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流域的這個地方,「古人類遺址富集現象世界罕見,堪稱人類進化...

2020-11-28 荊楚網

(會議主辦方供圖)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蘭昌林)11月25日至28日,「『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近30人出席會議,與會業界「大咖」就進一步研究、論證「鄖縣人」頭骨化石及其文化遺存的科學價值、學術地位與意義進行深入研討。

據介紹,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鄖陽區(原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學堂梁子,分別發現和出土了兩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約100萬年的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被著名的古人類學家、中科院院士賈蘭坡先生稱為「國寶」,並依據古人類命名的規則,命名為「鄖縣人」。

與會專家指出,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已公布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該遺址已出土2具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哺乳動物化石和石製品,是我國繼北京周口店之後發現的又一處材料最豐富的重要古人類遺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稱,同時在學堂梁子遺址為核心的漢江流域,還發現有梅鋪猿人遺址、白龍洞遺址和黃龍洞遺址等古人類遺址,以及眾多的舊石器化石點,這種富集現象,全國僅有、世界罕見,表明漢江流域以鄖陽為核心的區域是古人類起源、演化和發展研究的重要區域,堪稱罕見的人類進化廊道。

因諸多原因,「鄖縣人」的保護、發掘和研究,特別是在合理利用方面,還相對滯後。大會發起了「關於人類起源與演化遺產保護的共識暨倡議」,與會專家均籤名同意。倡議書指出,關於「鄖縣人」頭骨化石及其伴生動物等文化遺存三十年來的科研新成果,應被收錄於最新通用教科書;建議國家從遺產名錄均衡性出發,將「鄖縣人」為核心的古人類遺蹟地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建議設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專項基金,建立長效機制,搭建共享平臺,依法設立專門機構,解決專職隊伍,科學有效地推動遺址保護利用和遺址公園建設。

研討會上,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吳新智,南非金山大學庫曼和克拉克教授,美國加州大學人類學博士艾丹,法國國立博物館館長德倫雷先生先後發來賀信。北京聯合大學、「鄖縣人」課題研究組馮小波教授介紹了「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研究情況及新發現。

學術研討前,專家、學者們還參觀了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遺蹟館,參觀鄖陽博物館,觀察「鄖縣人」化石、石製品和動物化石等。研討會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宣布在鄖陽區成立「中國鄖陽古人類研究中心」並揭牌。

會議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十堰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辦,十堰市鄖陽區人民政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館)承辦。

【專家觀點】

鄖陽及漢江流域是古人類生存演化的重要區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吳新智

1992年5月,我應李天元同志邀請,專程來到湖北省博物館觀測了鄖縣人頭骨化石,並對李天元同志正在對鄖縣人頭骨開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議。兩件頭骨雖然因地層擠壓都變形嚴重,但仍可觀測到一系列重要的化石形態特徵,尤其是一些分別與直立人及古老型智人相似的混合特徵共存。這些特徵表現符合我提出的中國古人類鑲嵌進化的觀點。

「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現是中國古人類學研究的重要進展,在人類演化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鄖縣人頭骨發現以來,極大地促進了鄖陽及漢江流域古人類及舊石器考古研究,在黃龍洞、白龍洞先後發現古人類化石。此外,在這一地區還發現多處舊石器地點。這些發現證實鄖陽及漢江流域是古人類生存演化的重要區域,通過進一步的調查和發掘工作將會為人類演化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信息。

鄖縣人頭骨化石是解讀人類進化史的重要材料

美國加州大學人類學博士 艾丹·丹裡斯

我們對於人類歷史的認識和理解,鄖縣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的特性組合、地理位置和地質年代都證明它們的重要性,隨著對古代DAN研究的進步,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簡單化的人類進化觀念,包括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的出現,已不再站得住腳。關於現代人類起源的兩個流行理論,區域連續性理論和非洲以外的人類起源理論,都顯得不夠完善。它越來越清晰地說明人類在過去一百萬年的進化過程遠比以前的認識要複雜得多。

鄖縣人頭骨化石是解讀人類進化史的重要材料。我們希望,鄖縣人對我們理解人類如何成為一個物種和一個偉大的人類大家庭方面,將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化石的信息量豐富,非常難得

南非金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Katheen Kuman(凱薩琳·庫曼)和Ronald Clarke(羅納德·克拉克)

我們衷心祝賀鄖縣人遺址發現30周年,並祝賀學術會議的召開。得知在鄖陽成立中國鄖陽古人類研究中心以及在鄖縣人遺址建立遺址公園的消息,真是令人振奮。2012年,我們非常榮幸地參觀了鄖縣人遺址,因此,我們也非常期待在未來看到這個重要的研究項目的進展。

