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相貌復原 告訴你曹操長什麼樣
巴赫塑像
巴赫頭像復原
2004年11月,中國刑警學院趙成文教授歷時30年、14次考察後,繪出半坡人顱骨還原圖。
趙成文教授復原「半坡人」的過程
(資料圖片均由半坡博物館提供)
古猶太人復原像
曹操復原像
辛追夫人復原像
自19世紀末以來,經過科學家們一代一代的努力,相貌還原這種看似很逆天的技能,有了很大的發展。
音樂之父巴赫死後也有特殊貢獻
通過顱骨還原人的相貌,這種看似很新奇的技能早在19世紀末就提出設想並進行了實踐。1877年,德國一位不太出名的解剖學家沙夫哈森最早提出了根據頭骨來還原生前容貌的想法。他認為,人臉上的軟組織的厚度是有規律的,只要知道頭部各處的軟組織厚度,就可以推測出頭骨所有者生前的容貌。可是這位老師竟然沒有實際操作一番,直到6年後的1883年,德國的另一名學者威爾克才對13具男屍的頭面部軟組織進行了厚度測量。
真正讓顱骨還原技術大顯身手的,是西方近代音樂之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遷墓一事。巴赫是德國人,仙逝於1750年,他活著的時候知名度並不高,可是死後一百年左右又被大伙兒捧上神壇,成為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到了1895年,德國萊比錫的聖約翰大教堂要翻修,教堂附近的墓地也要擴建,巴赫的墳墓要遷移,這時候大家才發現巴赫墳墓的具體位置已經無法辨認。人們費了很大力氣,才找到一具貌似巴赫的老年男性屍骨,該屍骨的長度為166.8釐米,顱腔的腦容量為1479.5毫升(接近德國人的平均腦容量)。
教區長特蘭澤爾博士請來了瑞士的解剖學專家維爾黑姆·希斯(Wilhelm His)來幫助判定。維爾黑姆·希斯使用威爾克的方法,選取了24具自殺男子的屍體,甚至還測了4具女性的屍體,對其面部15個定位點的皮肉厚度進行測量之後,得到了一些平均數據。然後他把數據和疑似的巴赫頭骨交給了一個名叫卡爾·塞弗內的雕刻家。雖然並未被告知這顆頭骨的疑似身份,可是雕刻家根據這個頭骨和數據塑造出的雕像,還是和巴赫生前的畫像十分接近(幸虧歐洲油畫是十分寫實的),所以維爾黑姆·希斯斷定這個屍骨就是巴赫本人。現在看來,維爾黑姆·希斯的方法並非沒有漏洞,巴赫的子女眾多,家族還有其他不少成員,應該調查他們是否也埋在這塊墓地,還應該判斷棺材和其他陪葬衣物的年代是否符合。
維爾黑姆·希斯通過頭骨復原了巴赫的相貌,並以此寫了篇論文發表。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轟動性的新聞,以至於幾乎所有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都拿它「刷屏」。
格拉西莫夫讓顱骨復原形成理論
3年後的1898年,德國學者卡爾曼和布基在人的頭骨上選取18個觀測點,通過解剖45具男屍和8具女屍測得了面部軟組織的厚度。這一舉措為各國的科研人員做出了榜樣,各國都用這種方法來測本國人面部軟組織的平均厚度。
雖然德國人在相貌還原方面走了最早的幾步,但是這個領域貢獻最大的科學家卻是來自蘇聯的M·M·格拉西莫夫(1907-1970年)。格拉西莫夫考慮到蘇聯的民族眾多,測量了全國範圍內不同民族的面部軟組織厚度,並且通過豐富的經驗,總結並提出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理論。格拉西莫夫出版了專著《從頭骨復原面貌的原理》,1950年還獲得了史達林獎金。在書中他提出了很多到現在都非常有用的理論,如男女頜骨的不同,通過牙齒磨損、頭骨癒合的程度判斷年齡等。格拉西莫夫還是把顱骨復原運用到刑偵學中的先驅,是不折不扣的祖師爺級人物。
格拉西莫夫還成功復原了很多博物館裡古人類和歷史人物的相貌,包括18世紀俄國傑出的軍事天才、有「海軍保護神」之稱的費多爾·費多羅維奇·烏沙科夫。烏沙科夫是俄國第一個世界級的海軍名將,曾經指揮過俄羅斯對土耳其的戰爭,至今俄國還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大教堂和驅逐艦。格拉西莫夫的復原像做出以後,見過烏沙科夫的人都說像極了。後來拍攝電影《海軍上將烏沙科夫》時,電影演員的面部造型,就是參考他做的復原像塑造的。
