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美女「復原」內幕:首用最新分子生物學技術

2021-01-11 搜狐網
  西漢美女「復原」內幕:首用最新分子生物學技術   2002年12月30日01:14  遼瀋晚報

  主任記者 關廣建 實習生 曉磊

  12月25日,備受關注的北京老山漢墓女主人顱骨三維頭像,終於在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DNA研究室復原成功。這是我國首次使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學手段對考古出土的漢代王室成員進行古代DNA的研究,揭開了這個2000多年前的西漢女屍的神秘面紗,不但否定了此前漢墓主人是「西域女子」的推測,而且將這位漢代諸侯王妃的端莊與雍容展現在世人面前……昨日,記者赴長春,採訪了負責「復原」工作的吉大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人類實驗室館員林雪川以及博士生張全超等。

  「復原」設想由來已久

  當2000年中央電視臺直播老山漢墓發掘過程後,一些好奇的人給北京文物研究所打來諮詢電話,問能不能把墓主復原成像展示?因為3D技術能製作動畫片、宇宙幻想片等,可不可以把這項技術應用在古代墓主復原上,一飽現代人的眼福?當時所裡還不具備這個能力,著名人類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潘其風先生也束手無策。

  密切關注此事的吉大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人類實驗室館員林雪川,也曾為之摩拳擦掌。他向朱泓主任表達了心願,朱主任聽了,萬分高興,語氣肯定地說:「雪川,下一步就給你配人,上電腦!」林雪川動情地說:「那,太好了!」這樣,朱主任把家住瀋陽的博士生張全超調到了林雪川的身邊,協助他工作。畢竟林雪川40來歲,拉家帶口,把業務能力強、勁頭十足的小張給他配上,正是「強強聯合」。

  老山漢墓走進現代人的生活是1999年下半年的事。北京幾位晨練的老人,經常到老山駕校訓練場南側,抻抻胳膊彎彎腰。可有一天他們卻在這兒發現了一個可疑的土包,他們及時向當地警方報了警。經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勘察,裡邊有古墓。2000年2月24日,考古專家初步斷定古墓裡埋葬著西漢時期的一位王侯級人物。挖掘出的墓槨輪廓形狀呈現「黃腸題湊」結構。事實上,西漢皇帝和諸侯王把「黃腸題湊」作為權貴們的墓葬規格。

  2002年10月23日21時多,正在家裡的林雪川接到了張全超的電話,說了幾句之後,林雪川高興地蹦得老高,妻子問他:「雪川,啥事這麼高興?」「老山漢墓已經專運到我們單位了。」

  把西漢美女顱骨拆開,重新「組裝」

  當晚,林雪川把電話打到朱泓主任家裡,可負責接收顱骨的朱主任正在班上忙個不停。像這樣重量級的文物,往常要武裝押運,但這次是低調處理,以免不必要的「關注」。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的北京文物研究所的副所長、研究員趙福生也告訴他們,要吸取發掘時的教訓:當時,全國各地記者雲集首都,央視全方位現場直播,「出手不凡」的網際網路更是全程關注,一時間老山漢墓的宣傳提高了八度。而這次一定要在製作成功之後再向媒體宣布,以免影響正常工作進度。

  這也是吸取挖掘時的教訓,當時挖來掘去兩個多月,老山漢墓原來是空的。盜墓賊只知啥值錢盜啥,直至盜個淨光,可對空墓裡前室西側的一具屍骨棄之一邊。面對沉睡千年的屍骨,疑團一個接著一個纏繞著考古專家:這具屍骨是誰的?是盜墓賊?是陪葬者?是王后?是王妃?還是……還是請「黃腸題湊」來幫忙,權威的潘其風雖然在3D技術上比不上年輕的考古工作者,但憑著他深厚的考古理論和實踐,圍著屍骨轉了幾圈,反覆端詳著顱骨,琢磨了半天,又拿起圈尺量了量,確定了墓主的身份。「她是女的,身高1.60米,死亡時約32歲,與現代蒙古人比較接近。不是漢代王后,就是王妃。」

