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歷史時期所產生的藝術風格有所不同,比如巴洛克時期與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吟誦同樣具有不同的風格,可以說它所體現的是一種「個人風格」。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吟誦如「唐調」、「華調」、「葉調」、「葛調」、「國子監官韻誦唸」等,都是學習者們耳熟能詳的吟誦風格。
以「唐調」為例,「唐調」由唐文治先生所創,其吟誦調子結合了當地戲曲音樂的特點(體現在尾腔部分),從吟誦的旋律、節奏與即興特點方面來看,「唐調」的風格就是唐文治先生所吟誦的風格,包括唐文治先生吟誦時的旋律、節奏、咬字與發音等特點,體現出的都是唐文治先生所獨有的,也可以說後人在吟誦「唐調」時,就要儘量吟誦出唐文治先生的「韻味」來才算到位。
因為吟誦具有即興性特點,很多吟誦愛好者更傾向於「自創」,但是這種偶然的「即興發揮」還沒有形成相對穩定且持久的狀態,也就不能稱其為「風格」,因為不具有代表性。
從吟誦的音樂性角度,可以將吟誦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吟讀、吟誦與吟唱。三者所表現出的音樂性程度有所不同,由左至右音樂性所呈現出的效果是遞增的,也就是說「吟唱」聽覺上更接近唱,能夠從中感受到戲曲或民歌的音樂特點;吟讀,從字面上能夠看出,是亦吟亦讀的一種方式,具有較強的語言性特點,是廣義吟誦中最接近於「讀」的一種類型。
吟讀的特點
一小部分的字音具有一定的音高變化(通常相鄰兩音之間的音程關係在四度之內),聽覺上更接近於「誦經」,調子整體較為「平直」,音高起伏變化較小。每一個字發音的速度較快且清晰,多數字所對應的音高變化較小,多為「一字一拍,一拍一音」的模式進行。斷句或結尾位置的字會使用拖長字音的方式進行處理。注重文字內容,但在咬字與歸音方面並沒有過多的強調,將字音讀準即可。篇幅較長的作品通常會使用「吟讀」這種吟誦方式,因為篇幅長字數多,需要的誦讀速度就比吟詩、詞要快一些,所以在作品性格與情感表現等方面體現的較少表現少,理解文章含義更為重要。
吟誦(狹義)的特點
這裡的吟誦所指的是介於吟讀與吟唱之間的一種狹義的吟誦。狹義的吟誦是三種類型中作品最多,所含風格最多,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唐調」(除古文類)、「華調」等都屬於這一類型。狹義吟誦調子的部分,前後兩音具有一定的邏輯性(聽上去比吟讀更為悅耳)。其中少數一些字的字腔較為飽滿(字正腔圓),咬字清晰,歸音較到位。腔音的裝飾性處理較少,會在節奏點或結尾位置的字出現一字對一音或多音的情況,單音會有拖長或急停兩種處理方式,多音則是向上或向下級進。
吟唱的特點
吟唱,是三種不同吟誦類型中音樂性最強的一種,也可以說是吟讀與吟誦(狹義)進行藝術化處理後的一種類型。吟唱作品中通常會出現戲曲或民歌的元素。樂句之間的邏輯較為清晰,調性比較明確。吟唱者在處理字腔時會注意字頭、字腹與字 尾的細節處理,有一些字的處理更接近戲曲的咬字發音。節奏的自由度更高,在處理節奏點與結尾位置的字時,會出現急停與拖長單音的處理,也會出現一字對多音的情況。
吟唱者更注重吟唱過程中字與字之間、句與 句之間的關係,通過強弱、速度的變化來體現。
吟唱與吟唱歌曲之間的區別
吟唱是吟誦的一個基本類別,其根本還是一種讀書方法,以漢語言的發音為基礎,所進行的一種帶有音樂性特點的誦讀形式,吟唱者在吟唱的過程中注重字的字腔、腔音發聲飽滿,也就是要做到「字正腔圓」舉個例子來說,聽覺上一定帶有戲曲或民歌的腔調特點,但不必對字腔與腔音進行過度的藝術化處理。
吟唱歌曲是以吟誦的「依字行腔」規則為依據所創作出的一首歌曲。吟誦歌曲有固定的曲譜、固定的音高與節奏、完整的曲式結構、豐富的旋律曲調、對歌者的演唱技巧有著較高的要求。
從技法上來看,「吟誦歌曲」更注重演唱者的聲音發聲技巧,而吟誦者需要在聲音上進行一定的加工處理,但無需過度處理,「吟誦」在聲音上所追求的還是古樸自然的效果。
(圖片來自:幸會音樂)
責編:王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