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距今8000多年的餘姚井頭山遺址亮相,歷史文化名城寧波的歷史由此再往前推了1000年!
河姆渡文化,是寧波的文明源頭,更在長江流域乃至整個南中國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973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確立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文明搖籃的嶄新史觀。
除了今天公布的井頭山遺址,來看看寧波境內河姆渡文化譜系的遺址還有哪些?一起來看看——
鯔山遺址
(鯔山遺址 陶盉 資料圖片)
鯔山遺址位於餘姚市丈亭鎮匯頭村西岙自然村鯔山東南麓,地處姚江谷地,背靠海拔僅 8 米的鯔山,與北部的丘陵山地分離。遺址面積約 6 萬平方米。
遺址於20世紀70年代發現,1996年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結合廈門大學1994級考古專業實習進行了發掘。發掘區域位於鯔山的東南角,是遺址的中心部位,共揭露面積306平方米,文化堆積厚達3米,遺蹟豐富,包括墓葬、灰坑、水井等,在第八層下還發現了連片幹欄式木構建築遺存。出土大量陶器、石器、木器以及骨、角、牙器等遺物。陶器以夾炭灰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泥質陶很少。器型主要有釜、罐、盆、盤、缽、支座等,釜的數量約佔全部陶器的 75%。石器以燧石質打制石器居多,頗具特色。
鯔山遺址是姚江谷地繼河姆渡遺址後發現的又一處具有重要價值的河姆渡文化遺址,超過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面積。遺址保存良好,出土的實物資料,其堆積狀況、文化面貌、內涵特徵及時代均大體與河姆渡遺址相對應,極大地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增加了對河姆渡文化發展環節的認識。
鯔山遺址,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山遺址
(塔山遺址 陶單耳罐 資料圖片)
塔山遺址位於象山縣丹城塔山東南麓,依坡瀕海,面積約4萬平方米。1988年被發現,1990年、1992年、2007年三期發掘1600平方米,使象山地域人類活動的歷史,從春秋戰國時期,上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層堆積厚0.8-2.3米,分10個地層。時間跨度3000餘年,早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屬於商周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又可分為三個文化層:下層文化中的數十座墓葬,其形制和人骨架顯示的葬式,又及陶器、石器、玉器等隨葬品組合,反映了該時的塔山人為河姆渡文化。
一、二期發掘出土器物分三大類:一是陶器,二是石器,三是玉器,未見木器和骨器。塔山遺址出土的數十座墓葬,其形制和葬式,以及陶、石、玉器等隨葬品的組合,反映了當時塔山人處於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的相遇而不完全相融狀態。遺址中大量人體骨架、大型獸骨和各類器物的出土,為研究體質人類學和東南沿海的地理環境變遷、當時社會情狀,提供了極為可貴的實物資料。
三期發現了4個文化層,並在開挖排水溝時初步發現第4層下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層。出土器物除了10餘件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外,還有大量的陶片,以及一些新石器時期的木器和動物骨頭,600多枚唐代錢幣。在遺址中,還發現了一口春秋戰國時期的水井和一條曲尺形的石砌牆基。
塔山遺址對研究江南地區史前文化乃至中國歷史都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螺山遺址
(田螺山遺址 人面紋陶釜支腳 資料圖片)
田螺山遺址位於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地處寧紹平原東部的姚江谷地,四明山餘脈低丘與低海拔平原的過渡地帶,西南距河姆渡遺址7公裡。
2001年年底,田螺山一家小廠在挖井時意外掘出陶片、木頭、骨頭,經熱心廠主匯報後得以發現確認,遺址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2004年、2006—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等進行了連續多年的發掘,發掘區位於整個遺址的西北部,田螺山的西南側,揭露面積1000平方米。
田螺山文化堆積厚3米左右,分6個文化層,可以分為 3 個階段,年代距今 7000—5500 年。揭示出多層次的木構寨牆、幹欄式建築、木橋、古水稻田、密集的食物儲藏坑和零星墓葬等聚落遺蹟。出土陶器、石(玉)器、骨(角、牙)器、木器等 2000 多件,以及大量的動植物遺存。發掘充分利用了科技考古的手段,在自然遺存的綜合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08 年在遺址外圍發現了與遺址內部早晚文化層明確對應的 2 個時期的古稻田,也是目前中國史前遺址中發現的年代最早並且可以與村落布局對應的水稻田。
田螺山遺址是河姆渡文化中自然環境較好、保存完整的古村落遺址,在空間位置、規模上與河姆渡遺址遙相呼應,對研究河姆渡文化的時空分布格局和發展過程具有重要的價值。遺址出土了多層次的幹欄式建築遺蹟,對以挖坑、墊板、立柱為建築基礎的營建技術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河姆渡遺址的同期建築相比顯得更加進步,對於研究幹欄式建築發展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田螺山遺址,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傅家山遺址
(傅家山遺址 骨雕鷹首器 資料圖片)
傅家山遺址遺址屬河姆渡文化原始村落,距今7000年。
寧波傅家山遺址是為配合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連線高速公路建設工程進行的搶救性考古發掘項目。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04年5月至8月,在寧波市區以北約27公裡的慈城鎮八字村傅家山路段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發掘725平方米,出土可復原器物470餘件。其中的建築構件製造技術比餘姚河姆渡發現的更勝一籌,鳥形裝飾也屬首次發現。 專家確認,寧波傅家山遺址是寧波市繼河姆渡遺址發掘之後規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保存較完整的史前文化遺址,距今約7000年,是屬於耜耕、漁獵和採集經濟並存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類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魚山·烏龜山遺址
(魚山烏龜山遺址 笑臉陶耳器 資料圖片)
魚山·烏龜山遺址位於浙江寧波鎮海區九龍湖鎮河頭村境內,改寫了鎮海區域的歷史,將其文明的源頭由距今2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追溯到了距今65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早期。
2013年6月至9月,為配合鎮海九龍湖御水龍都二期工程建設,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魚山周邊進行搶救性考古勘探時,首次確認魚山遺址商周時期文化遺存之下還埋藏有史前文化遺存,並在距魚山不遠處新發現了烏龜山遺址。
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經浙江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批准,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諸多科研力量,對佔地約16500平方米的魚山遺址分別實施了Ⅰ、Ⅱ兩期大規模搶救性發掘,並對佔地約13500平方米的烏龜山遺址進行了小面積解剖式試掘,發現史前至唐宋時期各種遺蹟現象近300處,出土重要文物標本600餘件(套)。
魚山·烏龜山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40餘處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時期灰坑、灰溝、土臺、活動面、成排木樁等生活遺蹟的揭露,150餘件陶、石、玉、骨、角、木等不同質地的史前時期文物,以及豐富的動、植物遺存的出土,無不彰顯出這一時期文明的發達程度。出土的文物和遺存中,尤以一具古人類下頜骨和刻畫著神秘笑臉的陶耳引人注目。頗為珍貴的古人類下頜骨的意外發現,讓後人有緣一睹魚山先民的真容;代表了「遠古的微笑」的陶耳,則讓近距離感受到了遠古先民樂觀開朗的精神風貌。
魚山·烏龜山遺址是目前已知距離海岸線最近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之一,也是寧紹地區近二十年來發現的包含有良渚文化遺存最重要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它的發現與發掘不僅揭開了寧紹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新的圖卷,為寧紹平原考古學文化的時空框架、人地關係與譜系研究構建了新的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