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刊文:中國正在改寫人類起源學說

2020-11-23 搜狐網

  北京郊區,一座名為龍骨山的石灰巖山丘鶴然而立。山的北面,一條小徑通向幾處封閉的山洞。這些山洞每年吸引約莫十五萬遊客,從莘莘學童,到鶴髮老者。1929年,正是在此處,學者們發現一近乎完整的遠古頭骨。該頭骨有約五十萬年的歷史,屬於北京猿人(Peking Man)——迄今發現的最早人種之一。這一發現證實了不少學者的想法:人類起源於亞洲。

  但此後,北京猿人的起源地位漸漸隕落。雖然現代定年法判定該化石已有約78萬年的歷史,但隨後在非洲發現的人類近親遺骸更勝一籌。種種發現鞏固了非洲作為人類搖籃的地位——現代人類及其先輩走向世界的起點。而亞洲在進化史上的地位一降再降。

  北京猿人起源

  但北京猿人的故事令數代中國學者們魂牽夢繞,不斷尋找著它與現代人類之間的關係。「這個故事不會有盡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吳新智說道。他們不斷探索著,北京猿人的後代和直立人的同類是否滅絕了,或是進化成為新的現代物種?中國的基因舞臺是否因他們而增光添彩?

  中國熱切地渴望著能一探先輩們的究竟,在過去的十年中,在全國範圍內努力追尋早期人類的蹤跡。他們重新分析現存化石,每年投入數百萬美元開鑿發掘。國家斥資110萬美元,在古脊椎所成立實驗室,專門提取遠古DNA並測序。

  隨著投入的增加,世界各地的古人類學家漸漸將關注點轉移到亞洲化石上,思索其與其他早期古人類的關聯,他們比大猩猩更接近現代人類。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出土的化石表明,數種智人曾遍布於亞洲大陸。這也動搖著傳統觀念中的人類進化史。

  「許多西方科學家都以非洲、歐洲為世界中心,他們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亞洲的化石與出土器具。」吳新智說道。由於歷史關係,其他大洲更早發現了古老的化石,頂尖的古人類研究機構也多位於其他大洲。相應的,其他大洲也更成為研究主流。他說,「但隨著亞洲化石不斷出土,傳統的人類進化觀將受到挑戰。」

  克裡斯·斯特林格是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名古人類科學家,他贊同道:「亞洲是一塊遺忘的大陸,我們低估了它在人類進化史中的地位。」

  人類演化的兩條路線

  進化歷程

  智人(Homo Spiens)的故事千篇一律——起源於非洲。細節上雖不盡相同,但關鍵點特徵和事件基本一致。美名其曰:「走出非洲」。

  按人類進化傳統的觀點,直立人(H.erectus)在兩百多萬年前首次出現(見「人類進化的兩條道路」)而後,在約60萬年前,進化為新物種: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其最早遺骸發現於衣索比亞。約40萬年前,部分海德堡人走出非洲,分為兩支:一隻向中東、歐洲進發,隨後進化為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另一隻則進入東方,成為後來的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2010年首次在西伯利亞被發現的一個人種。最後留在非洲的海德堡人在約20萬年前進化成我們人類——智人。這些早期的人類在6萬年前擴至亞歐,與當地人種少量雜交繁衍,終取而代之。

  海德堡人極有可能是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與現代人共同的祖先。其一大特徵是遠古與現代的融合。正如一些更為古老的世系,海德堡人的眉骨高聳,沒有下巴;但同時,海德堡人也像智人一樣牙齒較小,腦容量更大。在大多數學者眼中,海德堡人或同類族群是直立人與智人的過渡人種。

  這段時期可謂是人類的黎明時期,然而不幸的是,此時段的化石發現匱乏、模稜兩可。「這是人類進化史上最為神秘的時刻」,愛荷華市的愛荷華大學的古人類學家羅素·喬昆( Russel Ciochon)表示,「但這對人類的最初起源卻起到決定作用。」

  近四十年來,中國化石的研究讓局面更為複雜。人們開始懷疑,非洲直立人是否是現代人類直接的祖先?研究表明,在約90萬到12.5萬年前,某種人種遍布東亞。根據吳新智(見《古代人類遺存》),它們的特徵介於直立人與智人之間。

