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瞧,一萬年前青島人這模樣
「一萬年前,大象在這裡漫步,披毛犀在這裡奔跑,潺潺溪流從這裡匯入大海,先人在這裡邊欣賞美景邊吃肉。」考古學家這樣描述一萬多年前青島古人的生活場景。昨日,網友王冰在微博上曬出了自己通過技術手段復原的一張新石器時代青島古人的非正式模擬復原圖。據王冰介紹,復原圖是根據即墨北阡遺址出土的大汶口時期頭骨顱面骨骼數據,結合11名相同骨骼特徵的現代青島人面部照片進行經驗性地修正後獲得的。
微博曬「青島古人臉」
昨日一名網友@青島早報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張新石器時代青島古人容貌的非正式模擬復原圖。微博上稱復原的青島古人時代處於大汶口文化時期,骨骼很接近其他山東石器時代人骨和江蘇大汶口文化梁王城人骨。其現代復原照片,與朝鮮族面貌較為接近。
記者與博主取得聯繫。博主叫王冰,生於1981年,內蒙古人,目前在上海復旦大學人類學家李輝教授牽頭創辦的公眾人類學研究會任科普專員。
「我想通過青島古人復原圖,介紹最新的人類學研究成果。」王冰說,「因為頭骨復原技術過於繁瑣複雜,相較考古發掘的古人頭骨數量,做過頭骨復原的古人頭骨標本微乎其微,普通讀者還是很難直觀地了解絕大多數中國古人的容貌特徵。公眾人類學研究會,就是致力於將專業但非常難懂的人類學研究成果『翻譯』成老百姓可以理解的語言,進而將有趣的知識,分享給更多普通讀者朋友。」
作者解讀復原全過程
「青島古人面孔」是如何復原而成的?據王冰介紹,他根據相關文獻公布的即墨北阡古人顱面骨骼數據,在網絡上檢索接近古人體質人類學特徵的11名現代青島人面部圖片,選擇一名最接近的面部圖片,然後比對另外10張略接近的面部照片,應用平均容貌合成軟體,製作平均容貌圖。然後,再根據文獻公布的古代頭骨照片和顱面骨骼數據,對平均容貌圖進行經驗性地修正,最終獲得石器時代青島古人的模擬復原圖。
「古人頭骨復原過程中最不確定的因素是軟組織復原。專業人類學復原工作通常是根據人骨出土地現代人的容貌特徵進行復原,但我認為以古人顱面骨骼特徵最接近的近現代人群作為復原參考更為合理,歸結到復原青島古人,以與其骨骼特徵最為接近的朝鮮族樣本軟組織容貌特徵作為主要參考對象更為合理。」王冰說,更為科學的方法是參考古DNA測試結果,根據該結果完成一張專業的復原圖需要半年時間。
197具骨骼中選「代表」
「頭像復原圖採用的是『M32-17』的頭骨數據,這例頭骨是出土頭骨中比較完整且最具有代表性。」王冰說。
記者查閱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2013年12月出版的《東方考古》第10集,其中由日本九州大學和山東大學三名教授共同發表的《山東北阡遺址出土之大汶口時期人骨》中詳細介紹了2007年起山東大學、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和即墨市博物館對膠東半島南岸的北阡遺址展開考古發掘和調查的相關發現,文中還詳細描述了關於該遺址人骨形態上的特徵。埋葬者一覽表中,標明了能夠確認的個體總數為197具。墓葬一覽表顯示,編號「M32-17」的頭骨挖掘於M32墓葬坑,墓葬形態為二次合葬,性別男,具有22個拔齒,頭部無變形。
青島古人的眼眶較高
「就青島古人骨骼分析而言,石器時代的青島古人,眼眶較高、面部較高較平,這些特徵都比較接近華北和朝鮮半島地區近現代人群。」王冰認為,青島古人為單眼皮、蒙古褶發育較強的機率更高,而其頜骨較平,通常有著平頜特徵的現代人,其紅唇厚度值通常不會太大。因為缺少青島及其他近現代山東人群的顱骨資料,無法直接比對近現代青島人同石器時代青島人之間的種系關聯。但依據通常的經驗估計,近現代青島人的人類學特徵當與其他華北人接近,而後則與山東滕州地區的商代古人和近現代東北亞地區民族有著更大的相似性。可見在新石器時代之後,華北地區人群的人類學特徵還應當發生過一定程度的變化。而這一具體的種系變遷過程,仍需耐心等待更多的考古和人類學新證據出現。
王冰認為,青島古人特徵接近華北和朝鮮半島地區近現代人群,可能與歷史上一支最早起源於山東地區並北上朝鮮半島的東夷族相關,這個古代民族叫穢人,出現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3世紀,他們屬於東北亞系青銅文化,主要分布在遼東、吉長地區和朝鮮半島。
青島古人或源自華南地區
最早的原始農業文化如何起源,一直是中外考古學家關注的核心問題。青島原始農夫是從何而來的呢?「青島乃至整個山東地區的古人類遷徙歷史十分複雜。考古學家尚未發現北方以『細石器文化』為特徵的狩獵族群過渡為農耕族群的確鑿證據,而在狩獵文化和農耕文化的過渡期尚存在超過千年的斷層期。山東地區最早的原始農業遺址年代在8500-7500年前,而青島地區則晚至7000年前。與此同時,在長江流域則發現了超過萬年的原始農業痕跡。」王冰推測,山東乃至整個華北地區的農業文化演化過程是由華南地區的原始農業族群北上,創造了之後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而隨著全新世大暖期的到來,原本生活在青島地區的獵人族群則因為草原的消失,而退回到北方的草原地帶。
古青島與朝鮮半島有交流
對於王冰的觀點青島考古專家是否認同?記者採訪了青島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王冰研究認為『北阡人與朝鮮半島人相似性較高』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林玉海認為,古時膠萊河十分寬廣對於古人來說難以橫渡,膠東半島在古時候是一處相對獨立的地域,其文化會有一定差異並具有自己的特點。在四五千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膠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就已經有物質和文化的交流,根據中韓兩國的考古發現,韓國的水稻技術是在龍山文化時期由膠東半島傳到韓國的,因此北阡人與朝鮮半島人同屬一宗也是有可能的。
■新聞連結
尋找青島古人後裔
「接下來,在復旦大學李輝教授指導下,公眾人類學研究會的研究人員將走訪青島和山東其他地區名人家族,希望通過基因比對,探索哪些名人家族是石器時代青島古人的直系後裔,破解青島以及其他山東古人的基因密碼。」王冰說,他們的重點工作是「田野採集」,即尋訪古今名人家族,採集名人家族唾液DNA樣本,用以研究家族姓氏源流。之前他們已經走訪了福建寧化馬家圍村,通過DNA比對,考證馬英九先祖發龍公系寧化馬家圍人士,並認為馬英九的祖先唐末五代就入遷寧化,到南宋時,已在此居住了十多代、數百年,是標準的寧化客家人。
本版撰稿攝影(除署名外)記者 於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2-85757799,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