著動物遷徙而來,用石器作為武器,過著狩獵為生的原始生活。

  「這次開挖考古的面積有50平方米。目前經過半個多月的發掘,第一階段的考古已結束,接下來還將根據考古安排繼續發掘。」據考古專家介紹,大珠山遺址位於黃島區喬家窪社區西一公裡的大珠山東麓,遺址東距離海岸只有兩公裡。這次考古發掘,對揭開海邊古人類原始生活模樣起著重要作用。

  舊石器遺址島城首次開挖

  據考古專家介紹,舊石器時代考古發現,一直以來是山東地區考古工作的薄弱環節,有地層依據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也是青島考古的空白。此前青島地區發現最早的人類遺址是即墨北阡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其年代上限是距今7000年左右的北辛(大汶口)文化時期。舊石器時代的考古是青島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一個心願,放在全國範圍,也是山東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人的一個心願。

  「這次考古發掘,確定大珠山遺址的確切地層、文化面貌、石器技術和年代序列以及環境背景,其將對研究我國乃至東亞現代人起源與遷徙問題提供科學的證據,從而探討遠古人類在海岸地區的生計方式、生存能力和文化傳承,完善山東的史前文化序列。」青島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說。

  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即墨北阡大汶口文化早期古遺址經過數次發掘,7000年前一個原始部落村的形象已展現在人們眼前,在北阡遺址上沉睡數千年的「土著」青島人不會想到,今天能「重見天日」。而隨著大珠山遺址考古發掘,一個一萬年前的青島原始人類生活狀態即將還原「真相」。

  「目前,即墨新的博物館正在建設,建成後,北阡遺址發掘中出土的4000多件文物,將入住專門的展廳。」記者昨天從即墨市博物館了解到,目前,北阡出土的大量文物都已經入庫封存,等到博物館建成後,將入住博物館北阡遺址展廳,到時市民就可以親眼感受青島史前文明歷史。

  村民挖井挖出猛獁象化石

  據考古專家介紹,早在1982年,喬家窪遺址就曾挖掘出大量動物化石,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國動畫大片《冰河世紀》中的主人公——猛獁象化石。記者昨天經多方聯繫,採訪了時任原膠南博物館館長王景東。

  「這件事是原膠南考古界的一件大事,雖然過去30多年了,但我對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王景東告訴記者,當時喬家窪村西有片蘋果園,因為天比較旱,村民打算挖井取水澆樹。「因為遺址處是條小河溝,水源相對豐富,村民就決定在那挖。」王景東說,在挖的過程中,村民掘出不少骨骼樣的東西,他們感覺奇怪,就跟鎮政府做了匯報。「鎮政府又找到我,我帶人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王景東說,一到現場見到那些化石,他就感覺很興奮,認為這些化石非常獨特,歷史應該很久遠。「後來我帶著化石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鑑定為猛獁象、犀牛、鹿等多種動物化石。」王景東說,因為各種原因,這處遺址遲遲沒有做進一步挖掘,逐漸成了一個廢棄的水塘。

  2012年4月,為探源青島地區的早期人類歷史,青島市考古研究所聯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原膠南市範圍內,開展了一次早期遺址考古調查。這次調查不僅對膠南地區的地質地貌有了充分了解,而且在喬家窪社區西側河流北岸發現了動物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器,引起了考古隊員的高度重視。

  去年11月,為確定喬家窪遺址性質,市考古研究所聯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又開展了一次有針對性的考古勘探工作,通過對地層堆積的考古勘探及石器、化石標本的鑑定,確定了該遺址是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並將該遺址命名為「大珠山遺址」。今年4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對這處遺址進行發掘。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

