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珠山遺址發掘續 萬年前人們疑在這裡吃烤肉

2021-01-17 齊魯網

  原標題:大珠山遺址發掘續 萬年前人們疑在這裡吃烤肉

      記者昨天從黃島區文物部門了解到,大珠山遺址野外發掘工作已經結束。遺址現場將保留一段時間,然後填平恢復原樣。下一步,來自中科院、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黃島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將駐紮在黃島博物館進行一系列清洗、研討、整理編號等工作。一個星期後,來自中科院的專家將返回北京,為這次考古撰寫論文。「這次考古驚喜連連,我們還發掘出幾塊帶有烤痕的鹿角化石,由此懷疑當時的人類可能已會保存並使用天然火燒烤食物。」考古專家說,「大珠山遺址」是青島地區首次挖掘出有地層依據的舊石器遺址,是山東省乃至整個沿海地區舊石器考古的一個重大突破;將青島歷史推進到至少一萬年前,甚至有可能是3萬年前。

  遺憾:沒發現人類骨骼

  記者昨天再次來到遺址發掘現場,卻發現這裡空無一人,顯得很冷清,探坑內已經有了積水。「這裡已經好幾天沒來人了,聽說已經結束了。」在遺址北面架大棚的一名市民告訴記者。

  記者隨後來到黃島區博物館,幾名工作人員正在院子裡整理動物化石。「這次考古的野外發掘工作已經結束了。我們上次就說過,一旦遇到兩種情況,發掘工作將結束,一是挖掘到石層,就挖不下去了;二是隨著土層越挖越深,東面水塘裡的水倒灌過來,將使發掘工作難以進行。3天前,我們就遇到了第二種情況,發掘現場滲出來的水越來越多,導致發掘工作無法繼續。」考古人員說,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小小的遺憾。

  「還有一個遺憾,就是這次在現場沒有發掘出人類骨骼化石。」考古人員說,在舊時代時代,人類死亡後,一般會被就近埋葬。這次沒有發掘出人類骨骼化石,跟發掘範圍太小有很大關係。另外一種可能性是,發掘現場並不是當時人類的暫住區。「可能當時人類的暫住區就在海邊,他們將動物吃掉後將骨頭丟掉,這些骨頭又被水流衝到遺址所在的低洼地帶。我們曾經設想進一步擴大考古面積,繼續向北發掘,但是因為北面是一處房屋,很難跟房屋主人協調。」考古人員告訴記者。

  進展:標本都有「身份證號」

  「今天我們分作兩個組,一個組在隱珠文化中心召開座談會,將這次發掘工作做一個初步的總結。另外一些人負責整理工作,將清洗好的化石重新編號歸類。」考古人員說,比如一塊斷為多截的化石,原先每一截都有一個小號,而這次要將它們歸為一個大號,為了方便以後修復。「遺址還將保留一段時間,因為還有其他專家要來考察參觀並留取影像資料。待這些工作完畢後,我們將協調相關單位將遺址現場填平並恢復原樣。」考古人員說。

  記者隨後來到座談會現場看到,來自中科院的一位專家正在介紹這次發掘的整體情況,並向與會者一一介紹動物骨骼的種類以及一些打制石器的用途。「當時這些打制石器主要用來獵捕動物和剝動物皮。」這位專家稱,因大珠山遺址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所以挖掘過程非常謹慎,出土的化石當即以全站儀測量其空間三維坐標,每件標本都有獨一無二的「身份證號」。

  展望:將還原當時生活場景

  考古人員介紹,這次發掘出的石器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工具等,用料多為灰黑色火山巖和石英,堅硬且韌度較高,人工打制痕跡明顯,石器加工精緻,打制技術十分成熟,與中國北方地區其他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的石器類型相同,以小型刮削器為主,石器刃部加工精細。這反映出在1萬至3萬年前,古人類為適應寒冷的自然環境,以狩獵採集為主的遷徙生活方式。

