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古人類的起源

2020-12-04 張磊談歷史

大家好,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過幾千年,但是,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歷史,即史前史,卻非常漫長。人類的起源是史前史首要的重大課題。人類是由一種古猿演變而成的。人類從古猿分化出來,大約經歷了1000萬年的時間。1000萬年前,地球上有很多猿類;500萬年前,有了原始人類的留世遺存。在古人類的考古史上,1000萬年和500萬年這兩個基本分界之間的時期,人類始祖與猿分離,向原始人類演進。然而,這只是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推論,有關這一演進過程的實物證據十分罕見。上個世紀,在非洲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距今約400萬年到100萬年,已經清楚地顯示了向人類進化的趨勢,它已能直立行走。

發現的最早人類是「東非能人」。它是肯亞考古學和古人類學家路易斯 · 利基在東非坦尚尼亞的奧杜瓦峽谷發現的。「東非能人」的體質形態比南方古猿顯得進步,能兩足直立行走,並能製作石器工具,因此被判定為最早的人類。路易斯 · 利基出生於英國傳教士家庭,從小就到非洲的肯亞,在奈洛比附近一個非洲人部落長大。1931年他在坦尚尼亞北部的奧杜瓦峽谷發現了古人類骨架,當時斷定為非洲最早的人類。1959年,他的夫人瑪麗 · 利基在奧杜瓦峽谷又發現了舉世聞名的「津吉人」的頭蓋骨,它的年代距今約175萬年。這一發現不僅使利基夫婦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而且推進了人類起源的研究。

1978年,瑪麗 · 利基在坦尚尼亞的臘妥利發現了距今約380萬年到359萬年的原始人腳印。利基夫婦的次子理察 · 利基,1972年發現了距今約180萬年的直立人骨架;以後又發現了距今約160萬年的直立人骨架和頭蓋骨。1994年,理察的妻子米芙 · 利基在距今410萬年的遺址中找到了原始人的遺蹟。利基家族為證明人類起源於非洲的科學假說,付出了兩代人的努力。2002年,一支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中非國家查德發現了距今700萬年左右的迄今最早的人類頭骨化石,被命名為「圖邁人」。根據專家的研究,「圖邁人」明顯地表現出原始人類和現代人類的雙重特徵:它的腦殼仍然像猿類,不過臉形短,牙齒尤其是犬齒比較小,類似現代人的牙齒。

由此,專家們推論,它或許就是人類的直接祖先。眾所周知,中國境內發現的直立人雖然時間晚於非洲,但是科學界對於中國古人類是否起源於非洲,頗有爭議。中國古人類學家吳汝康院士和吳新智院士,20世紀90年代在《人類學學報》發表一系列論文,探討這一問題。他們認為,目前國際學術界較為普遍的看法是:大約距今700萬年以前的非洲,開始出現了人的系統和猿的系統的分離;大約在距今250萬年前,在非洲誕生了最早的人類——「能人」;大約在距今200萬年前,出現了直立人,它的化石在非洲和亞洲都有發現。在中國的大地上,至今還沒有發現「能人」的化石;所發現的最早人類屬於直立人,即通常所說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及和縣人等。

當然,至今還有不少疑問,例如,一般認為元謀人的年代約為距今170萬年,但也有人認為它的年代距今不會超過73萬年。可以確定的是,大約距今20萬年前,出現了「智人」。與歐洲的尼安德特人同屬於早期智人的,是中國的大荔人、金牛山人、丁村人、許家窯人以及馬壩人等。與歐洲的克魯馬努人同屬於晚期智人的,是中國的柳江人、資陽人和山頂洞人等。晚期智人即通常所說的「現代人類」。此前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大都滅絕,只有晚期智人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形成了現代人類的三大人種:歐羅巴人種,尼格羅人種,蒙古人種。關於「現代人類」的產生,國際人類學界有兩個學派、兩種理論,即「多區起源論」和「單一起源論」。

