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院合成所劉陳立團隊發現空間擴展生境定值的進化穩定性策略

2021-01-10 騰訊網

世間萬物究竟是造物主的傑作,還是物競天擇的結果?一個受精卵分裂出的40萬億細胞是如何有序形成各個組織器官,並最終發育為完整人體的?同一片森林裡的上百種生物是如何搶佔生存空間,以構成複雜而穩定的生態系統的?儘管進化論指出了生命的演化規律和發展方向,但多細胞生物的「按需製造」原理尚未知曉,「物競天擇」也難以解釋同一環境下的物種多樣性。

如今,這一生命發展的本質規律,用一個公式就能「算」出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研究員實驗室,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華泰立教授團隊合作,2019年11月7日在Nature雜誌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An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to colonize spatially extended habitats (Weirong Liu#, Jonas Cremer#, Dengjin Li, Terence Hwa*, Chenli Liu*, 2019)」的研究論文。該文章是深圳先進院第一篇第一作者和最後通訊作者單位文章。

研究經過5年時間的大量進化生物學、定量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研究,反覆研究空間遷徙與進化,最終得到一個揭示生物遷徙進化策略的定量規律,為合成生物學、生態學、甚至是現代企業擴張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指導和啟示。

戳視頻 3分鐘帶你了解成果的奧秘

小細菌製造大謎題

「搶地盤」不光靠跑得快

非洲動物大遷徙是自然界一大奇觀,每年數以百萬的動物分為前中後「三軍」向北進發,打頭陣的是20多萬匹野斑馬,緊跟其後的是百萬頭角馬,殿後的是50萬隻瞪羚。在此期間,還有40萬新生命加入隊伍。

將上述大場面搬進實驗室,把動物替換成細菌放進培養皿,便成了劉陳立團隊研究的對象——細菌遷徙。「過去的研究普遍認為,在細菌遷徙的競爭中,想要佔領最大疆域,擴張速度越快越好,不同細菌單獨跑的情況下也確實如此;然而,不同細菌同時跑的時候,情況出人意料。」劉陳立說道。

在探究細菌遷徙的前期實驗中,團隊設計了4種培養環境,在每種環境中反覆「演繹」細菌遷徙過程,各重複50個循環後發現:菌群的遷移速率呈發散狀變化,佔領外圍的菌群越「跑」越快,而佔領中心的菌群則不斷放慢「腳步」。「這一現象出乎我們的意料,在均一環境下,一般認為『先到先得』,速度變慢則意味著被淘汰,此前領域內的研究也都未注意到運動速度慢也有優勢。」劉陳立表示,「我們的實驗說明細菌在空間擴張過程中,不止採用加快運動速度這一種策略,還有其它因素決定著最終的『版圖』分布。

菌群大戰「暴露」遷徙規律

定量公式「算」出最優策略

為找出菌群「攻城略地」的關鍵因素和共性規律,團隊在後期設計了兩兩競爭實驗,讓運動速度不同的兩個菌群在同一起點同時「擴張」,結果顯示,一個非常特別的分水嶺出現了。

細菌群體遷徙進化實驗

「兩個菌群出發後,菌群數量的空間分布會出現一個轉折位置,在這裡雙方勢均力敵,」劉陳立的博士生也是本文的第一作者劉為榮介紹說,「在該位置以內的空間,跑得慢的菌群佔有優勢,一旦超出這個位置,跑得快的菌群則以快取勝。」 隨後,團隊繼續將「細菌大戰」的實驗擴展到三個菌群,結果形成了兩大分水嶺,由慢到快運動速度不同的菌群,從內而外各自佔據了優勢空間。經過5組進化菌群和合成生物學改造菌群的反覆競爭實驗證明,這一現象具有普遍性。

劉陳立總結說,在整個遷徙過程中,每個種群都有著自己的「擴張策略」,根據想佔領的空間面積及位置,調控各自的遷徙和生長速度,最終構成各佔一隅的穩定格局。

找到遷徙進化的規律後,研究團隊根據模型計算和實驗驗證推導出一個簡單定量公式,包含生存面積、運動速度、生長速度這三大關鍵因素。根據該公式,在已知空間大小的條件下,便能算出遷徙進化的最優策略。

生物世界亦有規律可循

「造物」工程獲強大工具

從生態學角度而言,這個定量原理認為不同物種在搶佔各自的生存空間時,有著不同的生長速度和運動速度。這為解釋同一生態環境條件下物種多樣性的產生提供了啟示。而此前的生態學理論大多認為所處生態環境的不同是導致物種多樣性產生的原因。