  「那些化石帶來重重疑雲。」喬昆說,「它們顯然比直立人更為先進,但卻又不屬於任何已知的族群——沒有人知道他們是什麼。」


  由於這些化石的過渡特徵,像斯特林格這樣的學者將其與海德堡人混為一談。這些化石中的最古老的當屬兩件90多萬年前的頭骨,出土於湖北省勳縣。因此,斯特裡格甚至認為海德堡人始源於亞洲,後遷徙至其他大陸。

  但包括大多中國學者在內的主流觀點認為,雖然出土於中國的化石與歐洲和非洲的海德堡人明顯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卻不是同一物種。在陝西省大荔縣曾出土一較為完整的頭骨,該頭骨已有25萬年的歷史。相比於大多數的海德堡人的化石標本,這塊頭骨的腦容量更大,面部較短,顴骨更扁——意味著這是更為先進的物種。

  這些過渡人種在中國生活了數十萬年,隨後被更為先進的人種所取代,學界將其稱為智人。其中,2007年由古脊椎所的劉武和他的同事們發掘約兩枚牙齒和下頜骨化石堪稱典型,可追溯至10萬年前。這枚出土於廣西省智人洞的下頜骨化石既有典型的現代人類特徵,同時又保留了北京人的部分特徵——更為強壯,下巴不明顯。

  多數中國的古人類學家以及少量熱切的西方擁簇者認為,這些具過渡特徵的化石表明了北京人作為現代亞洲人先祖的身份。多地起源(multiregionalism)模型,又稱連續進化附帶雜交說(continuity with hybridization)應運而生。吳新智說,在此模型之中,直立人進化而來的人種與來自非洲、歐洲各地的人種雜交,最終發展成現代東亞人的祖先。

  中國出土的器具也證實了這一觀點。在歐洲與非洲,隨著時間變化,石器有明顯的改變。但在中國,170萬年前的簡單石器與一萬年前的石器並無二致。古脊椎所的人類學家高星表示,這一發現標誌著當地人類進化的連續性,極少受外來人種的影響。

  政治陰謀?

  部分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古生物學家對多地起源模型的支持帶有民族主義色彩。「中國人不認可智人起源於非洲的說法。」一名學者說道,「他們希望中國孕育一切。」

  中國學者卻否認這樣的指控。「這與民族主義毫無關係。」吳新智說。過渡色彩的化石以及人類工具證據確鑿——「直立人在中國進化成現代人類的過程一清二白。」

  但遺傳基因數據卻與連續進化附帶雜交說相悖——非洲是現代人類的源頭。對中國人口的基因組分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其97.4%的基因來自非洲的先輩,剩下則來自業已滅絕的其他人種(如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如果來自中國的直立人在進化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人類的基因中必有所體現。」復旦大學人口遺傳學家李輝說。吳新智反駁道,由於沒能提取到中國直立人的DNA,其對於現代人類基因的影響可能尚未被發現。

  中國大陸古人類遺蹟

  許多學者認為,就算沒有連續進化附帶雜交模型,出土於亞洲的化石依舊有理可依。比如,智人洞人種可能是在12萬年至8萬年前離開非洲的早期人類。傳統觀點認為,他們駐留在中東的黎凡特(Levant)地區,但他們也有可能擴散至東亞地區,來自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邁克·彼德拉戈利亞(Michael Petraglia)表示。

  還有其他證據支持這一假說。中國湖南省道縣曾發掘出47件牙齒化石,它們外形極現代,可能來自現代人種。根據劉武及其同事去年的報導,這些化石可追溯至8萬年甚至12萬年前。「這些早期人種可能在遷徙來亞洲的途中、或是就在亞洲,與更古老的種群雜交進化。這興許能解釋智人洞人種的原始特徵。」彼德拉戈利亞說。

