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朵花,一隻鳥帶你回到恐龍滅絕時代
以中華龍鳥為代表的長羽毛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標誌,揭開了熱河生物群研究的新高潮。由此激活了當今生物演化領域一大熱點——鳥類起源於恐龍的研究。就是因為這隻中華龍鳥打破了以往各種學說和假想,化石證明出鳥是由恐龍進化的。還可以看出後來的這些生物是龍和鳥的結合,翅膀還有爪子,到了最後恐龍的爪子才慢慢消失,尾部的羽毛才越長越長。
-
一億年前琥珀現最完整古鳥 8件珍貴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
(記者楊雪 受訪者供圖)相關新聞:8件珍貴遼寧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8塊極為珍貴的距今1.25億年—1.6億年的恐龍和鳥化石輾轉自歐洲回到故鄉遼寧,正式落戶遼寧古生物博物館。1月13日,在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地質古生物學界多位院士、專家和有關部門人員嘉賓共同為回歸化石揭幕。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質學家通過幾百年的努力,發現了大量遠古生物留下的蛛絲馬跡——化石,靠著人類豐富的想像力,還原出顯生宙以來5億多年生生不息的過往。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質學家通過幾百年的努力,發現了大量遠古生物留下的蛛絲馬跡——化石,靠著人類豐富的想像力,還原出顯生宙以來5億多年生生不息的過往。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
誰是最早的花
這些年運氣開始降臨到中國科學家身上。先是在黑龍江雞西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3億年的被子植物化石,包括一度被認為是全球最早的原位被子植物花粉。當時世界許多科學家認為,中國已經找到了打開達爾文迷宮的鑰匙。接著就是在遼寧西部北票地區的一連串重大發現。在1998年的《科學》雜誌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宣布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花朵,這就是遼寧古果。
-
孔子鳥類研究取得進展
新鳥發現於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屬於始孔子鳥屬(Eoconfuciusornis)。始孔子鳥屬是孔子鳥目(Confuciusornithiformes)最古老和最原始的成員,而孔子鳥類則是最古老的具有角質喙的鳥類。雖然已發現的孔子鳥屬標本有數千件,但是本研究所報導的僅是第二件始孔子鳥化石。
-
領略「中華龍鳥」風採品味「遼寧古果」芳香
遼寧古果 資料圖片本報北京5月4日電(記者畢玉才通訊員張松)由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中國古生物學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首屆化石文化周,日前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拉開帷幕。北票地處遼西,1996年6月,該市上園鎮四合屯村一位農民在種地時發現一塊似龍似鳥的石頭,帶著疑惑,他把石頭抱到了中國地質博物館。經專家研究,這一前肢粗短,後肢較長,嘴上長著銳利牙齒,從頭到尾披覆著原始羽毛的石頭,竟是億萬年前的原始鳥類化石,遂被命名為「中華龍鳥」。
-
日本首次發現恐龍時代「鴿」化石,比孔子鳥晚,或改寫鳥類進化史
福井原始鳥復原形象。福井原始鳥的骨骼化石鑲嵌在一塊巖石裡。福井原始鳥的骨骼化石鑲嵌在一塊巖石裡,經測定屬於白堊紀早期,比在中國東北發現的同時期聖賢孔子鳥稍晚。據悉,這是首次在中國以外的地方發現白堊紀時期的原始鳥類化石。
-
恐龍變成了會飛的鳥?
