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7000多歲古人「造相」復原最久遠的人類顱骨(組圖)

2021-01-15 搜狐網
    東北新聞網

  這是目前國內利用計算機三維技術復原的年代最久遠的人類顱骨人像復原模擬圖

人像復原模擬圖

  兩位至少已有「7000多歲」的古華南人容顏再現!近日,我省專家利用計算機三維技術成功完成兩例距今至少7000年的古華南人頭蓋骨人像復原。他們是如何復原的?這種技術能不能給我們復原一位史上有名有姓的大人物,比如唐宗宋祖,比如西施、王昭君……昨日,記者走進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為您揭秘。科學揭秘年齡:他們生活在7000多年前

  此次復原的兩例顱骨,男者年齡約35歲,女者35歲至40歲,出土於桂林市甑皮巖遺址。甑皮巖遺址被譽為「華南及東南亞史前考古最重要的標尺和資料庫之一」,1965年在桂林市獨山西南麓發現,1973年和2001年進行考古發掘,並發現了目前中國最原始的陶器和新石器洞穴遺址和最早的石器加工場。

  「國內利用計算機三維技術進行人像復原以來,這是目前為止所做的年代最久遠的顱骨。」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人類學實驗室體質人類學博士方啟介紹,兩例「顱骨」生前均生活在新石器早期,「距今大約7000年至1萬年之間。」

  意義:更直觀認識古華南人

  此次的人像復原結果,進一步驗證了考古專家對甑皮巖人外形的判斷。「從人像復原後的結果看,面短、低鼻梁、低眼眶……符合古華南類型的典型特徵。」方啟說,當前國內南方古人類材料稀少,此次人像復原的學術意義非常大。「可以說,甑皮巖人是現代華南人和東南亞人的古老祖先之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學術帶頭人朱泓教授指出。

  (中國吉林網-新文化報)[責任編輯:龍秋秀]1

  10:43:47 東北新聞網

  出題:請復原個古代名人

  目前,計算機三維人像復原已做過多例。那麼能否恢復一位古代有名有姓的大人物面貌?對此,專家們表示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夢想」,但又並非一點希望沒有,問題的關鍵是找到和確定這些古代大人物的顱骨。據悉,不久前北京方面出土一位明清時期官員的遺骨,此人名姓事跡史書有載。記者多方了解,專家們將極可能對其遺骨進行人像復原。技術揭秘精度:與真人誤差不超過10

  %計算機三維人像復原與真實容貌相差多遠?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人類學實驗室的林雪川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相比當今手繪、雕塑等人像復原技術中,利用計算機三維技術得出的結果,應該是最接近真實情況的。」而據甑皮巖博物館館長周海說,這種復原技術可以使復原出的頭像與實際真人的誤差不超過10%。

  過程:四個步驟挺耗時間

  想知道兩位古華南人的相貌是如何復原的,跟我來吧!

  步驟一:觀察——確定人種「一般人像復原要做兩個,一男一女,保存越完整的顱骨越符合要求。」方啟說,接下來進入計算機三維人像復原的第一步——人類學觀察。性別、年齡、鼻骨的高低、眼眶的長寬、乳突的大小……「從骨骼上可以分辨出人種成分。」方啟說,經過細緻觀察,初步確定兩例顱骨為古華南類型。

  步驟二:扶骨——矯正骨骼「確定人種後,要將這兩顆顱骨復原。」林雪川說要按「人類學精度」將骨骼上各「零部件」矯正到解剖學的正確位置,單位精確至毫米。

  步驟三:建模——數據輸入接下來,要在電腦中再造一個和真實顱骨相同的三維建模。專家們將兩顆顱骨放在立方定顱器上,測出各項復原相關數據,用數位相機對顱骨的各面進行拍照,將得到的圖像輸入計算機,應用相關圖像處理軟體將顱骨圖像在計算機中調整成實際大小,並將各個圖像設置在統一的坐標系中,以此製作出一個三維顱骨。然後,將網一樣的面部三維建模調入並套在顱骨上,專家們測算出兩顆顱骨包括髮際點、額中點、眉間點等15處軟組織厚度,精度達到0.1毫米。

