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文化的根脈 中華吟誦周拉開帷幕

2020-11-29 中國文明網

  吟誦,是中國傳統的讀書法、漢詩文主要的學習方式,也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中國音樂的寶庫,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有重大的社會作用和文化價值。以「吟誦教育」為主題的第二屆「中華吟誦周」近日在首都師範大學拉開帷幕。

  本屆由「中華吟誦周」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首都師範大學詩歌研究中心、親近母語研究院聯合舉辦。著名古典文學學者、吟誦家葉嘉瑩,臺灣書院首席講師辛意雲等親臨現場。開幕式名師雲集,場內座無虛席,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和觀眾齊聚一堂,踏上古老而漫長的吟誦之旅。

  守住文化的根脈

  隨著樂聲的響起,孩子們身著鮮豔的書童裝登上舞臺,讓觀眾眼前一亮。《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伴著稚嫩的童聲一一吟誦而來,別有一番風味。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用司司長王登峰在致辭中認為,要「通過吟誦文化的傳承面向世界的時候堅守自己的文化,守住自己的根脈。」

  「我80多歲了還能在這裡和大家談詩論詞,這全都得力於中國詩詞吟誦的力量!」在中華吟誦周教育論壇上,葉嘉瑩先生通過中西語言的對比指出:中國語言的「單音獨體」形成詩歌特殊的美感,循環往復的音節表現出詩歌的美。她還結合自己的經歷對不同作品進行了解讀,用吟誦展現了詩歌的美感和特殊韻味。

  來自全國各地的吟誦家、老師以及學生們帶來的吟誦表演吸引了聽眾,其中克拉瑪依第三中學表演的吟誦課堂劇讓大家看到了少數民族吟誦的風採。他們抑揚頓挫的聲音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個美妙的境地,讓人沉浸其中。

  吟誦是特殊的閱讀

  吟誦情通古人,自成曲調,修身養性,吟誦充分體現華夏文明的音韻之美。

  吟誦教學名師薛瑞萍跟聽眾分享了她的兒童吟誦教育觀念。薛老師是一個兒童閱讀的推廣人,她用詩歌傳達了吟誦的藝術。「吟誦是特殊的閱讀,是人類性靈的一枝奇葩。」來自廣東的黃雄老師對吟誦亦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和思考。他說:「吟誦在用聲音向同學們描述著那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吟誦詩文,學的是更高水平的語文……」

  福建南安市的王美容老師用閩南方言吟誦了李煜的《虞美人》,因為福建方言保留入聲字比較多,讀音保留比較純粹,所以吟誦更有韻味。

  與會的專家表達了將吟誦納入基礎教育的建議。上海師大附中的彭世強認為,吟誦教學應該從實際出發,讓中學吟誦走特有之路,由淺及深,由易入難,可以讓有聲吟誦和默讀和平共處,分別在基礎課和拓展課中開設,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將詩歌吟誦這種審美體驗各方面結合,讓學生感受到美好的意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吟誦是傳承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包含了中國文化精神的精髓,滲透著中國文化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吟誦的方法,以及經過吟誦以後的詩文內容,都把中國文化的精神本質表現出來,對學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吟誦學會秘書長徐健順所說:「中國不能沒有國學,國學不能沒有吟誦,吟誦不能沒有我們,我們要把吟誦文化繼承好。」

  臺灣書院首席講師辛意雲認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在當今全球化進程中,雖然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狀態,但我們要想全面走向世界,就必須讓我們的文化走向世界,讓全世界都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向世界展示我們獨特的一面,通過對中國經典詩詞的吟誦,可以加深世界對中華文化魅力的了解。

  吟誦是上千年來詩詞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手段,是中國式的讀書法。與會專家認為,此次吟誦周活動的意義在於是對吟誦「興滅繼絕」的一次搶救。與上一屆吟誦周活動相比,此次活動更具歷史厚重感,同時也向人們傳達了「吟誦教育」主題下的歷史傳承的時代氣息。(羅茜)