  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包括大荔頭骨在內的部分出土中國的化石實屬於神秘的丹尼索瓦人——該人種始於出土西伯利亞的化石,生活在約4萬年前。古生物學家對丹尼索瓦人的外貌並無概念,但科學家們研究他們牙齒與骨骼中的DNA發現,這一古老人種對現代人類的基因遺傳有著巨大影響,特別是對澳洲土著、巴布亞紐幾內亞高原人以及玻里尼西亞人。這也表明,丹尼索瓦人可能曾經遍布亞洲。

  倫敦大學古生物學家瑪麗亞·託雷斯(María Martinón-Torres)認為,部分中國古人類是丹尼索瓦人,還有許多與她持相同觀點的學者。她與來自古脊椎所的其他學者合作研究,於去年發表了一份報告分析出土於河北許家窯的化石,包括12.5萬年至10萬年前的部分頜骨與9顆牙齒化石。她說,這些臼齒巨大,牙根強健,牙槽錯綜,與丹尼索瓦人相似。

  第三種猜測更為激進。瑪麗亞託雷斯與其同事對來自全球各地的五千多件牙齒化石進行對比後得出,相比於歐亞標本與非洲標本的相似度,歐亞標本內部之間更相似。近期觀點也表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歐亞智人脫離非洲智人,獨立進化。學者們認為,180萬年前離開非洲的那批智人是現代人類最源頭的祖先。由於中東宜人的氣候,他們的後代多駐留在此。隨後產生的過渡性智人則擴散至世界各地:其中一部分來到歐亞大陸的印度尼西亞,進化成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第三部分則返回非洲成為智人,後遷徙至到全球各地。在這一假說之下,現代人起源於非洲,但其直系先輩則來自中東。

  但也有人有異議。「眾所周知,化石分析並不可靠。」德國萊比錫馬克思普朗克人類進化研究所的古遺傳學家思凡特·鮑勃說。但至少,在眾多觀點及融合觀點中,來自人類進化伊始時期的化石DNA能揭示孰是孰非。中國正朝此努力著。為完成博士學位,付巧妹曾與鮑勃一同研究。去年,她回到中國並在古脊椎所建立實驗室,提取並測序古人類的DNA。她的直接目的之一是想明確部分中國化石是否來自神秘的丹尼索瓦人。她將從許家窯的臼齒化石入手。「這些臼齒的可能性最大。」她說。

  疑團重重

  對於中國出土的化石,各家有各家的看法。人類進化史的亞洲舞臺比預想更為精彩,這一點也有目共睹。但由於亞洲參與發掘的學者數量有限,亞洲的進化圖景依然不明。

  但不掘則已,一掘驚人。2003年,印度尼西亞弗洛雷斯出土一小型人種化石,學者稱其為弗洛雷斯人(Homo Floresiensis),亦為霍比特人(the hobbit)。該物種特徵迥異,引發爭議無數。究竟這是直立人的侏儒形態,抑或是從非洲來到東南亞並生活至6萬年前的古老種族?上月,弗洛雷斯島再傳喜報,研究人員在約70萬年前的巖石中發現霍比特人形的化石,莫約十歲。

  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在亞洲出土,亞洲在人類進化史中所扮的角色將越發明晰。許多古人類學家也希望現有化石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多數中國化石——包括許多最完整的標本,如勳縣化石和大荔頭骨化石——都只有少數中國古生物學家及其搭檔能接觸到。「利用複製品以及CT掃描技術,普通研究人員也能接觸到這些化石,真是太棒了。」斯特林格說。此外,研究人員還表示,最好是能用多種測定法,更為準確地判斷化石的年代。

  眾口皆碑,亞洲作為全球面積最大的大洲,在人類進化史中應有更高的地位。「我們的研究重心,」彼德拉戈利亞如是道,「漸行漸東。」

  (青年觀察者莊蘊菲譯自Nature)

cul.sohu.com true 觀察者網 http://cul.sohu.com/20160729/n461609749.shtml report 6661 北京郊區,一座名為龍骨山的石灰巖山丘鶴然而立。山的北面,一條小徑通向幾處封閉的山洞。這些山洞每年吸引約莫十五萬遊客,從莘莘學童,到鶴髮老者。1929年,正是在此

