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面復原如何實現?用計算機輔助目前最普遍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最新復原的東甌王彩色圖片。

    日前,中國刑警學院刑事相貌學專家趙成文成功復原了一張中國古代越王勾踐後裔東甌王的彩色圖片。此前,趙成文曾運用顱像還原技術,根據古屍的顱骨還原了很多古代人物生前容貌,知名作品包括長沙馬王堆女屍辛追夫人、《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清代香妃等,引起了海內外關注。

    很多讀者感到好奇,僅僅根據一副顱骨,如何能夠復原古人的面貌?可信度又有多少?

    雕刻家最早復原了巴赫的半身像

    事實上,利用顱骨復原一個人的面貌,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歷史了。

    1877年,德國解剖學家沙夫哈森最早提出了根據顱骨復原面貌的設想。他的基本想法是,在顱骨的不同位置上,人的面部軟組織厚度是基本一樣的,這樣,只要我們掌握了顱骨不同位置上的面部軟組織厚度經驗數據,就可以根據一副顱骨,來復原一個人的面貌。

    1883年,德國學者維爾克首次對13具男性屍體的頭面部軟組織厚度進行了測定。

    而首次把這一設想付諸實踐的,是瑞士解剖學家維爾黑姆·希斯。

    1895年,德國萊比錫市的聖約翰教堂決定重建和擴建。教會當局準備趁著這次重建和擴建工作,將著名作曲家巴赫(1685-1750年)的屍骨找出來。巴赫死後被埋葬在聖約翰教堂,但是,誰也不知道埋葬巴赫的確切位置,他們只是找到了一副最有可能是巴赫的屍骨。

    希斯決定利用這具遺骸復原死者的面貌。他選取了24具男性自殺屍體,並對面部15個定位點的軟組織厚度進行了測量,然後將測量得到的數據和疑似顱骨交給雕刻家塞弗內。雕刻家根據這些數據雕刻了一具半身像。這具半身像和巴赫生前的畫像非常相似,這為該屍骨就屬於巴赫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運用科學方法根據頭骨復原死者的生前面貌。

    泥塑面貌法取代了雕刻復原法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用泥塑面貌法取代了雕刻復原法。

    泥塑面貌法的基本步驟是,首先製作一個頭骨的石膏模型,根據解剖學參數在石膏模型上打下許多孔,在每個孔中插入一根木條,使木條向外突出的長度等於該處的軟組織厚度,眼窩處用塑料眼球填充,面部的肌肉則用一層層堆積起來的陶土表示,直到所有的木條被覆蓋,最後加上五官,進行整體修飾。

    前蘇聯科學家格拉西莫夫寫作的《從頭骨復原面貌的方法》一書,較為全面、系統總結了顱面復原理論和方法。

    格拉西莫夫認為,頭骨與面部之間的關係有四個特點。首先,每個人的頭面部都是由皮膚、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包裹頭骨構成。頭骨是容貌的構架,五官和頭面部的軟組織附著在頭骨的相應部位上,形態受頭骨各部位形態和結構關係的影響和制約。其次,頭面部的軟組織厚度,除面頰部變化較大以外,其餘部位比較恆定。第三,面貌特徵上的年齡變化和不同性別、不同種族的特徵可以在頭骨上反映出來。第四,成年人的頭骨個體形態比較恆定。因此,根據這些固定的特點,用頭骨來復原亡者的生前容貌是可行的。

    計算機輔助顱面復原目前最普遍

    刻雕像也好,捏泥人也好,這兩種顱骨面相復原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種藝術創作,對工作人員的要求比較高,工作量也很大。而藉助計算機強大的處理和存儲能力來進行顱骨面相復原,已經成為目前最普遍應用的方法。

    20世紀7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為面貌復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面貌復原提供了良好的三維可視化開發平臺;醫學影像技術如X光透視、CT和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進步,使獲得更全面、更精確的顱面部數據成為可能。人們嘗試將這些新技術結合用於面貌復原的研究中,開發出許多新的面貌復原方法,大大提高了復原的效率及復原結果的準確性。

