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柳江邊傳出吟誦詩聲,廣州教師支教傳播詩詞文化

2020-12-08 大洋網

今年4月25日,廣州市黃埔區玉巖中學語文教師吳森權與黃埔區評估中心歷史特級教師周忠旺、廣州石化中學數學教師江澤雄老師三人「組團式」幫扶赴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高級中學支教,開啟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

支教以來,吳森權在課堂上教學生進行詩歌吟誦,即學生們所說的「唱詩」。這為學生們打開一扇學習古詩詞的「新大門」,坐落於都柳江邊的三都高級中學教室裡第一次傳出師生吟誦詩歌之聲。

吳森權老師在講詩歌。

開始在三都水族自治縣高級中學的支教生涯之後,吳森權老師在教學方面面臨與在廣州時不一樣的挑戰。但他初心不改,「在這裡儘量多做一點事情。來這裡支教一年,就是和這裡的孩子,這裡的人,產生生命中的交集。」如今新學期已經開始,他也繼續他的支教生涯, 「很神奇,很不一樣」,他這樣形容在那裡的支教體驗。

他在三都水族自治縣高級中學,教兩個班學生的語文課。與他同來的兩位老師,一位教數學,一位教歷史。今年4月,他們3人從廣州驅車來到他們支教的地方,花了9個多小時。開始支教生涯之後,他和另外兩位同來的老師很快適應日常教學節奏和環境,他們也很快適應那裡的生活環境。吳森權向記者盛讚那裡的自然環境,「這裡生態環境極好,已經很習慣了。」

此次支教,吳森權的初心是傳播傳統詩詞文化,是儘量在多做一些事情,而他的目標,是「把詩歌的聲音帶到這裡。」今年5月6日,他第一次為學生吟誦。

他在教學生吟誦詩歌時,「首先是帶領學生回顧這首詩,然後是體驗和代入,再聽我吟誦,從耳朵開始,進入心靈。」吟誦時,他喜歡不藉助任何設備,只願意面對面為自己的學生吟誦。「讓學生記住老師的詩聲,讓學生在老師的聲音中體驗詩歌和詩歌的情感,再讓學生一字一句吟誦起來。」他說。

吳森權所教的兩個班,一共有105名學生。上課時,學生先是他吟誦詩歌時的聆聽者,然後自己成為吟詩者。「這裡的學生學習態度都相當好,大山裡的小孩,非常淳樸,好學,熱情。」

最令他難忘的一節課,是他與三都水族自治縣高級中學詩人教師楊昌盛一起合作的一節課,當時他們教的是杜甫的《登高》。那節課,他老師吟誦《登高》,楊昌盛老師則講解步韻杜甫《登高》一詩。步韻即舊體詩詞中一種和詩方式,和詩所用的韻及其先後次序,必須同被和詩完全一致。他們一人用詩聲引領學生體驗杜甫心境,一人用自己的詩,讓學生明白自己和詩的心情、和詩用韻的方法。

站臺上就是和吳森權老師一起上詩歌課的楊昌盛老師。

開始支教生涯之後,吳森權會寫些日記,記錄與另外兩位幫扶老師一起生活的點滴,比如一日三餐、外出見聞,更多的記錄與日常教學、與詩歌吟誦有關。9月12日,他在日記中寫道:「秋天如此清涼的季節,只是加穿衣物嗎?不,還有許多秋天的詩可以讀。秋天了,我儘量多帶大家吟誦幾首秋天的詩。」

那一天是周六,但這所中學的學生寄宿在學校,每個月回家一次。那一天,他教學生吟誦的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詩的後兩句是: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他先是為學生吟誦一遍,再讓學生跟著他吟誦。那天晚上,他還在日記中寫道:「教室裡怎麼能沒有詩聲……在這裡以詩聲過秋,將來還要以詩聲送冬。如果有雪,就吟誦雪的詩歌,也要以詩聲迎春。」

學生喜歡他以詩歌吟誦的方式教古詩詞。朗朗上口的旋律讓學生能記得更深刻,也更能體會作者的情感和詩詞的寓意。《登高》一課之後,不少學生都表示這是他們上過的最特別的詩歌課。

吳森權的學生韋仕造說:「好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沒想過詩詞可以這麼有趣。」學生韋忠標說:「第一次聽老師唱詩的時候,還以為是電腦上發出來的,抬頭看,原來是老師在唱。老師的唱詩打開了我背古詩的新大門。」另一名學生莫愛雄說:「感覺第一次這麼放飛自我,如此背詩才能稱作詩歌,營造了快樂學習的氛圍。」

吳森權老師表示,以聲傳情、以文會友,這是不一樣的教育教學體驗,都柳江邊傳出的詩歌吟誦之聲,正是東西部教育心與心交流的聲音。

吳森權老師前天拍攝的雨後都柳江。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謝澤楷 通訊員姜娜
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吳婉虹