  「可以想像到的是,當時大象在這裡漫步,披毛犀在這裡奔跑,鹿群在這裡追逐。」黃島區博物館翁館長告訴記者,待位於黃島區東部新區的新博物館建成後,他們將邀請專家進行指導,聘請技術人員精心操作,將大珠山遺址所呈現的舊石器時代生活場景用雕塑跟畫像的形式展示出來,再展出一些從「大珠山遺址」發掘出來的動物骨骼化石和打制石器,讓市民參觀。

  成果1 多種動物骨骼已被確定

  考古人員告訴記者,經過對大珠山遺址發掘工作,目前已取得非常豐富的考古成果。「在下挖3米深時,大量的化石標本出現了,當時我們都很興奮。」考古人員說,在發掘探方距地表3米深度內,首先發現了保存很好的更新世晚期的地層堆積。而在地層中,又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目前已經提取有鑑定意義的化石標本千餘件。據介紹,這些化石標本包括動物的下頜及牙齒、肢骨、髖骨、角、肋骨等,至少涉及披毛犀、象、普氏羚羊、野豬、馬、鹿、牛等10餘種典型的更新世晚期動物。「前幾天,中科院專家帶著部分骨骼到北京做了鑑定。其中披毛犀、象、羚羊、鹿等動物已經得到確定。」文物專家說。

  成果2 發現帶疑似烤痕的化石

  「這次發掘工作也出土不少大件。比如剛開始幾天我們就發掘出了一根鹿角化石,保存比較完整,長度接近一米,最粗處直徑達到10釐米,是這次發掘工作出土的最大的角類化石。」考古專家說,另外還有其他化石比這塊鹿角化石塊頭更大。「這次還發掘出幾塊塊頭不小的動物關節化石,以及磨痕非常明顯的馬齒化石,磨痕最深處有半釐米,這些都比較少見。」考古專家說,最讓他們驚喜的是,還在現場發掘出一塊有疑似火烤痕跡的鹿角化石。「根據以往的考古資料,在舊石器時代,人類還不會人工取火。但他們已經知道用天然火燒烤食物,並且已經學會保存天然火種。」考古專家說。當然,這些疑似烤痕還需要經過專家組做進一步確定,一旦確定後,將為當時這裡有人類活動提供進一步佐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