相關焦點

  • 新華網評:守住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馬若虎  在甘肅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嘉峪關關城,察看關隘、建築布局和山川形勢,聽取長城文物遺產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弘揚情況介紹。他強調,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從字裡行間中,我們深刻領悟到了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 第四屆中華詩詞吟誦大會在上海大學舉行
    近日,華韻金聲——第四屆中華詩詞吟誦大會在上海大學圖書館報告廳舉行。「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與往年不同,由於疫情原因,今年的吟誦大會採用現場與網絡同步進行的模式,全部活動皆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疫情拉遠了距離,但阻隔不斷詩情。
  • 客家話吟誦的歷史和特點
    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原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在2015年7月舉辦的梅州市第14次百人詩會上說:「國家對詩歌吟誦的傳承和發展很重視。吟誦是中國人傳統的詩作交流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傳承方式。
  •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種新型的讀書方法——吟誦。不知道大家在讀書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面對古詩文,我們中國古人是如何讀的呢?是像我們現在的人一樣麼?朗誦詩文,聲音短促?還是有別的方法呢?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朗讀,是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才傳入中國的。
  •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在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很高興來到美麗的燕園,出席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中華文化論壇自創辦以來,在兩岸有識之士的共同參與和大力支持下,已成功舉辦五屆,成為兩岸同胞探討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首先,我代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對論壇的舉辦表示衷心的祝賀!向出席論壇的各位嘉賓表示誠摯的問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
  • 都柳江邊傳出吟誦詩聲,廣州教師支教傳播詩詞文化
    支教以來,吳森權在課堂上教學生進行詩歌吟誦,即學生們所說的「唱詩」。這為學生們打開一扇學習古詩詞的「新大門」,坐落於都柳江邊的三都高級中學教室裡第一次傳出師生吟誦詩歌之聲。 此次支教,吳森權的初心是傳播傳統詩詞文化,是儘量在多做一些事情,而他的目標,是「把詩歌的聲音帶到這裡。」今年5月6日,他第一次為學生吟誦。 他在教學生吟誦詩歌時,「首先是帶領學生回顧這首詩,然後是體驗和代入,再聽我吟誦,從耳朵開始,進入心靈。」吟誦時,他喜歡不藉助任何設備,只願意面對面為自己的學生吟誦。
  • 萬壽巖遺址保護:守住中華文明的遠古記憶
    從此,被譽為「南方周口店」的萬壽巖,守住了一份中華文明的遠古記憶,並開啟了它百年文物工程的嶄新篇章。萬壽巖,成為考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幸運兒」。有關考古學家指出「臺灣長濱文化源自大陸」,這一觀點取得了兩岸相關考古學家、人類學家的共識。但貴州與臺灣相距甚遠,學術界對於大陸文化如何東遷入島的路線尚不明確。
  • 【文萃】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任何文化都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之上,反映和服務於特定的物質生產方式,並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而不斷演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先民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的變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發展壯大和繁榮昌盛。
  • 國家寶藏:100件文物講述中華文明史
    《國家寶藏》第一季帶我們走過華夏文明的腹心地帶,第二季引領我們看到五千年孕育的生機,第三季,我們將跟隨九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共同見證中國為世界的文明貢獻過什麼,共同思考當代中華兒女該為後世的文明留下什麼
  • 用傳統文化浸潤學生成長之路
    本報記者 呂海波 通訊員 劉莎莎 黃晶 趙亞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從小接觸傳統文化,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青少年日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大有益處。近日,石家莊市多所學校相繼開展了傳統文化相關活動,讓孩子們能夠真正地接受優秀傳統文化,領悟「傳統之美」。槐北路小學共建單位河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藥學院走進學校,通過中醫藥知識宣講、製作中藥標本、五禽戲教學等活動,為小學生們普及中醫藥知識,展示傳統中醫藥魅力。「詩書畫大講堂進校園」活動走進了翟營大街小學。