    計算機輔助面部復原的基礎是有關的知識庫。面部軟組織厚度的數據是恢復面貌的依據,因此建立一個面部軟組織厚度的資料庫是必不可少的。根據對顱骨檢測獲取的信息,比如說男性20歲至35歲、蒙古人種等已知條件,我們就可以從庫中按照有關規則推理出所需的相應數據。軟組織厚度的數據只能實現面部輪廓的復原,下一步是實現對面部施加五官的操作,為此我們還需一個五官的資料庫。由於顱骨的某些特徵會決定五官的類型,因此還應該建立一個規則庫以檢測顱骨和五官間的解剖關係。

    技術還在不斷進步發展中

    但是,這些計算機面貌復原軟體都不能顯示出被復原者的表情,以至於有些復原出來的模型根本無法辨認。為了使復原模型具備獨特的表情和個性,德國的計算機科學家編制出一種可以根據顱骨快速復原面貌,並且賦予復原後的模型一定個性的軟體。這套軟體的奇妙之處在於可以讓復原的面相模型表現表情。所有人的面部都有24塊肌肉,我們所有的表情都是這24塊肌肉整體運動的結果。這套軟體可以讓復原後的面相模型上的面部「肌肉」活動起來,模擬死者生前所具有的各種表情。

    顱面復原技術廣泛應用於刑偵、考古等領域。當然,顱面復原永遠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真實,因為面部上可變的細節太多了。鼻子、眼睛、嘴、耳朵等五官含有較多軟組織成分,為此重建結果可能和實際有較大的偏差;頭髮的顏色、眉毛的形狀、男子面部的鬚髮,對於面部有很大影響;傷疤、痣、皺紋、文身,佩戴的首飾、眼鏡,以及許多不能從顱骨上推斷出的信息也都能影響復原的面部。與原人一模一樣的面部幾乎不可能產生,顱面復原技術也只能產生一個近似的面部。一個復原的面部圖像即使不完全像原人,只要它的真實程度能在公眾中產生一定的反響,有助於對死者身份的認證,就可以說這是一次成功的復原。

    延伸閱讀

    我國專家獨創性研究引發國際關注

    在顱面復原技術上,我國專家也有很多獨創性研究探索。1993年,中國刑警學院法醫系的趙成文教授開始研製第一代「警星CCK人像模擬組合系統」軟體,開創了國內利用計算機再現死者生前容貌的先河。1998年,該軟體通過專家鑑定,隨後又升級為第二代和第三代。趙成文教授開發的這套軟體協助破獲了數百起案件,其中有很多是全國性的重大案件。

    2002年,趙成文教授利用這套軟體,成功地為古長沙國丞相夫人辛追進行相貌復原,引起國內外的極大關注。在復原辛追(1972年馬王堆的一具女屍)面相的過程中,趙成文教授獨闢蹊徑地利用了美術學中的「三庭五眼」理論。他首先將辛追顱骨的X光片掃描進電腦中,然後在上面畫出眼內側線、眼外側線、鼻翼線、鼻底線、髮際線、眉弓線、口裂線和下顎線、中心線等主要特徵線。他認為只要確定了這九條線,基本上就可以確定五官的位置長度、寬度和大小,面部基本特徵也就確定了。接下來,趙成文教授根據相關的文獻資料、屍體照片、解剖學結構理論和多年積累的經驗,確定了辛追的基本面部特徵為:杏核眼、雙眼皮、小尖鼻、薄唇嘴、狐尾眉和肥垂耳。最後,從資料庫中儘可能地選擇相同的五官進行拼配,進行一系列的技術處理後,就得到了一個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丞相夫人辛追的面貌復原圖。

