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史前史與體質人類學的關聯

2020-12-01 惠言歷史觀

引言

19世紀中葉對於所有的人類科學來說,是一個理論的爆炸期。在博物館和學者中不斷增多的資料,逐漸促進了正在形成中的不同學科:對於史前史來說的工具與骨骼化石,對於體質人類學來說的顱骨模型和晚近的人類遺骸,對於社會人類學來說的近代工具、問卷調查的回答和當地文本的彙編。

挑選工作並不是一個預先設計好的計劃,而是伴隨著發現 和摸索而進行的。攝影術也引起了不安:它所記錄的是一個種族類型還是生活方式?19世紀初,在居維葉的理論足跡中,有著這樣一個假設,那就是野蠻人可能成為當今 人類的生物學祖先,這一假設在歐洲史前史發展之前,就已經被博物學家們嚴肅地檢驗過了。對人類在歐洲立足的最早的發現,當屬法國的雅克· 布歇· 德·佩爾特,他在1847至1867年之間,系統地發掘了索姆省的海灣, 並提出了對被切割的燧石的第一次分類。1856年,尼安德特人被偶然發現。

與他們相關的兩件化石分別已經在1830和1848年發現,但還要等到1908年,才發現了 他們相對完整的骨架,從而確認了他們是與當前人類不同的人種,他們在生活了好幾十萬年之後,於距今幾萬年前消失。作為達爾文好友之一的託馬斯· 赫胥黎,不僅是達爾文理論的宣傳者,還戲稱自己為「達爾文的哈巴狗」,他於1863年發表了一篇名為《人類在自然中的位置》的論文。赫胥黎試圖從遠方的某種人群中, 找到一個「消失的環節」,從而得以追溯從猴子變成人的譜系。

他特別將尼安德特人的化 石顱骨與仍然存在的原始人顱骨進行了比較,希望從中尋找物種演變的痕跡。這種關於進化的新理論,雖然遠離了人類多祖論的假設,但似乎還不足以擺脫這樣一種假設,那就是野蠻人的落後性,以及他們與猴子的相似性。自1887年起,荷蘭學者歐仁· 杜布瓦試圖在熱帶地區尋找「消失的環節」。他先是在印度尼西亞後來在荷蘭的殖民地擔任軍醫,在此期間,他並沒有去測 量仍然存在的原始人的顱骨,而是組織了多項尋找化石的系統考古發掘。

1891年,在構成 印尼的所有島嶼之一的爪哇島,他發現了一塊股骨和一片顱骨,他認為這些屬於「猿人」,其古希臘語的意思就是類人猿。這場發掘並不為1940年之前的學術界所熟知。這塊化石的主人從此就被命名為「爪哇人」,我們知道他們生活在距今好幾十萬年以前。史前史的進步使得處於中間階段的原始人的形象在猴子與人類之間形成了阻礙。在歐洲和世界各地,化石人相繼被發現。就像當前的歐洲人一樣,非歐洲的人們也遠離著他們 史前的祖先。在整個19世紀,顱骨科學激起了博物學家和旅行家的興趣,但也改變了重心。高爾和 巴爾扎克痴迷於特殊人的顱骨,這些人包括天才、瘋子或是罪犯。

探險者也因為所遭遇的 人群的顱骨特徵而激動不已。因此,1840年,迪蒙· 迪維爾在太平洋地區的科學考察中,探險者帶去了按照高爾的半身模型製作的50塊半身石膏像。一位院士曾向這一行為致敬:「對大西洋人的搜集使得人類學進入新的道路,因為不再去尋找這些人,而是這些人在某種程度上自己來見觀察者,這些觀察者包括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生理學家。」直到20世紀初,民族志的諸多博物館都堆滿了那些被搜集的顱骨, 而這些搜集從來沒有實現過被許下的科學諾言。

法國人類學家和醫生保羅· 布羅卡因為對大腦感興趣,所以也就對顱骨感興趣。通 過研究失語症,他在19世紀60年代發現了大腦中導致失語症的區域:這就是語言區,我們今天稱之為「布羅卡區」。1875年,他在巴黎人類學協會發表了《顱骨學與 測顱法教學》,該文隨後便在全世界的體質人類學界廣為流傳,並成為參考文獻。長期以來,「人類學」一詞在法語中都有著生物 學的內涵。例如,布羅卡的弟子、醫學與人類學家同時也是比較解剖學材料的保管人保羅 · 託皮納爾,在1876年出版了一本人類學教科書,該書在博物學家和旅 行家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在書中給出了簡單的定義:「人類學是自然史的分支,處理的 是人類和人類種族的問題。顱骨科學的假設之一是頭腦尺寸與智力容量之間的關聯。或者說,在「才能」一詞的背後,也有著容積的含義,這就是為何在整個19世紀,大腦的尺 寸以及由此而來的顱骨的容積,完全說服了學者、醫生、犯罪學家和人類學家。體質人類 學先是發展了測顱法,隨後又發展了人體測量學,但這兩種方法既沒有成功地證明不同種 族之間的差異,又沒有預言出人類的命運。不過,這兩種方法卻對人類的呈現方式產生了 效果:我們從對單個的人性的呈現轉向對文化物種或人類的繪圖式的或成像式展現。