  步驟四:成型——皮膚、五官貼附完成上述步驟後,要在電腦中將面部軟組織貼附在面部建模上,「皮膚顏色要考慮到人種、年齡,以及所生活的環境。比如古華南人,皮膚顏色比較暗,又常年從事體力勞動,因此皮膚顯得蒼老些。」之後還要進行細微的厚度調整。至此,一個成型的腦袋基本出爐。眼、鼻、嘴、耳怎麼安上去?「簡單說,根據骨面細節特徵,從資料庫中挑出最適合的器官,縫合在面部上,但還要研究這個器官怎麼才能與面部最貼合。」林雪川說,完成五官縫合後,最後幾個步驟是添加眼球和身體,進行整體圓滑處理,並對皮膚貼圖做出調整,最後根據這一人種的毛髮濃密度貼上頭髮、眉毛、鬍鬚,即大功告成。

  難題:單、雙眼皮沒法判定

  這些古人的胖瘦是咋判定呢?林雪川說:「胖人面部有脂肪堆積,骨面上會有蜂窩式的小孔,如果小孔很多,則此人生前較胖;瘦人面部肌肉比較發達,骨面上會有許多縱形的細小皺褶。因此,從骨面小孔和皺褶的數量上,可以判斷出一個人大致的胖瘦。」

  不過,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單、雙眼皮。「這在骨頭上無論如何也看不出來。」林雪川說,這要分析該人種在那個時期的雙眼皮出現概率,「如果雙眼皮出現概率高,一般在人像復原中就會用雙眼皮,反之亦然。」(中國吉林網-新文化報)[責任編輯:龍秋秀]

