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人類學——替古人的遺骨「發聲」

2021-01-12 上下探方五千年

 沙海中,駝鈴陣陣,人類學家千裡迢迢追尋小河墓地的神秘;戰火中,戰火紛飛,人類學家全神貫注研究北京人頭蓋骨的秘密;烈日下,揮汗如雨,人類學家小心翼翼還原喇家遺址的地震瞬間。中國的體質人類學家用自己的學識替古人的遺骨「發聲」。

體質人類學「是從人和人種的形態學和生理學過渡到歷史的橋梁」,是研究人類體質特徵與類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變化及其規律的科學。

體質人類學主要的研究範圍基本上包括以下三個領域:一是現代人的體質特徵和類型;二是人類的起源問題;三是人類的種族變異問題(人種學)。

其研究方法包括測量技術、形態觀察、統計學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學方法。

中國的體質人類學萌芽頗早,然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體質人類學的出現則需要追溯至中國近代19、20世紀之交國外體質人類學的傳入,之後,體質人類學在中國經歷了本土融合期、曲折前進期和快速發展期。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周禮》和《黃帝內經》是現代體質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參考材料。之後經過多個時代學者的不斷發展,為之後現代體質人類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提供了豐厚的研究材料。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古代體質人類學終究沒有成為一門專門的獨立學科,只是零散的出現在中國某些中醫或法醫學著作中。

 《黃帝內經》

20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中國的體質人類學在戰火中曲折發展。這段時期,全世界著名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陸續來到中國,在掠奪中國寶貴文化資源的同時,也給新中國帶來了現代體質人類學。然而,他們強盜式的發掘,對於中國考古學界和人類學界都是毀滅性的打擊,於是體質人類學的本土化發展提上日程,主要措施即為在各高校創辦相關專業以培育人類學家,如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上海暨南大學和清華大學等,中國高校儼然成為中國體質人類學發展的主要陣地,培養中國體質人類學工作人員的搖籃,培育的專家包括蔡元培、李濟、裴文中、吳定良和梁思永等。

蔡元培  

李濟

 進入20世紀70年代,由於中國國內原因,中國體質人類學家對於現代中國人的研究非常少,其成果主要集中理論研究、人類化石的大量發現以及與文化人類學、法醫學、人體解剖學、人種學、生物學、民族學、地質學、生態學、人體形態學、考古學和古病理學等學科結合於等三個領域。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是體質人類學飛速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的體質人類學發展特徵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縱深發展,另一是走向公眾。之前的體質人類學對於中國大眾來說如同高嶺之花,被束之高閣,這個時期的人類學家們認為體質人類學不是超然的,而應該紮根於社會,從而使得體質人類學的影響範圍擴及到公眾,這時候的體質人類學在中國不再「小心翼翼」,而是「冒險」走入群眾,體質人類學運用了多種方法推進人類學的科普。

中國的體質人類學發展雖然較之前已算是日新月異,但作為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人類學,作為在中國人民心中煢煢孑立的人類學,作為只在本科及以上學歷才出現的人類學,卻還存在許多亟需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也應該努力促使有中國特色人類學的健康發展,進一步推進中國體質人類學學科發展與社會發展和諧統一方面有重大發展,因為能否解決這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所關乎的不僅僅是中國人類學能否健康發展,更是文化理念與社會發展能否和諧統一的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1、王建華:《體質人類學與古代社會研究的新進展》,《文物》,2011年1期。

2、潘其風:《20世紀我國古人類學研究的歷史回顧》,《四川文物》,2009年4期。

3、朱泓:《體質人類學研究新進展》,《西部考古》,2007年。

4、朱泓:《體質人類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5、張實:《體質人類學》,雲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系體質人類學在讀碩士,感謝Lucy的妹妹!