除此之外,還有俄國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統治者:如弗拉基米爾大公——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基輔大公雅羅斯拉夫·穆德雷等人。他對於古人類爪哇猿人與中國猿人、尼安德特人、奧別爾卡謝爾人、穆爾扎克-科巴人、奧列尼島人的頭骨復原也有研究,還復原過匈奴人、索格吉納人、花剌子模人等已經滅絕的少數民族的人類頭骨。
雕塑還原和計算機還原使用最廣泛
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復原相貌的技術主要有四大方面:繪畫、雕塑、計算機還原以及口述相貌。很多古人在歷史書上有相關的容貌記載,可以作為一定的參考。繪畫是利用二維圖形來表現三維的人臉,也常常有失偏頗。目前,最靠譜的做法還是雕塑法和計算機還原。
雕塑還原法所用到的常用雕塑手法包括泥塑、石膏像、蠟像等。早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泥塑法還原顱骨相貌就逐步替代了其他雕塑。這個方法需要先用石膏翻制一個顱骨模型(現代也有用玻璃鋼的),在顱骨上的許多測定點上打孔,並插入牙籤一樣的小木條,木條突出的長度就是該處組織的厚度,然後用軟泥在顱骨上逐漸塑造出皮肉,直到所有的木條都被覆蓋。根據頭骨的輪廓,可以判斷其鼻梁形狀(通過殘存的鼻骨),根據顱骨表面是平滑還是粗糙,推測髮際線的位置。除此之外,還能推測眉毛的形狀、嘴的大小,甚至還能判斷出其眼皮是單還是雙。復原工作者還會給頭骨模型安上塑料或玻璃的眼珠,最後再進行修飾,就可以知道該人的大致容貌。這種技能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門藝術,公安機關中很多復原專家甚至是雕塑專業的碩士博士。
對於那些年代久遠且難以找到遺骨的人,通常選取他們同時代的同族人作為參考。例如BBC的紀錄片製作組為了知道耶穌的大概長相,請來了曼切斯頓大學的法醫學專家——顱骨相貌復原大師理察·尼夫。他曾經根據燒焦的骸骨復原出死者的相貌。首先,他通過發現的骨骼推算,那時候猶太人普遍個子不高,也就1.6米左右,體重約110磅,屬於矮小結實的類型。其次,由於猶太人居住的沙漠地區陽光強烈,空氣乾燥,出於氣候原因,他們也不可能長相白皙。了解了皮膚的大概質地之後,這位老師選取了同時代的三個猶太人頭骨,用條狀的特質黏土模仿人的面部肌肉紋路(就像你平時看到的肌肉解剖圖上的那樣),一點一點在頭骨上粘出肌肉。由於肌肉的結構很難在幾千年中發生重大進化,因此這樣就可以復原出當時猶太人的大致相貌。
過去用泥塑來還原生前的相貌,可能需要一兩個星期,且每次重塑泥像還不可能完全一樣;而用計算機還原,只需要輸入頭骨的相關數據,就能分析出性別、年齡、形態特徵等,有時候一個小時就能重塑生前的相貌。軟體還可以給復原的圖加上合適的紋理、表情和毛髮等,讓復原圖更加栩栩如生。德國有一款復原軟體,甚至模擬了面部的24塊表情肌,讓復原出的人臉可以做出不同表情。
在顱骨不完整的情況下,現代的顱骨復原專家依舊可以完成相貌還原的任務,如河北遵化清東陵的香妃墓就被人破壞過,只剩下缺損變形的頭骨和近一米長的花白辮子。不過這也難不倒我們的復原專家:因為顱骨的形狀基本對稱,有一半左右的顱骨就能推測出另一半來。
中國故事
中國古人都長什麼樣?
顱骨容貌復原技術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才引入中國,但是我們在這方面非常下功夫,做出了讓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成績。
顱骨還原容貌讓許多古代名人的本來面目重見天日,包括馬王堆漢墓的女屍辛追、魏武帝曹操、《西遊記》作者吳承恩、乾隆皇帝的妃子香妃等。雖然達不到完全符合,不過80%符合還是可以做到的。復原之後人們會發現古人大多數的記載還是非常靠譜的。
被稱為「中國刑事相貌學奠基人」的趙成文教授,參與開發了「警星cck-3型人像模擬組合系統」。該項目獲公安部1999年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趙成文教授利用這套軟體,復原了一具已經出土30年的女屍——古長沙國丞相夫人辛追。這具出土於長沙市瀏陽河旁馬王堆1號墓的女屍,生前是西漢諸侯國長沙國的丞相利蒼的夫人,生於公元前236年,死於公元前186年,享年50歲。雖然在出土時,辛追的遺體已經放了2100年,可是皮膚尚有彈性,手指和腳趾的紋路清晰,甚至部分關節還能活動,簡直是防腐工程的奇蹟,是當之無愧的世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屍。