相關焦點

  • 第四屆中華詩詞吟誦大會在上海大學舉行
    大會邀請到吟誦專家、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學院劉德隆,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南京師範大學鍾振振,中國韻文學會會長、浙江工業大學肖瑞峰,中華詩詞學會學術副會長、《中華詩詞》副主編林峰,吟誦專家、揚州大學劉勇剛,吟誦專家、中國語文報刊協會吟誦教學法專委會理事長、首都師範大學徐健順,國家藝術基金古譜詩詞傳承人才培養項目主持人、上海音樂學院楊賽擔任比賽評委。「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 守住文化的根脈 中華吟誦周拉開帷幕
    吟誦,是中國傳統的讀書法、漢詩文主要的學習方式,也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中國音樂的寶庫,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有重大的社會作用和文化價值。以「吟誦教育」為主題的第二屆「中華吟誦周」近日在首都師範大學拉開帷幕。  本屆由「中華吟誦周」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首都師範大學詩歌研究中心、親近母語研究院聯合舉辦。
  • 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陳更亮相亞洲文明論壇,吟誦《小雅·鹿鳴》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總冠軍陳更於5月15日下午在「亞洲文明全球影響力論壇」吟誦了《詩經》名篇《小雅·鹿鳴》。在中國民族樂器的伴奏下,與《小雅·鹿鳴》一起被吟誦的,還有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開始》、菲律賓「國父」黎剎的《永別了,我的祖國》等經典詩作,6名吟誦者分別來自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菲律賓、泰國和敘利亞。「亞洲文明全球影響力論壇」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承辦,這場論壇就以獨具特色的配樂經典詩歌吟誦拉開了序幕。
  • 客家話吟誦的歷史和特點
    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原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在2015年7月舉辦的梅州市第14次百人詩會上說:「國家對詩歌吟誦的傳承和發展很重視。吟誦是中國人傳統的詩作交流方式,也是一種文化傳承方式。
  • 抒寫幸福新荷塘:詩詞吟誦慶三八
    為慶祝「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108周年,展現荷塘女性新風採,3月8日,荷塘區慶三八「巾幗心向黨,建功新時代,幸福在荷塘」詩詞吟誦活動在株洲市鐵路文化宮舉行,來自我區各條戰線的婦女同胞群芳薈萃、齊聚一堂,共同歡慶「三八」婦女節。
  • 「除了詩詞,我別無所長」
    難以割捨的家國情懷、穿越世紀的詩歌愛戀、溝通中西的文化使者……她正是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大家、加拿大籍華人葉嘉瑩,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君子憂道不憂貧6月3日,南開大學師生的「朋友圈」被一則消息刷屏:葉嘉瑩先生將全部個人財產1857萬元捐贈給南開大學,設立「迦陵基金會」,用於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與傳承。
  • 詩詞小課堂:「吟誦」中的不同風格與類型
    吟誦同樣具有不同的風格,可以說它所體現的是一種「個人風格」。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吟誦如「唐調」、「華調」、「葉調」、「葛調」、「國子監官韻誦唸」等,都是學習者們耳熟能詳的吟誦風格。以「唐調」為例,「唐調」由唐文治先生所創,其吟誦調子結合了當地戲曲音樂的特點(體現在尾腔部分),從吟誦的旋律、節奏與即興特點方面來看,「唐調」的風格就是唐文治先生所吟誦的風格,包括唐文治先生吟誦時的旋律、節奏、咬字與發音等特點,體現出的都是唐文治先生所獨有的,也可以說後人在吟誦「唐調」時,就要儘量吟誦出唐文治先生的「韻味」來才算到位。
  • 青川縣喬莊小學在市首屆少兒詩詞大賽中力戰群雄斬獲第四名
    12月31日,喬莊小學副校長王蘭、教師楊波、周玲帶領黃欣怡、蔣韜、王東林3位參賽隊員,到廣元市大劇院參加了廣元市首屆少兒古詩詞大賽的決賽。此次決賽,共有10所學校12個代表隊參加。決賽場上,3位小選手以蔣韜為中心,分工合作,沉著應對,認真答好每一道題。
  • 錫城援疆教師開展「線上支教」……
    開啟了無錫援疆教師的「線上支教」之路千裡之外的學生和家長不同版本的教材素未謀面的同事……無錫援疆教師下載授課軟體積極鑽研、切磋化身「網絡主播」為學生授課提供心理健康諮詢與當地教師開展業務「雲交流」……他們為「線上支教」做了一切能做到的準備
  •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
    什麼是吟誦 吟誦的意義 聲音的重要性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種新型的讀書方法——吟誦。不知道大家在讀書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面對古詩文,我們中國古人是如何讀的呢?是像我們現在的人一樣麼?朗誦詩文,聲音短促?還是有別的方法呢?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朗讀,是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才傳入中國的。