");}

相關焦點

  • 揭秘:有關地球起源的學說
    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人類在自身不斷的發展和演化的過程中,對地球的探索從未停止過。她的誕生本身就是個謎團,相對浩瀚的宇宙來說,小小的地球她是怎樣形成的呢?
  • ...先進院在《自然·微生物學》雜誌刊文 揭示合成生物個體建構原理
    原標題:深圳先進院在《自然·微生物學》雜誌刊文 揭示合成生物個體建構原理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19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坤)小小的細胞蘊藏著無數的生命奧秘,過去100年來,生物學家一直想知道是什麼決定了細胞的大小。
  • 《自然》雜誌發布年度十大人物,中國科學家鄧宏魁上榜
    《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是該雜誌評選的今年對科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十大人物的年度名單。他們可能取得了驚人的發現,引起了對關鍵問題的關注,甚至可能做了抱受爭議的行為。 這個名單雖然不是獎項或排名,但它評選的是在今年科學領域的一些最重要的時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個人。
  • 10.生命起源的幾種學說
    好奇的萬物之靈長的人類總會天問不息:這些多彩多姿的生命來自於何處?又要去往何方?生命究竟是怎樣起源的?這個問題存在著多種臆測和假說,並有很多爭議,是現代自然科學正在努力解決的重大問題。我們一同去看看生命起源的幾種學說。
  • 人類起源,又有新說法
    這比已知的可能最古老的前人類查德沙赫人還古老,很可能推翻「人與黑猩猩的分化發生在非洲」的定論。  再如,6月7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兩篇研究報告稱,在北非摩洛哥發現的5具智人化石距今已有約30萬年歷史,比此前出土的最古老智人化石還要早至少10萬年。  這些發現不僅將人類起源的時間大大提前,也使古人類學界普遍認可的「人類約20萬年前起源於東非」的學說遭受挑戰。
  • 宇宙起源被改寫,諾獎得主新觀點:宇宙不斷在循環
    可惜對於宇宙的起源,人類至今依然未能找到答案。經過現代天文的不斷觀測,也只能證明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宇宙大爆炸是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其主要認為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歷史。在這段時間內,宇宙體系不斷膨脹,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好似規模巨大的爆炸一般。而且根據觀測顯示,如今宇宙正在加速膨脹,或許就是因為宇宙大部分都由暗能量組成。
  •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學說
    天上的秘密是是人類永遠也探尋不完的,宇宙是怎樣開始?為什麼形成了如今這樣?今後又會怎樣變化?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對宇宙充滿著幻想,也一直不斷努力摸索著,儘管人類肉體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們的思維卻是無所拘束的,歷史一代代偉人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鑑的學習方法與思想理論,今天,我們想要再次探討宇宙的秘密,還是得從137億年前的那場大爆炸開始。宇宙並非永恆存在而是從虛無創生的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說是根深蒂固。
  • 《自然》雜誌發布2019十大科學人物,中國科學家鄧宏魁上榜
    《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是該雜誌評選的今年對科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十大人物的年度名單。他們可能取得了驚人的發現,引起了對關鍵問題的關注,甚至可能做了抱受爭議的行為。這個名單雖然不是獎項或排名,但它評選的是在今年科學領域的一些最重要的時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個人。
  • 生命起源學說——奧巴林
    從19世紀後期開始,由於巴斯德對自然發生說的驗斥,自然發生說很快衰落了,生源論佔據統治地位。然而,由於生源論無法真正說明生命的起源問題,到了20世紀初,科學界渴望建立一種科學的生命起源學說。這樣,蘇聯科學家奧巴林綜合當時許多相關學科成果的生命起源學說就誕生了。
  • 《自然》雜誌稱官僚幹預學術推動中國科研造假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在線版頭條刊文《中國科研,發表還是滅亡》(Publish or PerishinChina)。文章說,由武漢大學進行的調查估計,中國買賣論文等造假行為的市場在2009年達到近10億元人民幣。文章使用兩個自然段介紹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瀋陽的論文買賣估算方法和結論,在另一自然段強調了瀋陽的研究結論。  獲悉《自然》雜誌刊文介紹瀋陽買賣論文研究,記者昨日採訪了瀋陽。