多區起源論認為,地球上各地區的現代人類是從各地區的早期智人進化而來的,當然也不否認,在各自的進化過程中存在著不同地區的人類基因交流。單一起源論是近年來呼聲很高的一種理論,它主要依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主張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稱為現代人類起源的「夏娃理論」。簡言之,目前地球上各個人種都是20萬年前某一非洲女性祖先的後代,這個非洲女性祖先就被稱為「夏娃」。這種理論認為,「夏娃」的後代離開非洲,擴散到歐洲和亞洲等地,取代了當地原有的早期智人;而歐洲和亞洲的早期智人並非現代人類的祖先,它們與現代人類之間沒有什麼關係。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及其全球合作夥伴,2001年在美國《科學》雜誌上,披露他們對12000條染色體的研究成果,在東亞人身上發現了79000年前非洲人特有的遺傳標記。這一課題的負責人金力認為,這是目前支持「東亞人非洲起源說」的最有力的證據,它進一步表明來源於非洲的人群完全取代了原來居住在亞洲的古人類。他們推論,東亞人的祖先大約是在6萬年前從非洲到達東南亞一帶,然後向北遷移至中國。對於上述理論,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1988年美國《新聞周刊》把「夏娃理論」作為封面,引起轟動,成為該年度最暢銷的一期。

1993年,「夏娃理論」作為最新研究成果,在日本專門舉行了國際學術討論會。但是,它也遭到西方一些學者的非議。他們指出,現代中國人和大洋洲人乃至歐洲人,都分別類似於本地區的古人類,而並不類似於非洲古人類。更重要的是,在地球的每個地區,都已經找到這個地區現代人類與該地區古人類之間的聯繫。「夏娃理論」在中國也遭到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的質疑。最有代表性的是吳新智院士,他指出:在中國大地上,從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現代人類,眾多的出土化石表明,存在明顯的連續進化,東亞的蒙古人種是從當地的古人類發展而來的,並非來自非洲。

例如,蒙古人種在頭骨形態上,從直立人到現代人都存在著矢狀脊和印加骨,都表現出上面部低矮,鼻區扁塌,上頜顴突等性狀;在牙齒形態上,都具有鏟形門齒與雙鏟形門齒,以及上頜門齒中斷溝與下頜臼齒轉向紋,還有第三臼齒先天缺失等特徵。此外,從中國的舊石器文化(與直立人及智人相對應)的發展過程來看,也存在著明顯的前後連續性,根本沒有出現過文化中斷,根本不存在外來文化大規模取代當地原有文化的跡象。因此說非洲人取代了中國大地上的早期智人,成為中國人的祖先的推論是難以成立的。2002年,中國科學家對柳江人年代進行重新測定,結果表明,柳江人生活在距今約7萬~13萬年之間,而不是原先所認知的3萬年。

這意味著,具有解剖學上現代人特徵的柳江人——現代中國人的祖先,比人類學家原先所認知的更早地生活在華南地區。同時表明,中國現代人類的起源不晚於非洲和西亞,這就顯然不支持中國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說法。上述美國《科學》雜誌於2001年5月刊登的由中國和外國科學家共同撰寫的論文宣稱,通過基因研究得出結論,東亞人的祖先不是四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而是來源於非洲的現代人,他們於3.5萬~8.9萬年前,從非洲遷移到東亞地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慰文認為,用基因研究結果推測人類進化過程,無論如何是間接的,而來自化石的證據是直接的。

柳江人化石年代的測定,直接證明了在7萬~13萬年前或更早,柳江人已經在華南地區生活了,不可能是在這之後才從非洲遷移而來。在中國境內,幾十個地點發現的包括直立人以及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化石,構成了一條完整的中國古人類進化鏈,證明中國古人類體質特徵發展的連續性。可以說,中國人的主體部分是東亞大陸的土著居民。2007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名列榜首的「許昌人」頭蓋骨化石距今約8~10萬年,專家們的研究表明,「許昌人」與「北京人」的信息含量有很大的一致性,而且出土的石器、骨器都是本土文化,少見外來因素。2008年1月24日上海《東方早報》在報導這一新聞時,用了「『許昌人』早於山頂洞人,破『非洲起源說』」的標題,是很有眼光的。「人類起源非洲說」日益面臨「多區起源論」的挑戰。科學的真相究竟如何,人們仍將拭目以待。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感謝大家的閱讀!