相關焦點

  • 青島大珠山遺址發掘續 萬年前人們疑在這裡吃烤肉
    原標題:大珠山遺址發掘續 萬年前人們疑在這裡吃烤肉      記者昨天從黃島區文物部門了解到,大珠山遺址野外發掘工作已經結束。遺址現場將保留一段時間,然後填平恢復原樣。「這次考古驚喜連連,我們還發掘出幾塊帶有烤痕的鹿角化石,由此懷疑當時的人類可能已會保存並使用天然火燒烤食物。」考古專家說,「大珠山遺址」是青島地區首次挖掘出有地層依據的舊石器遺址,是山東省乃至整個沿海地區舊石器考古的一個重大突破;將青島歷史推進到至少一萬年前,甚至有可能是3萬年前。
  • 福建發現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東方網11月29日消息:福建省文化廳和三明市政府昨天宣布,考古工作者在三明市萬壽巖的兩個洞穴中分別發現了距今將近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活動遺址和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工石鋪面。遺址總面積1200多平方米,發掘面積400平方米,共出土800多件石製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多種動物化石,經國家文物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等部門和單位的專家學者論證,認為其年代分別為18.5萬年前和1至3萬年前。文物考古專家和第四紀地質專家認為,福建三明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現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 雲南出土罕見舊石器時代人齒化石及石器
    雲南出土罕見舊石器時代人齒化石及石器、2000餘件具有歐洲人類的石器製作技術特點的石製品,日前在雲南 富源大河鄉茨託村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出土。其論據之一就是中國以至亞洲地區缺少可靠的距今4-10萬年間的人類化石。  據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考古發掘隊領隊吉學平介紹,這個舊石器遺址位於雲南富源縣城東南約17公裡,共發現2個洞穴。初步年代測定1號洞文化層的年代大約距今10萬年,2號洞晚於1號洞。  經雲南省地礦廳水文隊專家劉經仁鑑定,1號洞內的動物化石和石製品確認為舊石器時代遺址。
  • 化石級別的猛獁象牙並不簡單
    象牙退去熱度一個新的替代品猛獁象牙走上了舞臺,它跟象牙又是什麼關係呢?從象牙到猛獁象牙文玩市場對於野生動物可謂是鍾愛有加,文玩市場最為火爆的時候不僅僅是其市場野蠻生長,玩家的愛好也是野味十足,象牙、玳瑁、鳥頭等等野生動物製品極為火爆,恨不得把自然界所有動物都拿來配串以彰顯自身價值和品味!
  • 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化石……
    6月11日,深圳海關向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移交罰沒古生物化石142件。該批古生物化石包括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化石等多個類別。其中恐龍蛋化石2個、鸚鵡螺化石1個、菊石化石10個屬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其餘屬一般古生物化石。此次移交的古生物化石將由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收藏。
  • ...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化石……
    6月11日,深圳海關向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移交罰沒古生物化石142件。該批古生物化石包括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化石等多個類別。其中恐龍蛋化石2個、鸚鵡螺化石1個、菊石化石10個屬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其餘屬一般古生物化石。
  • (視頻)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
    6月11日,深圳海關向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移交罰沒古生物化石142件。該批古生物化石包括恐龍蛋化石、猛獁象牙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菊石化石等多個類別。其中恐龍蛋化石2個、鸚鵡螺化石1個、菊石化石10個屬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其餘屬一般古生物化石。
  • 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3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
    並相繼形成了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而小編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距今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這便是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的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這裡南距靈武市30公裡,西距銀川市19公裡,距離河東機場11公裡,北與內蒙古鄂前旗相接,佔地面積7.8平方公裡。
  • 舊石器時代晚期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聚落,居住方式也大有不同
