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根據即墨北阡出土頭骨 復原青島古人面孔(圖)

2021-01-16 齊魯網

     原標題:瞧,一萬年前青島人這模樣

  「一萬年前,大象在這裡漫步,披毛犀在這裡奔跑,潺潺溪流從這裡匯入大海,先人在這裡邊欣賞美景邊吃肉。」考古學家這樣描述一萬多年前青島古人的生活場景。昨日,網友王冰在微博上曬出了自己通過技術手段復原的一張新石器時代青島古人的非正式模擬復原圖。據王冰介紹,復原圖是根據即墨北阡遺址出土的大汶口時期頭骨顱面骨骼數據,結合11名相同骨骼特徵的現代青島人面部照片進行經驗性地修正後獲得的。

  微博曬「青島古人臉」

  昨日一名網友@青島早報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張新石器時代青島古人容貌的非正式模擬復原圖。微博上稱復原的青島古人時代處於大汶口文化時期,骨骼很接近其他山東石器時代人骨和江蘇大汶口文化梁王城人骨。其現代復原照片,與朝鮮族面貌較為接近。

  記者與博主取得聯繫。博主叫王冰,生於1981年,內蒙古人,目前在上海復旦大學人類學家李輝教授牽頭創辦的公眾人類學研究會任科普專員。

  「我想通過青島古人復原圖,介紹最新的人類學研究成果。」王冰說,「因為頭骨復原技術過於繁瑣複雜,相較考古發掘的古人頭骨數量,做過頭骨復原的古人頭骨標本微乎其微,普通讀者還是很難直觀地了解絕大多數中國古人的容貌特徵。公眾人類學研究會,就是致力於將專業但非常難懂的人類學研究成果『翻譯』成老百姓可以理解的語言,進而將有趣的知識,分享給更多普通讀者朋友。」

  作者解讀復原全過程

  「青島古人面孔」是如何復原而成的?據王冰介紹,他根據相關文獻公布的即墨北阡古人顱面骨骼數據,在網絡上檢索接近古人體質人類學特徵的11名現代青島人面部圖片,選擇一名最接近的面部圖片,然後比對另外10張略接近的面部照片,應用平均容貌合成軟體,製作平均容貌圖。然後,再根據文獻公布的古代頭骨照片和顱面骨骼數據,對平均容貌圖進行經驗性地修正,最終獲得石器時代青島古人的模擬復原圖。

  「古人頭骨復原過程中最不確定的因素是軟組織復原。專業人類學復原工作通常是根據人骨出土地現代人的容貌特徵進行復原,但我認為以古人顱面骨骼特徵最接近的近現代人群作為復原參考更為合理,歸結到復原青島古人,以與其骨骼特徵最為接近的朝鮮族樣本軟組織容貌特徵作為主要參考對象更為合理。」王冰說,更為科學的方法是參考古DNA測試結果,根據該結果完成一張專業的復原圖需要半年時間。

  197具骨骼中選「代表」

  「頭像復原圖採用的是『M32-17』的頭骨數據,這例頭骨是出土頭骨中比較完整且最具有代表性。」王冰說。

  記者查閱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2013年12月出版的《東方考古》第10集,其中由日本九州大學和山東大學三名教授共同發表的《山東北阡遺址出土之大汶口時期人骨》中詳細介紹了2007年起山東大學、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和即墨市博物館對膠東半島南岸的北阡遺址展開考古發掘和調查的相關發現,文中還詳細描述了關於該遺址人骨形態上的特徵。埋葬者一覽表中,標明了能夠確認的個體總數為197具。墓葬一覽表顯示,編號「M32-17」的頭骨挖掘於M32墓葬坑,墓葬形態為二次合葬,性別男,具有22個拔齒,頭部無變形。

  青島古人的眼眶較高

  「就青島古人骨骼分析而言,石器時代的青島古人,眼眶較高、面部較高較平,這些特徵都比較接近華北和朝鮮半島地區近現代人群。」王冰認為,青島古人為單眼皮、蒙古褶發育較強的機率更高,而其頜骨較平,通常有著平頜特徵的現代人,其紅唇厚度值通常不會太大。因為缺少青島及其他近現代山東人群的顱骨資料,無法直接比對近現代青島人同石器時代青島人之間的種系關聯。但依據通常的經驗估計,近現代青島人的人類學特徵當與其他華北人接近,而後則與山東滕州地區的商代古人和近現代東北亞地區民族有著更大的相似性。可見在新石器時代之後,華北地區人群的人類學特徵還應當發生過一定程度的變化。而這一具體的種系變遷過程,仍需耐心等待更多的考古和人類學新證據出現。