相關焦點

  • 青島大珠山開挖舊石器遺址 疑猛獁象牙化石現身(圖)
    原標題:大珠山下開挖舊石器遺址 疑猛獁象牙化石現身  記者昨天從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獲悉,經過半個多月的發掘,來自中科院、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黃島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在大珠山遺址出土了普氏羚羊、野豬、馬、鹿
  • 重慶巫山將建龍骨坡遺址公園,復原30萬年前「巫山人」場景
    重慶巫山將建龍骨坡遺址公園,復原30萬年前「巫山人」場景 30萬年前生活在重慶巫山的古人類,已會用工具剔肉吸髓了!
  • 考古專家發掘巫山高唐觀遺址 埋藏數十座古墓葬
    這是一片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江邊臺地,祖祖輩輩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可能還不知道:他們腳下的這片臺地就是巫山神女的誕生地;同時,在這片土地之下,還埋藏著數十座從商代到明清時期的墓葬。  昨日,作為我市文化遺產宣傳月的重磅活動之一,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專家來到正在發掘中的巫山高唐觀遺址。  宋玉筆下的巫山神女在哪裡?
  • 萬壽巖遺址保護:守住中華文明的遠古記憶
    這裡就是國內罕見的史前遺存——萬壽巖遺址。  它是一個窗口,讓今人在這裡洞察到我國東南沿海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軌跡;它是一座橋梁,架起了海峽兩岸古人類遷徙的線路,並實證了清晰的兩岸同源關係;它更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一段時期以來,人們對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建設辯證關係的深度思考。  然而,20年前,一聲聲「轟隆隆」的採礦爆破聲,差點將這個彌足珍貴的遺址永遠掩埋。
  • 北京的金街其實2萬年前就有人生活-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1996年12月,正在北京大學讀研究生的嶽昇陽,來到了位於王府井大街南口的東方廣場工地,一條黑色的碳跡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隨後對周圍的發掘中,又發現了動物的碎片和被人類打擊過的碎石片。經過中國科學院專家的鑑定,該地為距今1.5-2.6萬年前的、距地面12米深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 錯峰預約文明遊 青島免門票景區最強預約攻略來啦
    12家景區:嶗山風景區、海濱風景區小青島、海濱風景區小魚山、海產博物館(水族館)、奧帆博物館、大珠山風景區、琅琊颱風景區、珠山國家森林公園、青島德國總督舊址博物館(迎賓館)、信號山公園、青島山炮臺遺址、鶴山風景區。
  • 河南省南召猿人遺址:這裡的「猿人時代」,比「北京猿人」還早!
    說起人類的起源,我們大概從上學的書本上就知道了「北京猿人」,「元謀猿人」,其實在河南省南召縣雲陽鎮西北3.5公裡的杏花山上,這裡還有一個"南召猿人遺址",它是和「北京猿人」是同一時代的。到過這裡的人應該知道,這裡氣候溼潤,光照充足,非常的適合居住,而作為中原人類的鼻祖"南召猿人"就是在50、60萬年前在這裡生活,繁衍生息的。河南省南召猿人遺址是在1978年才被發現,考古專家在杏花山上發現了一顆古人類的牙齒和一批古脊椎動物的化石。經過世界級古生物學家的多次鑑定,確認為這顆古人類的牙齒是早期人類右下第二前臼齒。
  • 46萬年前的北京直立人,頭骨化石神秘消失,它是不是我們的祖先?
    46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為什麼不是中國人的祖先?1918年瑞典科學家安特生及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在周口店發現了北京人遺址的「第一地點」。在這之後的幾年又陸陸續續的發現了一些動物化石,更為重要的是還發現了兩顆人類牙齒。但真正使北京人遺址在國際上引起轟動的是1929年的考古發現。
  • 「炙子烤肉」還是「支子烤肉」?正陽樓的那些事兒
    梁實秋所見的烤肉支子已經改小了,而烤肉的姿勢與清人無異:「三五個一夥圍著一個桌子,抬起一條腿踩在條凳上,邊烤邊飲邊吃邊說笑,這是標準的吃烤肉的架勢。」(梁實秋《雅舍談吃》)如今的支子烤肉「一足立地,一足踞幾」的吃法為今人稱作「武吃」,食客都是男子,圍住「熊熊烈火」,用長筷子取肉烤之,且飲且啖,其粗獷豪放,使女賓不敢涉足。
  • 三星堆遺址時隔34年再啟發掘,專家:當時不敢再挖
    01、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的重啟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廣漢市,它是1929年時就發現的,然而它的發掘過程卻異常艱難,經常出現停滯,歷經100年左右,我們仍然沒有窺得它的全貌。在2020年召開的諮詢會上,終於透露了三星堆遺址再啟發掘的消息,遺址「1、2號祭祀坑」的信息已經基本摸清,為下一步發掘新發現「祭祀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嶽家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成果出爐
