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誦,是中國傳統的讀書法、漢詩文主要的學習方式,也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中國音樂的寶庫,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有重大的社會作用和文化價值。以「吟誦教育」為主題的第二屆「中華吟誦周」近日在首都師範大學拉開帷幕。
本屆由「中華吟誦周」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首都師範大學詩歌研究中心、親近母語研究院聯合舉辦。著名古典文學學者、吟誦家葉嘉瑩,臺灣書院首席講師辛意雲等親臨現場。開幕式名師雲集,場內座無虛席,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和觀眾齊聚一堂,踏上古老而漫長的吟誦之旅。
守住文化的根脈
隨著樂聲的響起,孩子們身著鮮豔的書童裝登上舞臺,讓觀眾眼前一亮。《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伴著稚嫩的童聲一一吟誦而來,別有一番風味。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用司司長王登峰在致辭中認為,要「通過吟誦文化的傳承面向世界的時候堅守自己的文化,守住自己的根脈。」
「我80多歲了還能在這裡和大家談詩論詞,這全都得力於中國詩詞吟誦的力量!」在中華吟誦周教育論壇上,葉嘉瑩先生通過中西語言的對比指出:中國語言的「單音獨體」形成詩歌特殊的美感,循環往復的音節表現出詩歌的美。她還結合自己的經歷對不同作品進行了解讀,用吟誦展現了詩歌的美感和特殊韻味。
來自全國各地的吟誦家、老師以及學生們帶來的吟誦表演吸引了聽眾,其中克拉瑪依第三中學表演的吟誦課堂劇讓大家看到了少數民族吟誦的風採。他們抑揚頓挫的聲音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個美妙的境地,讓人沉浸其中。
吟誦是特殊的閱讀
吟誦情通古人,自成曲調,修身養性,吟誦充分體現華夏文明的音韻之美。
吟誦教學名師薛瑞萍跟聽眾分享了她的兒童吟誦教育觀念。薛老師是一個兒童閱讀的推廣人,她用詩歌傳達了吟誦的藝術。「吟誦是特殊的閱讀,是人類性靈的一枝奇葩。」來自廣東的黃雄老師對吟誦亦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和思考。他說:「吟誦在用聲音向同學們描述著那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吟誦詩文,學的是更高水平的語文……」
福建南安市的王美容老師用閩南方言吟誦了李煜的《虞美人》,因為福建方言保留入聲字比較多,讀音保留比較純粹,所以吟誦更有韻味。
與會的專家表達了將吟誦納入基礎教育的建議。上海師大附中的彭世強認為,吟誦教學應該從實際出發,讓中學吟誦走特有之路,由淺及深,由易入難,可以讓有聲吟誦和默讀和平共處,分別在基礎課和拓展課中開設,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將詩歌吟誦這種審美體驗各方面結合,讓學生感受到美好的意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吟誦是傳承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包含了中國文化精神的精髓,滲透著中國文化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吟誦的方法,以及經過吟誦以後的詩文內容,都把中國文化的精神本質表現出來,對學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吟誦學會秘書長徐健順所說:「中國不能沒有國學,國學不能沒有吟誦,吟誦不能沒有我們,我們要把吟誦文化繼承好。」
臺灣書院首席講師辛意雲認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在當今全球化進程中,雖然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狀態,但我們要想全面走向世界,就必須讓我們的文化走向世界,讓全世界都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向世界展示我們獨特的一面,通過對中國經典詩詞的吟誦,可以加深世界對中華文化魅力的了解。
吟誦是上千年來詩詞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手段,是中國式的讀書法。與會專家認為,此次吟誦周活動的意義在於是對吟誦「興滅繼絕」的一次搶救。與上一屆吟誦周活動相比,此次活動更具歷史厚重感,同時也向人們傳達了「吟誦教育」主題下的歷史傳承的時代氣息。(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