相關焦點

  • 新發現的古人類「許昌人」是不是現代北方人的起源?
    從1998年開始,中國遺傳學家分析了中國的現代人的基因變異,得出結論認為,有些來自非洲的現代人在6萬年前來到中國,取代了當時生活在這裡的古人類。這兩種觀點長期對峙,「非洲起源說」佔據上風。因為在「許昌人」發現以前,已知最早的兩塊現代人化石都出自南部非洲,被認為早於10萬年前,被「非洲起源說」的擁護者們用以作為主要證據支持。
  • 大衛世界史前史,人類起源篇,單地多地起源的爭論,寫完我挺中國
    歡迎來到大衛觀世界史前史,人類起源篇,這是第三章。之前大衛寫了考古學家如何根據所發現的化石判定年份,以及三個階段代表人種探尋世界的足跡,順便還聊了一下尼安德特人與智人的關係。這一篇主要聊一下古人類研究學者關於單地起源還是多地起源的爭論。
  • 解密中國古人類演化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中國古人類演化。我國是人類起源的地區之一,地下埋藏的古人類化石相當豐富。中國地域遼闊,氣候適宜,歷史悠久。古人類學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表明,這裡是遠古人類起源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地區,地下蘊藏著豐富的舊石器時代考古信息。目前已發現、發掘出上千個古人類-舊石器時代遺址,時代從約200萬年延續到1萬年前。
  • 漢江流域的這個地方,「古人類遺址富集現象世界罕見,堪稱人類進化...
    研討會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宣布在鄖陽區成立「中國鄖陽古人類研究中心」並揭牌。會議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十堰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辦,十堰市鄖陽區人民政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館)承辦。
  • 973項目「地史時期海陸生物多樣性演變」專輯中文版出版
    我國古生物學領域的第二個973項目「地史時期海陸生物多樣性演變」已於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為全面反映該973項目的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沈樹忠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員在《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40卷9期)共同組織的專輯日前已經正式出版。 該專輯遴選了17篇由項目組成員完成的論文,均屬該973項目中各個課題的代表性成果,時間跨度從與早期生命起源有密切關係的元古代直至與現代人類起源相關的晚更新世。
  • 中國古人類起源於非洲?
    因此,國際學術界普遍猜測——中國古人類最早也來自非洲。現代中國人是來自非洲還是本土起源?日前,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魏光飈博士在全球著名學術期刊《國際第四紀》發表的4篇論文,震驚國際考古學界。
  • 《自然》雜誌刊文:中國正在改寫人類起源學說
    北京猿人起源  但北京猿人的故事令數代中國學者們魂牽夢繞,不斷尋找著它與現代人類之間的關係。「這個故事不會有盡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吳新智說道。他們不斷探索著,北京猿人的後代和直立人的同類是否滅絕了,或是進化成為新的現代物種?中國的基因舞臺是否因他們而增光添彩?
  • 人類的起源,誰是最早的古人類?
    由於缺乏數據,許多專家別無選擇,只能假設當時已知的最古老化石可以代替缺乏證據支持的較早古人類,比如生活在約320萬年前的露西化石,而有時這種假設是輕率的。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們有幸發現了許多人類出現在最初百萬年間的化石證據。這些原始人有著深奧、拗口的名字,他們得以讓我們重新思考最後的共同祖先是什麼樣子。
  • 中國境內生存有多種古人類
    距今10萬至30萬年,中國境內可能生存有多種類型的古人類成員,他們具有東亞直立人、歐洲古老型人類和更新世晚期人類的體質特徵。這是今天上午記者從國際古人類學術研討會獲得的消息。  今天是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發現90周年紀念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京召開國際古人類學術研討會,交流中國及相關地區古人類學相關領域的新成果。
  • 詳解古人類中國進化說的漏洞,以及缺失環節
    關於人類的起源,一直是人類長久以來苦苦探究與追尋但卻一直沒有完全解開的一個問題。在早期的研究中,人類的多地起源說佔據著絕對的主流。然而隨著非洲發現的更為古老的古人類化石,以及DNA技術的發展,非洲起源說開始代替多地起源說佔據了主導的地位。
  • 史學巨著《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惠澤國人
    它發端於阿克頓勳爵策劃與主編的14卷本《劍橋近代史》,其第二版《新編劍橋近代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以「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為名,於上世紀末陸續翻譯出版,惠澤眾多中國學人與世界史愛好者。    由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武寅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於2010年底獲準立項。
  • 找尋最早中國古人類的活動蹤跡
