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深圳9月29日消息(記者黃倩 通訊員馮春)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受理期項目評審結果。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該院共有145項項目獲得資助,立項項目數創歷年新高,較2019年度同期資助項目數增長率達46.5%。其中,國家優秀青年基金項目6項,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47項,青年項目88項,國際合作項目2項;獲批直接經費合計6222萬元。
據了解,本年度深圳先進院有6位青年科研人員從基金委五個科學部分別獲批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批數創歷史新高,體現了深圳先進院多學科交叉集成特色和齊頭並進的發展態勢。同時,大部分獲資助者具有良好的產業化背景,也體現出深圳先進院的工研院定位以及學術引領服務產業的特色。
其中,數理科學部優青獲得者孟龍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超聲操控的研究,發展了超聲相位調製聲場理論,發明了超聲特異性細胞篩選技術;發明了超聲操控神經元放電技術,實現了超聲對神經元放電頻率的精確控制,曾獲廣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深圳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其7項專利實現產業化。
生命科學部優青獲得者胡戰利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醫學PET和CT成像方法,突破現有技術在時空解析度和輻射劑量方面的極限。在實現學術前沿突破的同時也參與了我國多項高端醫療裝備和科研儀器的自主研發,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將提出的醫學成像方法應用在國產CT和PET成像系統中。
醫學科學部優青獲得者賴毓霄研究員,主要從事骨植入功能材料的研究與醫學應用。其3D列印含鎂骨修復產品已通過國藥總局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並進入產業化,產品及其核心技術獲中國專利銀獎、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等國內外獎項,產品通過臨床試驗倫理審批,即將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
工材科學部優青獲得者杜學敏研究員,緊密圍繞刺激形變高分子與柔性神經接口器件開展研究,通過材料與器件多功能集成,為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提供新策略與技術,部分技術已實現產業化轉移。
信息科學部優青獲得者邱維寶研究員,主要從事高解析度超聲成像技術研究,針對淺表和內窺等臨床診斷需求,開展了超高頻超聲換能器、新型超聲儀器系統和成像算法等多方面前沿技術研究,並推進了多項創新醫療超聲技術的產業轉化。
信息科學部優青獲得者徐天添副研究員,以實現微型機器人在精準醫療的應用為目標,建立了微型機器人的自主路徑規劃與視覺伺服運動控制方法,提出了微型機器人針對複雜環境的優化驅動技術,研發系統平臺並解決了微型機器人在生物醫學應用中的部分技術難題。
本年度深圳先進院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分別是合成所戴俊彪研究員團隊申請的「複合汙染物降解生物體系的設計構建與應用」項目;醫藥所陳棣研究員團隊申請的「基於骨關節炎分子調控機制研究制定創新的治療骨關節炎的新方法」項目。
另據了解,在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的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中,深圳先進院合成所劉陳立研究員位列其中(研究領域:定量合成生物學)。目前,深圳先進院申報的國家基金委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聯合基金項目、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等其他項目正在評審過程中。
深圳先進院將進一步強化基金項目的組織保障,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集成創新和產學研協同合作的特色與科研優勢,為未來的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暫定名)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