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文與他的雕塑作品
王秉文曾在學術雜誌發表顱骨復原的論文
美劇中,經常聽到這樣一個詞——顱骨復原,而昨天,熱心讀者王秉文打進熱線,稱自己是一名顱骨復原專家,希望通過本報找到更多古代頭顱復原主人的本來面貌。記者採訪後發現,這位年過七旬的大爺,還真的是一名「玩腦」高手。
成功復原98例
昨天,記者來到王秉文的雕塑工作室——70平米不到的毛坯房,兩個師傅正在揮汗如雨地勞作。走進裡面的房間,歐巴馬、普京、打工仔,各式各樣的人物頭像放置在櫥窗裡,表情栩栩如生。而這些,都是72歲王秉文的作品。
據悉,王秉文不僅精通雕塑,而且是重慶公安局刑偵總隊的特聘專家,除了幫助偵破重慶本地的案件,還幫助外地警方復原顱骨。
今年春節後不久,江西省公安廳送來一具頭骨,讓王秉文做顱骨復原。記者在4月拍攝的視頻資料上看到,測量頭骨五官數據後,王秉文立刻在圖紙上畫出了死者生前大致肖像,兩天後便用沾土基本復原了死者面貌。江西省公安廳根據王秉文提供的死者復原肖像,3天後確認了死者身份。
從事顱骨復原38年,王秉文給全國多個地方都做過顱骨復原,一共復原了98例。他原本是重慶輪船公司的職工,在輪船公司工作4年後,他被調入四川美院,參加了羅漢寺的五百羅漢、塗山雕塑園的雕塑、長江大橋橋頭春夏秋冬的創作。
38年前首度破案
僅僅從頭骨就可以判斷人的長相,這神奇的復原方式是怎麼做到的?王秉文告訴記者,每個人的顱骨都是獨一無二的,人臉上一共有一百多組數據,通過測量數據,在輔以雕塑方法對顱骨生前面貌進行還原。1979年,他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幫助公安機關偵破了第一次用顱骨復原技術復原死者面貌的殺人案。
1979年的一天,渝中區公安局水上分局在朝天門發現一具無名女屍,因為長期浸泡,這具女屍已經高度腐爛,公安機關轉而向四川美院求助。因為有輪船公司的工作背景,學校推薦雕塑專業的王秉文協助調查。那個時候,王秉文完全沒有任何法醫專業背景,僅僅看過一些古人類化石修復的文章,但是他答應了公安機關,試著用雕塑的方法找回死者相貌。
38年後的今天,王秉文依然清晰記得每個細節:「那是一具高度腐爛的女屍,頭部有明顯傷痕,是明顯的他殺。戴上手套後一觸碰屍體的皮膚,肉立刻掉落下來。因為工作,必須要強忍臭味在離屍體面部20公分的位置觀察顱骨。」
公安局負責人為了讓信息更準確,又讓王秉文帶著頭骨前往北京古人類研究所向復原人猿頭骨的師傅請教,北京的師傅根據頭骨也畫出一幅肖像。最後,根據兩幅肖像,公安機關順利確認死者身份,並在3天內成功破案。
復原3500年前巴人長相
除了幫助公安機關偵破案件,王秉文還從事古人類考古研究,他曾在雲南復原過雲南元謀人、麗江人、蒙自人等4例古人類的頭骨。
不僅是上萬年的頭骨,重慶古代巴人頭骨,也曾經由王秉文之手。眾所周知,巴國是一個神秘的民族,直到上世紀西陵峽中清江古墓群的挖掘,才逐漸解開巴人神秘的面紗。這些離當下3500年的巴人顱骨被挖出,而當時,王秉文也接到復原這顆遙遠巴人頭骨的重任。
王秉文向記者介紹,當時他拿到的是一顆男性古代巴人頭骨。古代的巴人善戰,喜歡格鬥,眼眶較大,做出來的武士眼睛炯炯有神,透著重慶人骨子裡的堅韌和剛強。現在,這個雕塑被陳列在博物館,被巴國的子孫後代們所紀念。
老人心願:
「希望復原巴將軍生前樣貌」
王秉文告訴記者,顱骨復原是一種科學和藝術的結合:用科學嚴謹的數據還原臉部特徵,用藝術的想像讓頭骨更加接近真實。王秉文說,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可以還原更多的顱骨,特別是古人的。
「上個星期,我在熱報上看到一篇『七星崗擬建巴將軍公園』的報導,我從小生活在渝中區,對七星崗的巴蔓子墓一直關注,如果能找到巴將軍的頭骨,我願意復原巴將軍生前樣貌,讓市民更能感受古代巴人的英雄豪情。」王秉文如是說。 記者 郝樹靜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