  結論一出,為「復原」指明了方向。然而,顱骨畢竟是2000年前殘留下來的,不可能不變形,顱頂、前額部不僅鼓了起來,而且左右眼睛還不對稱,再說右側顴骨是碎片粘接的,造成面部扭曲。怎麼採用3D技術把她「復原」下來,且與原貌分毫不差,著實「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對此,專家們大膽決定,把顱骨拆開,重新「組裝」。然而,復原材料用啥呢?經過集思廣益,朱教授拍了板:粘接用熱溶膠;修補拿蠟性材料做;加固選樹脂類的……

  爾後,他們就把顱骨拆開了,碎片一個一個編成號,再到圖上記下號,上百次、成千次重複地進行著。一般人看來,整天沒早沒晚地擺弄「大骷髏」多麼嚇人,可能吃飯飯不香,睡覺也做噩夢。可一心想復原西漢美女的林雪川,這些連想都沒空去想!

  他精闢地對記者說:「一個現代考古工作者要想不虛度此生,對時代發展做貢獻,不能不耐住寂寞,始終對事業保持追求的激情……沒這個激情,幹不出事業,何談貢獻?!」靠著這份執著的熱情,林雪川趟過了困難的大河。一個月過後,顱骨修復完畢,完全達到了預期效果,再造原型。它的成功,猶如一針興奮劑,給參與此事的人極大鼓舞。

  西漢美女終於」復活」

  當輪到3D技術上陣時,西漢美女的「廬山真面目」被輕鬆拿下。其實,用電腦製作動畫片的人運用起3D技術得心應手,但要用到考古復原還是第一次。他們把顱骨「搬進」電腦裡,再到電腦上進行圖像加工。

  過去,考古工作者要用泥去雕塑原型。這樣,免不了手深一下淺一下,精確度差,而採用3D技術會把這些問題解決得一乾二淨。不過,當真的動起3D技術的「真刀真槍」時,如果你不把它和格拉西莫夫的「頭骨復原」理論鑽研透,不可能擔當此重任。

  可是,對復原西漢美女的「卡脖子」一項,儘管張全超年紀小,但他作為朱泓帶的博士生,非常自信能把它做好。因為朱泓領導下的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猶如射擊手一樣眼睛瞄向國內外學科發展的若干前沿和熱點課題,而靶心就是古代中國邊疆的人類文化與環境。自然,小張緊緊圍繞潘其風的定論,進行不知疲倦的數據運算,結果一個完整而嚴密的人種鑑定結論拿了出來——

  「綜合該例顱骨之形態特徵,如較低的鼻棘,鼻梁欠突起,無鼻根凹,上面部扁平及鏟門齒等特徵均顯示其具有明顯的蒙古人種的形態特徵。經過進一步的比較分析我們認為,老山漢墓出土的這例顱骨在種系萬分上應與現代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較為接近,而與其他類型相距甚遠。」

  潘其風、朱泓教授他們一看行,馬上拍板定了案。同時也打開了林雪川的思路,「她皮膚不是白的,也不是黑,應該是黃,而她的眼睛也該是黑的,頭髮更該是黑的。」由此,他展開了提速,把面貌復原到細節。

  「黃皮膚,中國人。是要穿衣服的。」林雪川想,「既然潘其風教授說她是西漢王后(或王妃),可不可以按那時的風俗給『加發』『穿衣』?」「怎麼不可以?」潘其風、朱泓齊聲說。「那西漢的美女的髮式是啥樣的?穿啥衣服合適?這些都不能脫離當時的實際?」課題組的成員們紛紛查起資料來,再根據發掘時的一些線索,讓西漢美女盤了一個盤繞型髮式,服飾上了漢朝標準的大領紅黑漆色衣。
Untitled Document