從合成生物學角度而言,如果說合成生物學是像拼「樂高」一樣組裝生物結構,那麼本次研究得到的定量公式則為「造物」工程提供了全新的設計理論。

「萬有引力、熱力學定律……物理世界已有許多規律可循。而我們認為,生物世界同樣存在定量規律,理解了定量規律後,才可以真正實現生物的工程化,最終達到造物致知,造物致用。」劉陳立表示。

作為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此次從細菌上學習到的生物遷徙進化規律,能夠從理論上指導多細胞生物或生態體系的構建。未來,在該理論的指導下,調控細胞運動、生長速度,定量計算細胞在空間中的分布位置,有望實現生物組織和器官的工程化合成。

劉陳立團隊

由左至右:李登進(共同作者) 劉陳立(通訊作者) 劉為榮(共同第一作者)

專家點評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從「描述」到「建構」

生命科學研究正在開啟以系統化、定量化和工程化為特徵的「多學科會聚」研究的新時代,正在逐漸從描述(descriptive)階段,經過分析(analysis)階段向建構性(constructive/synthesis)階段發展,最終達到對生命與生命過程「可預測、可調控和可創造」目標。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是獲得對生物體系有序結構形成原理的定量認識。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定量工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劉陳立研究員課題組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華泰立教授實驗室,針對這一重要科學問題,以大腸桿菌為單細胞模式生物,採用定量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的策略,獨闢蹊徑地將空間信息引入細菌實驗性進化研究,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定量實驗考察和理論分析,結合「設計-建構-檢測」,最終探知了種群在空間上競爭性定植背後「隱藏」的定量規律,這一成果,生動體現在今天發表的這篇Nature長文之中。

傳統的細菌實驗性進化通常只考慮時間信息,這個工作專門考察種群為什麼能夠在空間上競爭性定植,並解析這一定植過程中基因組的進化規律。他們發現,在不同大小空間上定植的細菌種群分別進化趨向不同的「穩定」遷移速率。進一步通過經典的兩兩競爭實驗和數學模型分析,發現一個種群所佔空間大小和區域位置,與其競爭者的遷移速率有著明確的定量關係。理論分析進一步預測遺傳基礎不同的細菌種群通過「細胞增殖」與「細胞遷移速率」之間的平衡,能自發地在不同的空間區域定植,並穩定共存。在解析了「編碼」這一進化過程的基因組變異的基礎上,作者又通過進化實驗和合成生物改造菌株驗證了上述定量規律和理論預測。

這是一個完全原始創新的工作。它所揭示的定量規律能夠為合成多細胞生物體系有序結構的設計與構建基礎理論指導,是合成生物學「建物致知」研究理念的生動示範。同時,對於物種進化,特別是物種內部微進化理論的發展,也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義,也是實驗性進化研究的一次生動範例。

這項研究表明,細菌不僅是開展定量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極好材料,也是開展實驗性進化研究的極好材料。但是,國內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實驗室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需要研究者有很深厚的遺傳學和進化科學的理論知識功底;另一方面,此類工作的成功需要在大量和長期的重複性精確測定獲得的數據基礎上,才可能給出定量分析和理論模型預測。希望這篇Nature長文的誕生,能夠啟發我國從事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研究者們(主要是青年研究人員,老師和學生),一方面加深研究功底的積累,加強研究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拓展研究的視野,創新研究的思路。只要我們在這樣一條艱難而正確的道路上堅持下去,我們的前途就一定是光明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頎:複雜生物過程背後的簡單定量關係

這個工作在針對微觀生態進化的「時域」與「空域」的精細定量程度與系統程度方面跨出了一大步。在缺乏定量可控的實驗情況下,達爾文的進化論無法發展出能夠做出定量預測的理論,因而是不完整的。尤其是複雜時空變化的環境下,多物種的競爭與適應策略更是進化理論研究的難點。

本文利用細菌的遷移和繁殖等基本生命參量,研究了不同細菌種群在限定營養的二維空間中,不同領地上定植能力最強的細菌種群的生長和擴張速率等適應力的演化規律。與通常認為的「先到先得」策略不同,特定領地上定植能力最強的細菌不是跑得最快的(擴張速率最大的),而是不同的領地對應著一個最優的擴張速率。

