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史前文化的各種類型

2020-12-05 張磊談歷史

大家好,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中國的古代歷史。大約距今一萬年,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農業、畜牧業產生,磨製石器以及陶器、紡織的出現,標誌著人類進入到生產經濟階段。在此以前人類只是食物的採集者,而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是食物的生產者。耕種土地、飼養禽畜為人們提供了可靠的食物來源,間或還有剩餘。這種生態環境使人口可以較快增加,生活比較穩定,各種社會制度得以形成。這是一場巨大的社會和經濟革命,這場革命的重要性與深遠影響無論如何估價都不會過分。由「採集食物」進至「生產食物」,被稱為「產食革命」。相對於以後的工業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農業革命。農業革命最明顯的影響是產生了「定居」這種新生活方式,以及制陶、紡織、建房等新生產方式。

考古學家伍德(R. Braid Wood)根據碳14測定,推測農業的誕生時間距今約1萬~1.2萬年之間,其發生地點在近東的兩河流域。近人的研究證實,中國農業的起源,具有特殊的區域性和獨立性,並非兩河流域傳入。大量考古成果表明,中國史前農業是獨立起源、自成一體的。黃河流域是以粟為主的旱地農業的發源地,長江流域是以稻為主的水田農業的發源地。七八千年前的人類聚落在各大文化區都有所發現,它們同中有異,顯示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化。1977年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的裴李崗文化,約為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4900年的農業聚落遺址,有房基、灰坑、陶窯,有石器、陶器、骨器工具及生活用品。石器以農具為主,包括耕作、收割工具——石斧、石鏟、石鐮,糧食加工工具——石磨盤、磨棒。

陶窯的發現足以證明,制陶業已有一定的規模。以泥質紅陶為主,夾沙紅陶次之。陶器有杯、碗、盤缽、雙足缽、雙耳壺、三足壺、深腹罐等。由此可見,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區已經出現了比較穩定的農業定居生活,已進入了以栽培粟為主的旱地農耕階段。1986年在河北省徐水縣發現的南莊頭遺址,發現了一條小灰陶和草木灰層,出土了獸骨、禽骨、鹿角、螺蚌殼、木炭、石料,以及石器、骨角器、木板、木棒、夾沙紅陶片。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穀物加工工具——石磨盤、石磨棒在遺址中的存在,說明當時已有農作物栽培。據碳14測定,它的年代為距今10510±110年至9690±95年(未作校正),把中國農業的起源上推到距今一萬年左右。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因而分布在這裡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最為引人注目。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現已發現屬於這一文化的大量遺址,以關中、豫西、晉南一帶為中心,延伸至附近地區。西安郊區的半坡遺址,是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4200年間的仰韶文化典型。遺址的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包括居住區、制陶窯場和公共基地。居住區周圍有一條寬深各5~6米的壕溝,用於防衛。溝北邊是村落的公共墓地,東邊是窯場。在居住區和溝外的空地上,分布著各種形式的窖穴,是村落的公共倉庫。在居住區大量房屋群中,有一座規模很大的長方形房屋,是公共活動場所,節日和宗教性活動都在此舉行。村落中的成員共同生產、共同消費、互相協作,一起作息,過著平等而和睦的生活。陝西省臨潼縣的姜寨遺址是仰韶文化的另一典型。

姜寨村落遺址呈橢圓形,東西長210米,南北寬160米,面積33600平方米。中心部位是500平方米的廣場,兩側邊緣有南北對應的兩個牲畜夜宿場。廣場周圍是門都面向廣場的房屋群,其外環以既可排水又可防衛的壕溝;溝東是三片墓地,溝西位於臨河東岸是燒陶器的窯場。顯然,布局如此規整有序的村落,必定先有規劃,且具備嚴格執行規劃的保障措施。由此可見,居住在這一村落中的人群,是由一定規範維繫起來的統一群體。與這種社會組織的嚴密性相呼應的是,社會生產也進入一個新階段,姜寨遺址出土的小銅片,經鑑定為黃銅。這一發現說明,仰韶文化階段已經出現了金屬銅的冶煉,由石器時代向銅石並用時代過渡。人們把仰韶文化作為炎黃時代相對應的考古文化,不是沒有一定道理的。