因此,自1815年起,處於太平洋的畫家們,開始去展現的,既不是理想之美,也不是現實人物,而是文化的類型,正如以下這幅雕刻畫的名字:《桑德威治島上土著人文身的方式》 。伴隨而來的是這樣一種觀 點,那就是之所以要去與那些人相遇,並非因為他們是有趣的,而是因為他們「代表」了 一種文化和生理的類型,這是一種介於畫家和他消失了的或是至少更為抽象的模特之間的關係。對觀看這些畫作的公眾們來說,這種關係同樣導致了對土著人的一種去人格化,甚至是一種去人性化。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一種抽象的窺淫癖,這是一種近似於公眾對待霍屯督維納斯的態度。從1840到1850年的半身雕像和1850年以來的攝影中,我們可以發現一種新的客觀距離的痕跡,這已經成了規範。

接近19世紀末期,其中一批攝影師是令人生畏的。發生在那些 被視為真正的人類「物種」的土著人身上的,是為了能拍攝他們,這些土著人被運送和組織到特殊的地點,通常是學校的課堂上和市政廳中。或者是這些土著人,被按照貝蒂榮 發明的人體測量模式,從不同視角進行拍照,這種拍照方式就像當時囚犯初入監獄和工人初入工廠一樣。這些被拍照的人們有著恐懼的眼神,就好像他們被所有人談論。土著人與旅行者之間的相遇、攝影和獲得姓名都不成問題。與他者的關係不再具有人性,而是轉變成了國家僱員和被管理者之間的匿名關係。

從繪畫到攝影作為科學輔助的轉 變,結合了學者和土著人之間關係的新氛圍。這不但改變了對圖像使用的慣例,而且改變了與遠方人類有關的想像。如果人類學家關於大腦和面容的科學調查,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已經過時了,這要歸功 於比較生理學自身的發展。事實上,自20世紀以來,醫學就擁有了測量人口之間生物近似性和判斷個體身份的新工具。建立在遺傳學分析之上的生物識別技術,替代了人體測量學,尤其是在警方對個體進行身份認定的領域。生物識別技術自21世紀以來還被運用在護照製作中。犯罪學使用血液分析來定位罪犯,它再也不需要去對容貌進行分析了。

血液分析,以及接下來對人類基因組的解碼,不僅可以被用來描述兩個人血緣之間生物關係的可能性,還可以被用來比較不同的人群,從而檢驗關於集體遷徙和內婚制之 下雜交混血的假設。遺傳學很少被擁有其他資源的歷史學家使用,去研究移民和跨國婚姻,但遺傳學對考古學家和史前史學家卻非常有用。沒有遺傳學,他們就無法重建譜系。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缺少書面材料,對遺傳學的使用,改變了以下這個親屬關係的社會 概念,那就是出於聯姻的合法血緣關係,被出於再生產的生物觀念替代,這似乎是令人擔憂的。