  • 中華文化 潤澤心田
    2013年3月,我走進中華文化殿堂。開始學習後,我慢慢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強大力量,它改變著我,讓我不斷成長。2014年,一年多時間的學習後,我來到北京,4個月獨立學習歷程,我的生命一次次煥然一新。帶著感恩上路,開啟全新徵程,繼續爭分奪秒利益他人,中華文化,潤澤心田。三、奉獻學習中華文化讓我們慢慢明白,中華文化有一個核心密碼——道,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密碼——心。學習中華文化讓我們真正明白,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寶藏。
  • 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新華社記者(廖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篇和結語如是宣示。  血脈,生命的傳承;家園,精神的寄託。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強大基因與永恆歸屬。
  • 李後強: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 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幾乎都起源於大江大河,中華文明本質上是江河文明。」1月5日,四川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後強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展望未來文化產業發展,溯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是關鍵,他同時表示,「中華文明連續五千年不斷代,根本原因是形成了穩定的文化基因。」
  • 中華文化與水的哲學
    可據考證,良諸文明最後還是毀於洪水,除此之外,古河濟地區在進行考古發掘時,也發現了大量的龍山文化遺址被洪水堆積疊壓的殘存。所以,可以這麼說,水,對中華古代文明,亦興之,亦毀之。自隋煬帝楊廣開始修建的大運河,成為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中國軍事,交通、經濟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都起過重要的作用。中華文化的早期發展史,也就是一部壯美的"河流文明"發展史。餘秋雨先生就總結道,「中華文化從根本上說,是大河文明」。
  • 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全書分為十六個部分,全面分析和總結了中華文化的主要內容和特質以及作為中華文化基本因子的儒學、佛學、道教等的基本精神,指出了當前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和癥結所在,以及中華文化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發展方向。主要內容有:一、中華文化的一般內涵,二、中華文化的特質,三、了解中華文化的途徑和方法,四、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儒、釋、道的當代價值和意義,五、中華文化與「文化強國」的關係,六、當代文化建設的困惑和癥結,七、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 詩詞小課堂:「吟誦」中的不同風格與類型
    吟誦同樣具有不同的風格,可以說它所體現的是一種「個人風格」。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吟誦如「唐調」、「華調」、「葉調」、「葛調」、「國子監官韻誦唸」等,都是學習者們耳熟能詳的吟誦風格。以「唐調」為例,「唐調」由唐文治先生所創,其吟誦調子結合了當地戲曲音樂的特點(體現在尾腔部分),從吟誦的旋律、節奏與即興特點方面來看,「唐調」的風格就是唐文治先生所吟誦的風格,包括唐文治先生吟誦時的旋律、節奏、咬字與發音等特點,體現出的都是唐文治先生所獨有的,也可以說後人在吟誦「唐調」時,就要儘量吟誦出唐文治先生的「韻味」來才算到位。
  • 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陳更亮相亞洲文明論壇,吟誦《小雅·鹿鳴》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總冠軍陳更於5月15日下午在「亞洲文明全球影響力論壇」吟誦了《詩經》名篇《小雅·鹿鳴》。在中國民族樂器的伴奏下,與《小雅·鹿鳴》一起被吟誦的,還有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開始》、菲律賓「國父」黎剎的《永別了,我的祖國》等經典詩作,6名吟誦者分別來自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菲律賓、泰國和敘利亞。「亞洲文明全球影響力論壇」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承辦,這場論壇就以獨具特色的配樂經典詩歌吟誦拉開了序幕。
  • 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聖經文化的滲入
    這糧食主要是精神食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道德經為基礎、以聖經為內核的天道文化。 (二)結合中國古籍及聖經發現,中國古籍乃是由魂至身,稍為優秀者由魂至靈。 而聖經乃強調由靈至魂至身,由靈到魂,由空到無,由內而外。心中有主如主,而像主一般服務蒼生,拯救黎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