相關焦點

  • 新疆首次大規模進行古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3月30日,吐魯番學研究院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開展科研合作項目,該合作項目是新疆首次大規模進行古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
    廣義人類學認為,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科學,其研究領域包括人類的體質、心理、文化、社會、語言、民族、民俗等方面,內容龐雜,分為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兩大部分。持這種觀點的以英、美兩國和其他英語國家的學者為代表。
  • 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在去年的南京博物院中學生考古夏令營課程中,增添了有關體質人類學的學習環節。本期南博中學生考古夏令營將繼續為同學們提供體質人類學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那麼,體質人類學是什麼?和考古學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在此,小編將進行簡單的介紹。       體質人類學是將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種,研究其體質形態、身體結構及其生物學的變異和進化,以闡述人類的起源、人種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 每月一講——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從廣義上來講,屬於人類學中的一個分支,在英、美國家,傳統上習慣把人類學分為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兩大部分
  • 20川大文博考研 | 走進人類學:揭開「體質人類學」的神秘面紗!
    廣義人類學的觀點一般以英、美兩國和其他英語國家的學者為代表,他們認為人類學就是研究人類的科學,其研究領域應包括人類的體質、心理、文化、社會、語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內容十分龐雜。在他們那裡,傳統上習慣於將人類學劃分為兩大部分,即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
  • 張雅軍: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骨骼上書寫的「人類簡史」
    那麼,體質人類學和人類骨骼考古學的定義及研究內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呢?  理清概念與研究範疇  體質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一部分。人類學的定義和研究範疇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含義,一般分為廣義人類學和狹義人類學兩種。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網
    廣義人類學認為,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科學,其研究領域包括人類的體質、心理、文化、社會、語言、民族、民俗等方面,內容龐雜,分為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兩大部分。
  • 論史前史與體質人類學的關聯
    在博物館和學者中不斷增多的資料,逐漸促進了正在形成中的不同學科:對於史前史來說的工具與骨骼化石,對於體質人類學來說的顱骨模型和晚近的人類遺骸,對於社會人類學來說的近代工具、問卷調查的回答和當地文本的彙編。挑選工作並不是一個預先設計好的計劃,而是伴隨著發現 和摸索而進行的。攝影術也引起了不安:它所記錄的是一個種族類型還是生活方式?
  • 「蒙古族源問題的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吉大...
    7月1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12@ZH014)「蒙古族源問題的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研究」子課題學術研討會在吉林大學匡亞明樓第二會議室召開。「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項目自2012年9月正式實施以來,匯集眾多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搭建長效合作機制,開展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新科技手段等多學科綜合研究,同時連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田野考古、實驗室考古以及數十場專題研討會與成果發布會,並陸續出版了系列高水平學術專著,其學術影響受到國內外學界的高度關注。
  • 體質人類學: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了解生命起源與進化過程
    體質人類學試圖通過了解當今和過去人類的體質結構,揭示人體結構及特徵在人類行為中發揮了怎樣的功能,以及這些功能和行為是如何與人類生存環境相整合的等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現代體質人類學更多地轉向由生物學引導的主題,如基因、進化生物學、營養/生物適應性、生長發育等,這一轉變反映了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與應用成果,也引領人們對人類體質及行為與環境等要素之間的關係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現實的應用。 問: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 為7000多歲古人「造相」復原最久遠的人類顱骨(組圖)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人類學實驗室體質人類學博士方啟介紹,兩例「顱骨」生前均生活在新石器早期,「距今大約7000年至1萬年之間。」  意義:更直觀認識古華南人  此次的人像復原結果,進一步驗證了考古專家對甑皮巖人外形的判斷。「從人像復原後的結果看,面短、低鼻梁、低眼眶……符合古華南類型的典型特徵。」
  • 裴多菲疑似遺骨來華獲鑑定:有較近生物學關係(圖)
    近期,司法部司鑑所在接受裴多菲委員會的委託後,對遺骨和兩份與裴多菲存在母系遺傳關係、相隔六代的女性後代血樣做了鑑定……  陳年遺骨鑑別向來是世界性難題,李成濤等人如何完成對這具距今百餘年的遺骨的鑑定?裴多菲委員會為何選擇中國鑑定機構?鑑定結果指向如何?  A  死亡成謎  2014年9月,位於中國上海的司法部司鑑所迎來了一份特殊的申請。
  • 天津師大鄭連斌教授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
    上海人類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李輝教授主持年會,上海市社會聯合會召集人李瑋琦致辭。開幕式上,上海人類學學會會長張海國宣布,天津師範大學鄭連斌教授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金力和張海國共同為鄭連斌教授頒發人類學終身成就獎證書,復旦大學王久存教授向鄭連斌教授頒發「金琮獎」獎盃,並舉行獲獎人紀念浮雕揭幕儀式。
  • 鄭連斌:繪製中國人的體質地圖
    在剛剛度過了72歲生日後,他在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榮獲了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又稱「金琮獎」)。作為這一殊榮的獲得者,鄭連斌的紀念浮雕將被永久鐫刻在復旦大學江灣校區「人類學終身成就獎」紀念牆上。不過,更令鄭連斌欣喜的是,在度過了因疫情而蟄伏的大半年後,他終於帶領團隊又一次出發,到湖南麻陽採集了湘西苗族的體質數據。
  • 小夥根據即墨北阡出土頭骨 復原青島古人面孔(圖)
    博主叫王冰,生於1981年,內蒙古人,目前在上海復旦大學人類學家李輝教授牽頭創辦的公眾人類學研究會任科普專員。  「我想通過青島古人復原圖,介紹最新的人類學研究成果。」王冰說,「因為頭骨復原技術過於繁瑣複雜,相較考古發掘的古人頭骨數量,做過頭骨復原的古人頭骨標本微乎其微,普通讀者還是很難直觀地了解絕大多數中國古人的容貌特徵。
  • 處於風暴中的學者們:論歐洲社會人類學學者和美國文化人類學學者
    引言歐洲的社會人類學與美國的文化人類學,雖然有著諸多聯繫與學科上的相似性,但在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它們卻處於不同的政治語境:歐洲的社會人類學與殖民地管理有著直接的聯繫,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並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加深了這種差異,不過這一次卻 是發生在歐洲人類學的內部。
  • 美研人類學(Anthropology)專業簡介:其實你根本不懂人類
    當代人類學具有自然科學、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源頭。它的研究主題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是追溯人類今日特質的源頭與演變。民族志同時指稱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據人類學研究而書寫的文本。從事人類學研究的專家則稱為人類學家(anthropologist)。
  • 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成立
    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成立        清華新聞網11月15日電 11月9日,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生態學術研討會在熊知行樓舉行。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史志欽與中心發起人之一、中國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景軍共同為研究中心揭牌。  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現掛靠於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旨在成為一個集學術研究與教學為一體的大學基礎單元。該研究中心將致力於醫學人類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歷史人類學、經濟人類學、認知人類學、海外人類學和跨文化研究七個領域優先發展。
  • 40年初心未改 測繪中國人體質表型「地圖」
    在近日舉行的2020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連斌教授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名譽會長金力,會長張海國向鄭連斌頒發證書、獎盃,以表彰這位年逾七旬仍然奮戰在我國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前沿的科研工作者,在體質人類學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鄭老師德高望重,獲得這個獎項可謂實至名歸。」
  • 2011年福建師範大學人類學通論考研大綱
    Ⅲ考查範圍  一、人類學概述  (一)人類學的研究對象  (二)人類學的學科體系  (三)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四)關於"文化"  二、文化理論軌跡  (一)理性-進化論時期  (二)實證-結構論時期  (三)理解-相對論時期  (四)論爭與共識  三、體質人類學  (一)關於"體質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