    原標題:找尋最早中國古人類的活動蹤跡   上陳舊石器遺址發現的動物骨骼化石元謀人(距今約170多萬年前)被認為是中國境內最早人類的認知被刷新。朱照宇通過古地磁測年等科學手段,將在藍田縣上陳村發現的96件古人類遺物的年限鎖定在距今約212萬年前。這一發現,也刷新了世界範圍內關於古人類活動的認知,成為非洲以外發現的最早古人類遺址,比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德馬尼西古人類遺址要早27萬年,將中國人類史向前推進約40萬年。
  • 中國古代冶鐵術起源探尋
    關於我國冶鐵技術的起源,歷來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前,基於對中原地區早鐵器時代鐵器考古發現的認識,學術界對我國冶鐵技術出現的時間曾有過夏代以前說、商代說、西周說、春秋說等等。但關於起源問題,一般都堅持本土說。   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早期人工鐵器在我國廣大地區,尤其是新疆地區的不斷發現,本土說發生了動搖。
  • 人類起源史:中國區人類起源的過程分析
    我國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她歷史悠久,早在一百多萬年以前,遠古祖先就揭開了我國歷史的序幕。那麼,我們的遠古祖先是怎樣產生的呢?這個問題,很早以前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探索。我國古代曾經流傳「女媧造人」的神話,說的是一個名叫女媧的神,看到世界上只有山川草木、鳥獸魚蟲跟自己相伴,感到孤寂,便用黃土捏了一些小人兒,從此大地上就出現了人類。
  • 中國鄖陽古人類研究中心揭牌
    人民網十堰11月28日電 27日下午,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召開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3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中國鄖陽古人類研究中心」揭牌。在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安微、貴州、重慶等地的專家和教授對人類起源、鄖縣人文化、手斧、鄖縣梅鋪古人類年代及演化地位等進行了學術研討。大會宣讀了「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30周年學術研討倡議。(周家山 攝影報導)
  • 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新華社南京2月8日電 題: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新華社記者邱冰清、王珏玢中國古人和歐洲古人之間有基因交流嗎?揭示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義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包括:發現翼龍伊甸園,揭秘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侏羅紀滑翔哺乳形類動物的新發現;華南寒武系底部有口無肛的微型後口動物;中國許昌發現晚更新世古老型人類頭骨;地質微生物記錄海洋和陸地的極端環境事件
  • 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新聞—科學網
    「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   出席此次會議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北地質大學名譽校長李廷棟在會後表示:這項重要的發現,很可能顛覆我國對古人類演化的傳統認識,將要成為我國地質研究歷史、特別是古生物古人類研究歷史上特別重大的事件。   目前,該發現已在《地質學刊》2018年第3期上刊登。
  • 元謀人、建始人、巫山人等中國古人類化石能推翻人類非洲起源說嗎
    按照我國當前歷史教材的標準說法,元謀人是中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原始人類,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的雲南境內,和年代更晚的藍田人、北京人等共同構成了中國境內的直立人發展序列,表明我國也是人類起源地之一,然後這些直立人經過長達數十年的漫長發展,獨立進化成中國智人,是現在華夏民族的直系祖先
  • 人類遠祖起源河南澠池!盤點早期人類起源和演化研究重成果
    ▲澠池上河曙猿在動物進化史中所處梯級示意圖  ▌中國早期人類的起源和演化是與現代人起源、農業起源和國家文明的起源並列的重大考古學問題。  但是由於早期階段考古材料(古人類化石、舊石器等)的稀缺,相關方面的研究進展較為緩慢。早在1998年初,國家科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九五」攀登項目「早期人類起源及環境背景的研究」全面正式啟動,該項目試圖在我國境內尋找和發現早於200萬年的早期人類化石或文化遺物。如果成功,那將是對佔統治地位的非洲起源說的重大衝擊,有可能使人們對人類起源的認識產生另一次飛躍。
  • 我國首次從土中提取古人類DNA 對釐清現代人起源問題意義重大
    10月30日,在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張東菊介紹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項目對丹尼索瓦人研究的最新進展。對採集到的樣品進行碳十四和光釋光測年後,我們發現古人類在該遺址生活的時間為距今約19萬至3萬年。」張東菊說。系我國首次從土中提取古人類DNA利用沉積物DNA分析技術成功獲取大量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是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研究工作的一大亮點。「這是國內首次成功從沉積物中提取到古人類的DNA,也是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以外獲得的首個丹尼索瓦人DNA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