    20世紀70年代前後,在甘肅省境內發現了一批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涇川縣的牛角溝、合志溝、南峪溝和桃山嘴地點。4個地點都位於涇河流域,不僅地理位置十分靠近、含舊石器時代的地層和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相同,而且所出土的石製品的特徵也基本一致。其中牛角溝還出土了一件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專家認為它處於人類進化系統的晚期智人時期。離4個地點稍遠的還有鎮原縣的黑土梁、環縣樓房子、劉家岔和慶陽巨家塬等地點。
  • 探秘康巴什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烏蘭木倫遺址
    撿起這些骨頭,古日扎布覺得這個發現非常重要,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很快鄂爾多斯市文化局和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對現場進行了考察,確認古日扎布撿到的就是古生物化石,並且在遺址地層中還發現了打制石器,可以肯定這裡是一處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遂根據發現所在地為烏蘭木倫河畔,故命名為「烏蘭木倫遺址」。
  • 猛獁象牙從何而來,買賣猛獁象牙合法嗎?
    這種象牙就是猛獁象牙,這種雖然是象牙但是可以隨意購買。因為猛獁象與現代象不同,它們並非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而是生活在北方嚴寒氣候的一種古哺乳動物。最主要的是他們已經全部滅絕了,也就是說你看到的猛獁象牙都是從土裡或者冰川中挖出來的,猛獁象的形象就是冰河時代中那種大象,也就是長毛象。
  • 溶洞遺址驚現16萬年前古人類化石!那時他們已來到青藏高原
    2019年6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和蘭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布研究成果:在這裡的一處溶洞遺址發現了一種古人類的下頜骨化石,通過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確認屬於丹尼索瓦人下頜骨,利用鈾系測年方法確定,其距今至少16萬年。
  • 溶洞遺址發現16萬年前古人類化石!那時他們已來到青藏高原
    2019年6月,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和蘭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布研究成果:在這裡的一處溶洞遺址發現了一種古人類的下頜骨化石,通過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確認屬於丹尼索瓦人下頜骨,利用鈾系測年方法確定,其距今至少16萬年。
  • 中國考古隊又到人類發源地之一的肯亞,開展舊石器考古
    博高利亞湖遺址地理位置示意圖位於東非的肯亞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境內曾出土約250萬年前的人類頭骨化石,也是「現代人非洲起源說」的重要地區之一。據河南考古研究院昨天透露,中肯舊石器聯合考古項目是以巴林戈地區零星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為線索,圍繞巴林戈湖、博高利亞湖開展系統的舊石器考古調查工作,尋找更多的10萬—30萬年之間的舊石器遺址,完善巴林戈湖、博高利亞湖舊石器遺址群,並對其進行系統發掘、研究。該項目由該院和肯亞國家博物館等單位組織實施,計劃進行五年。
  • 猛獁象牙化石成雕刻家新寵
    法國「Ouest-France」網站8月8日文章,原題:由於中國禁止交易象牙,越來越多人瞄準了它的替代品——猛獁象牙自2017年3月中國全面禁止買賣象牙起,雕塑家和工匠將目光轉向了另一個新的市場。在廣袤的西伯利亞平原沉睡數世紀的猛獁象牙化石,正成為他們的新寵。
  • 雲南確定一處年代僅次於元謀人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新華網昆明1月19日電(記者 秦晴)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一個早在40多年前就被發現的人類舊石器時代遺址,近日終於確定其考古年代。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黃慰文說,這是雲南省發現的距今約80萬年的人類舊石器時代遺址,其考古年代僅次於雲南元謀人遺址。
  • 重慶史前遺址大總結 主城遠古人類最早的活動地方原來是這裡
    《地圖》顯示,重慶發現的史前遺址包括龍骨坡遺址、中壩遺址、馬王場遺址、大溪遺址等。重慶史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在地球上的遺蹟分為兩類,一類是人自身骨骼化石的遺存;另一類是人類行為遺蹟的遺存,包括人類居址、活動遺蹟、勞動工具及其文化遺物等。
  • 古脊椎所等揭示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
    廣西是古人類化石產地之一,是現代人類出現和演化的關鍵區域。然而,這一地區的植物利用類型與方式研究相對較少。近年來,廣西舊石器考古有重要發現,尤其是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發掘了婭懷洞遺址。婭懷洞遺址位於廣西隆安縣,包含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該遺址發現了我國極為少見的完整人類頭骨化石,以及大量的打制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
  • 猛獁象牙到底能不能賣?
    但他們所售賣的是猛獁象牙,猛獁是一種史前生物,在大約1萬年前滅絕,在西伯利亞地區埋藏著他們的屍體。雖然過去了1萬多年,但是猛獁象牙並沒有完全成為化石,而猛獁象牙的成分與現代象牙很接近,可以成為現代象牙的替代品,因此可以買賣。據這位店員介紹,猛獁象牙大致分為「冰牙」和「土牙」兩種。
  • 陝西秦嶺發現3萬年前人類化石
    陝西南鄭疥疙洞遺址第三期中小型工具 ——尖狀器與刮削器 省考古研究院供圖秦嶺不僅是西安人的父親山,也是中國的南北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