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主辦方供圖)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蘭昌林)11月25日至28日,「『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近30人出席會議,與會業界「大咖」就進一步研究、論證「鄖縣人」頭骨化石及其文化遺存的科學價值、學術地位與意義進行深入研討。
據介紹,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鄖陽區(原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學堂梁子,分別發現和出土了兩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約100萬年的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被著名的古人類學家、中科院院士賈蘭坡先生稱為「國寶」,並依據古人類命名的規則,命名為「鄖縣人」。
與會專家指出,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已公布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該遺址已出土2具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哺乳動物化石和石製品,是我國繼北京周口店之後發現的又一處材料最豐富的重要古人類遺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稱,同時在學堂梁子遺址為核心的漢江流域,還發現有梅鋪猿人遺址、白龍洞遺址和黃龍洞遺址等古人類遺址,以及眾多的舊石器化石點,這種富集現象,全國僅有、世界罕見,表明漢江流域以鄖陽為核心的區域是古人類起源、演化和發展研究的重要區域,堪稱罕見的人類進化廊道。
因諸多原因,「鄖縣人」的保護、發掘和研究,特別是在合理利用方面,還相對滯後。大會發起了「關於人類起源與演化遺產保護的共識暨倡議」,與會專家均籤名同意。倡議書指出,關於「鄖縣人」頭骨化石及其伴生動物等文化遺存三十年來的科研新成果,應被收錄於最新通用教科書;建議國家從遺產名錄均衡性出發,將「鄖縣人」為核心的古人類遺蹟地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建議設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專項基金,建立長效機制,搭建共享平臺,依法設立專門機構,解決專職隊伍,科學有效地推動遺址保護利用和遺址公園建設。
研討會上,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吳新智,南非金山大學庫曼和克拉克教授,美國加州大學人類學博士艾丹,法國國立博物館館長德倫雷先生先後發來賀信。北京聯合大學、「鄖縣人」課題研究組馮小波教授介紹了「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研究情況及新發現。
學術研討前,專家、學者們還參觀了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遺蹟館,參觀鄖陽博物館,觀察「鄖縣人」化石、石製品和動物化石等。研討會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宣布在鄖陽區成立「中國鄖陽古人類研究中心」並揭牌。
會議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十堰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辦,十堰市鄖陽區人民政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館)承辦。
【專家觀點】
鄖陽及漢江流域是古人類生存演化的重要區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吳新智
1992年5月,我應李天元同志邀請,專程來到湖北省博物館觀測了鄖縣人頭骨化石,並對李天元同志正在對鄖縣人頭骨開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議。兩件頭骨雖然因地層擠壓都變形嚴重,但仍可觀測到一系列重要的化石形態特徵,尤其是一些分別與直立人及古老型智人相似的混合特徵共存。這些特徵表現符合我提出的中國古人類鑲嵌進化的觀點。
「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現是中國古人類學研究的重要進展,在人類演化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鄖縣人頭骨發現以來,極大地促進了鄖陽及漢江流域古人類及舊石器考古研究,在黃龍洞、白龍洞先後發現古人類化石。此外,在這一地區還發現多處舊石器地點。這些發現證實鄖陽及漢江流域是古人類生存演化的重要區域,通過進一步的調查和發掘工作將會為人類演化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信息。
鄖縣人頭骨化石是解讀人類進化史的重要材料
美國加州大學人類學博士 艾丹·丹裡斯
我們對於人類歷史的認識和理解,鄖縣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的特性組合、地理位置和地質年代都證明它們的重要性,隨著對古代DAN研究的進步,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簡單化的人類進化觀念,包括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的出現,已不再站得住腳。關於現代人類起源的兩個流行理論,區域連續性理論和非洲以外的人類起源理論,都顯得不夠完善。它越來越清晰地說明人類在過去一百萬年的進化過程遠比以前的認識要複雜得多。
鄖縣人頭骨化石是解讀人類進化史的重要材料。我們希望,鄖縣人對我們理解人類如何成為一個物種和一個偉大的人類大家庭方面,將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化石的信息量豐富,非常難得
南非金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Katheen Kuman(凱薩琳·庫曼)和Ronald Clarke(羅納德·克拉克)
我們衷心祝賀鄖縣人遺址發現30周年,並祝賀學術會議的召開。得知在鄖陽成立中國鄖陽古人類研究中心以及在鄖縣人遺址建立遺址公園的消息,真是令人振奮。2012年,我們非常榮幸地參觀了鄖縣人遺址,因此,我們也非常期待在未來看到這個重要的研究項目的進展。
我們對(鄖陽)博物館的展覽印象非常深刻。鄖縣人頭骨化石極為重要。化石的信息量豐富,在如此早的階段發現古老特徵和智人特徵相結合的古人類化石,這是非常難得的。
中國是早期人類演化、繁衍的重要中心
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高星
三十一年前,「鄖縣人」第一具頭骨化石在曲遠河口學堂梁子被文物工作者王正華、屈盛明先生發現;三十年前,第二具頭骨化石被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土,並有石製品和動物化石伴生共出。這在有關古人類的探索、發現和研究史上是值得特殊紀念的學術大事!人類化石彌足珍貴,幾近完整的古人類頭骨更是稀缺;與文化遺存一同出土,更增加了「鄖縣人」遺址學術價值的含金量。自此以後,「鄖縣人」及其文化遺存就成為古人類學和考古學界的明星,散發著科學的光芒,吸引著社會和媒體的關注。
人類的起源與演化是學術和社會各界永恆的話題。中國是早期人類演化、繁衍的重要中心,是東亞人類的發祥地。對這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的研究碩果迭出,每每吸引國際學術界和媒體的關注,是我國在國際學壇具有重要話語權和影響力的特殊領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9月28日就我國考古新發現和新成果所做的講話中指出的那樣,「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