龍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年代約為公元前2800年。龍山文化分布很廣,因此同樣是龍山文化,彼此間的地域性差異相當顯著,特別是到了龍山文化的晚期,這種特點更為突出。以山東為中心的龍山文化是在大汶口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原龍山文化是繼承仰韶文化而來的一個文化系統。龍山時代人類的發明與成就,超越了前一時代,以下幾方面是最值得注意的。首先是銅器的製造。中國發明銅器的時代也許早於龍山時代,但比較普及是在龍山時代。河北唐山大城的兩件穿孔小鏟,甘肅武威娘娘臺的銅刀、銅錐,永靖大何莊一件殘銅片,都是標準的紅銅器。龍山時代仍處在銅石並用時代。

其次是水井的開鑿。河南洛陽矬李、河北邯鄲澗溝、江蘇吳縣澄湖等龍山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土井,河南湯陰白營還發現了深達11米的木結構水井,反映了人類在飲水和灌溉方面所作的新努力。再次是城防設施的出現。早年發現的歷城城子崖、安陽後崗的夯土城牆,近年在河南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臺又連續發現夯土城牆,反映了人類由村落向城邦的過渡,在這一時代已初露端倪。人類遠古文明的搖籃遍布於世界各地。中國的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得天獨厚,幾乎布滿了文明起源的遺蹟。因而中華文明的起源不是由一個中心向外擴散、傳播的,而是萌發於多個中心。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多元的。著名學者安特生(J. G. Anderson)稱新石器時代的中國人為「黃土的兒女」,他的著作即以此為名(Children of the Yellow Earth)。

以往學者在探討中國文明發源時,多歸功於陝甘高原的「原生黃土」和黃淮平原的「次生黃土」的因素。誠然,黃土地帶的土壤具有許多優越條件,有利於農作物成長,因此可以說,黃土培育了黃河文明。但是其他地區的文明起源卻與黃土無關,稱新石器時代的中國人為「黃土的兒女」,至少是片面的。1973年,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的村民為建造排澇站而深挖地基,意外地發現了先民們7000年前創造的遺蹟。在遺址中發現了豐富的稻作遺存:稻穀、稻稈、稻葉,穀殼堆積一般厚度達2050釐米,最厚的地方超過1米。出土時稻穀色澤金黃,谷芒挺直,隆脈清晰可辨。經鑑定,這些稻穀是人工栽培的晚稻。據碳14測定,河姆渡遺址第四層的年代大約距今7000年。

同時出土的用水牛、鹿的肩胛骨製成的農具——骨耜,證明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的原始農業已進入耜耕階段。如今,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已在遺址現場建成,再現了7000年前先民們的村莊——幹欄式建築及生活、勞作的場景。這一再現遠古場景的博物館已於1999年6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太湖平原及其附近地區,從新石器時代以來,一直是水稻的主要栽培區。因首次發現於浙江省嘉興市馬家浜而得名的馬家浜文化,約存在於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200年。屬於這一文化的遺址如吳縣草鞋山、青浦縣崧澤,都有炭化稻穀的出土,既有秈稻,也有粳稻。草鞋山還出土了用野生纖維為原料的織物殘片——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紡織品實物。稍後的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前2200年)的先民們又開闢了飼養家蠶和生產絲織品的新領域。

吳江縣(今改制為市)梅堰遺址出土的黑陶器上有淺刻蠶紋圖案,表明當地人已從事養蠶。湖州市錢山漾遺址中出土的絲織品如絹片、絲帶、絲線,經鑑定,原料都是家蠶絲。據專家研究,馬家浜文化時期上海地區的佘山、天馬山、金山、奉賢的殘丘曾經森林茂密,平原地帶有大片低凹的湖沼,先民們生活於湖沼間的高岡上,從事漁獵與農業,隨著植桑養蠶的盛行,經濟水平大大提高。1988年在湖南省澧縣彭山頭遺址中,也發現了稻穀和稻殼,經碳14測定,距今約8200年至7800年,把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又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中國是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它與另一個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地(印度次大陸)是兩個各自獨立起源和演化的系統。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各位看官大大,都看到這了,麻煩給小編點個大大的讚唄!!您的關注和點讚,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相關焦點