    11月14日,在安徽阜陽嶽家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成果介紹會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介紹,嶽家湖遺址主體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另有少量宋、明、清遺存,文化面貌與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相似,年代距今4500年至5000年,是阜陽市潁州、潁東、潁泉三區發現發掘的唯一一處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的遺址
  • 中哈聯合對絲路上重要遺址哈薩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央廣網西安1月12日消息(記者雷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今天(12日)透露,2019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在2017、2018年工作的基礎上,第三次對拉哈特(Rahat)古城等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
  • 青島12家景區對所有遊客免費,就為了讓你過好這個夏天
    大家好,這裡是喜歡旅行的「咕東」!本次分享的主題是我國青島有12家景區對所有遊客免費,嶗山風景區也包括在內,讓很多人開始心動起來!今年這個夏天終於進入了白熱化階段,高考也已經落下帷幕,對眾多學生和老師們來說,接下來就是好好享受暑假的時候!
  • 棧橋地標性建築壯觀宏偉,青島海洋生物種類繁多,讓人目不暇接
    盛夏季節裡這裡的第六海濱浴場,遊者雲集。遊人漫步於棧橋海濱,可見青島新月型的城市輪廓,棧橋似長虹臥波,回瀾閣熠熠生輝。花石樓是八大關中較著名也是較有代表性的一棟別墅。它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築藝術風格的歐洲古堡式建築,既有希臘和羅馬式風格,又有哥德式建築特色。花石樓樓門臺階下為花崗巖石尊,可用於晚間燃火照明,也可用於栽花,正面為圓形和多角形組合而成的建築造型,十分别致。
  • 襄陽5000年前古城遺址!正進行考古發掘
    2020年,武漢大學確定襄陽鳳凰咀遺址為武漢大學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並於9月入駐開始考古發掘。鳳凰咀遺址位於漢江中遊、南陽盆地南緣的襄州區龍王鎮前王、閆營兩村,總體面積達40萬平方米,距今4300年至5000年,是鄂西北南陽盆地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中心聚落遺址,也是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城址。
  • 英國發掘1600年前遺址,專家發現簡體漢字文物,刻著:吉姆在這裡
    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們往往因為考古斷代的問題爭吵得不可開交。因為人們爭吵的不僅僅是過去的歷史,也是當代人對歷史的解釋權。考古事關過去,更關乎現在。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更加神奇:英國突現1600年前遺址,考古發現簡體漢字文物,上書:吉姆在這裡。相對而言,中國的文物發現往往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比西方要高一些,因此中國哪裡挖出來什麼古墓,一般也不會引起多大的轟動。但是西方就不一樣了,因為那裡出土的歷史遺蹟比較少,所以他們對每一個遺蹟都高調宣傳。
  • 寧波鎮海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十二地層涵蓋史前時期
    新京報訊(記者 常卓瑾)12月2日,新京報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鎮海應家遺址考古發掘已完成。應家遺址發掘區平均下挖深度約250釐米,地層有十二層,由早至晚可分為史前時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和歷史時期等四個階段。
  • 從河姆渡文化到井頭山遺址:史前時期人們究竟如何生活?
    撰文丨許永傑摘編丨何安安近日,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傳來了新消息:井頭山遺址第一階段考古發掘取得了突破性收穫,繼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之後,再度將寧波地區人文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徒步萬年東胡林人遺址,跟著古人的印記尋找人類的文明
    北京房山區的龍骨山生活的猿人被考古學家稱為周口店人,他們大約生活在距今70萬年前。一直被稱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猿人,大約在30年前,由於人們在非洲坦尚尼亞發現了更早的猿人頭骨。這個論斷被暫時推翻,歷史好像考古就是這樣一個不斷被事實證實和推翻的過程,但也是一個科學的過程。北京是人類進化史上發現遺蹟最多的地方之一,周口店還有生活在11萬年前的桑峪人,生活在1.8萬年前山頂洞人和生活在1萬年前的東胡林人。
  • 北侖新發掘東周遺址的短視頻,新華社中文、英文、日文三種語言播發
    11月14日晚,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發布考古通報:北侖發現一處東周時期文化遺址,今年6月至10月完成考古發掘。遺址位於新街道永久村盧鄭自然村西側、平風嶺隧道南側,命名為四顧山遺址,出土有陶器、原始瓷、青銅器和少量竹木器等。東周時期遺存豐富,保存情況較好。四顧山遺址發掘區周邊環境日前,新華社中文、英文、日文三語播發寧波北侖東周文化遺址短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