  • 連著踹倒4位小學生:師德規範對支教老師也適用
    這兩天,一段「支教老師校內連著踹倒4名小學生」的視頻,在網絡傳播,引發網友關注。據新京報報導,楚雄南華縣政府新聞辦通報稱,事發地為南華縣思源實驗學校,事情起因為該校五(3)班幾名男學生違反學校管理規定,班主任孫某某和萬某某老師先後對幾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萬某某老師在批評教育學生過程中方法失當,行為過激,踢了學生。
  • 《我和我的家鄉》範偉演的支教老師原型是她!杭州鄉村教師方平爾的...
    孩子們口中的「大方老師」就是方平爾,一位紮根山區「支教」近40年的鄉村教師,也是正在影院熱映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第三個故事《最後一課》中,範偉演的鄉村支教老師的原型。《我和我的家鄉》劇組從淳安縣有關部門了解到方老師的支教故事後,先後兩次找到方老師進行採訪。我想像中的方老師形象就是範偉那樣的,沒想到,現實中的方老師是女老師。
  •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範偉演的支教老師原型:杭州鄉村教師方平爾...
    孩子們口中的「大方老師」就是方平爾,一位紮根山區「支教」近40年的鄉村教師,也是正在影院熱映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第三個故事《最後一課》中,範偉演的鄉村支教老師的原型。《我和我的家鄉》劇組從淳安縣有關部門了解到方老師的支教故事後,先後兩次找到方老師進行採訪。 我想像中的方老師形象就是範偉那樣的,沒想到,現實中的方老師是女老師。
  • 菩薩蠻·物質永不息、中國教師的母愛~中華詩詞文化欣賞誦讀
    所以大富翁的錢財,總是在百年之前,都捐贈、散發給社會。就是存入了自己永久的德(錢)庫,錢財不是求來的,富貴也不是求來的。這些物質不滅的東西,都是親身親手自己積來的。生命不息,拼命不止。為人民服務所奉獻的一切,都是自己永久生命錢庫的德(錢)。
  • 廣東270名援疆教師陸續抵達喀什 開展新學年工作
    全省各市積極響應,選拔了政治可靠、師德高尚、愛崗敬業、業務精良,堅決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作風紮實、不怕吃苦、甘於奉獻的教師組成了援疆工作開展以來規模最大的廣東援疆教師團隊,選派教師總數在援疆省市中位居前列,受援縣規模名列前茅。  據了解,廣東此次將創新教師支教工作機制和幫扶模式,改變以往支教教師零散派遣和單一頂崗的狀況。
  • 支教老師連踹小學生,東南大學回應,教體局登門道歉
    12月1日,一段學生被踢的視頻在網絡傳播,引發網友關注。事件發生後,南華縣政府、東南大學先後就此事作出回應。當地政府通報稱,涉事教師在批評教育學生過程中方法失當,行為過激,踢了學生,已責令學校對涉事教師進行停職檢查,接受進一步調查處理。東南大學則證實,涉事者系該校支教志願者。
  • 中國教師兩赴塞爾維亞教漢語 以和為貴傳播文化
    去年2月,她再次以國家公派的形式來到塞爾維亞,繼續擔任為期兩年的漢語教師。兩度奔赴一個遙遠的國度,朱琳如何向世界傳播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文化?獨在異國他鄉,得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親切接見和合影,朱琳又有何感悟?近日,記者通過瀘州醫學院宣傳部,幾經周折採訪到了朱琳和她的外國學生之間鮮為人知的故事。
  • 三波熱潮創新傳統文化傳播形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哺育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食糧。  從古到今,文化的發展繁榮始終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渠道穩固,建構完整,次第有序,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貫穿始終。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生態發生了根本改變,舊有的傳承渠道和傳播形式已難以適應。
  • 第二屆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全國論壇舉行
    來自全國12個省市的400多名校長、教師參加了本次論壇。溫先生系統梳理了中國傳統「詩教」的源流,對當前詩詞教育教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議老師們帶著孩子們多一些朗讀和吟誦少做串講,少做主題意義的分析,少做活動。引導孩子們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不要讓繁瑣的教學把古典詩詞的「美」給弄跑了,也不要讓過多的講解把詩歌審美鑑賞的主體性和多樣性給丟棄了。
  • TutorABC「雲支教」項目在線雲啟動
    此次「雲支教」是TutorABC利用自身優勢、資源,特別注重增強鄉村教師能力和成長的一次主題公益活動,旨在幫助鄉村教師提高語言及教學能力,為推進鄉村英語教學水平的發展不斷貢獻力量。作為本次「雲支教」活動的支持方,高盛攜其CTW志願服務項目(社區義工服務計劃)特別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