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

2021-01-10 蘇家酒窖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種新型的讀書方法——吟誦。

不知道大家在讀書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面對古詩文,我們中國古人是如何讀的呢?

是像我們現在的人一樣麼?朗誦詩文,聲音短促?還是有別的方法呢?

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朗讀,是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才傳入中國的。那麼之前,我國古人是如何讀書的呢?

估計很多聰明的小夥伴已經猜到了,中國古人,用的是吟誦。

我們見過很多圖,詩人們都在行吟。比如《太白行吟圖》、《白居易行吟圖》、《春園吟詩圖》等等。

《史記》裡面說:屈子行吟澤畔。唐代的李商隱說: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宋代的蘇軾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些文字記載,無不告訴我們,古人是在吟詩。

那什麼是吟誦呢?簡單地下一個定義,就是中國古代傳統讀書方法。

吟誦的目的,徐建順先生說,是:「別文體,守規矩,重聲韻,達文意。通古人之情,感自我之心。修身養性,以文化人。」

這聽起來特別唬人,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把古人的聲音一部分還原,與古人相通,與作者相通。

為什麼呢?因為漢語裡的讀音是可以傳遞情感的。哪怕是同一句話,不同的語氣也會傳達不同的思想。比如說簡單的一句「你吃飯了嗎?「。這句話,如果是小姑娘問自己喜歡的小哥哥,一定是情意綿綿的,輕柔柔的問一聲,」你吃飯了嗎?「。同樣,這句話如果是母親問自己遠行的遊子,一定是飽含著四年,隔著電話問一句」你吃飯了麼?「。如果只是泛泛之交,在路上打個招呼問一句」你吃飯了麼?「肯定是聽過就忘。

聲音可以達意。這是否與很多小夥伴的語音學知識發生了衝突?在西方的語言學理論體系中,索緒爾提到任意性原則:語音和語義無關係。也就是說,語音和語義之間,是割裂的。

但有一個現實情況一直存在,那就是不同國家的語言系統是完全不同的。

傳統文字學指出:「形旁表意,聲旁表義」,漢字是音形意三位一體的文字,這是我們受到的教育。

中國的漢字裡,一類是象形,一類是形聲。指事和會意只是象形的一個複雜化,還是象形。假借和轉注只是一個用法,所以漢字實際就這麼兩類:象形和形聲。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漢語上古音的字的語音和語義關係是非常密切。許慎《說文解字》對形聲字的定義:「指事為名,取譬相成」。

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這是現在語言學裡已經承認的事實。那麼,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語音這部分學習藉助了拼音。那為什麼用拼音的方法學漢字呢?因為有專家說:形聲的語言是落後的,我們要像西方學習,學拼音。比如向朝鮮學習。

在1444年,朝鮮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詔》,裡面提到:「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耳。」

大家可以去看看現在的朝鮮文字,就是典型的拼音文字,只是構形還有點像漢字。而這樣放棄拋棄象形,使用拼音的原因也提到了,要容易學、容易用。

同時學習拼音也拋棄了很多東西。比如現在的韓語,同樣的讀音對應了很多很多的含義,經常會被搞混。韓國的法學生在學習嚴謹的法典的時,經常吐槽,真的是一團糟。

我們不會有這種現象。象形字是音形義一體,是複雜的象形。我們一個字教下去,音形義全有了。所以中國的文化典籍的傳承功能特別強,內涵豐富。但是我們的一個劣勢是不容易學,不容易用。

可是現在回頭看看,我們的古人不是學的很好嗎?

我們古代幾千年能那麼順暢的把漢字學下來?因為我們有一套讓它變得容易學容易用的方法。這套方法首當其衝的便是吟誦。

當然不止是吟誦,還有別的一些方法。比如,近體詩、蒙學等。但自從百年以前引進西方理論解釋中國的歷史文化,漢詩文就只剩下字義了。失去了音義的漢詩文,不僅不再美麗,而且意義不完整。

沒有音義的漢詩文,首先不再美麗,而且意義不完整。少了音義,你能保證剩下的這一部分(字義)是正確的嗎? 一個人本來是健全的有兩條腿,現在就剩一條腿了,你能保證他走得好嗎?你能保證他的這條腿跟別人一樣嗎?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為學者,必有初「。《三字經》裡的內容,告訴我們要會讀書。

