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巖遺址保護:守住中華文明的遠古記憶

2020-12-08 華夏經緯網

  光明日報記者 高建進

  在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巖前村西北約1公裡處,一座石灰巖孤峰兀然挺立。這裡就是國內罕見的史前遺存——萬壽巖遺址。

  它是一個窗口,讓今人在這裡洞察到我國東南沿海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軌跡;它是一座橋梁,架起了海峽兩岸古人類遷徙的線路,並實證了清晰的兩岸同源關係;它更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一段時期以來,人們對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建設辯證關係的深度思考。

  然而,20年前,一聲聲「轟隆隆」的採礦爆破聲,差點將這個彌足珍貴的遺址永遠掩埋。當時對其進行的一場搶救性挖掘,曾是那樣地驚心動魄。關鍵時刻,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作出重要批示,終於力挽狂瀾,保住了這一彌足珍貴的遺址。從此,被譽為「南方周口店」的萬壽巖,守住了一份中華文明的遠古記憶,並開啟了它百年文物工程的嶄新篇章。萬壽巖,成為考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幸運兒」。

萬壽巖全景。劉冬春攝/光明圖片

萬壽巖遺址石鋪地面。姚亞環攝/光明圖片

  炸藥包下保住的「幸運兒」

  陽光下,萬壽巖考古遺址公園草木蔥蘢、生機盎然。

  「一晃就是20年過去了,每次看到萬壽巖偉岸的身軀還屹立在天地之間,總是不禁感慨萬千。」站在萬壽巖船帆洞洞口,考古專家陳子文依然那麼激動。「回想當年的情形,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兩個字——幸運!」他說,作為從炸藥包下搶救下來的遺址,萬壽巖是無比幸運的;而自己能在當年參與萬壽巖的考古發掘,並親身見證這段難忘的歷史,無疑也是幸運的。

  萬壽巖是一座孤零零的山體,由石灰巖構成。它因有天然石灰巖礦洞而被古人類所選中,同時又被今人選為礦山而差點毀於一旦。因它的「萬壽」之名,早於它的考古發現,這裡的人便說,它被保護下來,既是一種幸運,也是見證奇蹟。

  20世紀70年代,福建三明鋼鐵廠購得這一地塊的採礦權,並在萬壽巖山體上開採礦石。後來,三明市考古小組在全國文物普查時探訪萬壽巖,在這裡發現了不少以牙齒化石為主的哺乳動物化石。1999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福建省博物館等單位聯合組成的考古隊,開始對萬壽巖遺址3個洞穴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那時三鋼出於生產的需要,只給了我們一個月的時間。」當時擔任萬壽巖考古隊隊長的陳子文回憶,「就是說,在這短短的一個月裡,我們必須解開萬壽巖之謎,證明它的文物價值。否則,炸山開礦的爆破聲就會重新響起,整個萬壽巖將不復存在。」

  面對著「限期破案」的壓力,考古隊夜以繼日地工作著。他們進入船帆洞,在洞口採光最好的地方開展挖掘。10多天過去了,卻一直沒找到特別有價值的發現,大家的心也越來越沉重。後來,在挖到地下1.7米的地方時,終於發現了一處石鋪地面,鋪地的鵝卵石有著人工打制的痕跡。「這下終於抱了個『金娃娃』!」陳子文這樣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考古學家也聞訊來到萬壽巖察看現場、分析文物。專家們對遺址和出土文物進行充分論證後,普遍認為,萬壽巖應屬於舊石器遺址。文物考古界泰鬥、曾參與北京周口店遺址發掘工作的賈蘭坡先生在萬壽巖遺址的鑑定書上寫道:「這個遺址很重要,必須保護!」

  「說實話,雖然萬壽巖證明了它珍貴的文物價值,但當時我們對遺址能否保下來,還是心裡沒底。」陳子文說,那些年,許多文物在經濟發展大潮中被湮沒。萬壽巖能否倖免,讓人也揪著一顆心。

  文物保護與經濟利益的矛盾,一下子擺在了人們面前。

  關鍵時刻,2000年1月1日,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對萬壽巖遺址保護作出重要批示:三明市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也是國內罕見的重要史前遺存,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

  一聲令下,礦山開採工作立即全面停止,危在旦夕的萬壽巖遺址終於保住了。

  「一錘定音!這份批示讓所有關心萬壽巖保護的人們吃了定心丸。」陳子文這樣說。更讓他們備受鼓舞的是,習近平在批示中強調:保護歷史文物是國家法律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

