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僅存屍骨的命案,通過40分鐘的「顱面復原」後,可以「畫出」死者的大致相貌,然後對照疑似死者生前照片,20分鐘就可以判斷是否為同一人,公安機關據此掌握最直接的偵破線索。
昨日,記者從科技部「科技惠民」發布會上獲悉,這項「命案屍體身源人類學判定關鍵技術」又取得重大突破:目前中國已建成56個民族顱面復原五官資料庫,目前,已儲存7.6萬人的五官數據,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而這個資料庫正是「顱面復原」技術的最重要一環。
現狀
無名屍骨案大量有待偵破
警方提供的數據顯示,隨著流動人口的成倍增加,異地被害的刑事案件也成倍增長,其中約70%是無名屍骨案,這導致大量的命案難以偵破。
「山裡、河裡發現的碎屍和白骨,要破案的話,第一步就要知道死者是誰。如果沒有任何生前資料和現場線索,就很難破案。如果長期破不了,這就會成為懸案。」昨日,國家級顱面鑑定專家、顱骨成像發明人蘭玉文介紹。
2006年起,我國唯一從事人類顱面復原的專門機構——遼寧鐵嶺市公安局213研究所承擔了公安部、科技部課題,進行「命案屍體身源人類學判定關鍵技術」研究,課題組採集了中國人五官形態樣本,著手組建56個民族顱面復原五官資料庫。
這個資料庫的重要作用,就是調取庫裡的五官部件與顱骨自動配準。此外,再加上專門開發的修飾軟體,40分鐘左右就可以使一具頭骨復原面貌,從而為確定死者、警方破案提供最關鍵線索。
蘭玉文正是這一課題的負責人,他解釋說,顱面復原的基礎就是對頭顱進行研究,判斷出性別、年齡,然後從五官資料庫調取資料,重新組建一個類似死者生前的相貌。
基礎
56個民族五官數據均採集
為了最廣泛收集不同特徵的五官部件,課題組基本走遍了全中國,最終對15個省、市、自治區的56個民族的受試者採取了面部特徵標誌點。
「有的省,比如雲南分布了26個少數民族,採取少數民族特徵的五官,都必須到民族發源地拍照、試驗。」蘭玉文說,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根據統計學的原理,按照民族、性別、年齡進行分類統計,幾百萬人口以上的民族,每個民族採集4000人,男女各採2000人;100萬-10萬人口的民族,男女各採1000人;10萬人以下的民族,男女須各採400人。
此外,從受試者中再選一批人,除了從十個不同角度拍照片之外,還須對其頭部拍X光照片。通過X光照片與本人照片進行比較,分析軟組織和顱骨之間的關係,是否和真人一致。
民族融合因素也要考慮進去,比如5代之內滿漢通婚普遍,沒有什麼特別的差別,那麼資料庫就需要越細緻越好,指標越多越好,提高精度。
正是由於有了採樣廣泛的五官資料庫,提高了顱面復原像與對應顱骨的相似度,大約20分鐘便可完成三維顱面鑑定,迅速判定顱骨與照片是否同一人。「目前,鑑定相似率能達到75%。其實,只要40%就足以發揮作用了,只要稍微有一個地方像,知道誰家有人失蹤後,再進一步鑑定,最後就能確認。」蘭玉文說。
應用
五官「組裝」需行家辨認
40分鐘,到底如何進行顱面復原呢?蘭玉文介紹說,首先要將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顱骨,放在專用設備內進行雷射掃描,在電腦中形成三維圖像。
下一步,按照法醫學指標,測量顱骨的寬、高,眼眶內外間距,梨狀孔寬和高,然後將這些數據和形態輸入到計算機內,計算機以毫米為單位將面部分成不同區域,自動給顱骨配上皮膚。
「接著啟動五官資料庫,相對應的眼睛、眉毛、鼻子、嘴、耳朵,會一一調取出來。比如根據顱骨測量得出的嘴巴大概形狀,資料庫會列出十幾個供選擇,此時就需要專業人員進行分析,仔細觀察顱骨,選擇一個最適合的安上去。」蘭玉文介紹,嘴巴種類就有很多,包括鼓嘴、扁嘴、平嘴等多種。
這一步就相當於往顱骨上添肉、化妝,一張人臉圖片就出現了。最後,還可以根據發現屍骨現場的情形,配上頭髮,穿上衣服等。
雖然是運用的計算機技術,但並不是所有會計算機的人都可以操作。「畢竟這是一項高級檢驗技術,計算機在配對五官的時候,現場還是需要專家觀察細節,選擇最適合的五官部件進行各種搭配和組裝。」
據介紹,該技術成果自投入使用以來,在受理的顱骨相貌復原200例案例中,有120例得出了面貌復原像,並被檢驗可靠。目前,有關部門在北京、武漢、重慶三地建立了顱面復原實用推廣基地,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科研辦案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