那如何讀書呢?就是要讀出詩文本來的聲音。失去了聲音的漢詩文失去了靈魂。

吟誦讓我們回到漢語本身,回到漢字,漢語,漢詩,漢文。回到他本來的樣子,揭開語音的意義,重現漢詩文的瑰麗世界。

確實,有同學會說,漢字的讀音一直在演變。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包括現在,語音還在變化。雖然現代漢語幾經改變,但還是保留了相當多的音義。

你看,語言文字沒有改變。如果當聲音被放大了。而聲音本來就是有意義的,這部分內容被放大了,音義自然變大了。

漢詩文的意義是由音義和字義兩部分構成的,音義非常重要,他在整個漢詩文的含義當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是不能丟失的。

所以,我們要學吟誦。通過吟誦,找回詩文的真實面貌。

看到這裡,感謝您的閱讀。我是小編黎琳。如果喜歡的話,別忘了給我們點讚,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到哦~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get一點新鮮的文化知識,如果您有想進一步了解的內容,也歡迎留言給我們哦!歡迎留下您的觀點!

相關焦點

  • 守住文化的根脈 中華吟誦周拉開帷幕
    吟誦,是中國傳統的讀書法、漢詩文主要的學習方式,也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中國音樂的寶庫,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有重大的社會作用和文化價值。以「吟誦教育」為主題的第二屆「中華吟誦周」近日在首都師範大學拉開帷幕。  本屆由「中華吟誦周」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首都師範大學詩歌研究中心、親近母語研究院聯合舉辦。
  • 客家話吟誦的歷史和特點
    客家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我第一次聽到了用原汁原味的中州方言——客家話吟誦的詩詞。南方的客家話,保留了過去的詩風,很有欣賞價值。」專家對客家話吟誦的肯定,給了梅州客家話吟誦人極大的鼓舞。兩個調研組對古詩詞客家話吟誦表現出極大興趣,並認真進行了錄音、錄像。中華吟誦學會副秘書長朱立俠博士代表中華吟誦學會聘請幸勇、謝梅興、葉增興為「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中華吟誦學會)專家委員會專家」。不過,如今梅州只有為數不多的耄耋老人,還依稀記得舊時老師傳授的吟誦方法和聲韻,因此,傳承和發展客家話吟誦迫在眉睫。
  • 詩詞小課堂:「吟誦」中的不同風格與類型
    吟誦同樣具有不同的風格,可以說它所體現的是一種「個人風格」。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吟誦如「唐調」、「華調」、「葉調」、「葛調」、「國子監官韻誦唸」等,都是學習者們耳熟能詳的吟誦風格。以「唐調」為例,「唐調」由唐文治先生所創,其吟誦調子結合了當地戲曲音樂的特點(體現在尾腔部分),從吟誦的旋律、節奏與即興特點方面來看,「唐調」的風格就是唐文治先生所吟誦的風格,包括唐文治先生吟誦時的旋律、節奏、咬字與發音等特點,體現出的都是唐文治先生所獨有的,也可以說後人在吟誦「唐調」時,就要儘量吟誦出唐文治先生的「韻味」來才算到位。
  • 都柳江邊傳出吟誦詩聲,廣州教師支教傳播詩詞文化
    支教以來,吳森權在課堂上教學生進行詩歌吟誦,即學生們所說的「唱詩」。這為學生們打開一扇學習古詩詞的「新大門」,坐落於都柳江邊的三都高級中學教室裡第一次傳出師生吟誦詩歌之聲。 此次支教,吳森權的初心是傳播傳統詩詞文化,是儘量在多做一些事情,而他的目標,是「把詩歌的聲音帶到這裡。」今年5月6日,他第一次為學生吟誦。 他在教學生吟誦詩歌時,「首先是帶領學生回顧這首詩,然後是體驗和代入,再聽我吟誦,從耳朵開始,進入心靈。」吟誦時,他喜歡不藉助任何設備,只願意面對面為自己的學生吟誦。
  • 第四屆中華詩詞吟誦大會在上海大學舉行
    本屆詩詞吟誦大會,上海大學本碩博學生攜手武漢大學、中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湖北大學、黑龍江大學、揚州大學、青島大學、福建工程學院、玉林師範學院、湖南理工學院、太原師範學院、肇慶學院、湖北黃岡師範學院等多所高校的吟誦隊伍共同參賽,吟壯美河山,誦家國情懷。
  • 吟誦|視頻:蘇軾《前赤壁賦》
    作者「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並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