相關焦點

  • 我國顱面復原五官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將幫助破案
    新京報製圖/林軍明  哪怕是僅存屍骨的命案,通過40分鐘的「顱面復原」後,可以「畫出」死者的大致相貌,然後對照疑似死者生前照片,20分鐘就可以判斷是否為同一人,公安機關據此掌握最直接的偵破線索。  昨日,記者從科技部「科技惠民」發布會上獲悉,這項「命案屍體身源人類學判定關鍵技術」又取得重大突破:目前中國已建成56個民族顱面復原五官資料庫,目前,已儲存7.6萬人的五官數據,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而這個資料庫正是「顱面復原」技術的最重要一環。
  • 科學闢謠丨復原乳是「假牛奶」?量子計算機取代經典計算機?
    儘管復原乳的加工過程中存在高溫滅菌環節,會使得乳中蛋白質結構發生改變,但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卻不會發生變化,所以高溫滅菌對於復原乳中的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和消化性並沒有多大影響。此外,復原乳中的鈣經過加熱,僅可能影響其溶解狀態,並不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率。
  • 用顱骨復原技術,還原吳承恩和曹操長相,他們原來長這樣
    蘇聯人類學家格拉西莫夫院士在多年的研究中發現,將逝者的顱骨與計算機技術結合,就可以還原一定程度的面貌,於1958年,一本名為《從顱骨復原面貌的原理》的著作問世,他的這項研究對如今考古復原人物容貌、警方復原死者容貌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用一個顱骨就可以推算出一個人到底長什麼樣,是不是聽起來很神奇?
  • 相貌復原 告訴你曹操長什麼樣
    雕塑還原和計算機還原使用最廣泛   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復原相貌的技術主要有四大方面:繪畫、雕塑、計算機還原以及口述相貌。很多古人在歷史書上有相關的容貌記載,可以作為一定的參考。繪畫是利用二維圖形來表現三維的人臉,也常常有失偏頗。目前,最靠譜的做法還是雕塑法和計算機還原。   雕塑還原法所用到的常用雕塑手法包括泥塑、石膏像、蠟像等。
  • 小夥根據即墨北阡出土頭骨 復原青島古人面孔(圖)
    微博上稱復原的青島古人時代處於大汶口文化時期,骨骼很接近其他山東石器時代人骨和江蘇大汶口文化梁王城人骨。其現代復原照片,與朝鮮族面貌較為接近。  記者與博主取得聯繫。博主叫王冰,生於1981年,內蒙古人,目前在上海復旦大學人類學家李輝教授牽頭創辦的公眾人類學研究會任科普專員。  「我想通過青島古人復原圖,介紹最新的人類學研究成果。」
  • 計算機如何輔助抗病毒藥物研發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硬體、專業軟體的發展,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的方法已日趨成熟,其應用極大地加快了新藥研發的速度與效率,已成為現代藥物研發的常規方法之一。依賴於這樣的技術,研發人員即便足不出戶,也能為尋找治療此次病毒感染的潛在藥物上貢獻自己的力量。
  • 靠一小塊顱骨就能復原一個人的全貌——「警界神探」袁中標
    而在殺人碎屍案、掩埋多年的白骨案、高度腐敗的無名屍體案等山窮水盡的疑難案件中,顱面復原技術對死者相貌和身份的確定起了重要作用。為了提高顱骨復原技術,後來,袁中標又開始在廣州美術學院攻讀本科和研究生,主要學習雕塑專業。顱骨復原絕對是門技術活,涉及解剖學、人類學、遺傳學、法醫鑑定、形態學、人口遷徙等多門學科,還需要操作者相當程度的美術功底。
  • 為7000多歲古人「造相」復原最久遠的人類顱骨(組圖)
    東北新聞網  這是目前國內利用計算機三維技術復原的年代最久遠的人類顱骨人像復原模擬圖人像復原模擬圖  兩位至少已有「7000多歲」的古華南人容顏再現近日,我省專家利用計算機三維技術成功完成兩例距今至少7000年的古華南人頭蓋骨人像復原。他們是如何復原的?這種技術能不能給我們復原一位史上有名有姓的大人物,比如唐宗宋祖,比如西施、王昭君……昨日,記者走進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為您揭秘。科學揭秘年齡:他們生活在7000多年前  此次復原的兩例顱骨,男者年齡約35歲,女者35歲至40歲,出土於桂林市甑皮巖遺址。
  • 計算機輔助設計如何應用於山地光伏項目中
    原標題:計算機輔助設計如何應用於山地光伏項目中   山地光伏電站不同於荒漠大型地面電站。