  • 《世界史前史》生命演化全景記錄
    ·費根 著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定價:58.00元  內容簡介  對人類起源的探究由來已久,《世界史前史》就為讀者解答了這樣的疑問和困惑。世界史前史權威學者布賴恩·費根以其科學的視角和完善的理論生動地講述了史前人類活動與發展軌跡。本書結合考古學、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等多門學科,甚至遺傳學與心理學,探索人類的起源、流徙,以及農業生產的出現,以至國家的形成,帶領讀者進行了一次跨越長達250萬年的時空之旅。  全書分為四部分。
  • 「書籍的史前史」赴澳門展出 70餘幅珍貴圖文講述「中西書寫文化」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聶燦既是對人類文明的追溯,亦是中外文化的交流與互鑑。11月18日,「書籍的史前史」文化展在澳門何東圖書館中庭花園開幕。與此同時,展覽在氹仔圖書館及石排灣圖書館同步展出,將展至12月30日。
  • 史學巨著《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惠澤國人
    它發端於阿克頓勳爵策劃與主編的14卷本《劍橋近代史》,其第二版《新編劍橋近代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以「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為名,於上世紀末陸續翻譯出版,惠澤眾多中國學人與世界史愛好者。    由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武寅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於2010年底獲準立項。
  • 從神話到歷史:史前社會如何進入古代國家
    反之,從中也可找出一些共通之處,以王權為中心的古代國家的出現即可說是其共通點之一。然而在中國大陸,率先誕生古代國家的原因是什麼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位於古代國家誕生前期階段的農業社會開始,就其誕生、發展以至變遷進行探討。針對由農業社會發展形成的古代國家的結構,也有必要加以進一步考察。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地理環境複雜多樣,並非只限於黃河流域一種類型。
  • 一起來學習《外國教育史》吧!第一章:史前時代的教育
    第一節 人類的史前時代史前時代包括:太古代(46億年前~25億年前)、元古代(25億年前~六億年前)、第二節 教育的起源問題1.生物起源說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利託爾諾(1831~1902),他在《各種人類的教育演化》一書中認為:生物競爭是教育的基礎。
  • 中國古代史:古人類的起源
    大家好,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過幾千年,但是,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歷史,即史前史,卻非常漫長。人類的起源是史前史首要的重大課題。人類是由一種古猿演變而成的。人類從古猿分化出來,大約經歷了1000萬年的時間。1000萬年前,地球上有很多猿類;500萬年前,有了原始人類的留世遺存。
  • 中國的史前文明和西方的史前文明有什麼區別?
    「史前」這個概念指的究竟是哪個時間段?在中國,「史前」指的就是有文字記載之前,包括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也就是史籍裡提到的「三皇五帝」時期。西方的「史前」是指耶穌誕生日之前,即公元元年之前。如果按照以上「史前」的概念來說,中國的史前文化遺蹟很多,燕山以北紅山文化、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長江流域良渚文化都有史前社會生活的真實遺存,生養死葬、禮制文明都可考察。
  • 史前史的啟示:人類如何演化
    500萬年之間人類與黑猩猩分開,距今300萬年前後出現眾多不同的人類演化分支,距今200萬年前人類已經擴散到亞洲,距今7萬年前非洲出現最早的藝術品,距今1萬年前後西亞與中國史前農業起源,距今5000多年前古埃及開始修建金字塔……如今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知識。
  •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蟬》
    從精美異常的蟬形配飾到充滿神秘氣息的喪葬口琀玉蟬,從文人墨客對蟬高潔至德品性的謳歌,到詠蟬悲鳴感懷個人的人生遭際,古代中國賦予了蟬這種動物多重的價值和意義。 本期講座主要介紹中國古代文化中的蟬,從考古學、歷史學和文學角度,與大家分享蟬與古代中國文化的密切關係…… | 主講人簡介 |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長期以來,仰韶文化成為認識、定位周邊其他史前文化年代的比照標尺。仰韶文化也是我國史前影響最深遠的主幹性文化。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通過對中國史前文化的全面系統分析,提出多元一統或多元一體「重瓣花朵」理論,指出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現代中國的根基深植於遙遠的史前時期,是具有統一性與多樣性中國史前文化長期發展的結果。
