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首次大規模進行古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2021-01-21 華夏經緯網

  3月30日,吐魯番學研究院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開展科研合作項目,該合作項目是新疆首次大規模進行古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吐魯番學研究院技術保護研究所副所長徐東良說,本次合作主要是對吐魯番勝金店古墓群和亞爾鄉加依村墓出土古人骨進行研究分析,是運用現代科技方法來解決考古學所面臨的重大學術問題。

  2007年10月,考古學家在清理吐魯番勝金店的古墓群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墓穴裡一中年男性頭骨碎裂,左下肢在下葬前病變,以假肢替代,而這個假肢比此前公認的世界最早的人類假肢——羅馬卡普假腿早了數百年。

  這項考古發現令考古學家欣喜萬分,但是一直以來有一個問題盤旋在考古學家的腦海中,他到底是因為什麼疾病致殘?

  本次選取出土的古人骨達到了170多具,時間跨度距今3000年到2500年,古人骨年齡橫跨兒童、青年、中年和老年,目前所有古人骨已經打包好,即日將啟程送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在未來的一年時間裡進行研究。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在電話裡說,新疆出土的古人骨及其遺物,不僅是研究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和醫學的珍貴資料,而且對進一步了解新疆古代社會和人類自身進化發展過程,都具有較高的價值。

  據悉,此次研究主要包括運用體質人類學的方法研究古代人類群體的人口學構成和人種學類型的劃分;運用DNA方法對地下出土的古代人骨做個體鑑定、家系鑑定以及通過比較不同人群的遺傳學異同,揭示他們之間在種系演化上的相互關係;運用地理學、植物學、動物學的研究方法恢復古代人類的生存環境,揭示古代人們對食物的選擇、狩獵和家畜飼養等方面的經濟生活與文化生活的概況,進而探討各地區古代自然環境與人類相互關係的內涵與模式;運用病理學方法研究各古代人類群體的體質健康水平、食性與生活方式、體質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延伸閱讀 古代吐魯番人主食吃什麼?

  在很多外國電影中,科學家們從古代人類遺骸或生物遺骸上,提取未知病毒,最終導致該病毒全面爆發,引起人類大面積死亡……

  朱泓介紹,此次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利用病理學方法研究各古代人類群體的體質健康水平,「但是這不可能出現那種恐怖病毒,那只會出現在電影裡」。

  作為擁有「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的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與新疆考古機構從2000 年開始合作,從事新疆古人骨體質人類學方面研究工作。

  朱泓說,在對小河墓地、營盤墓地、阿斯塔納墓地的研究中發現,新疆的古人骨與內地相比,保存的非常完整,這些人骨所能提供的信息量也非常大,對解決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歷史形成過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另外一方面,在對新疆青銅時期、鐵器時期,以及漢晉時期古人骨的研究中,朱泓和他的團隊發現,新疆地區在歷史上人種情況比較複雜,這也與歷史資料記載相符。

  同時,對人體骨架的研究,還可以得出古人是以肉食為主還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根據目前研究,古代吐魯番人主食是植物性食物。」朱泓說。