  「批示強調了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建設的辯證關係,提出保護歷史文物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這些觀點,一直到今天,都具有極其深刻的指導意義。」時任福建省文物局局長的鄭國珍這樣說。

  綿延不絕的文明之光

  按照習近平對三明萬壽巖遺址保護批示要求,各有關方面迅速行動了起來。福建省文化廳努力做好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工作,並提出了全局保護規劃和意見。省財政撥款50萬元,用於遺址群的考古發掘和保護工作。三明市立即採取有效的安全防範措施,加強對洞穴遺址群的保護。三明鋼鐵廠迅速在異地選定新採礦點,做到保護文物和發展生產兩不誤。

  至此,古老的萬壽巖遺址迎來新生。2000年,萬壽巖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了解,萬壽巖遺址至今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萬壽巖遺址是我國南方典型的洞穴類型舊石器時代遺址。」鄭國珍認為,它的發現,填補了福建省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多項空白,也為閩臺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的證據,成為人類舊石器時代考古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萬壽巖遺址由船帆洞遺址、靈峰洞遺址、龍井洞遺址等組成,共出土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8-20萬年前)、晚更新世早期(距今10萬年前)、晚更新世晚期(距今4萬年前)和晚更新世末期(距今3萬年前)4個文化層。各文化層均含有大量遠古人類製作的石質工具及伴生哺乳動物化石。「萬壽巖把從數萬年前到20萬年前的歷史堆積在一座山上,這在全世界都很少見。」鄭國珍評價說。

  此前,福建發現的最早文物,是三明清流縣狐狸洞出土的晚期智人牙齒化石和哺乳動物化石,距今8000至一萬年前。萬壽巖遺址的發現,把福建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提前到了20萬年前。萬壽巖靈峰洞遺址也是目前華東地區發現最早的洞穴類型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萬壽巖遺址考古發掘最重大的成果之一,是在船帆洞下文化層距今約4萬年的地層中,揭露出一塊面積約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鋪地面和排水溝槽等重要遺蹟,呈現了古人類為改善自身居住活動條件而對地面進行的大面積處理現象,國內外罕有。有關考古學家認為它堪稱「人類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這一重大發現,為研究早期古人類適應並改造生活環境的能力,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萬壽巖古人類遺址的發現,還為閩臺史前文化淵源提供了有力證據。」福建三明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萬壽巖遺址博物館館長餘生富表示。據介紹,1986年臺灣考古工作者曾在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中發現大約距今5000多年前的銳稜砸擊石片和石核。1978年和1986年,大陸考古工作者分別在貴州省的貓貓洞和穿洞中挖掘到大量同類的石片、石核,經遺址年齡測定為距今8000至9000年前。有關考古學家指出「臺灣長濱文化源自大陸」,這一觀點取得了兩岸相關考古學家、人類學家的共識。但貴州與臺灣相距甚遠,學術界對於大陸文化如何東遷入島的路線尚不明確。

  餘生富介紹說,在三明萬壽巖船帆洞發現的一個石核和三塊石片距今達2萬至3萬年,經鑑定,其在技術和類型上與臺灣發現的銳稜砸擊石片和石核相同,這在時間、空間上有力地說明了臺灣史前文化源自大陸,為閩臺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的證據,有利於較明確地解釋大陸史前文化遷入臺灣的路線。

  「如果說新石器時代考古是一個國家的事情,那麼舊石器時代的考古就是全人類的事情。因此萬壽巖遺址不但是屬於中國的,也是屬於世界的。」鄭國珍表示。

  萬壽巖遺址珍貴的文物價值,贏得了前來考察的國際考古學者們的交口稱讚,稱它為「綿延不絕的文明之光」。「萬壽巖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意義非凡。」俄羅斯科學院考古與民族志研究所西伯利亞分所高級研究員雷賓·葉夫根尼認為,這些發現拓寬了關於古人類研究的視野。

  馬來西亞全球考古研究中心學者穆赫德·賽義丁表示:「能夠將人類活動追溯至近20萬年前,這樣的遺址是中國對於整個世界的貢獻。」波蘭羅茲大學考古研究所教授盧齊娜·多曼斯卡對船帆洞裡的人工石鋪地面讚嘆不已:「這樣的作品,於我而言,前所未見。『人類祖先從何處來,緣何而來,如何謀生』,對於這些困擾人類考古學界的問題,萬壽巖能幫我們找到答案。」

