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中國的古代歷史。大約距今一萬年,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農業、畜牧業產生,磨製石器以及陶器、紡織的出現,標誌著人類進入到生產經濟階段。在此以前人類只是食物的採集者,而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是食物的生產者。耕種土地、飼養禽畜為人們提供了可靠的食物來源,間或還有剩餘。這種生態環境使人口可以較快增加,生活比較穩定,各種社會制度得以形成。這是一場巨大的社會和經濟革命,這場革命的重要性與深遠影響無論如何估價都不會過分。由「採集食物」進至「生產食物」,被稱為「產食革命」。相對於以後的工業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農業革命。農業革命最明顯的影響是產生了「定居」這種新生活方式,以及制陶、紡織、建房等新生產方式。
考古學家伍德(R. Braid Wood)根據碳14測定,推測農業的誕生時間距今約1萬~1.2萬年之間,其發生地點在近東的兩河流域。近人的研究證實,中國農業的起源,具有特殊的區域性和獨立性,並非兩河流域傳入。大量考古成果表明,中國史前農業是獨立起源、自成一體的。黃河流域是以粟為主的旱地農業的發源地,長江流域是以稻為主的水田農業的發源地。七八千年前的人類聚落在各大文化區都有所發現,它們同中有異,顯示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化。1977年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的裴李崗文化,約為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4900年的農業聚落遺址,有房基、灰坑、陶窯,有石器、陶器、骨器工具及生活用品。石器以農具為主,包括耕作、收割工具——石斧、石鏟、石鐮,糧食加工工具——石磨盤、磨棒。
陶窯的發現足以證明,制陶業已有一定的規模。以泥質紅陶為主,夾沙紅陶次之。陶器有杯、碗、盤缽、雙足缽、雙耳壺、三足壺、深腹罐等。由此可見,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區已經出現了比較穩定的農業定居生活,已進入了以栽培粟為主的旱地農耕階段。1986年在河北省徐水縣發現的南莊頭遺址,發現了一條小灰陶和草木灰層,出土了獸骨、禽骨、鹿角、螺蚌殼、木炭、石料,以及石器、骨角器、木板、木棒、夾沙紅陶片。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穀物加工工具——石磨盤、石磨棒在遺址中的存在,說明當時已有農作物栽培。據碳14測定,它的年代為距今10510±110年至9690±95年(未作校正),把中國農業的起源上推到距今一萬年左右。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因而分布在這裡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最為引人注目。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現已發現屬於這一文化的大量遺址,以關中、豫西、晉南一帶為中心,延伸至附近地區。西安郊區的半坡遺址,是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4200年間的仰韶文化典型。遺址的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包括居住區、制陶窯場和公共基地。居住區周圍有一條寬深各5~6米的壕溝,用於防衛。溝北邊是村落的公共墓地,東邊是窯場。在居住區和溝外的空地上,分布著各種形式的窖穴,是村落的公共倉庫。在居住區大量房屋群中,有一座規模很大的長方形房屋,是公共活動場所,節日和宗教性活動都在此舉行。村落中的成員共同生產、共同消費、互相協作,一起作息,過著平等而和睦的生活。陝西省臨潼縣的姜寨遺址是仰韶文化的另一典型。
姜寨村落遺址呈橢圓形,東西長210米,南北寬160米,面積33600平方米。中心部位是500平方米的廣場,兩側邊緣有南北對應的兩個牲畜夜宿場。廣場周圍是門都面向廣場的房屋群,其外環以既可排水又可防衛的壕溝;溝東是三片墓地,溝西位於臨河東岸是燒陶器的窯場。顯然,布局如此規整有序的村落,必定先有規劃,且具備嚴格執行規劃的保障措施。由此可見,居住在這一村落中的人群,是由一定規範維繫起來的統一群體。與這種社會組織的嚴密性相呼應的是,社會生產也進入一個新階段,姜寨遺址出土的小銅片,經鑑定為黃銅。這一發現說明,仰韶文化階段已經出現了金屬銅的冶煉,由石器時代向銅石並用時代過渡。人們把仰韶文化作為炎黃時代相對應的考古文化,不是沒有一定道理的。