  王冰認為,青島古人特徵接近華北和朝鮮半島地區近現代人群,可能與歷史上一支最早起源於山東地區並北上朝鮮半島的東夷族相關,這個古代民族叫穢人,出現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3世紀,他們屬於東北亞系青銅文化,主要分布在遼東、吉長地區和朝鮮半島。

  青島古人或源自華南地區

  最早的原始農業文化如何起源,一直是中外考古學家關注的核心問題。青島原始農夫是從何而來的呢?「青島乃至整個山東地區的古人類遷徙歷史十分複雜。考古學家尚未發現北方以『細石器文化』為特徵的狩獵族群過渡為農耕族群的確鑿證據,而在狩獵文化和農耕文化的過渡期尚存在超過千年的斷層期。山東地區最早的原始農業遺址年代在8500-7500年前,而青島地區則晚至7000年前。與此同時,在長江流域則發現了超過萬年的原始農業痕跡。」王冰推測,山東乃至整個華北地區的農業文化演化過程是由華南地區的原始農業族群北上,創造了之後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而隨著全新世大暖期的到來,原本生活在青島地區的獵人族群則因為草原的消失,而退回到北方的草原地帶。

  古青島與朝鮮半島有交流

  對於王冰的觀點青島考古專家是否認同?記者採訪了青島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王冰研究認為『北阡人與朝鮮半島人相似性較高』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林玉海認為,古時膠萊河十分寬廣對於古人來說難以橫渡,膠東半島在古時候是一處相對獨立的地域,其文化會有一定差異並具有自己的特點。在四五千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膠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就已經有物質和文化的交流,根據中韓兩國的考古發現,韓國的水稻技術是在龍山文化時期由膠東半島傳到韓國的,因此北阡人與朝鮮半島人同屬一宗也是有可能的。

  ■新聞連結

  尋找青島古人後裔

  「接下來,在復旦大學李輝教授指導下,公眾人類學研究會的研究人員將走訪青島和山東其他地區名人家族,希望通過基因比對,探索哪些名人家族是石器時代青島古人的直系後裔,破解青島以及其他山東古人的基因密碼。」王冰說,他們的重點工作是「田野採集」,即尋訪古今名人家族,採集名人家族唾液DNA樣本,用以研究家族姓氏源流。之前他們已經走訪了福建寧化馬家圍村,通過DNA比對,考證馬英九先祖發龍公系寧化馬家圍人士,並認為馬英九的祖先唐末五代就入遷寧化,到南宋時,已在此居住了十多代、數百年,是標準的寧化客家人。

  本版撰稿攝影(除署名外)記者 於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2-85757799,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