  2

相關焦點

  • 小夥根據即墨北阡出土頭骨 復原青島古人面孔(圖)
    「我想通過青島古人復原圖,介紹最新的人類學研究成果。」王冰說,「因為頭骨復原技術過於繁瑣複雜,相較考古發掘的古人頭骨數量,做過頭骨復原的古人頭骨標本微乎其微,普通讀者還是很難直觀地了解絕大多數中國古人的容貌特徵。公眾人類學研究會,就是致力於將專業但非常難懂的人類學研究成果『翻譯』成老百姓可以理解的語言,進而將有趣的知識,分享給更多普通讀者朋友。」
  • 相貌復原 告訴你曹操長什麼樣
    雕塑還原和計算機還原使用最廣泛   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復原相貌的技術主要有四大方面:繪畫、雕塑、計算機還原以及口述相貌。很多古人在歷史書上有相關的容貌記載,可以作為一定的參考。繪畫是利用二維圖形來表現三維的人臉,也常常有失偏頗。目前,最靠譜的做法還是雕塑法和計算機還原。   雕塑還原法所用到的常用雕塑手法包括泥塑、石膏像、蠟像等。
  • 奇怪物語:古人到底長啥樣?看看頭骨復原就知道
    隨著科學的進步,科學家們已經可以復原出古人的長相了。我們可以來看看:第一張圖,是Adelasius Ebalchus,他生活在1300年前的瑞士北部。,她的遺骸來自於1994-1995年萬人坑中的骨骸遺物,她很可能死於公元前430年的雅典傷寒,考古學家根據其顱骨的發育情況和牙齒的磨損情況復原了這個少女的長相,其金紅色頭髮來自於考古學家的推測,但其實古希臘人更多的是長著棕色或灰色頭髮。
  • 我國顱面復原五官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將幫助破案
    新京報製圖/林軍明  哪怕是僅存屍骨的命案,通過40分鐘的「顱面復原」後,可以「畫出」死者的大致相貌,然後對照疑似死者生前照片,20分鐘就可以判斷是否為同一人,公安機關據此掌握最直接的偵破線索。昨日,國家級顱面鑑定專家、顱骨成像發明人蘭玉文介紹。  2006年起,我國唯一從事人類顱面復原的專門機構——遼寧鐵嶺市公安局213研究所承擔了公安部、科技部課題,進行「命案屍體身源人類學判定關鍵技術」研究,課題組採集了中國人五官形態樣本,著手組建56個民族顱面復原五官資料庫。  這個資料庫的重要作用,就是調取庫裡的五官部件與顱骨自動配準。
  • 顱面復原如何實現?用計算機輔助目前最普遍
    此前,趙成文曾運用顱像還原技術,根據古屍的顱骨還原了很多古代人物生前容貌,知名作品包括長沙馬王堆女屍辛追夫人、《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清代香妃等,引起了海內外關注。    很多讀者感到好奇,僅僅根據一副顱骨,如何能夠復原古人的面貌?可信度又有多少?
  • 靠一小塊顱骨就能復原一個人的全貌——「警界神探」袁中標
    根據頭骨,袁中標很快判斷出死者為維吾爾族人,是名中年男性,並將他的鬍子等相貌復原。當死者顱骨復原像一展出,朱某當時臉都嚇白了,因為袁中標所塑的模像與死者十分相似。廣州警方立即將死者的顱骨復原塑像傳至新疆警方,後在新疆電視臺播出尋人啟事。10天後,新疆和田縣一名男子與廣州市公安局取得聯繫,稱其兒子6年前失蹤後,生死不明,他一眼認出電視臺所播的顱骨復原像就是其兒子。
  • 令人迷惑的群體行為:人類的顱骨變形現象
    導語:人類形猿人到人的演化中,生理和心理素質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從總體發展來看,現代人較之猿人腦容量更大、四肢協調而靈活,雙腳靈敏且纖細,這些生理特徵上的改變使得人們更好地適應了自然條件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中尤其以腦部的變化最為突出,一方面在幾千甚至上萬年的時間中古代人類的頭骨化石最容易保存,另一方面頭骨化石的變化能夠為我們更加直觀地反映古人類的演化和發展。
  • 用顱骨復原技術,還原吳承恩和曹操長相,他們原來長這樣
    蘇聯人類學家格拉西莫夫院士在多年的研究中發現,將逝者的顱骨與計算機技術結合,就可以還原一定程度的面貌,於1958年,一本名為《從顱骨復原面貌的原理》的著作問世,他的這項研究對如今考古復原人物容貌、警方復原死者容貌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用一個顱骨就可以推算出一個人到底長什麼樣,是不是聽起來很神奇?
  • 七旬大爺是位「玩腦」高手 曾復原98例無名頭骨
    成功復原98例昨天,記者來到王秉文的雕塑工作室——70平米不到的毛坯房,兩個師傅正在揮汗如雨地勞作。走進裡面的房間,歐巴馬、普京、打工仔,各式各樣的人物頭像放置在櫥窗裡,表情栩栩如生。而這些,都是72歲王秉文的作品。
  • 新京報:40分鐘給無名顱骨「畫張像」
    哪怕是僅存屍骨的命案,通過40分鐘的「顱面復原」後,可以「畫出」死者的大致相貌,然後對照疑似死者生前照片,20分鐘就可以判斷是否為同一人,公安機關據此掌握最直接的偵破線索。
  • 刑偵專家復原30萬年前南京直立人相貌
