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5日,廣州市黃埔區玉巖中學語文教師吳森權與黃埔區評估中心歷史特級教師周忠旺、廣州石化中學數學教師江澤雄老師三人「組團式」幫扶赴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高級中學支教,開啟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
支教以來,吳森權在課堂上教學生進行詩歌吟誦,即學生們所說的「唱詩」。這為學生們打開一扇學習古詩詞的「新大門」,坐落於都柳江邊的三都高級中學教室裡第一次傳出師生吟誦詩歌之聲。
吳森權老師在講詩歌。
開始在三都水族自治縣高級中學的支教生涯之後,吳森權老師在教學方面面臨與在廣州時不一樣的挑戰。但他初心不改,「在這裡儘量多做一點事情。來這裡支教一年,就是和這裡的孩子,這裡的人,產生生命中的交集。」如今新學期已經開始,他也繼續他的支教生涯, 「很神奇,很不一樣」,他這樣形容在那裡的支教體驗。
他在三都水族自治縣高級中學,教兩個班學生的語文課。與他同來的兩位老師,一位教數學,一位教歷史。今年4月,他們3人從廣州驅車來到他們支教的地方,花了9個多小時。開始支教生涯之後,他和另外兩位同來的老師很快適應日常教學節奏和環境,他們也很快適應那裡的生活環境。吳森權向記者盛讚那裡的自然環境,「這裡生態環境極好,已經很習慣了。」
此次支教,吳森權的初心是傳播傳統詩詞文化,是儘量在多做一些事情,而他的目標,是「把詩歌的聲音帶到這裡。」今年5月6日,他第一次為學生吟誦。
他在教學生吟誦詩歌時,「首先是帶領學生回顧這首詩,然後是體驗和代入,再聽我吟誦,從耳朵開始,進入心靈。」吟誦時,他喜歡不藉助任何設備,只願意面對面為自己的學生吟誦。「讓學生記住老師的詩聲,讓學生在老師的聲音中體驗詩歌和詩歌的情感,再讓學生一字一句吟誦起來。」他說。
吳森權所教的兩個班,一共有105名學生。上課時,學生先是他吟誦詩歌時的聆聽者,然後自己成為吟詩者。「這裡的學生學習態度都相當好,大山裡的小孩,非常淳樸,好學,熱情。」
最令他難忘的一節課,是他與三都水族自治縣高級中學詩人教師楊昌盛一起合作的一節課,當時他們教的是杜甫的《登高》。那節課,他老師吟誦《登高》,楊昌盛老師則講解步韻杜甫《登高》一詩。步韻即舊體詩詞中一種和詩方式,和詩所用的韻及其先後次序,必須同被和詩完全一致。他們一人用詩聲引領學生體驗杜甫心境,一人用自己的詩,讓學生明白自己和詩的心情、和詩用韻的方法。
站臺上就是和吳森權老師一起上詩歌課的楊昌盛老師。
開始支教生涯之後,吳森權會寫些日記,記錄與另外兩位幫扶老師一起生活的點滴,比如一日三餐、外出見聞,更多的記錄與日常教學、與詩歌吟誦有關。9月12日,他在日記中寫道:「秋天如此清涼的季節,只是加穿衣物嗎?不,還有許多秋天的詩可以讀。秋天了,我儘量多帶大家吟誦幾首秋天的詩。」
那一天是周六,但這所中學的學生寄宿在學校,每個月回家一次。那一天,他教學生吟誦的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詩的後兩句是: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他先是為學生吟誦一遍,再讓學生跟著他吟誦。那天晚上,他還在日記中寫道:「教室裡怎麼能沒有詩聲……在這裡以詩聲過秋,將來還要以詩聲送冬。如果有雪,就吟誦雪的詩歌,也要以詩聲迎春。」
學生喜歡他以詩歌吟誦的方式教古詩詞。朗朗上口的旋律讓學生能記得更深刻,也更能體會作者的情感和詩詞的寓意。《登高》一課之後,不少學生都表示這是他們上過的最特別的詩歌課。
吳森權的學生韋仕造說:「好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沒想過詩詞可以這麼有趣。」學生韋忠標說:「第一次聽老師唱詩的時候,還以為是電腦上發出來的,抬頭看,原來是老師在唱。老師的唱詩打開了我背古詩的新大門。」另一名學生莫愛雄說:「感覺第一次這麼放飛自我,如此背詩才能稱作詩歌,營造了快樂學習的氛圍。」
吳森權老師表示,以聲傳情、以文會友,這是不一樣的教育教學體驗,都柳江邊傳出的詩歌吟誦之聲,正是東西部教育心與心交流的聲音。
吳森權老師前天拍攝的雨後都柳江。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謝澤楷 通訊員姜娜
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吳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