相關焦點

  • 五千年前頭骨復原圖像被指神似馮小剛(圖)
    由山東衛視重磅打造的大型季播文化綜藝節目《中國面孔》首期節目將於5月15日21:20開播,該節目由著名節目主持人李詠擔任主持人,通過明星對抗答題,專家學者、意見領袖點評的方式,以面孔為媒介來展示中國傳統文化。首期播出節目中,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頭骨被成功復原,幾千年前的山東人老祖栩栩如生。
  • 奇怪物語:古人到底長啥樣?看看頭骨復原就知道
    隨著科學的進步,科學家們已經可以復原出古人的長相了。我們可以來看看:第一張圖,是Adelasius Ebalchus,他生活在1300年前的瑞士北部。>根據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頭骨復原的辛追夫人的形象,這個奇怪的顱骨出土於1930年,當時一度被認為是外星人和人的混血後裔,但事實證明他的顱骨只是一種畸形疾病而已,和外星人其實沒什麼關係。
  • 唐代古墓出土「外星人頭骨」,復原後專家更是驚訝:這麼高科技?
    而對於那些考古工作者們來說,發掘出土的文物,有些是本身就精美無比的,但是還有一些好像是「穿越」過去的一般。這也讓人不得不感嘆我國古代是否真的有這樣的技術,能夠打造出這些現代工藝都製作困難的物品。比如說曾經在馬王堆出土的那一件素紗襌衣。素紗襌衣的重量僅僅只有49克,連一兩都不到。起初專家學者們因為這個文物過於珍貴,所以想要複製一件。
  • 西安發現迄今最完整的石化古人頭骨(圖)
    西安發現迄今最完整的石化古人頭骨(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1日 23:32 來源:新華網   在渭河高陵灘上發現的晚期智人頭骨陝西考古工作者在新近發現的500多件古動物化石中,發現一件迄今最完整的具有一定石化的古人頭骨。
  • 青島大珠山開挖舊石器遺址 疑猛獁象牙化石現身(圖)
    上百件精美石器會「說話」  「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裡,就發掘出土了上百件古人類用過的石器。」青島考古工作人員說,更為重要的是,考古專家在地層中發現了確切的人工打制石器(舊石器),證明了大珠山遺址是一處萬年前的舊石器遺址。  青島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專家告訴記者,目前提取人工加工痕跡明顯的石器標本已達100餘件。
  • 相貌復原 告訴你曹操長什麼樣
    根據頭骨的輪廓,可以判斷其鼻梁形狀(通過殘存的鼻骨),根據顱骨表面是平滑還是粗糙,推測髮際線的位置。除此之外,還能推測眉毛的形狀、嘴的大小,甚至還能判斷出其眼皮是單還是雙。復原工作者還會給頭骨模型安上塑料或玻璃的眼珠,最後再進行修飾,就可以知道該人的大致容貌。這種技能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門藝術,公安機關中很多復原專家甚至是雕塑專業的碩士博士。
  • 唐墓出土「外星人頭骨」,修復後震撼世界,專家:哪來的高科技?
    不過這些東西雖然看起來不可思議,但卻是真實存在於幾百上千年前的古人墓葬中。這些東西有的成為了至今尚未解開的謎團,有的卻已經大約知道了來龍去脈。1990年,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出土了一隻戰國時期的水晶杯,這隻水晶杯無論是外形還是顏色都令人嘖嘖稱奇,這隻杯子放在博物館中時,常常會令人疑心是不是放錯了東西。
  • 考古學家是如何用技術把頭骨復原成三維容貌的
    (原標題:怎麼確定漢代王后的胖瘦與新疆阿斯塔那墓主就是漢人)朱泓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微信公眾號在去年底的「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上,知名體質人類學家和生物考古學家、吉林大學邊疆歷史考古中心主任朱泓教授就「內蒙古吐爾基山遼墓契丹貴族的三維容貌復原」做了發言,介紹了考古學家如何根據頭骨復原出其主人的生前樣貌
  • 七旬大爺是位「玩腦」高手 曾復原98例無名頭骨
    據悉,王秉文不僅精通雕塑,而且是重慶公安局刑偵總隊的特聘專家,除了幫助偵破重慶本地的案件,還幫助外地警方復原顱骨。今年春節後不久,江西省公安廳送來一具頭骨,讓王秉文做顱骨復原。記者在4月拍攝的視頻資料上看到,測量頭骨五官數據後,王秉文立刻在圖紙上畫出了死者生前大致肖像,兩天後便用沾土基本復原了死者面貌。江西省公安廳根據王秉文提供的死者復原肖像,3天後確認了死者身份。
  • 教授通過頭骨照片復原香妃容貌(組圖)
    香妃五官模擬圖  還原後的香妃肖像  第一步:確定人物年齡為30歲左右。根據刑事相貌學原理,用19條標線確定香妃頭骨的五官位置、大小。  第二步:按照人體解剖學、法醫人類學原理,從「人像模擬組合系統」中找到了相匹配的五官:「甲」字型臉,杏核眼,柳葉眉……  第三步:結合人物的身份和文化背景進行修改。兩天後,一位高鼻深目、膚白如雪的古代美女出現在電腦屏幕上。