  不斷「生長」的文化共識

  萬壽巖遺址「保」下來,更要呵護好、利用好。

  習近平關於萬壽巖遺址保護的批示,成為三明市做好遺址保護工作的根本遵循。「20年來,三明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萬壽巖遺址保護的批示精神,有力推進了萬壽巖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在依法保護、科學保護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三明市文旅局局長陳麗珍表示。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2000年5月,三明市政府將萬壽巖遺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後短短一年內,萬壽巖遺址實現了從市保到省保、國保單位的三級跳。

  這些年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給萬壽巖遺址保護管理帶來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制定一部與遺址保護利用相適應,立足實際、體現特點、科學規範、行之有效的地方性法規,十分必要。

  2017年9月29日,經福建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表決,全票通過了《三明市萬壽巖遺址保護條例》。當年10月1日,《條例》正式實施。《條例》圍繞萬壽巖遺址的保護、管理等內容作出具體規定,規定了遺址記錄檔案、規劃編制、應急管理、地質災害防治、建設管理、環境整治、生態保護等專門管理制度;還對遺址的學術研究、展示利用、宣傳教育、文化旅遊等功能進行了規範。

  「遺蹟不能是孤零零的。把歷史遺蹟融入周圍環境,可以改變我們認識歷史的方式。」餘生富這樣說。為了讓古老的遺址「活起來」,萬壽巖遺址借鑑國內外通行做法,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拓展其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努力打造在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2017年12月,萬壽巖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19年6月,三明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開園。

  走進遺址公園,湖光山色,綠草如茵,洞穴遺址、遺址博物館、萬壽巖山頂生態恢復區、遊客服務中心、文化廣場等在這裡交相輝映,整個園區集遺址展示、科普教育、學術研究和生態旅遊於一體。目前,萬壽巖考古遺址公園全年免費開放300天以上,每年參觀遊覽的中小學生和社會團體兩萬餘人次。

  獨樹一幟的考古發現、豐富多彩的文化價值,也讓萬壽巖遺址成為國際考古學術交流重地。2019年12月5日至8日,由中國考古學會等主辦的萬壽巖遺址國際學術交流會在這裡召開,吸引了來自美國、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內外近百位專家學者前來交流考察。

  「為了爭取在萬壽巖遺址發掘有新的更大發現,我們一直在不斷求索。」鄭國珍說,萬壽巖是一個豐富的文物寶藏,還有許多領域有待我們去探索和挖掘:比如,尚未挖掘的龍井洞還深藏怎樣的秘密;比如,作為舊石器時期考古遺址公園,如何進一步擴大它的功能,通過科學培育遠古遺存下來的孢粉種子,在這裡重現舊石器時代以來的生態植被。

  從遠古走來的萬壽巖,今天依然生機勃勃。

  「萬壽巖遺址表明,三明在遠古時期就有著適合人類生活居住的環境和生態。」三明市委書記林興祿表示,三明將牢記囑託,把這片綠色土地呵護好、建設好。「保護好歷史文物,保護好生態環境,如今已經成為三明廣大幹部群眾的文化共識。」他這樣說。

  這份共識,體現在每一個人的行動中:萬壽巖巖前村村民成立志願服務隊,積極參與遺址保護;每周都有數百名來自全市的中小學生來到這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感受遠古文明之光……

  這份共識,體現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中:當年,在萬壽巖炸山開礦的三鋼,如今走上綠色環保的發展之路,向鋼鐵製造服務型企業轉型,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近600億元,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保持同類型企業先進水平。「我們企業目前正在大力發展工業旅遊,希望能與萬壽巖開展合作,共同打造一個大型的4A景區。」三鋼董事長黎立璋表示。

  這份不斷「生長」的文化共識,不但守護著遠古的記憶,也開創著新的未來。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保護歷史文物是國家法律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後代子孫,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這是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於2000年的一份批示,正是這份批示,救下了一個距今近20萬年的史前遺址,守住了一份中華文明的遠古記憶。

  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文物保護,並身體力行推動保護和搶救文物工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對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萬壽巖遺址,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後就河北正定古城、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哈爾濱731遺址群、遼寧阜新「萬人坑」遺址、敦煌文化、長城的保護工作作出具體指導。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歷史文物、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是因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因此,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當年將要面臨經濟開發的萬壽巖遺址,最終被專家確認為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其重大考古發現,將古人類在福建生活的歷史推至18萬年前,並為海峽兩岸同根同祖提供了實物資料。萬壽巖遺址的價值和意義,是十分巨大的。難以想像,如果沒有那些批示,如果沒有地方主官對文物保護清醒明晰的正確認識,這樣一個承載珍貴歷史信息的遺址就有可能被毀,那將是對中華文明傳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嚴重傷害。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保護歷史文物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如今,萬壽巖遺址已成為集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愛國主義教育、科學文化知識傳播、閩臺文化淵源研究為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由萬壽巖遺址保護工作,我們必須認識到,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當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建設的不斷加快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歷史文物的生存環境,必須發揮國家的主導作用,讓加強保護歷史文物也是一種政績觀成為政治意識和科學理念,讓人民群眾成為保護歷史文物的主體力量。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18日 01版)

