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吐魯番學研究院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開展科研合作項目,該合作項目是新疆首次大規模進行古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吐魯番學研究院技術保護研究所副所長徐東良說,本次合作主要是對吐魯番勝金店古墓群和亞爾鄉加依村墓出土古人骨進行研究分析,是運用現代科技方法來解決考古學所面臨的重大學術問題。
2007年10月,考古學家在清理吐魯番勝金店的古墓群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墓穴裡一中年男性頭骨碎裂,左下肢在下葬前病變,以假肢替代,而這個假肢比此前公認的世界最早的人類假肢——羅馬卡普假腿早了數百年。
這項考古發現令考古學家欣喜萬分,但是一直以來有一個問題盤旋在考古學家的腦海中,他到底是因為什麼疾病致殘?
本次選取出土的古人骨達到了170多具,時間跨度距今3000年到2500年,古人骨年齡橫跨兒童、青年、中年和老年,目前所有古人骨已經打包好,即日將啟程送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在未來的一年時間裡進行研究。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在電話裡說,新疆出土的古人骨及其遺物,不僅是研究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和醫學的珍貴資料,而且對進一步了解新疆古代社會和人類自身進化發展過程,都具有較高的價值。
據悉,此次研究主要包括運用體質人類學的方法研究古代人類群體的人口學構成和人種學類型的劃分;運用DNA方法對地下出土的古代人骨做個體鑑定、家系鑑定以及通過比較不同人群的遺傳學異同,揭示他們之間在種系演化上的相互關係;運用地理學、植物學、動物學的研究方法恢復古代人類的生存環境,揭示古代人們對食物的選擇、狩獵和家畜飼養等方面的經濟生活與文化生活的概況,進而探討各地區古代自然環境與人類相互關係的內涵與模式;運用病理學方法研究各古代人類群體的體質健康水平、食性與生活方式、體質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延伸閱讀 古代吐魯番人主食吃什麼?
在很多外國電影中,科學家們從古代人類遺骸或生物遺骸上,提取未知病毒,最終導致該病毒全面爆發,引起人類大面積死亡……
朱泓介紹,此次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利用病理學方法研究各古代人類群體的體質健康水平,「但是這不可能出現那種恐怖病毒,那只會出現在電影裡」。
作為擁有「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的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與新疆考古機構從2000 年開始合作,從事新疆古人骨體質人類學方面研究工作。
朱泓說,在對小河墓地、營盤墓地、阿斯塔納墓地的研究中發現,新疆的古人骨與內地相比,保存的非常完整,這些人骨所能提供的信息量也非常大,對解決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歷史形成過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另外一方面,在對新疆青銅時期、鐵器時期,以及漢晉時期古人骨的研究中,朱泓和他的團隊發現,新疆地區在歷史上人種情況比較複雜,這也與歷史資料記載相符。
同時,對人體骨架的研究,還可以得出古人是以肉食為主還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根據目前研究,古代吐魯番人主食是植物性食物。」朱泓說。
作者: 鞏亮亮 來源: 新疆網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