我們對(鄖陽)博物館的展覽印象非常深刻。鄖縣人頭骨化石極為重要。化石的信息量豐富,在如此早的階段發現古老特徵和智人特徵相結合的古人類化石,這是非常難得的。

中國是早期人類演化、繁衍的重要中心

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高星

三十一年前,「鄖縣人」第一具頭骨化石在曲遠河口學堂梁子被文物工作者王正華、屈盛明先生發現;三十年前,第二具頭骨化石被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土,並有石製品和動物化石伴生共出。這在有關古人類的探索、發現和研究史上是值得特殊紀念的學術大事!人類化石彌足珍貴,幾近完整的古人類頭骨更是稀缺;與文化遺存一同出土,更增加了「鄖縣人」遺址學術價值的含金量。自此以後,「鄖縣人」及其文化遺存就成為古人類學和考古學界的明星,散發著科學的光芒,吸引著社會和媒體的關注。

人類的起源與演化是學術和社會各界永恆的話題。中國是早期人類演化、繁衍的重要中心,是東亞人類的發祥地。對這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的研究碩果迭出,每每吸引國際學術界和媒體的關注,是我國在國際學壇具有重要話語權和影響力的特殊領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9月28日就我國考古新發現和新成果所做的講話中指出的那樣,「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相關焦點

