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先進院在《自然·微生物學》雜誌刊文 揭示合成生物個體建構原理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19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坤)小小的細胞蘊藏著無數的生命奧秘,過去100年來,生物學家一直想知道是什麼決定了細胞的大小。在近代,雖然我們知道了大部分控制細菌細胞周期和細胞分裂的分子,但我們仍然不知道細菌細胞的大小是如何確定的。5月1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雜誌發表題為《連結大腸桿菌細胞生長和細胞周期的一般定量關係》的文章,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修正該研究領域原有法則,發現了決定細菌細胞大小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並提出關於細胞分裂控制機制的新觀點。
文章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雜誌上線。
上世紀50年代,美國科學家發現了細菌生長的兩大法則,半個世紀以來一直統治著微生物生理學領域。劉陳立團隊潛心3年多研究發現,原有法則並不準確。"雖然生長速度越快,細胞越大,但二者之間的關係並不符合兩大法則的預期。"劉陳立說,"按照法則描述,無論細胞生長快慢,一旦達到'起始質量',就應該開始新一輪的DNA複製,然而,我們卻在實驗中觀察到,細菌細胞沒有遵循假說,不同培養條件下,'起始質量'有高有低。"
為了回答"細菌細胞大小如何決定"這一科學問題。研究團隊通過尋找大量數據背後的量化關係,最終發現了一個全新且適用於不同生長速率條件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
該文章第一作者鄭海博士表示,他們選擇超過30種培養基開展實驗,對細胞的生長狀態進行實時監控,實驗重複次數多的超過9次以上。這是迄今為止有報導的類似研究工作中選用培養基種類最多、覆蓋生長速率範圍最廣的一次。
研究團隊提出一個全新的分子機制假說,認為存在一種"分裂許可物",它與"細胞生長"和"染色體複製分離"相關。當它積累達到一定閾值時,細胞就會分裂。基於此觀點,研究團隊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模型,進一步的實驗確實驗證了理論預測。
新方程的提出使得細菌個體大小、生長速率等自然現象具有了一定的可預測性,例如:當得知細菌生長速率和DNA複製周期,便可準確預測出細菌的大小。
以"合成生物學"為研究導向,劉陳立團隊繼去年在《自然》發文揭示細菌群體遷徙公式後,該研究是在定量生物學領域的再度突破。
"研究再次證實了定量的思維方法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我們找到的每一個運行規律,都是試圖找到可用於指導設計、改造、重建生命形式的'迷宮地圖'。"劉陳立表示,此次對細菌個體細胞相關定量規律和法則的基礎科學問題研究,對人類揭示並理解生命體內在原理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此研究也有助於未來合成生物學領域的理性設計和建構,以滿足細菌治療疾病、抗生素替代、綠色生物製造等多個應用層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