在復原辛追面相的過程中,趙成文教授沒有拘泥於本門派的技術,巧妙地利用了美術學中的「三庭五眼」理論,簡而言之,「三庭」就是指「髮際線到額頭的距離」=「額頭到鼻底部的距離」=「鼻底部到下巴的距離」,「五眼」就是指臉寬是眼睛長度的五倍。這是一般正常人臉的比例。在將辛追顱骨的X光片掃描進電腦中之後,趙教授發揮美術功底,在上面畫出眼內側線、眼外側線、鼻翼線、鼻底線、髮際線、眉弓線、口裂線和下顎線、中心線等主要特徵線。根據他的理論,只要確定了這九條線,基本上就可以確定五官的位置長度、寬度和大小,面部基本成型。再根據相關的文獻資料、屍體照片、解剖學結構理論和多年積累的經驗,最終確定了辛追的面部特徵:杏核眼、雙眼皮、小尖鼻、薄嘴唇、狐尾眉和肥耳垂。再從資料庫中選出合適的五官進行拼接,辛追的容貌終於得以重見天日。
電腦的「腦補」能力非常強大,甚至當屍骨找不到時,利用照片或畫像也能實現復原。中國第一位用計算機復原相貌的皇帝是康熙帝玄燁,就是通過特殊軟體掃描他50歲時的畫像還原出來的。
有些古人的頭骨復原還會尋找其後代,通過DNA來分析其可能的相貌。比如在曹操復原過程中,尋找了7支曹操的後人作為比對,不過曹操活著的時候就有25個兒子和至少6個女兒,由至少13名妻妾生育,以曹操的身份恐怕不會找醜女為妻,這些孩子之間的相貌已經和不算好看的曹操相差很大了。再過2000年,後代的相似度還有多高呢?這只能是個「僅供參考」的線索。
有理有據
為何頭骨能還原相貌
頭骨為什麼能比較精確地還原人的相貌呢?根據該領域的大師格拉西莫夫(1907-1970年)的理論,頭骨與面部之間的關係有四個特點。首先,每個人的頭面部都是由皮膚、肌肉等軟組織包著頭骨形成的。頭骨是容貌的構架,就像房子的四梁八柱,五官和頭面部的軟組織附著在頭骨的相應部位上,形態受頭骨各部位形態和結構關係的影響和制約。第二,人在變胖變瘦過程中,除面頰部變化較大以外,其餘部位的軟組織厚度,比較恆定。也就是說,胖子其實就是腮幫子胖,鼻梁、眼眶、額頭、耳朵一般都不會堆積脂肪。第三,通過研究,頭骨可以反映出面貌隨著年齡的變化和不同性別、不同種族的特徵。第四,成年人的頭骨個體形態比較恆定,很難發生變化。因此,根據這些固定的特點,用頭骨來復原亡者的生前容貌是可行的。
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顱骨復原高級專家、廣州市公安局二級警長袁中標主持完成的《基於CT數據的中國人三維顱面復原系統研究》,2011年榮獲公安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該研究先後採集了300多個不同地區、性別、年齡段人群的顱骨樣本,建立顱骨樣本資料庫,成功開發顱骨測量三維復原系統,用電腦三維系統復原死者生前面目,準確率達85%以上。在2017年12月10日中央電視臺「挑戰不可能」節目中,袁中標表現出的相貌復原神技,讓國際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博士也讚嘆不已。
當顱骨被敲碎時,刑偵專家就只好像玩拼圖一樣把顱骨拼成原狀,至少讓一部分保持完整,再繼續進行還原。如1993年在南京江寧區湯山葫蘆洞發現的早期南京直立人的女性頭骨,就只發現了三個殘片,由於缺少下頜等重要部分(可能是野獸撕咬帶來的損傷),這讓顱骨復原專家趙成文都覺得很棘手。最後研究小組從上千個顱骨庫中挑選出匹配的下頜反覆試驗比對,又經微調、縮放、修整後才確定了整個頭骨的最可能出現的樣子。
有一說一
刑偵工作中只能做參考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56個民族的五官資料庫,如果和照片對比,20分鐘就能判斷顱骨和照片是否屬於同一人,並在一小時內還原生前的頭面部三維圖形,不過我國的民族眾多,不同地域的人面相差別也較大,宋代的相面書《麻衣神相》就提出:「蜀人相眼、閩人相骨、浙人相清、淮人相重、宋人相口、江西人相色、魯人相軒昂、胡人相鼻、太原人相重厚」,注意到了不同地域的人面貌有不同的特點。
現在隨著交通的發達,不同省份的人通婚更為普遍,人們的相貌就更加多樣化了,但是又不像黑人和白人那樣差別顯著。
很多專家認為,在刑事偵破工作中,頭骨復原相貌只是其中一個參考標準,當沒有其他證據可以表明死者身份的時候才能考慮使用(比如骨骼被泡在某些強酸強鹼性藥水中導致DNA損壞,無法通過基因鑑定身份)。可是萬一碰見撞臉的人,造成大案的誤判,也是很可怕的。另外,其他無法從顱骨看出來的小細節也能影響人的面相,如黑痣、傷疤、皺紋、紋身、鬍鬚甚至飾物和眼鏡等,都在阻礙技術專家完全復原出生者的相貌。這也是為什麼顱骨復原相貌的技術沒有廣泛推廣的重要原因。
(責編:魯婧、王鶴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