  • 60萬歲美女頭骨露真容 被贊眼睛大萌萌噠(組圖)
    圖為南京直立人化石 許興昆 攝   圖為南京直立人化石 許興昆 攝   11日,距今50-60萬年前的南京直立人一號頭骨化石、距今24萬至50萬年前的二號頭骨化石,在闊別21年後,又回到了他曾出土的地方——南京直立人化石遺址公園,並在這裡亮相於世人眼前。
  • 英報:通過古人頭骨研究顯示人腦在縮小
    東方網3月15日消息:英國《泰晤士報》3月13日報導稱,克羅馬農人頭骨支持人類大腦開始縮小的理論。   人類喜歡將自己描述為受大腦而非受肌肉驅動的高級生命形式。因此,人們可能會對一個古代頭骨復原計劃感到吃驚。這項計劃旨在復原在法國發現的一個2.8萬年前的古人類頭骨。
  • 報告稱青島即墨海水溫泉含30多種元素 世界稀有
    青島即墨海洋溫泉(資料圖)齊魯網青島10月18日訊(記者 李英)2016青島國際海洋溫泉論壇17-18日在青島即墨開幕,
  • 考古科技揭秘:頭骨這樣還原三維頭像
    引言:在去年底的「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上,知名體質人類學家和生物考古學家、吉林大學邊疆歷史考古中心主任朱泓教授就「內蒙古吐爾基山遼墓契丹貴族的三維容貌復原」做了發言,介紹了考古學家如何根據頭骨復原出其主人的生前樣貌,如何確定其胖瘦,以及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膚色。
  • 有個高人,把你燒掉的頭骨復原了
    圖 | 東方IC數日之後,一座內裡裹著顱骨,外面包著白石膏的半身塑像完成了。這是一個五官端正的女孩,一雙明亮的眸子鑲嵌在圓形的臉盤上,注視著前方。面對這個燒焦了一半的頭骨,太原市公安局一籌莫展。說來也巧,恰在這時,市局一位領導在報紙上看到了一條新聞——《文學大師吳承恩的顱骨成功復原》。●  ●  ●這新聞的源起要追溯到1975年。雖然通過《淮安府志》和《山陽縣誌》等歷史文獻,人們早就知道《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是淮安人,但是他的墓地究竟在何處,一直是個謎。
  • 青島即墨:向海圖強,全速發起海洋經濟「第一攻勢」
    逐夢經略海洋,即墨在助力青島發起海洋攻勢、服務海洋強國戰略方面肩負著重要的使命責任,在新一輪城市發展中,即墨正謀求從海洋中汲取更大能量,挖潛海洋經濟新優勢,突破發展藍色經濟。今年以來,全區海洋領域招商引資成果突出,海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 南京智人頭骨復原圖(深色為化石部分)
    1993年,南京湯山葫蘆洞出土了兩個猿人頭骨化石,「南京猿人」從此震驚世界。由於南京猿人的重要性,二十年來,專家們持續對其做著研究。其中,一號頭骨在1996年被確認為女猿人。近期,中科院和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通過復原等技術研究發現,二號頭蓋骨其實不是此前初步認定的猿人,而是另一人種——智人!
  • 為7000多歲古人「造相」復原最久遠的人類顱骨(組圖)
    東北新聞網  這是目前國內利用計算機三維技術復原的年代最久遠的人類顱骨人像復原模擬圖人像復原模擬圖  兩位至少已有「7000多歲」的古華南人容顏再現近日,我省專家利用計算機三維技術成功完成兩例距今至少7000年的古華南人頭蓋骨人像復原。他們是如何復原的?這種技術能不能給我們復原一位史上有名有姓的大人物,比如唐宗宋祖,比如西施、王昭君……昨日,記者走進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為您揭秘。科學揭秘年齡:他們生活在7000多年前  此次復原的兩例顱骨,男者年齡約35歲,女者35歲至40歲,出土於桂林市甑皮巖遺址。
  • 聚焦青島美麗鄉村之走進即墨:特色發展富民強村(圖)
    半島網11月24日消息 今日「美麗鄉村」採訪團走進了即墨的田橫島度假區拖車口村和鰲角石村,通過採訪,感受到兩個鄉村的煥然一新。  圖為新建的居民樓區   圖為村民的二層別墅   記者一走進拖車口村就看到一處開闊的廣場,廣場旁清一色的二層小洋樓,村書記孫良玉介紹道,這些小洋樓都是村民的新住處,從2010年開始建設,使用的全都是村民的宅基地,通過村裡的統一規劃 ,目前一期共建了36幢,每幢約280平方米,預計年後可入住。
  • 殷墟出土兩件刻辭鹿頭骨,卻不為佔卜所用,上面刻字揭露什麼嗎?
    不過在挖掘殷墟的時候,還出土了鹿頭骨,並且在上面也發現了刻辭,但是根據鹿頭骨的完整程度,發現其並不是用來佔卜,那麼還有其他什麼用途?既然有刻辭,卻不是用於佔卜,對於他的用途大家只能期待通過對刻辭的翻譯來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