相關焦點

  • 用顱骨復原技術,還原吳承恩和曹操長相,他們原來長這樣
    蘇聯人類學家格拉西莫夫院士在多年的研究中發現,將逝者的顱骨與計算機技術結合,就可以還原一定程度的面貌,於1958年,一本名為《從顱骨復原面貌的原理》的著作問世,他的這項研究對如今考古復原人物容貌、警方復原死者容貌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用一個顱骨就可以推算出一個人到底長什麼樣,是不是聽起來很神奇?
  • 加州理工大學美女教授引領生物體分子技術,為人類造福
    自從計算機初始發明至今,科學家們就在用複雜的發光二極體和微電路進行對於微小精確、邏輯緊密、儲存量大的超級產品的研究,刷新人們對於智能的認識,但是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局限在機械部件,少有人將目光瞄準在生物體分子之上。
  • 全球與中國分子生物學用酶市場調查研究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
    《全球與中國分子生物學用酶市場調查研究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2026年)》是專門針對分子生物學用酶產業的調研報告,採用客觀公正的方式對分子生物學用酶產業的發展走勢進行深入分析闡述,為客戶進行競爭分析、發展規劃、投資決策提供支持和依據,本項目在運作過程中得到了眾多分子生物學用酶產業鏈各環節技術人員及營銷人員的支持和幫助
  • 分子生物學技術你了解多少?
    從單個的生物體到器官到組織到細胞,再從細胞結構到核酸和蛋白的分子水平,人們意識到可以通過檢測分子水平的線性結構(如核酸序列),來橫向比較不同物種,同物種不同個體,同個體不同細胞或不同生理(病理)狀態的差異。這就為生物學和醫學的各個領域,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技術平臺。
  • 刑偵專家復原30萬年前南京直立人相貌
    新華社瀋陽7月13日電 13日,中國刑警學院刑事相貌學專家趙成文向新華社記者透露,他正在復原的30多萬年前「南京直立人相」工作已進入最後的「復活」頭骨化石階段。預計此次復原圖將在8月南京青奧會之際展出。  南京直立人化石距今約30多萬年,長16.15釐米,於1993年發現於南京湯山葫蘆洞,是近年來中國古人類學研究的一項重要發現。
  • 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檢測新技術問世
    日前,中國地質科學院水環所經過積極探索,反覆試驗,建立了適合土樣和地下水樣的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檢測高新技術。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通過對不同樣品微生物DNA的提取,將提取的DNA進行擴增並 識別,來確定樣品中微生物的多樣性和種屬,具有先進性和準確性,免去了煩瑣、需時長的培養過程,可檢出傳統方法不可培養的微生物,並能原位反映微生物群落結構的真實情況。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建立,突破了長期以來一直採用的傳統微生物培養技術方法。
  • 考古學家是如何用技術把頭骨復原成三維容貌的
    但是等到北京市文研所他們後期做顱骨的復原像,跟我今天講的這個容貌復原這個題目是一樣的。他們先找的是公安部的物證中心去做,因為公安部的物證中心在頭骨復原容貌這方面是非常權威的一個機構。公安部物證中心做的復原像得出的結論,說這不是一個黃種人,是一個胡女,西域的胡女。這件事被北京的很多媒體報導,所以就引起了一個衝突。
  • 社會南京復原60萬歲「遠古美女」 眼睛大大有點萌
    2014年5月,博物館將1號女性頭骨送往北京,經過我國古人類學專家張建軍、趙成文等的「妙手回春」,這位約60萬歲的「遠古美女」終於露出真容:她額頭低平、眉弓粗壯、眼窩深凹而寬,而同時骨骼纖細、小巧,給人的感覺苗條,與同時期
  • 全市獸醫實驗室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培訓班在新區舉辦
    為努力促進「十四五」期間我市動物疫病防控工作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我市獸醫實驗室動物疫病檢測人員分子生物學檢測水平,確保我市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病原檢測工作的順利開展,充分發揮市、區縣獸醫實驗室對我市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技術支撐作用,11月5 日,市動物疫控中心舉辦了全市獸醫實驗室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培訓班,我市各區縣動物疫控中心負責人和獸醫實驗室檢測人員參加了培訓
  • 常用的分子生物學基本技術2
    常用的分子生物學基本技術2 來源:來源網絡 2006-12-05 23:35 IS PCR的技術特點 (1)既具有PCR的特異性與高靈敏性
  • 還原古代四大美女真實樣貌,看古代美女長什麼樣
    在中國的大地上,從來不缺的就是美女。今天就來看看最新的科學技術還原古代美女的真實面貌,當然,今天說的並不是這四大美女,而是另外的四美女。後由中國**學院教授趙成文復原,基本上體現了小河公主生前的面貌。