  • 「鄖縣人」頭骨發現30年,遺址富集現象全國唯一、世界罕見
    1989年5月18日和1990年6月15日,鄖陽區(原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學堂梁子,分別發現和出土了兩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約100萬年的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曾一度轟動了古人類學界,被著名的古人類學家、中科院院士賈蘭坡先生稱為「國寶」,並依據古人類命名的規則,命名為「鄖縣人」。
  • 十堰歷史文化|「鄖縣人」震驚中外 改變「人類起源說」
    隨著對十堰古人類文化研究的深入,十堰被學術界譽為「古人類長廊」。學堂梁子遺址、梅鋪猿人遺址、黃龍洞遺址、白龍洞猿人遺址均屬於舊石器時代遺址,說明遠古時期就有古人類在十堰這片土地繁衍生息。十堰發掘4處古人類遺蹟,全世界罕見梅鋪猿人洞,又名龍骨洞,位於鄖陽區東北60公裡的梅鋪鎮杜家溝。洞穴的東西南三面崗巒起伏,北面有滔河蜿蜒東流,注入漢江支流丹江。
  • 探秘康巴什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烏蘭木倫遺址
    烏蘭木倫遺址遠觀經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袁寶印研究員考察確定,今烏蘭木倫河流域在久遠的古代曾為湖泊,周邊為綠洲,有多條流經綠洲的河流注入烏蘭木倫古湖,遺址所在地便是其中一條河流入湖處的三角洲地帶。
  • 東非不再是人類唯一起源地,看看中國這個地方,夠你驕傲一整年
    大家好,我是遠山,今天我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距離北京兩百多公裡的河北省陽原縣,現在我站的地方就是被譽為東方人類發源地的泥河灣遺址;在200多萬年前,這裡是一個較大的湖泊,湖泊的周圍,是古動物的世界。後來,湖水乾枯,湖底裸露,由於河流的侵蝕,乾枯的「古湖」變成了現在這樣。
  • 非洲並非人類唯一起源地!這個遺址表明:200萬年前亞洲已有人類
    神秘的泥河灣遺址我國地大物博,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先民重要的棲息地之一,自從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後,從19世紀中後期開始,就不斷有來自世界多個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專程來到中國進行考察,泥河灣遺址也是因此被發現的。
  • 天山哈密發現世界最大最富集翼龍化石遺址
    天山哈密發現世界最大最富集翼龍化石遺址 2014-06-06 10:06:28這支新疆哈密科考隊與地方合作,在當地發現一處新的白堊紀翼龍動物群。這一翼龍化石分布區,不但是世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龍化石產地,也是目前唯一一處三維立體保存的翼龍蛋和雌雄個體共生化石遺址。(記者 徐瑞哲)  翼龍是會飛的爬行動物,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天空。
  • 烏蘇里江流域出土舊石器時代罕見文物:印證古人類擴散交流
    部分黑曜巖石器初步判斷來自長白山地區,進一步印證了當時這一區域古人類的擴散交流。「此前極少發現舊石器時代的遺存,這些發現深化了我們對烏蘇里江流域舊石器時代歷史文化的認識,同時對於研究古人類遷徙、分布和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義。」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息資料部主任李有騫說。
  • 巫山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組圖)
    ,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巫山龍骨坡遠祖之謎」研討會上,記者獲悉,這項研究結果改寫了科學界先前對人類演化史的認識。  中國最早人類生活在三峽  10月27日下午,中法考古隊在「巫山人」發現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教授的帶領下,第三次進駐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古人類遺址。
  • 解密中國古人類演化
    他們有的適應自然,進化成現代人類,有的在地球上永遠消失了。重慶巫山龍骨坡和雲南元謀分布在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的亞熱帶地區,而向東、北、西方向似乎時代遞減,亦即古人類的生活區域隨時間遞進而逐漸擴大至暖溫帶和寒溫帶。
  • 周口店:世界著名的古人類遺址
    新華網北京7月22日電(記者李楊、王文韜)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城西南郊,是世界著名的古人類遺址。  1929年,古人類學家斐文中首先在龍骨山猿人洞中發現了第一顆完整的、距今50萬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1936年賈蘭坡又先後在猿人洞發現3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
  • 湖北省政府召開漢江流域水華形勢分析會
    3月4日,湖北省政府召開漢江流域水華分析會。副省長趙斌要求相關部門和漢江沿岸政府高度重視漢江水華現象,認真分析水華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加強預防減災,做好應急預案工作。  會上,有關部門負責人從不同角度分析了近年來漢江流域水華發生、變化的趨勢及其成因。
  • 中國古人類起源於非洲?
    [摘要]世界公認最早有人類活動並利用石頭製造工具的地方在非洲,距今有260萬年。因此,國際學術界普遍猜測——中國古人類最早也來自非洲。早在1984年,中國古人類研究專家黃萬波等,就發現了位於我市巫山縣的龍骨坡古人類遺址,並在此後的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巫山人」下頜骨化石等,龍骨坡也被譽為「東亞人類搖籃」。此次,魏光飈的最新研究表明,龍骨坡遺址中含「巫山人」化石地層的地質時代為距今214萬年前,比之前204萬年的結論提前了10萬年。為何提前了10萬年?參考標準是什麼?
  • 人類的起源在哪裡
    這個問題,全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人們都曾提出了大量內容迥異的神話傳說和宗教故事,《聖經》裡「創世記」的「上帝造人」是其中較為著名的一個。直到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用進化論代替神創論,用自然選擇取代「上帝的旨意」,來解釋地球上存在不同物種的這一事實。1871年,他又在《人類起源及性的選擇》中正式提出了人是從猿進化而來的理論。
  • 各省境內分別有哪些出名的「古人類」?湖北境內古人類最離奇!
    如果按照真正的歷史劃分,這五千年的歷史只不過是人類社會歷史當中的彈指一揮間。要知道在文明出現之前,人類社會要經過數十萬年的新舊石器時期才能逐漸發展完善。 而這段「遠古」時期則因為太過單調被世人遺忘,以至於「古人類」也變得沒有明清瓷器來得熱度高。
  • 藍田人、大荔人到涇川少女構成涇渭流域從未斷裂的人類進化鏈
    8月23日,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李憲亮、甘肅省慶陽市博物館原館長王春、西安市文史研究員竇文彬、西北大學研究員呂鋒、中華人祖圖騰文化獨立學者、《絲路先聲》主編竇彥禮等組成的《中華人祖》編委會暨陝甘寧華夏文化考察團一行考察了陝西藍田上陳遺址及藍田人遺址。
  • 泥河灣遺址人類起源或超200萬年 現人工石器(圖)
    通過地質、考古勘察和發掘,考古人員在照坡遺址發現了早期人類活動面,這個遺址是龐大的古人類活動場所。它的發現對泥河灣早期人類及其文化對生態環境的適應及環境背景等重大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通過舊石器考古專題調查,確認東部大田窪臺地為早期人類(距今200萬年至30萬年)活動的重要區域,為在泥河灣地區尋找出早期人類化石提供了新的線索,也為下一步考古工作開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 人類進化歷史:藍田人,並非我們的真正祖先
    人類進化歷史:藍田人,並非我們的真正祖先藍田猿人」屬早期直立人,生活的時代為更新世中期、舊石器時代早期。「藍田猿人」比「北京猿人」要早出現數10萬年左右,因此「藍田人」的外貌更接近於猿猴,他們的智力與四肢沒有「北京猿人」發達。
  • 人類的起源,誰是最早的古人類?
    當你還是一名學生時,人類學界還沒有發現有用的化石記錄可以反映人類進化最初上百萬年間發生的事情。由於缺乏數據,許多專家別無選擇,只能假設當時已知的最古老化石可以代替缺乏證據支持的較早古人類,比如生活在約320萬年前的露西化石,而有時這種假設是輕率的。
  •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 文化遺產--中國數字科技館
    周口店遺址是世界範圍內更新世古人類遺址中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和最有科研價值的遺址之一,遺址的科學考察工作仍在進行中。標準III:周口店遺址是更新世亞洲大陸古人類的罕見物證,闡明了人類進化的進程。標準VI:周口店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科學研究,是世界人類考古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世界科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古脊椎所等揭示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
    7月29日,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妍、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謝光茂,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等,合作完成的關於距今3萬年左右的中國南方地區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的研究成果。最近3萬年是晚更新世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時期,對人類產生了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