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中,駝鈴陣陣,人類學家千裡迢迢追尋小河墓地的神秘;戰火中,戰火紛飛,人類學家全神貫注研究北京人頭蓋骨的秘密;烈日下,揮汗如雨,人類學家小心翼翼還原喇家遺址的地震瞬間。中國的體質人類學家用自己的學識替古人的遺骨「發聲」。
體質人類學「是從人和人種的形態學和生理學過渡到歷史的橋梁」,是研究人類體質特徵與類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變化及其規律的科學。
體質人類學主要的研究範圍基本上包括以下三個領域:一是現代人的體質特徵和類型;二是人類的起源問題;三是人類的種族變異問題(人種學)。
其研究方法包括測量技術、形態觀察、統計學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學方法。
中國的體質人類學萌芽頗早,然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體質人類學的出現則需要追溯至中國近代19、20世紀之交國外體質人類學的傳入,之後,體質人類學在中國經歷了本土融合期、曲折前進期和快速發展期。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周禮》和《黃帝內經》是現代體質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參考材料。之後經過多個時代學者的不斷發展,為之後現代體質人類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提供了豐厚的研究材料。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古代體質人類學終究沒有成為一門專門的獨立學科,只是零散的出現在中國某些中醫或法醫學著作中。
《黃帝內經》
20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中國的體質人類學在戰火中曲折發展。這段時期,全世界著名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陸續來到中國,在掠奪中國寶貴文化資源的同時,也給新中國帶來了現代體質人類學。然而,他們強盜式的發掘,對於中國考古學界和人類學界都是毀滅性的打擊,於是體質人類學的本土化發展提上日程,主要措施即為在各高校創辦相關專業以培育人類學家,如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上海暨南大學和清華大學等,中國高校儼然成為中國體質人類學發展的主要陣地,培養中國體質人類學工作人員的搖籃,培育的專家包括蔡元培、李濟、裴文中、吳定良和梁思永等。
蔡元培
李濟
進入20世紀70年代,由於中國國內原因,中國體質人類學家對於現代中國人的研究非常少,其成果主要集中理論研究、人類化石的大量發現以及與文化人類學、法醫學、人體解剖學、人種學、生物學、民族學、地質學、生態學、人體形態學、考古學和古病理學等學科結合於等三個領域。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是體質人類學飛速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的體質人類學發展特徵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縱深發展,另一是走向公眾。之前的體質人類學對於中國大眾來說如同高嶺之花,被束之高閣,這個時期的人類學家們認為體質人類學不是超然的,而應該紮根於社會,從而使得體質人類學的影響範圍擴及到公眾,這時候的體質人類學在中國不再「小心翼翼」,而是「冒險」走入群眾,體質人類學運用了多種方法推進人類學的科普。
中國的體質人類學發展雖然較之前已算是日新月異,但作為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人類學,作為在中國人民心中煢煢孑立的人類學,作為只在本科及以上學歷才出現的人類學,卻還存在許多亟需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也應該努力促使有中國特色人類學的健康發展,進一步推進中國體質人類學學科發展與社會發展和諧統一方面有重大發展,因為能否解決這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所關乎的不僅僅是中國人類學能否健康發展,更是文化理念與社會發展能否和諧統一的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1、王建華:《體質人類學與古代社會研究的新進展》,《文物》,2011年1期。
2、潘其風:《20世紀我國古人類學研究的歷史回顧》,《四川文物》,2009年4期。
3、朱泓:《體質人類學研究新進展》,《西部考古》,2007年。
4、朱泓:《體質人類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5、張實:《體質人類學》,雲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系體質人類學在讀碩士,感謝Lucy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