更值得注意的,作者利用非線性動力學模型,推導了一個簡單的定量關係解釋了 「先到不先得」的違反直覺的實驗結果。另外,這種細菌種群對領地的競爭定植可被認為是一種空間上的博弈遊戲,作為遊戲玩家的細菌將遷移速率作為一個策略,遷移速率穩定的平衡態類似於博弈論中的納什均衡,也就是說從這個穩定策略中偏離的任何玩家都不會得到任何利益。這個漂亮的工作示範了複雜生物過程背後存在著簡單定量關係。

上海紐約大學經濟學副教授翁韡韡:對現代企業擴張策略具有借鑑意義

細菌遷徙擴張所獲得的規律甚至可以推演企業在市場中應採取的最佳擴張策略。面對當今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個體企業很難簡單快速地決定最優的公司規模以及相應的擴張速度。細菌遷移擴張實驗的結果一定程度上也為「最優公司規模」理論提供了生物學上的證據。就菌群的遷移速率呈發散狀變化這一結果而言,對應於公司決策層面,我們可以借鑑推演公司在探索最優規模的過程中所呈現的整體行為特徵——不同類型的公司根據自身的特質以及對所處的市場環境大小,漸進式擴張,逐步明確適合自身的最優規模和相應的擴張速度,策略差異越發顯著。區別於盲目的快速擴張,理性的逐步趨於各自最優擴張規模的做法也會自然帶來公司類型以及市場的多樣性。

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計劃、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中國科學院定量工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等項目的支持。