正在奧帆中心奧帆博物館舉辦的 「巨龍重生——青島龍歸來ALIVE」特展,有一處「從龍到鳥——飛翔之夢」展區,這裡不僅有中科院的化石珍品,更有科學藝術家趙闖的畫作、雕塑、動畫作品,生動講述這一生命演化。本次展覽由青島報業傳媒集團和中科院聯合舉辦。
-
雲探秘|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在中國遼寧發現的早白堊世鳥類化石超過了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地區,這裡陳列著燕都華夏鳥、嬌小遼西鳥、聖賢孔子鳥、原始祖鳥、朝陽會鳥等鳥類化石14屬19種60多枚,「鳥化石公園」因此得名。朝陽會鳥↑⑨ 地球上第一朵花展區。
-
「百獸之王」起源於河南澠池,首張古中華虎復原圖公布
河南縣域經濟網三門峽訊:(河南廣播電視臺記者 崔軍廷 通訊員 楊拴朝)河南省首家國家級古生物化石科考站日前在澠池投入運營,100年前在澠池考古發現的古中華虎第一張復原圖在揭牌儀式上被公之於眾。陳珉、張恩迪、李冰燈通過對虎的遺傳變異、種群結構、系統分類等保護遺傳學研究進行總結,認為「在虎的起源問題上化石證據和頭骨數據以及DNA分析都顯示這些物種起源於中國的華南地區。虎化石最早出現於200萬年以前,然而DNA的研究分析估計虎是在72000--108000年才分化出來,遠比其它貓科動物年輕,DNA的分析與化石出現年代相距甚遠,」也基本秉承了這一觀點。
-
8件珍貴遼寧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
別小看了它們 其中還有兩項世界之最呢8件珍貴遼寧古生物化石從歐洲萬裡歸鄉「徐氏曙光鳥」是世界上最早的鳥 「赫氏近鳥龍」是最早的帶羽毛恐龍遼寧擁有燕遼生物群和熱河生物群兩個世界級古生物化石寶庫,對研究鳥類和被子植物起源以及恐龍和早期哺乳動物演化做出過重大貢獻,轟動世界的「中華龍鳥」、「孔子鳥」以及「遼寧古果」等化石就產於此。 2017年1月,法國化石收藏家艾斯奎裡先生委託比利時恐龍學家哥德弗洛伊教授,聯繫上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館長孫革教授,表示願將他們在歐洲收集和研究的這8塊化石標本無償贈送給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
世界上最完整琥珀古鳥被發現:封存在7釐米琥珀中(圖)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黎剛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臺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等學者共同研究,現已在在中國頂級學術刊物《科學通報》(英文版)作為封面文章在線發表。
-
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四朵花」
花由於比較嬌嫩,很難形成化石。這裡的「花」實際上是四個果實,但是有果實必然有花,況且果實還殘留有部分花的結構。在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的生命起源與進化廳裡,靜靜地陳列著,一組被稱為「古果」的化石,他們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四朵花」,它們是著名古植物學家——孫革教授發現的。
-
鳥飛朝陽驚天下
華夏鳥類群 1990年7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3位年輕的古魚類專家金帆、周忠和、張江永來朝陽採集魚類化石,在發現三塔中國鳥之地西北20公裡的朝陽縣波羅赤鄉南窪村乾涸的西大溝裡,周忠和發現了一塊白鱘科的魚化石,這是當時發現的長江白鱘已知最早的祖先。
-
蜥蜴和鳥,恐龍更像誰?
2017年6月28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宣布,經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鑑定,重慶雲陽縣普安鄉發現的恐龍化石群為世界級恐龍化石群,已形成「恐龍化石牆」。作為人類最早發現的恐龍之一,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新種描述,但他將其復原成了遠古時代的大鬣蜥(「禽龍」學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曼德爾按照蜥蜴身體各部分的比例代入禽龍化石,於是,復原出來的禽龍倒真的成為了一隻長達200英尺的「恐怖的蜥蜴」。
-
古脊椎所在孔子鳥目屬種有效性研究中獲進展
孔子鳥目是已發現的中生代鳥類中標本數目最多的一個類群。在追溯鳥類的早期演化過程中,孔子鳥目扮演著獨特的角色,一方面源自數目眾多且保存較完整的標本,另一方面則與其相對原始的系統位置有關,例如孔子鳥目是最早發現的具有角質喙和尾綜骨的中生代鳥類,因此能夠為追溯這些典型的鳥類特徵提供信息。
-
展廳裡的從龍到鳥
主要從事獸腳類恐龍的解剖學與系統發育以及非鳥恐龍的形態功能多樣性和分異度研究,通過化石和現代生物的對比來探討恐龍向鳥演化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分類學的分割線---------- 原定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展廳舉辦的「專家志願日」講解活動,特別邀請了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研究所裴睿博士,對我館重量級館藏標本進行專家級解讀。因現場活動不能按計劃舉辦,所以請裴睿博士以特稿的形式,為喜愛古生物的你們送上專門分享。
-
世界上第一朵盛開的花,世界上第一隻起飛的鳥,它們長什麼樣
朝陽不僅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而且旅遊資源也十分的豐富,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擁有燦爛的紅山文化,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博物館,這裡發現了第一朵開花的植物——「中華古果」和世界上最早的鳥類——「中華龍鳥」,朝陽也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