  • 中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將改寫有袋類哺乳動物起源歷史
    中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將改寫有袋類哺乳動物起源歷史 周氏混元獸復原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我國科學家將一件在內蒙古發現的約1.26億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並認為混元獸是人類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早期祖先,而此前被認為是袋鼠等有袋類哺乳動物祖先的中國袋獸,與混元獸同屬一支。新研究動搖了有袋類起源於亞洲的結論,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於北京時間14日在線發表該成果。
  • 教育起源主要觀點:生物起源說、心理起源學說、勞動起源說
    一、生物起源說主要代表人物: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利託爾諾,英國教育學家沛西.能。主要觀點:教育活動不僅存在於人類社會中,動物界也存在教育;人類社會教育的產生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生物的衝動是教育的主要動力,人類社會的教育是對動物界的繼承、改善和發展。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於動物本能,是種族發展的本能需要。
  • 中國天文學家的最新發現,黑洞理論或被改寫,人類天文史上的進步
    自公元前2900年前兩河流域人民對星空的觀測開始,人類就沒有停止過對宇宙探索的腳步。1572年第谷發現的超新星、1705年哈雷發現的周期彗星、1917年愛因斯坦創立的靜態宇宙模型......宇宙對於人類來說,永遠擁有著一種神秘莫測的吸引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人投身於那個廣袤、毫無邊際的世界。在今年我國的「年度十大天文科技進展」的評選現場上,我們又看到我們國家的天文工作者,在那個美麗、廣袤的世界中,有了新的、令人驚喜的發現——一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恆星級黑洞。
  • 揭秘人類的起源——4500萬年前的中國曙猿
    中華曙猿1986年,我國著名的古人類學家林一璞、齊陶等人在江蘇溧陽上黃鎮發現了一塊帶有三顆牙齒的右下頜骨殘段以及一些零散的牙齒等,經科學鑑定,它的時代為4500萬年前的中始新世中期,比埃及法尤姆發現的高等靈長類早了將近1000萬年;它向人們暗示,高等靈長類的起源地是在東方、在中國
  • 改寫教科書?發現人類祖先化石,或刷新直立人最後滅亡時間
    大家好,我是璀璨的猩猩我們人類,是地球上已知的唯一的智慧生命,已經存在地球上數百萬年。對於我們來說,人類的起源、地球生命的起源,其實是一個很吸引人的話題。畢竟,地球上第一個生命是怎麼誕生的,第一個人類是怎麼誕生的,這些問題,看起來很奇妙,但是我們還沒法解釋。
  • 人類共同體-從生命起源談起
    人類共同體的觀念是被社會實踐而且是成功的理論,有很多的矛盾是不信任和自私自利而引起的,包括局部戰爭,有害物質的管理,不可再生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我們需要科學的了解人類的起源,形成人類共同體的觀念。人類是生命,想要探討人類起源,就必須要了解生命的起源。
  • 人類「非洲起源說」被推翻了麼?
    新聞的肇始源於學術雜誌《自然》發表了標題為《中國南方地區最早的現代人》的文章,文章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吳秀傑等人在湖南省道縣發現了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徵的人類牙齒化石,表明在8萬~12萬年前,現代人在該地區已經出現,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fully modern morphology)。
  • 中國考古走出國門首赴非洲探秘人類起源
    近日,中國考古學家首次組建的現代人類起源考古隊飛赴肯亞,進行為期近50天的考古發掘,尋找現代人起源的關鍵證據,探索人類起源奧秘。昨日,長江日報記者採訪到此次帶隊專家李佔楊。他表示,這是中國考古團隊首次奔赴非洲,具有裡程碑意義,標誌著中國已成為在非洲探索人類起源「國際考古俱樂部」的一員。「由中國人主導進行發掘,增加了中國在國際考古學術領域的話語權」。
  • 大連理工大學唐春安教授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大家熟知的板塊構造學說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該學說認為全球的巖石圈主要分為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儘管板塊構造運動學說幾乎家喻戶曉,但迄今為止,地球科學界對於板塊構造究竟如何啟動,卻一直沒有很好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