  •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籌建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為全面提升生物監測能力,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於2019年依託新大樓在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率先開展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籌建工作。 該實驗室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基礎建設及實驗室儀器設備投資達493萬元,近期已通過公開招標方式採購了一系列分子生物學監測設備,包括高通量測序儀(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Instrument)、核酸全自動提取儀(Automated Nucleic Acid Extractor)、螢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梯度PCR
  • 全球與中國分子生物學酶行業研究及前景分析報告(2020-2026年)
    1.3.1 不同應用分子生物學酶增長趨勢2020 VS 2026    1.3.2 學術研究機構    1.3.3 醫院和診斷中心    1.3.4 製藥和生物技術公司    1.3.5 其他    6.2.1 行業技術現狀調研    6.2.2 行業國內外技術差距    6.2.3 行業技術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6.3 分子生物學酶行業經濟環境分析    6.3.1 全球宏觀經濟運行分析
  • 分子生物學在食品微生物檢測
    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以分子生物學為典型代表的生命科學也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其應用領域也逐漸拓展,現代儀器設備、電子信息技術等技術水平的提升,也是分子生物學的工作效率、工作水平得到明顯的提升。食品微生物檢測是應用分子生物學進行食品安全檢測的重要方式,為保證食品安全檢疫工作的便捷性和準確性提供重要保證。 1 分子生物學及其應用價值   分子生物學是基於分子性質、分子觀測等技術方式來研究各種生命現象的基礎學生,對不同細胞成分物理以及化學性質都會存在差異,進而引發不同的生命現象。
  • 陳竺談用分子生物學闡釋中藥複方的「君臣佐使」
    文章呼籲用一種全新的科學方法來研究中藥。,用生物化學的方法,從分子水平闡明了一個完全依據中醫理論研發出來的中藥複方黃黛片治療白血病的多成分多靶點作用機理,並將中藥方劑「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用現代醫學的方法闡釋得淋漓盡致。
  • 《分子生物學》名詞解釋
    《分子生物學》名詞解釋 1、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本質、生命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 2、醫學分子生物學∶是分子生物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又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
  • 前臺美女說出內幕
    前臺美女說出內幕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不僅追求物質上的享受還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而旅遊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休閒方式,人生需要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大家都會選擇在節假日外出旅遊,旅遊不僅可以緩解壓力放鬆心情,還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以及開闊我們的眼界,在旅途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從而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 美DNA編輯技術獲新突破,開闢分子生物學新天地
    美國科學家今日發現一種新型DNA編輯技術,這一DNA研究領域的新突破將為分子生物學開創了一片新的天地。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Phys.org)周一報導,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創新突破的主角是一款名為TALEs的DNA-結合蛋白。
  • 老司機帶你玩轉分子生物學 (初級)
    大家是不是,對於分子生物學實驗和實驗的所涉及的原理還沒有一個真真切切的認識。當老師講這門課的時候,你想的就是考試拿學分了,最後導致實驗不停地出問題卻不知道哪一步錯了。當然對於分子生物學的不理解也導致一些人國自然寫不出來,或者抄別人的標書都會抄錯。當然對於分子生物學的不理解,也導致一些人每天念念叨叨精準醫療卻看不懂一張基因檢測報告。
  • 桂林舉辦新型冠狀病毒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檢測技術培訓班
    李潔 攝  中新網廣西新聞5月30日電(萬穎 劉其愛 李潔)近日,為提高全市二級以上醫院實驗室新冠核酸檢測能力,切實做好桂林市各醫院的疫情防控工作,積極響應桂林市衛生健康委的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成功舉辦了第一期新型冠狀病毒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檢測技術培訓班,對來自桂林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龍勝縣人民醫院、資源縣人民醫院、靈川縣人民醫院、永福縣人民醫院等多名學員進行實戰教學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