 

責任編輯:王江莉

相關焦點

  • 萬壽巖遺址保護和發展紀實(下):遠古家園 生機勃發
    夏日的驕陽,難以阻擋一撥又一撥的遊客有序來到萬壽巖遺址,實地體驗「18.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這裡已成為集遺址展示、科普教育、學術研究、文化體驗、休閒旅遊等功能為一體的考古文化勝地。  20年前,萬壽巖遺址一度面臨因礦石開採而消失的威脅。千鈞一髮之際,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兩度對萬壽巖遺址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 萬壽巖保護背後的典範力量 ——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三明實踐 (中)
    根據文物特徵,考古隊初判,萬壽巖很可能是舊石器時代遺址。   賈蘭坡鑑定的正是這批發現中的一部分。儘管權威鑑定在手,更有說服力的文物不斷增加,爆破採礦仍在繼續。「經濟建設為主」「局部性保護」「善後工作量大」等論調一時間甚囂塵上。   「保」「炸」之爭背後,是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之間的博弈,是對文物及其所承載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迥異認識。
  • 研學萬壽巖 對話古人類丨一場別開生面的十歲成長禮
    距離三明市區31公裡的三元區巖前鎮又一珍貴寶藏——18.5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萬壽巖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華南地區發現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類型遺址。巖前鎮與萬壽巖隔溪相望,青山綠水,山水環繞,當地村民視萬壽巖為風水寶地。在萬壽巖正前方有一大片開闊寬敞的草坪,抬頭便能望見萬壽巖遺址的雄偉壯闊,半山腰上的靈峰洞遺址格外醒目。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即日起,新華社在「新華調查」欄目中連續推出一組報導,通過對良渚文化、三星堆遺址等考古重大發現的最新報導,充分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充分展示考古重大發現對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積極意義,實證中華文明所深具的文化軟實力。今天播發第一篇《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 四川4500年遠古遺址,出土黃金權杖,西方專家:這是埃及法老文物
    三星堆面具這個學說是著名傳教士湯若望提出來的,此人認為中華文明並非是本土的,而是在遠古時代從埃及傳過來的,這三皇五帝便是西來的,他們翻越崑崙山後來到中原,將文字以及各種先進技術傳授給土著,從而形成了中華文明。
  • 「溯源甘肅」甘肅遠古文化的文明印記
    【溯源甘肅】甘肅遠古文化的文明印記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雍際春在中華文明的多元起源中,甘肅所在的涇渭上遊和甘青高原地區佔有重要地位。甘肅遠古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和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甘肅自從有了人類活動,就開始了甘肅遠古文化的創造。進入新石器時代,我國遠古文化開始了由多元呈現到一體匯聚的文明進程。
  • 贛鄱古人類文化遺址 探尋遠古文明 豐富文化遺產
    有「贛鄱人類起源,萬年陶邑湧山」之稱的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贛鄱古人類文化遺址就隱於此山中。 樂平湧山贛鄱古人類文化遺址是5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古蹟遺存,屬喀斯特地貌,南北長約1110米,東西寬約865米,古人類遺址位於雞公山南面半山腰。
  • 中華郡遠古部落開業暨「文明破曉 中華立信」專家論壇圓滿成功
    2021年1月1日,新世紀的第三個十年破曉之日,中華郡遠古部落舉行了開業慶典活動,同時舉辦了「《文明破曉 中華立信》-於黃帝鑄鼎地、商鞅變法處,打造中華誠信文化源點的專家論壇活動」,一併取得了圓滿成功。此次論壇由《長安說》直播平臺進行現場直播,參與此次討論的專家學者分別圍繞黃帝鑄鼎、商鞅變法、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國家政策等話題,從不同角度深入解讀了誠信文化為時代之需。
  • 福建發現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東方網11月29日消息:福建省文化廳和三明市政府昨天宣布,考古工作者在三明市萬壽巖的兩個洞穴中分別發現了距今將近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活動遺址和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工石鋪面。據新華社報導,萬壽巖位於三明市三元區巖前村,此巖由灰巖構成,巖溶發育,生成十幾個洞穴,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埋藏在靈峰洞和船帆洞兩個洞內。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考古工作隊在對萬壽巖的靈峰洞和船帆洞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這兩個遺址。