龍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年代約為公元前2800年。龍山文化分布很廣,因此同樣是龍山文化,彼此間的地域性差異相當顯著,特別是到了龍山文化的晚期,這種特點更為突出。以山東為中心的龍山文化是在大汶口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原龍山文化是繼承仰韶文化而來的一個文化系統。龍山時代人類的發明與成就,超越了前一時代,以下幾方面是最值得注意的。首先是銅器的製造。中國發明銅器的時代也許早於龍山時代,但比較普及是在龍山時代。河北唐山大城的兩件穿孔小鏟,甘肅武威娘娘臺的銅刀、銅錐,永靖大何莊一件殘銅片,都是標準的紅銅器。龍山時代仍處在銅石並用時代。
其次是水井的開鑿。河南洛陽矬李、河北邯鄲澗溝、江蘇吳縣澄湖等龍山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土井,河南湯陰白營還發現了深達11米的木結構水井,反映了人類在飲水和灌溉方面所作的新努力。再次是城防設施的出現。早年發現的歷城城子崖、安陽後崗的夯土城牆,近年在河南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臺又連續發現夯土城牆,反映了人類由村落向城邦的過渡,在這一時代已初露端倪。人類遠古文明的搖籃遍布於世界各地。中國的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得天獨厚,幾乎布滿了文明起源的遺蹟。因而中華文明的起源不是由一個中心向外擴散、傳播的,而是萌發於多個中心。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多元的。著名學者安特生(J. G. Anderson)稱新石器時代的中國人為「黃土的兒女」,他的著作即以此為名(Children of the Yellow Earth)。
以往學者在探討中國文明發源時,多歸功於陝甘高原的「原生黃土」和黃淮平原的「次生黃土」的因素。誠然,黃土地帶的土壤具有許多優越條件,有利於農作物成長,因此可以說,黃土培育了黃河文明。但是其他地區的文明起源卻與黃土無關,稱新石器時代的中國人為「黃土的兒女」,至少是片面的。1973年,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的村民為建造排澇站而深挖地基,意外地發現了先民們7000年前創造的遺蹟。在遺址中發現了豐富的稻作遺存:稻穀、稻稈、稻葉,穀殼堆積一般厚度達2050釐米,最厚的地方超過1米。出土時稻穀色澤金黃,谷芒挺直,隆脈清晰可辨。經鑑定,這些稻穀是人工栽培的晚稻。據碳14測定,河姆渡遺址第四層的年代大約距今7000年。
同時出土的用水牛、鹿的肩胛骨製成的農具——骨耜,證明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的原始農業已進入耜耕階段。如今,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已在遺址現場建成,再現了7000年前先民們的村莊——幹欄式建築及生活、勞作的場景。這一再現遠古場景的博物館已於1999年6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太湖平原及其附近地區,從新石器時代以來,一直是水稻的主要栽培區。因首次發現於浙江省嘉興市馬家浜而得名的馬家浜文化,約存在於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200年。屬於這一文化的遺址如吳縣草鞋山、青浦縣崧澤,都有炭化稻穀的出土,既有秈稻,也有粳稻。草鞋山還出土了用野生纖維為原料的織物殘片——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紡織品實物。稍後的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前2200年)的先民們又開闢了飼養家蠶和生產絲織品的新領域。
吳江縣(今改制為市)梅堰遺址出土的黑陶器上有淺刻蠶紋圖案,表明當地人已從事養蠶。湖州市錢山漾遺址中出土的絲織品如絹片、絲帶、絲線,經鑑定,原料都是家蠶絲。據專家研究,馬家浜文化時期上海地區的佘山、天馬山、金山、奉賢的殘丘曾經森林茂密,平原地帶有大片低凹的湖沼,先民們生活於湖沼間的高岡上,從事漁獵與農業,隨著植桑養蠶的盛行,經濟水平大大提高。1988年在湖南省澧縣彭山頭遺址中,也發現了稻穀和稻殼,經碳14測定,距今約8200年至7800年,把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又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中國是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它與另一個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地(印度次大陸)是兩個各自獨立起源和演化的系統。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各位看官大大,都看到這了,麻煩給小編點個大大的讚唄!!您的關注和點讚,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