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原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在2015年7月舉辦的梅州市第14次百人詩會上說:「國家對詩歌吟誦的傳承和發展很重視。吟誦是中國人傳統的詩作交流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傳承方式。客家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我第一次聽到了用原汁原味的中州方言——客家話吟誦的詩詞。南方的客家話,保留了過去的詩風,很有欣賞價值。」專家對客家話吟誦的肯定,給了梅州客家話吟誦人極大的鼓舞。
2016年6月7日筆者在嘉應詩社大會用客家話吟誦。
早在2011年11月和2012年1月,華南師範大學《客家話吟誦的傳承與發展》課題組和中華吟誦學會曾先後來到梅州,調查研究客家話吟誦。兩個調研組對古詩詞客家話吟誦表現出極大興趣,並認真進行了錄音、錄像。中華吟誦學會副秘書長朱立俠博士代表中華吟誦學會聘請幸勇、謝梅興、葉增興為「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中華吟誦學會)專家委員會專家」。不過,如今梅州只有為數不多的耄耋老人,還依稀記得舊時老師傳授的吟誦方法和聲韻,因此,傳承和發展客家話吟誦迫在眉睫。
●幸勇 文/圖
吟誦是古人作詩方式
古人以吟誦創作和欣賞詩文。唐代詩人盧延讓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先吟後錄,因聲以求氣,由氣而入神。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云:「文曰作,詩曰吟,可知音節之不可不講。」通過吟誦,可發現聲韻是否和諧,平仄是否協調,以更換音字。
吟誦對詩情的欣賞和表達也很重要。北宋《王直方詩話》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蘇東坡任錢塘(今杭州)太守時,有一次詩人郭祥正展示自撰詩並當場吟誦,聲振左右。吟畢,郭問:「我的詩可以打多少分?」蘇答:「可以打滿分!」正驚喜間,蘇解釋說:「吟誦值七分,詩值三分,不就是滿分嗎?」這個故事說明,吟誦對詩情渲染的重要性。
吟誦詩文可用普通話也可以用方言。普通話的推行才60多年,而方言卻千百年在各地紮根,用方言吟誦別有風味。廣東人用粵語、潮汕話或客家話吟詩,福建人、臺灣人用閩南話吟詩,上海人用吳儂軟語吟詩;而湖南人的吟詩調,則有花鼓戲的味道。有人用湖南話學毛澤東吟詩,用四川話學陳毅吟詩,聽起來很有地方韻味。用客家話吟古詩特別能表達原作韻味,因為客家話保留了漢語古音,特別是入聲。
客家話吟誦的四個特點
吟誦自先秦以來,已有二千多年歷史,隨著漢人南遷也帶到梅州,形成客家話吟誦。筆者小學時代,師生都講客家話,啟蒙老師潘耀曾先生,常在課前課後將古詩或自創詩抄寫在黑板上,自吟一句,學生跟著齊吟,誰不跟著吟或不用心,誰就挨鞭撻。至今已經過去70年了,筆者仍記憶猶新。我印象最深的是潘耀曾先生吟古詩《夏日遊張園》。潘先生穿著木屐(那時的學生多數打赤腳,老師可以穿屐),兩手交叉放在背後並夾著教鞭,來回慢慢踱步,情感十足抑揚頓挫地吟誦:「乳鴨、池塘嗯——水淺深哦——,熟梅欸——天氣、半晴陰哦——。東園嗯——載酒、西園嗯——醉呀,摘盡、枇杷啊—— 一樹金哦——。」
潘先生是興寧徑南梧坑村人,那裡有一座蘊藏鎢礦的雷公嶺。記得他創作了一首《掘礦生涯》詩:「掘礦生涯也自然,雷峰山內五金全。貧家子弟紛紛富,且學先賢樂舜天!」寫在黑板上,叫我們跟著吟誦。當時我們隨口跟著吟誦,也不知道什麼意思,但印象很深,記得很牢。現在重新吟誦體會,則發現一個規律:凡平聲語調拉長,仄聲語調短促,加上吟誦者的感情色彩,甚至頭頸跟著聲調迴旋搖擺。不僅把每個字讀得準確,而且要把含義演繹得完整細膩。
歸納客家話吟誦的基本特點如下:
1、依字行腔
客家話吟誦嚴格依字行腔,不但把每個字讀音準確,而且含義要表達清楚。歌唱則不同,可以倒字,即依歌曲旋律音程的走向,字的聲調可能相異:聲調向上的字往下唱,或聲調向下的字往上唱,字依腔行了。例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電影插曲《四季歌》詞「春季到來柳滿窗……」,吟誦為「春季、到來——柳滿、窗——」,依字行腔,誦讀得字正腔圓。但歌唱則不同,字依腔行,根據曲的音調節奏把「季」「來」「滿」分別唱成「嘰」「賴」「曼」了。
2、仄聲短促平聲拉長
客家話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所以,客家話有六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吟誦時,仄聲字(包括上聲、去聲、陰入、陽入)要短促;平聲字(陰平、陽平)要長亮寬闊,韻腳甚至要拖長升降。如上例中的「來」「窗」。
3、依義行調
所謂依義行調,就是按照詩詞的含義來安排吟誦的聲調情緒,輕重緩急,喜怒哀樂,即根據情緒和事情的好壞大小來說話。例如,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是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到達白帝城遇赦時創作的。他心情非常愉快,詩寫得流暢飄逸,自然天成。所以吟誦要用悠揚、輕快的語調,把其含義演繹完整。
4、吟誦與朗誦不同。朗誦用語音說給別人聽,只有節奏,沒有旋律,是公開場合的表演;吟誦則用樂音給自己讀,有節奏,也有旋律,是自我的學習、欣賞。
5、吟誦沒有固定曲調,其基調適用於所有詩文。吟誦是讀給自己聽,是藝術化的讀書,是生活藝術;歌曲是一詞配一曲,唱給別人聽的,是生活中的娛樂或欣賞,是表演藝術。
梅州詩詞吟誦歷史悠久
梅州是世界客都,人文秀區。據史料記載,梅州客家先民,從中原「衣冠南遷」而來,大都出身於書香門第,長久以來延續著「耕讀傳家」的傳統。北宋梅州知州滕元發創立州學。清末廢科舉前,梅州有書院24所、義學14所、社學20所、官學4所,私塾遍及城鄉。民國時期各鄉鎮(村)都有小學。古代科舉都要進行詩詞考試,可見梅州詩詞吟誦歷史悠久。
現在梅州仍有為數不多的耄耋老人還能用客家話古法吟誦,腔調大同小異。究來源大致有三:一是來自學校老師的傳授。如筆者70多年前國文老師潘耀曾先生傳授的古詩《夏日遊張園》吟誦方法;還有客家話吟誦人謝梅興的高中語文老師侯安翼先生傳授的古詩《登高》吟誦方法,他吟誦時鼻音較重,韻尾拖長,類似東晉謝安的「擁鼻吟」。二是從古劇演變而來的,如客家話吟誦人葉增興從事漢劇形成的吟誦方法,他無師承,但幼時聽老前輩吟誦過。三是從事中醫藥職業,呼湯頭歌訣演變而來的吟誦方法等。現在70歲以上的老人,在小學時代,都聽過老師吟誦唐詩。有詩二絕記曰:
中原裔胄幾南遷,繁衍傳承念祖先。
客屬源流何處考?漢唐音韻入方言。
漢詩詠唱逾千年,南嶺吟哦韻味鮮。
萃取精華萌創意,客都文化譜新篇。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