  • 論史前史與體質人類學的關聯
    在博物館和學者中不斷增多的資料,逐漸促進了正在形成中的不同學科:對於史前史來說的工具與骨骼化石,對於體質人類學來說的顱骨模型和晚近的人類遺骸,對於社會人類學來說的近代工具、問卷調查的回答和當地文本的彙編。挑選工作並不是一個預先設計好的計劃,而是伴隨著發現 和摸索而進行的。攝影術也引起了不安:它所記錄的是一個種族類型還是生活方式?
  • 中外文化交流史: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對印度歷史文化的研究(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出版的關於印度歷史文化的書籍很多。本書第一章裡已經介紹過一些與中印文化交流史相關的專著和資料彙編,不再重複。這裡要介紹的是另外一些比較重要的著作,但難免有所疏漏。劉國楠、王樹英先生的《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出版於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亞所成立後較早出版的一部著作。全書按印度各邦劃分條例,分別介紹其歷史、社會和文化,對於了解印度概況很有幫助。金克木先生的《印度文化論集》出版於18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書中收有先生多年來所寫論文15篇。
  • 浙江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木器、骨器、貝器等人工遺物和早期稻作遺存,以及極為豐富的水生、陸生動植物遺存。經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
  • 古代文明的類型(一)
    在我前面章節中有提到,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隨農業與畜牧業的比例、種植的植物和飼養的動物的種類的不同而然相異。同樣的道理,散布於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也有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古代文明中的每一個都有其與眾不同之處都是一種獨特的類型。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馮時先生在《中國古代天文考古學》中,通過對一系列田野考古和文獻考古材料的天文學解讀,告訴我們——中華之龍,源於黃河中遊東段(即中原地區)史前(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中期或者更早)先民在「觀象授時」活動中,對東方「蒼龍七宿」連線之想像性圖形。其中新宿二,即大火星,在黃昏時分出見於東方地平線之上空時(昏中),恰值「春分」,先民們就根據這個「象」開始放火燒山並播種粟、黍。
  • 文化漫談丨中國古代神話知多少?從盤古到黃帝
    筆者曾經在以前的文章中談到,中國古代神話是華夏先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表達了華夏先民對自身以及周圍環境的理解。中國上古神話的內容相當廣泛,涉及自然環境人生際遇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今天我們就來具體地聊一聊中國神話的幾種類型。
  • 中法文化交流新橋梁!這部紀錄電影揭秘「北京人」的史前故事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法聯合出品的紀錄電影《北京人:人類最後的秘密》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行「雲啟動」儀式。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總編輯慎海雄與法國文化部部長弗蘭克•裡斯特通過視頻出席會議,並在「雲端」共同宣布該片正式啟動。
  • 日本的石器時代:史前史及神話裡的古代史
    創造天皇的神:日本神話裡的古代史高天原產生許多神,高天原下面是一團漩渦狀的流體。這些神祇中的兩位,男神伊奘諾尊與女神伊奘冉尊,被派去將流體變成土地。伊奘諾尊將他的矛浸入流體中,從矛上滴下的水滴凝結成淤能基呂島(意為自然凝結成的島)。這兩位神祇降到島上,並居於此繁衍後代。
  • 史前文明良渚文化:和蚩尤族同一時代,中國5000年文明的有力證據
    施昕更在報告中著重提出,良渚文化對於中國石器時代十分重要。這在以後的考察中的確得到了印證。不得不說,他作為一個25歲的非考古專業的人員,得出這樣的學術判斷十分了不起。就在施昕更想繼續進行考古挖掘工作時,盧溝橋突然發生戰火,導致他的計劃破產。
  • 嚴文明:發現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
    嚴文明:發現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文明之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總書記指出:「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考古成果還說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本報記者為此專訪考古學家嚴文明,講述從考古中發現的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