----

文字/合成所、文宣辦

編輯/汪琳

戰略發展辦公室

相關焦點

  • 深圳先進院劉陳立發表《Nature》長文:利用遷徙進化實驗揭示合成...
    該文章是深圳先進院第一篇第一作者和最後通訊作者單位文章。研究經過5年時間的大量進化生物學、定量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研究,反覆研究空間遷徙與進化,最終得到一個揭示生物遷徙進化策略的定量規律,為合成生物學、生態學、甚至是現代企業擴張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指導和啟示。
  • 深圳先進院等利用遷徙進化實驗揭示合成生物建構原理
    11月7日,《自然》(Nature)雜誌以長文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陳立實驗室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華泰立實驗室的合作成果《空間擴展生境定植的進化穩定性策略》
  • 《Nature》長文:利用遷徙進化實驗揭示合成生物建構原理
    如今,這一生命發展的本質規律,用一個公式就能「算」出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研究員實驗室,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華泰立教授團隊合作,2019年11月7日在Nature雜誌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An evolutionarily stable
  • 一個公式「算」出生物遷徙進化規律!中國科學家做到了
    圖片由深圳先進院提供研究經過5年時間的大量進化生物學、定量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研究,反覆研究空間遷徙與進化,最終得到一個揭示生物遷徙進化策略的定量規律,為合成生物學、生態學、甚至是現代企業擴張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指導和啟示。
  •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劉心元|劉陳立|南方科技...
    據記者統計,今年入選國家傑青建議資助名單共300人,深圳有3人入選,他們分別是南方科技大學劉心元、南方科技大學張政、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劉陳立。他的研究團隊與清華大學張林琦教授研究團隊通力合作,對新冠病毒感染和恢復期病人體內保護性抗體反應進行了系統和全面的分析。團隊利用高精尖的抗體分析技術、抗體分離技術和抗體評估技術,從康復者血液B淋巴細胞中,成功分離出200多株抗新冠病毒的單克隆抗體,其中一些抗體展示了高效抗新冠病毒的中和能力。
  • 深圳科學家發現合成生物建構定量公式
    團隊合作,2019年11月7日在Nature雜誌發表研究論文,得到一個揭示生物遷徙進化策略的定量公式,為劉陳立表示,「實驗說明細菌在空間擴張過程中,不止採用加快運動速度這一種策略,還有其他因素決定著最終的『版圖』分布。」   定量公式「算」出最優策略   為找出菌群「攻城略地」的關鍵因素和共性規律,團隊在後期設計了兩兩競爭實驗,讓運動速度不同的兩個菌群在同一起點同時「擴張」,結果顯示,一個非常特別的分水嶺出現了。
  • 中國學者「算」出生物遷徙進化規律,為「造物」提供最新理念
    儘管進化論指出了生命的演化規律和發展方向,但多細胞生物的「按需製造」原理尚未知曉,「物競天擇」也難以解釋同一環境下的物種多樣性。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研究員實驗室,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華泰立教授團隊合作,用一個公式「算」出了這一生命發展的本質規律。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居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
    據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廣東省科研機構排名由原來的位列第二躍居第一,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據統計,此次計入自然指數的170篇文章中,有88篇來自生命科學領域,這與深圳先進院近年來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前瞻布局緊密相關。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位列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新聞—科學網
    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在廣東省科研機構中的排名由原來的第二躍居第一,在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
  • 美國院士合成生物學實驗室落戶深圳先進院
    先進院合成生物中心主任劉陳立(左)介紹實驗室情況  9月27日,由國際合成生物學產業化先驅,美國工程院院士傑·基斯林(Jay D.此次基斯林實驗室的成立,結合深圳先進院團隊的已有積累,將有力促進中藥資源的合成生物學創新開發與商業化,是先進院朝著世界一流研究機構邁進的又一重要裡程碑。  基斯林院士指出,鐵皮石斛、天山雪蓮、人參、何首烏、茯苓、靈芝、珍珠、冬蟲夏草、蓯蓉等傳統中藥蘊藏的活性分子都具有成為創新藥物的巨大潛力。以抗瘧疾藥青蒿素、抗癌藥紫杉醇、抗愛滋病毒藥蔓生素、止痛藥薩爾維諾林等為代表。
  •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自然指數再創歷史新高 位列廣東省科研...
    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廣東省科研機構排名由原來的位列第二躍居第一,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據統計,此次計入自然指數的170篇文章中,有88篇來自生命科學領域,這與深圳先進院近年來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前瞻布局緊密相關。
  • 深圳先進院立項數再創新高—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共有145項項目獲得資助,立項項目數創歷年新高,較2019年度同期資助項目數增長率達46.5%。
  • 讀者投稿┃全文翻譯┃利用細菌擴展遷徙實驗研究其空間定植的進化穩定性
    期望這個公眾號可以為做合成生物學的各位讀者盡點綿薄之力。我們希望義務給各實驗室的發現和相應成果進行宣傳,小編也在業餘時間選擇一些文獻進行儘可能詳細的解讀。不過目前所解讀的領域相對比較狹窄,在合成生物學領域裡面,利用基因元件進行疾病治療與檢測、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做電化學元件、人工智慧的合成生物學以及合成生物學建模等方面的推送還比較少。
  • 深圳先進院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再創新高
    (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共有145項項目獲得資助,立項項目數創歷年新高,較2019年度同期資助項目數增長率達46.5%。本年度深圳先進院有6位青年科研人員從基金委五個科學部分別獲批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批數創歷史新高,充分體現了深圳先進院多學科交叉集成特色和齊頭並進的發展態勢。同時,大部分獲資助者具有良好的產業化背景,也體現出深圳先進院的工研院定位以及學術引領服務產業的特色。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開發出人工基因組高效簡化策略—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開發出人工基因組高效簡化策略Sc3.0正式拉開序幕,旨在構建首個真核最小基因組
  • 深圳先進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創歷史新高
    區域創新聯合基金集成項目首次取得突破,中科院深理工(籌)生命健康學院院長、講席教授,腦所研究員王玉田牽頭申報的「重要神經精神疾病發生與幹預的神經生物學共性機制研究」項目從國家和廣東省需求出發,以解析重大神經精神疾病「共性」神經機制為核心,明確年齡及性別造成的差異,通過研發和應用國際先進的技術,進行多水平跨物種轉化醫學研究,項目的實施將為重大神經精神疾病精準診斷、治療及藥物研發提供新理論和新策略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再創新高 145個...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該院共有145項項目獲得資助,立項項目數創歷年新高,較2019年度同期資助項目數增長率達46.5%。其中,國家優秀青年基金項目6項,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47項,青年項目88項,國際合作項目2項;獲批直接經費合計6222萬元。
  • 深圳先進院等開發出一種人工基因組的高效簡化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戴俊彪團隊開發出一種被稱為SGC(SCRaMbLE-based genome compaction)的人工基因組的高效簡化策略,並以此方法刪除了第十二號染色體左臂中超過一半的非必需基因,為第一個最小真核基因組的構建、理解真核生命的核心組成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
  • 深圳先進院揭秘 「細菌細胞大小怎麼決定」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劉陳立團隊在細菌細胞生長分裂領域獲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修正了主導該領域的兩大法則,揭示了細菌細胞分裂的全新機制,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微生物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