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的近400人團隊到如今的近800人團隊,合成所秉承科研初心,在這個「不一般」的2020年裡,與社會各界一同奮勇前行。在各方的關心和指導下,合成所在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對外合作、學生培養與科學傳播等方面持續探索,希冀打通合成生物學的「從0到1再到10」,為祖國科研事業做出貢獻,服務於大眾。
2020年,合成所發表近150篇論文,產出近75項專利,其中PCT20項。合成所在生物功能分子合成進化、基因線路設計原理、酵母染色體合成、天然產物合成、微生物組合成等前沿項目上已達到了與國際先進水平並跑的層次,代表性成果刊登於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Physics 、ACS Synthetic Biology、Cell Research等期刊。
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和蛋白質組學等方法,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天藍色鏈黴菌染色體分離的分子調控機制。
設計了一套基因線路將DNA重排事件直接關聯到不同顏色螢光蛋白的表達,再通過高通量單細菌數據採集和數據分析,就可以直接讀出在細菌群體中偶發的重排事件。
以大腸桿菌為模式生物,揭秘了細菌大小的決定因素,發現了全新的「個體生長分裂方程」,修正了該領域原有的兩大生長法則,並對合成生物學領域生命體理性設計提供了相關建構基礎原理。
針對39位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清進行分析,鑑定出了9個線性免疫顯性的抗原表位,其中有4個免疫顯性位點均位於受體結合區域(RBD),這為理性設計新冠肺炎疫苗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發現該ECM可以促進BMSCs成軟骨分化;將該ECM負載BMSCs注射到半月板損傷處,可以修復半月板損傷和抑制關節退變。該項研究探討了其生物相容性和軟骨誘導性能,並深入評價了其對半月板損傷的修復和關節的保護作用,對半月板修復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首次從單細胞水平上系統全面地構建了鼻咽癌的腫瘤微環境圖譜,對鼻咽癌腫瘤細胞的異質性和免疫細胞的多樣性進行了深入分析,鑑定了一系列與患者預後密切相關的分子特徵及潛在的治療靶點。該研究在單細胞水平上揭示了鼻咽癌的細胞異質性,為鼻咽癌的精準治療奠定了新的基礎。
首次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hNPCs)和類腦器官(brain organoids)的證據。
以大腸桿菌作為模式生物,結合實驗與理論的工作,揭示了多細胞群體通過相互調控運動,產生自組織的基本原理以及生物「斑圖」形成的一般規律,並首次清楚地給出多種「粒子」之間「斑圖」產生的潛在機制,對已有機制進行了補充,對於今後指導人工多細胞生物系統的設計和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深圳首例應用噬菌體治療耐藥菌感染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深圳市人民醫院臨床試驗獲得重要進展,該臨床研究表明應用噬菌體治療臨床超級耐藥菌的感染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
創建了一種串聯雙分子螢光互補方法,基於光敏色素蛋白IFP2.0,合成螢光增強型近紅外分子生物傳感系統,使活體內和活細胞中蛋白質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信號分別增強1.48和400倍。
2020年,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與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均取得階段性進展,正式進入建設階段。新增有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及星博生輝合成生物產業基金,獲批科研項目超130項,獲批科研經費超3億元。
合成所積極探索與學術界、產業界的合作交流,推出「致知講堂」,打造開放性學術交流會,先後主辦或承辦「定量生物學前沿進展研討會」、「合成免疫學前沿論壇」、「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產學研協同創新論壇」、「集智同行·深圳會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病原體宿主適應與免疫幹預」年度總結交流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合成生物學」重點專項「水華藍藻合成微生物控制系統構建與應用」2020年度研討會」、「光明科學城·2020工程生物創新大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生命科學創業大賽決賽」等會議,與政府、科研、產業、教育、產業、資本等各界共促合成生物學發展。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合成所踐行習總書記對科學普及的要求,通過夏令營及CCiC的舉辦,努力推動合成生物學知識對公眾的普及,同時也期盼更多對合成生物學心懷熱忱的青年加入。
2020,合成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收貨滿滿。回首看,灑下的是汗水;往前看,看見的是未來。
最後,預祝大家元旦快樂。2021,我們繼續攜手共進!Happy New Year~
----
策劃、文/汪琳
編輯/汪琳
iSynBio 愛星博
與其期待未來,不如自己創造
Rather than waiting
for the future,create it!
點擊閱讀全文跳轉官網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