相關焦點

  • 史前史的啟示:人類如何演化
    從這個角度說,沒有考古學就沒有人類的史前史。   近讀布萊恩·費根(BrianFagan)的《考古學與史前文明》,該書全面梳理了考古學與史前史的關係,讓我們看到考古學在揭示人類史前史上的貢獻。作為一名考古學者,平時總是痛苦於考古學能力的不足或是考古材料的匱乏。然而,回顧一下考古學曾經取得的進步,又不能不油然而生幾分自豪感。
  • 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在去年的南京博物院中學生考古夏令營課程中,增添了有關體質人類學的學習環節。本期南博中學生考古夏令營將繼續為同學們提供體質人類學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那麼,體質人類學是什麼?和考古學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在此,小編將進行簡單的介紹。       體質人類學是將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種,研究其體質形態、身體結構及其生物學的變異和進化,以闡述人類的起源、人種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
    廣義人類學認為,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科學,其研究領域包括人類的體質、心理、文化、社會、語言、民族、民俗等方面,內容龐雜,分為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兩大部分。持這種觀點的以英、美兩國和其他英語國家的學者為代表。
  • 歐洲特性理論史:淺析歐洲人類學與顱骨文化
    人類學這門學科多次走到了這條死胡同的盡頭。第一次,人類學擺脫了語言/種族的混雜,這首先是源於1862年在巴黎關於歐洲的爭論,接著在1902年於美國人類學協會成立 時,在普遍意義上,區分開了體質人類學和語言學。
  • 體質人類學: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了解生命起源與進化過程
    體質人類學試圖通過了解當今和過去人類的體質結構,揭示人體結構及特徵在人類行為中發揮了怎樣的功能,以及這些功能和行為是如何與人類生存環境相整合的等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現代體質人類學更多地轉向由生物學引導的主題,如基因、進化生物學、營養/生物適應性、生長發育等,這一轉變反映了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與應用成果,也引領人們對人類體質及行為與環境等要素之間的關係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現實的應用。 問: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 每月一講——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從廣義上來講,屬於人類學中的一個分支,在英、美國家,傳統上習慣把人類學分為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兩大部分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網
    廣義人類學認為,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科學,其研究領域包括人類的體質、心理、文化、社會、語言、民族、民俗等方面,內容龐雜,分為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兩大部分。
  • 體質人類學——替古人的遺骨「發聲」
    中國的體質人類學家用自己的學識替古人的遺骨「發聲」。體質人類學「是從人和人種的形態學和生理學過渡到歷史的橋梁」,是研究人類體質特徵與類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變化及其規律的科學。體質人類學主要的研究範圍基本上包括以下三個領域:一是現代人的體質特徵和類型;二是人類的起源問題;三是人類的種族變異問題(人種學)。
  • 20川大文博考研 | 走進人類學:揭開「體質人類學」的神秘面紗!
    廣義人類學的觀點一般以英、美兩國和其他英語國家的學者為代表,他們認為人類學就是研究人類的科學,其研究領域應包括人類的體質、心理、文化、社會、語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內容十分龐雜。在他們那裡,傳統上習慣於將人類學劃分為兩大部分,即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
  • 張雅軍: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骨骼上書寫的「人類簡史」
    那麼,體質人類學和人類骨骼考古學的定義及研究內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呢?  理清概念與研究範疇  體質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一部分。人類學的定義和研究範疇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含義,一般分為廣義人類學和狹義人類學兩種。
  • 困境與希望同在:「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紀實
    他指出胡鴻保等人撰寫的《中國人類學史》以文化人類學為主軸,幾乎沒有提及體質人類學等三分支,這是一個問題。第五是現代照過去。人類學系應該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單學科結合其他學科,例如歷史人類學就是對「有文字社會」的方法論回應;另一方面由於學者大部分是漢族,研究少數民族一定要做田野調查。
  • 《世界史前史》生命演化全景記錄
    《世界史前史》 [美]布賴恩·費根 著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定價:58.00元  內容簡介  對人類起源的探究由來已久,《世界史前史》就為讀者解答了這樣的疑問和困惑。世界史前史權威學者布賴恩·費根以其科學的視角和完善的理論生動地講述了史前人類活動與發展軌跡。本書結合考古學、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等多門學科,甚至遺傳學與心理學,探索人類的起源、流徙,以及農業生產的出現,以至國家的形成,帶領讀者進行了一次跨越長達250萬年的時空之旅。  全書分為四部分。
  • 處於風暴中的學者們:論歐洲社會人類學學者和美國文化人類學學者
    引言歐洲的社會人類學與美國的文化人類學,雖然有著諸多聯繫與學科上的相似性,但在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它們卻處於不同的政治語境:歐洲的社會人類學與殖民地管理有著直接的聯繫,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並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加深了這種差異,不過這一次卻 是發生在歐洲人類學的內部。
  • 喬健:為什麼中國人類學不行?
    對亞洲和美洲的各種民族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分析,揭示了美亞文化關聯,研究亞洲各種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的歷史淵源及其現狀,思考族群的發展。2015年12月25日,復旦大學逸夫樓,喬健先生榮獲人類學終身成就獎「金琮獎」。
  • 新疆首次大規模進行古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3月30日,吐魯番學研究院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開展科研合作項目,該合作項目是新疆首次大規模進行古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 論社會人類學領域的新型視角
    第一個領域,按照布魯諾· 拉圖爾提出的術語來說,是對非人類的人類學研究,或者按照菲利普·德斯科拉提出的術語來說,是對自然文化的組合的人類學研究。這一領域在發展時與針對環境的新科學並沒有太大的關聯,後 者包括了社會學、地理學和政治科學。
  • 「蒙古族源問題的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吉大...
    7月1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12@ZH014)「蒙古族源問題的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研究」子課題學術研討會在吉林大學匡亞明樓第二會議室召開。「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項目自2012年9月正式實施以來,匯集眾多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搭建長效合作機制,開展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新科技手段等多學科綜合研究,同時連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田野考古、實驗室考古以及數十場專題研討會與成果發布會,並陸續出版了系列高水平學術專著,其學術影響受到國內外學界的高度關注。
  • 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是「哲學人類學」嗎
    摘要:在著名的達沃斯論辯中,卡西爾對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以及與之相關的「基礎存在論」有一將之視為哲學人類學和相對主義的「責難」。通過對達沃斯論辯中一處文本的具體分析,可以發現,海德格爾在這裡為自己辯護的策略是要撇清,《存在與時間》關於人的親在的生存論分析,作為新時代的形上學的疑難發問,非但在本質上不是什麼哲學人類學,相反,它是可能跳出並克服傳統哲學人類學,進入對存在本身進行疑難發問的真正嘗試。
  • 美研人類學(Anthropology)專業簡介:其實你根本不懂人類
    當代人類學具有自然科學、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源頭。它的研究主題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是追溯人類今日特質的源頭與演變。民族志同時指稱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據人類學研究而書寫的文本。從事人類學研究的專家則稱為人類學家(anthropolog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