  • 抒寫幸福新荷塘:詩詞吟誦慶三八
    為慶祝「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108周年,展現荷塘女性新風採,3月8日,荷塘區慶三八「巾幗心向黨,建功新時代,幸福在荷塘」詩詞吟誦活動在株洲市鐵路文化宮舉行,來自我區各條戰線的婦女同胞群芳薈萃、齊聚一堂,共同歡慶「三八」婦女節。
  • 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陳更亮相亞洲文明論壇,吟誦《小雅·鹿鳴》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總冠軍陳更於5月15日下午在「亞洲文明全球影響力論壇」吟誦了《詩經》名篇《小雅·鹿鳴》。在中國民族樂器的伴奏下,與《小雅·鹿鳴》一起被吟誦的,還有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開始》、菲律賓「國父」黎剎的《永別了,我的祖國》等經典詩作,6名吟誦者分別來自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菲律賓、泰國和敘利亞。「亞洲文明全球影響力論壇」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承辦,這場論壇就以獨具特色的配樂經典詩歌吟誦拉開了序幕。
  • 賈雨村吟誦對聯抒發憤懣,不過是假象,一切都是他有預謀的策劃
    賈雨村吟完思念嬌杏的情詩後,想到自己滿腹經綸懷才不遇,不知何時才能抱得美人歸時,情緒不禁又憤懣不平激昂起來,於是他又大聲吟誦起即興創作的一副表達懷才不遇的對聯。「玉在匱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這是一幅頗能顯示賈雨村才華真實水平的對聯。
  • 乾隆吟誦最多的植物,你知道嗎?(下)
    植物習性的辨誦御製詩中乾隆專門作詩吟誦過松、竹、梅、荷、玉蘭、牡丹、紫藤、山桃、桑葚、松下草、柏上藤、垂楊柳等十餘種植物,對其形態、生理習性進行細緻的描摹,其中以松、竹、梅、玉蘭、牡丹、紫藤吟誦最多。選擇具有象徵意義的植物材料:皇家園林的植物選擇往往從一定程度上體現皇權、富貴等象徵意義,如「玉堂春富貴」(即玉蘭、海棠、迎春、牡丹等四種植物)的廣泛應用。同時也注意體現文人園林中的「君子比德」思想,如梅、蘭、竹、菊的選用。
  • 超級月亮又來了,你知道的吟誦月亮的詩句又有哪些呢?
    是不是你也曾百般角度的拍攝過月亮呢古人沒有現在這些能夠留住美景的工具,那讓我們品味品味古人是如何留住這些美景,供如今的我們欣賞的吧!
  • 杜甫吟誦新秋,這首律詩章法周密,體物細緻,頸聯尤其值得玩味
    有一次,杜甫吟誦新秋,這首律詩章法周密,體物細緻,頸聯尤其值得玩味。 新秋唐代:杜甫火雲猶未斂奇峰,欹枕初驚一葉風。幾處園林蕭瑟裡,誰家砧杵寂寥中。
  • 「朗讀」一詞中「朗」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偏旁裡面有「月」?
    那麼「朗」表示什麼呢?怎麼有個「月」字。「朗」形聲字,左聲右形,從月,良聲。也就說這個表意的是「月」這個字,「良」代表的是它的聲音。一個字的意義分為本意,引申義,比喻義等。這個字既然已「月」為意旁,那麼他的本意也和月亮有關。如:朗,明也。——《說文》朗月垂光。
  • 音流學Cymatics | 看見聲音的形狀,打開上帝之門
    -13Hz,白日夢或靜心的狀態;西塔波,4-7Hz,深沉靜心、睡眠狀態;德爾塔波,0.5-3Hz,深沉睡眠、冥想禪定狀態;在國外很多醫學家、科學家、心理學家,就有諸多涉及用聲音療愈疾病、科研的實驗;在科學家Sven Meyer的實驗中,有一個冥想吟誦的片段,就是運用人聲所產生的泛音,讓這個聲場產生共振,使人的心跳頻率跟腦電波頻率恢復平衡。
  • 當他吟誦「我是死神,世界的毀滅者」時,人類首次掌握恆星級武器
    可怕來自地獄般的怒吼聲幾乎震聾了人們的耳朵,沖天的火球把天空映襯的煞白一片,鏈式爆炸所引發的炙熱風暴攜帶著黃沙向人們滾滾而來,一切如同世界末日……此時,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瘦高男子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躲在車裡,而是靠在觀測站的一個柱子上,他就是被稱為人類「原子彈之父」的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他緊閉雙眼,用虔誠和神秘的戰慄感受這毀天滅地的一幕,並喃喃的吟誦著印度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