    新華社瀋陽7月13日電 13日,中國刑警學院刑事相貌學專家趙成文向新華社記者透露,他正在復原的30多萬年前「南京直立人相」工作已進入最後的「復活」頭骨化石階段。預計此次復原圖將在8月南京青奧會之際展出。  南京直立人化石距今約30多萬年,長16.15釐米,於1993年發現於南京湯山葫蘆洞,是近年來中國古人類學研究的一項重要發現。
  • 中國專家復原世界上最早的鳥和花-中華古果 孔子鳥 復原圖 化石...
    1998年在這裡發現的中華古果化石,已有1.45億年歷史,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被稱為「世界最早的花」。   在復原過程中,趙成文教授綜合運用了現代技術和考古知識。在對孔子鳥復原時,他根據化石情況首先復原出孔子鳥平面圖,並通過儀器測量出身體各部位比例關係,通過文獻、圖像等記載以及有關專家的結論和當地老人世代相傳的回憶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確定出化石中哪些是孔子鳥固有的身體結構,哪些是化石形成過程中造成的變形,最後利用他研發的軟體把復原基礎圖進一步細化、完成。
  • 西漢美女「復原」內幕:首用最新分子生物學技術
    曉磊  12月25日,備受關注的北京老山漢墓女主人顱骨三維頭像,終於在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DNA研究室復原成功。這是我國首次使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學手段對考古出土的漢代王室成員進行古代DNA的研究,揭開了這個2000多年前的西漢女屍的神秘面紗,不但否定了此前漢墓主人是「西域女子」的推測,而且將這位漢代諸侯王妃的端莊與雍容展現在世人面前……昨日,記者赴長春,採訪了負責「復原」工作的吉大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人類實驗室館員林雪川以及博士生張全超等。
  • 大荔顱骨:人類演化過程中形態鑲嵌的例證
    用放射性同位素對伴生的動物化石測出的年代頗有參差,如人類顱骨出土地層的牛牙化石測得鈾系年代為距今209000±23000年(陳鐵梅等,1984)。用電子自旋共振法為伴存的貝殼化石測年結果是早於25 萬年(尹功明等,2001)。考慮到埋藏人類化石的砂礫層位於古土壤S2 之下13 米,以紅外釋光(IRSL)測定該古土壤層,其年齡為24.7 萬年前,推測大荔顱骨的年代比此為早。
  • 新疆考古專家揭秘顱骨穿孔現象
    專家分析認為,古人在生者頭顱上穿孔的做法可能與巫醫治病有關,在死者顱骨上穿孔與人骨崇拜、驅邪、葬俗等有關。  顱骨穿孔是指古代人類在頭骨上由人工穿鑿的除七竅之外的第八個乃至更多的孔洞。早在本世紀初,國外人類學家就記錄了這種異乎尋常的現象,近年新疆考古屢次發現穿孔頭骨。
  • 世界10大最奇異的住所[組圖]
    未來十大豪華酒店 空中飛行酒店居首[組圖]未來十大最具特色摩天大樓[組圖]感受全球唯一一家七星級酒店風採[組圖]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有望12月動工[組圖]立陶宛大樓用錢「造」史前人類挖掘洞穴時在土耳其創造了類似蜂巢般複雜的建築。現在,遊客們可以住進這種洞穴中,享受史前人類無法想像的豪華設施。
  • 義大利通過3D復原 證實萬神殿所存放頭骨為拉斐爾
    歐聯網8月14日電,據歐聯通訊社報導,近日,義大利羅馬大學等高校的科學家利用3D建模技術,成功復原了文藝復興時期著名藝術家拉斐爾·桑西(Raffaello Santi)的真實相貌。復原期間,專家使用了1833年在萬神殿中挖掘出尚不確定為拉斐爾顱骨石膏模型,以及專門的電腦程式和3D復原技術。
  • 有個高人,把你燒掉的頭骨復原了
    經過法醫隨後的顱骨宏觀鑑定和血型化驗,死者年齡估計在20到30歲之間,血型A型……除此之外的信息採集為零,既不知其性別,也不知其年齡,更不知其死因。民警一棟一棟樓地敲開一家家的房門,走訪住戶,查詢有無失蹤人口,皆一無所獲。案件陷入了膠著。面對這個燒焦了一半的頭骨,太原市公安局一籌莫展。
  • 科技還原古人樣貌:曹操的臉讓人感到不適,漢朝女子堪稱絕世佳人
    1958年,一本名為《從顱骨復原面貌的原理》的著作橫空出世,它的作者是蘇聯人類學家格拉西莫夫院士,經過他多年的潛心研究發現,利用逝者的顱骨和電腦技術,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復原他的面相,格拉西莫夫院士的研究,為如今警方復原死者容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 考古學家找到了哥白尼的遺骨,經過人臉技術的復原,他竟是這模樣
    現代天文學中,已經形成了以太陽為恆星、八大行星圍繞其旋轉的太陽系之概念,而這一理論的確定,還要歸功於15世紀時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哥白尼去世之後,其遺骨下落成謎,直至現代,才有考古學家終於找到他的顱骨,並將其生前容貌復原。至於其面容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