  • 我國科學家實現用量子計算機模擬化學分子
    經過發展和完善,FQE將有望成為普遍使用的通用量子化學計算平臺。2019年,谷歌完成了量子霸權,在一個特定的問題裡展示了量子計算機具有超越現在世界上最強大計算機的能力,在53比特的量子計算機中用200秒演示了一個隨機分布的計算,而如果使用世界第一號超強計算機,需要1萬年。這個裡程碑事件預示著有噪中規量子(noisy-intermediate-scale-quantum,NISQ)計算時代已經到來。我們簡稱這種量子計算機為有噪量子計算機。
  • 量子計算機已可取代經典計算機?12月「科學」流言榜發布
    目前市面上用復原乳製成的製品,一般都含有糖、香精等,建議消費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相對適合的奶製品。2.量子計算機已經可以取代經典計算機流言我國研製出的「九章」量子計算機實現了「量子霸權」,已經可以完全取代經典計算機。
  • IBM開發自動復原塑料
    看過《終結者》的人都知道液態金屬機器人,他們會自動復原損傷的部分IBM稱這款聚合物比骨頭還堅硬、能夠自動復原、重量輕,並且可以100%回收。它可以用在物料外殼和半導體中,可以改變整個產業的生態。好笑的是,這樣的聚合物並不是化學家發現的,而是IBM的超級電腦發現的。目前工業上最常使用的就是熱固性塑料,他們能夠在加熱過程中形成想要的形狀。熱固性塑料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一旦成型就不能回頭了,沒法再變成流體。
  • 中國科學家宣布:復原張衡地動儀 破解千年謎
    據大河報報導,河南博物院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去年8月組成課題組,聯合研究張衡地動儀復原模型,而最重大的進展在於課題組以「懸垂擺原理」,取代傳統的「直立杆原理」。  中國科學院、國家博物館、中國地震局等單位的地震學和考古學專家驗證後,一致認為依史載複製、還原的地動儀確實具測震功能。
  • 考古學家是如何用技術把頭骨復原成三維容貌的
    (原標題:怎麼確定漢代王后的胖瘦與新疆阿斯塔那墓主就是漢人)朱泓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微信公眾號在去年底的「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上,知名體質人類學家和生物考古學家、吉林大學邊疆歷史考古中心主任朱泓教授就「內蒙古吐爾基山遼墓契丹貴族的三維容貌復原」做了發言,介紹了考古學家如何根據頭骨復原出其主人的生前樣貌
  • 用「植物的手稿」,來復原最古老的古希臘遺蹟
    這一「復原」主要表現為阿瑟·埃文斯在上個世紀對於米諾斯文明的考古發掘甚至重建,以及伊莉莎白·普萊斯的雙屏視頻裝置《復原》(A Restoration)。在出土文物的基礎上,埃文斯也一直想要把宮殿曾經的宏偉給重現出來——儘管他的這種被他稱作「重建」的修復工作遭到許多後人的詬病,因為他甚至用了很多現代的材料去填補,包括混凝土。
  • 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的特點、用途和分類
    目前最大、應用範圍最廣的是「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在網上的所有計算機用戶可共享網上資料、交流信息、互相學習,整個世界都可以互通信息。 計算機網絡功能的重要意義是改變了人類交流的方式和信息獲取的途徑。2.計算機的應用計算機問世之初,主要用於數值計算,而今的計算機幾乎和所有學科相結合,在經濟社會各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2018年自考《計算機輔助教育》練習試題及答案三
    2018年自考《計算機輔助教育》練習試題及答案三58、 計算機輔助教學思想的形成受到兩個概念的影響,它們是(   )A.多媒體和網絡 B.教學機器和程序教學C.程序教學和媒體技術 D.硬體和軟體59、 製作網頁所用的語言是(   )A.Foxpro B.Visual Basic
  • 量子計算機如何重塑人類未來
    那麼,量子計算機將會如何改變或重塑人類未來的生活呢?因此,從理論上說,可以根據量子的糾纏特性實現任意距離的旅行。不過,如果人需要通過量子糾纏態的形式實現瞬移,那麼這個人可能要處於既是「死」又是「活」的狀態。目前死亡依然是很多文化的禁忌,醫學上也不存在一個既是死的又是活著的人。但在量子的世界,每個人都有望成為「孫悟空」,不僅不懼生死,也能去任何地方旅行。當然,目前我們對生死的認知基本上延續了過去數千年的生老病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