  • 新華網評:守住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歷史長河奔流不止,燦爛的中華文明獨樹一幟;5000多年生生不息,古老的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東方。寶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蘊含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根」與「魂」。從文化遺產的傳承,到自然遺產的保護;從加強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到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有力推動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新成就。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讓寶貴文化遺產綻放新的光彩、更好滋養人們心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責任。  心有高標,方可致遠。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樹立科學理念至關重要。
  • 雲南遊客景區撿到陶片,引出神秘遠古墓葬群,價值不輸元謀人遺址
    雲南遊客景區撿到陶片,引出神秘遠古墓葬群,價值不輸元謀人遺址中國有句老話「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用在雲南某個山洞裡,可謂是恰如其分,因為本來僅僅只是一個普通旅遊景點的山洞,卻意外成為了雲南第二個元謀人遺址,雲南的遠古歷史遠比人們想像的要早得多。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遺址(約公元前3300-2300年)向人們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一個以稻作農業為支撐、具有統一信仰的早期區域性國家。該遺址由4個部分組成:瑤山遺址區、谷口高壩區、平原低壩區和城址區。通過大型土質建築、城市規劃、水利系統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體現的社會等級制度,這些遺址成為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鳥瞰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 守住文化的根脈 中華吟誦周拉開帷幕
    以「吟誦教育」為主題的第二屆「中華吟誦周」近日在首都師範大學拉開帷幕。  本屆由「中華吟誦周」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首都師範大學詩歌研究中心、親近母語研究院聯合舉辦。著名古典文學學者、吟誦家葉嘉瑩,臺灣書院首席講師辛意雲等親臨現場。開幕式名師雲集,場內座無虛席,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和觀眾齊聚一堂,踏上古老而漫長的吟誦之旅。
  • 失落的文明,歷史寧夏,穿越時空的遺址!
    千百年留下的須彌山石窟、古蕭關、開城元代安西王府遺址、固原古城、隋唐墓地遺址等一大批見證絲綢古道交流與融合的歷史遺址以及在寧夏發現的波斯薩珊王朝鎏金銀壺
  • 【遊山西·讀歷史】西侯度:人類文明的第一把聖火在這裡燃起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有厚重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走進山西,你可以深切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歷史脈動。遊山西,就是在讀中華文明演進史,就是在讀黃河文化變遷史,就是在讀長城軍事鬥爭史,就是在讀民族融合發展史,就是在讀古代建築藝術史,就是在讀匯通天下晉商史,就是在讀中國紅色革命史,就是在讀勞動人民創造史,就是在讀地質構造運動史。 遊山西就是讀歷史。
  • 良渚遺址成為新的世界遺產,「中華第一城」確證五千年文明史
    中國有兩處世界遺產申報項目,「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良渚古城遺址」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兩個項目都成功獲準列入。回溯良渚申遺之路,良渚考古始於1936年。1959年,以良渚遺址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確認。早在1961年,良渚遺址就被列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良渚遺址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宿州的遠古文明
    小山口、故臺寺等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現身說法似地向人們敘說著8000年前鮮活的遠古文化史。近年徐文化研究表明,距今18000年左右,北京·山頂洞人的後裔,因為第四紀冰後的第一個較長的小冰期到來,從燕山腳下南徙,到達泰山西南的山地、溼地,在微山湖四周,與當地的土著人和睦相處。他們尚無族號而族徽(圖騰)為燕子。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從延續上古血脈的商代皿天全方罍到傳承中華文脈的先秦石鼓;從9000年前的史前賈湖骨笛到新石器時代的玉琮;從古絲綢之路文明共榮的縮影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到吹響華夏正音的曾侯乙編鐘;從展現華夏英姿的商代婦好鴞尊到彰顯華夏正禮的西周大克鼎……作為我們久遠記憶的歷史媒介,國寶不僅是歷史時代的載體符號,更是中華文明的遺存和見證。
  • 它們點亮寧波史前文明!四明大地,河姆渡文化譜系遺址有哪些
    ,確立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文明搖籃的嶄新史觀。 鯔山遺址,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遺址中,還發現了一口春秋戰國時期的水井和一條曲尺形的石砌牆基。 塔山遺址對研究江南地區史前文化乃至中國歷史都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