作者: 鞏亮亮 來源: 新疆網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在去年的南京博物院中學生考古夏令營課程中,增添了有關體質人類學的學習環節。本期南博中學生考古夏令營將繼續為同學們提供體質人類學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那麼,體質人類學是什麼?和考古學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在此,小編將進行簡單的介紹。       體質人類學是將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種,研究其體質形態、身體結構及其生物學的變異和進化,以闡述人類的起源、人種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體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
    過去對古代人類遺骸的研究主要依靠人體測量學的方法,即通過對頭骨的形態觀察和測量性狀的分析,來追溯古代人群的遷徙、分化、融合,以及人群之間的親緣關係。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體質人類學不斷發展,很多新方法被應用到古代人骨的研究中,尤其是骨骼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應用,對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研究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
  • 體質人類學——替古人的遺骨「發聲」
    中國的體質人類學家用自己的學識替古人的遺骨「發聲」。體質人類學「是從人和人種的形態學和生理學過渡到歷史的橋梁」,是研究人類體質特徵與類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變化及其規律的科學。體質人類學主要的研究範圍基本上包括以下三個領域:一是現代人的體質特徵和類型;二是人類的起源問題;三是人類的種族變異問題(人種學)。
  • 每月一講——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從廣義上來講,屬於人類學中的一個分支,在英、美國家,傳統上習慣把人類學分為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兩大部分
  • 張雅軍: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骨骼上書寫的「人類簡史」
    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體質人類學不斷發展,很多新方法被應用到古代人骨的研究中,尤其是骨骼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應用,對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研究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  注重多學科相結合  中國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大體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至40年代末為草創階段。
  • 談考古學研究中的「骨」和「人」(圖)
    資料圖片  自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近代體質人類學進入中國後,中國的體質人類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經過多年的成長和發展,已建立起一整套系統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及手段,並日益在各相關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以考古學為例,體質人類學可以從「骨」和「人」關係的四個層面為考古學研究提供幫助。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網
    廣義人類學認為,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科學,其研究領域包括人類的體質、心理、文化、社會、語言、民族、民俗等方面,內容龐雜,分為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兩大部分。
  • 「蒙古族源問題的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吉大...
    7月1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12@ZH014)「蒙古族源問題的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研究」子課題學術研討會在吉林大學匡亞明樓第二會議室召開。「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項目自2012年9月正式實施以來,匯集眾多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搭建長效合作機制,開展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新科技手段等多學科綜合研究,同時連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田野考古、實驗室考古以及數十場專題研討會與成果發布會,並陸續出版了系列高水平學術專著,其學術影響受到國內外學界的高度關注。
  • 20川大文博考研 | 走進人類學:揭開「體質人類學」的神秘面紗!
    廣義人類學的觀點一般以英、美兩國和其他英語國家的學者為代表,他們認為人類學就是研究人類的科學,其研究領域應包括人類的體質、心理、文化、社會、語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內容十分龐雜。在他們那裡,傳統上習慣於將人類學劃分為兩大部分,即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
  • 小夥根據即墨北阡出土頭骨 復原青島古人面孔(圖)
    博主叫王冰,生於1981年,內蒙古人,目前在上海復旦大學人類學家李輝教授牽頭創辦的公眾人類學研究會任科普專員。  「我想通過青島古人復原圖,介紹最新的人類學研究成果。」王冰說,「因為頭骨復原技術過於繁瑣複雜,相較考古發掘的古人頭骨數量,做過頭骨復原的古人頭骨標本微乎其微,普通讀者還是很難直觀地了解絕大多數中國古人的容貌特徵。
  • 論史前史與體質人類學的關聯
    在博物館和學者中不斷增多的資料,逐漸促進了正在形成中的不同學科:對於史前史來說的工具與骨骼化石,對於體質人類學來說的顱骨模型和晚近的人類遺骸,對於社會人類學來說的近代工具、問卷調查的回答和當地文本的彙編。挑選工作並不是一個預先設計好的計劃,而是伴隨著發現 和摸索而進行的。攝影術也引起了不安:它所記錄的是一個種族類型還是生活方式?
  • 體質人類學: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了解生命起源與進化過程
    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現代體質人類學更多地轉向由生物學引導的主題,如基因、進化生物學、營養/生物適應性、生長發育等,這一轉變反映了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與應用成果,也引領人們對人類體質及行為與環境等要素之間的關係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現實的應用。 問: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 鄭連斌:繪製中國人的體質地圖
    此後,又與廣西取得聯繫,於年底前赴防城港市,開展計劃已久的京族體質調查。下村寨、爬高山、入森林、越河流,為各族群進行體質調查,繪製中國人的體質地圖,這是潛心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的鄭連斌保持多年的工作常態。近四十年執著堅守,櫛風沐雨風餐露宿,他帶領團隊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建立起中國各民族體質人類學的完備資料庫。
  • 天津師大鄭連斌教授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
    鄭連斌教授致力於體質人類學研究四十餘年,即使在傳統體質人類學研究冷落、蕭條的狀態下也從不放棄,始終堅持在體質人類學研究道路上前行,帶領團隊成員下村寨、爬高山、入森林、越河流,走遍了全國各地,為中國族群的體質調查,繪製中國人的體質地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成立
    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成立        清華新聞網11月15日電 11月9日,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生態學術研討會在熊知行樓舉行。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史志欽與中心發起人之一、中國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景軍共同為研究中心揭牌。  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現掛靠於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旨在成為一個集學術研究與教學為一體的大學基礎單元。該研究中心將致力於醫學人類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歷史人類學、經濟人類學、認知人類學、海外人類學和跨文化研究七個領域優先發展。
  • 中國人類學學會會長:西方民族-國家建構的過程遠未完成
    據悉,大會以「多彩共生的人類學」為主題,由中國人類學學會和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人類學學會等主辦。這是中國人類學界較大規模的學術盛會。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學者將圍繞當下人類學領域的諸多前沿熱點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融合「共生」與「多彩」理念。
  • 40年初心未改 測繪中國人體質表型「地圖」
    在近日舉行的2020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連斌教授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名譽會長金力,會長張海國向鄭連斌頒發證書、獎盃,以表彰這位年逾七旬仍然奮戰在我國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前沿的科研工作者,在體質人類學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鄭老師德高望重,獲得這個獎項可謂實至名歸。」
  • 上海科學家成功提取古代人骨中DNA
    這也標誌著原本主要以形態測量為基礎的體質人類學成功引入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方法,一門全新的學科分支———分子人類學由此在上海誕生,將幫助我們「由表及裡」,更準確地研究人類進化史。據新民晚報報導,今天上午,由上海自然博物館和復旦大學遺傳學研究所共同建立的「分子人類學與人類群體遺傳學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同時宣布將建立我國首家古代人類骨骼基因庫。
  • 為7000多歲古人「造相」復原最久遠的人類顱骨(組圖)
    近日,我省專家利用計算機三維技術成功完成兩例距今至少7000年的古華南人頭蓋骨人像復原。他們是如何復原的?這種技術能不能給我們復原一位史上有名有姓的大人物,比如唐宗宋祖,比如西施、王昭君……昨日,記者走進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為您揭秘。科學揭秘年齡:他們生活在7000多年前  此次復原的兩例顱骨,男者年齡約35歲,女者35歲至40歲,出土於桂林市甑皮巖遺址。
  • 天津七旬教授30多年田野調查繪製中華民族體質「地圖」
    在寫作《體質人類學科研工作雜憶》一書中,他用這樣的結尾表達30多年田野調查,繪製中華民族體質「地圖」的決心。由鄭連斌帶領的科研團隊長期從事中國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通過觀察、測量以及生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國各民族人口的體質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