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考古學研究中的「骨」和「人」(圖)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遼寧朝陽十六國時期慕容鮮卑三燕古都龍城出土的文物。 資料圖片

2000年發掘的北京老山漢墓墓主人面貌復原圖。 資料圖片

  自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近代體質人類學進入中國後,中國的體質人類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經過多年的成長和發展,已建立起一整套系統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及手段,並日益在各相關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以考古學為例,體質人類學可以從「骨」和「人」關係的四個層面為考古學研究提供幫助。

  「透骨見人」

  所謂「透骨見人」,就是指看到人體骨骼就能夠了解到其性別、年齡、形象樣貌、體質特徵、種族屬性甚至食譜、職業等等一系列其生前的信息,這些信息往往是體質人類學工作者結合各種方法手段從人體骨骼上直接得到的,故稱「透骨見人」,我們也形象地稱之為「見死如見生」。

  可以說,「透骨見人」是體質人類學對於考古學最根本、最傳統的幫助方式。這些信息不但能夠幫助考古工作者了解某一時代某一地域的古人類種群特徵、形象樣貌、生活習慣等,還能夠幫助研究當時的職業分工、階級形態等等。例如,2000年發掘的北京老山漢墓,通過對墓主人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得出了一系列表明老山漢墓墓主人體質特徵的信息:墓主人為30歲左右的女性亞洲蒙古人種。在綜合運用考古學、民族學、歷史學以及體質人類學研究獲得的數據及形態特徵的基礎上,我們完成了墓主人的人像復原,這一結果形象直觀地向人們展示了西漢王室貴族的體貌及體質特徵。這就是一個「透骨見人」的典型範例。但是,這只是最初級的研究層面,比之更高一層的研究層面應該是「透人見骨」。

  「透人見骨」

  所謂「透人見骨」,就是指看到活生生的人就能知道其人骨形態、骨骼特點,在體質人類學工作者眼中,每一個身邊的人都可以被「透視」為去掉血肉的人骨。我們又稱之為「見生如見死」。

  這項能力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地域現生人群的種族特性、人體形態特點,進而和「透骨見人」結合在一起,將古人骨與現代人類進行對比分析,這就可以幫助我們獲知古人到今人的進化特點、種系變化方向、人類的融合與遷徙等等,而這些往往就是體質人類學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研究的重點與起點。例如現在東南亞一帶的居民,如印度尼西亞人,以及大洋洲的現代土著等具有身材比較矮小、長顱、低面、闊鼻、突頜等特點。這類人群如果向前追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浙江餘姚河姆渡、福建閩侯曇石山等地。故而,這種類型的居民在先秦時期可能是以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即浙、閩、粵、桂一帶為主要分布區。涉及到該古代類型與現代華南地區居民之間的關係問題,著名體質人類學家朱泓先生推測:「由於中國歷史上北方地區戰亂頻繁,大量的北民南遷乃至僑置郡縣,致使南方地區的人口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方面,北民南遷的壓力迫使一部分『古華南類型』土著不斷向更南方向的東南亞一帶以及太平洋諸島嶼遷徙,因而對這些地方現代人種的形成產生了影響;另一方面,南遷的北民與當地土著『古華南類型』居民在長時間的共存、同化、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今天的華南漢族和其他眾多少數民族。」這一推測能否得到驗證,就有賴於考古學工作者的努力了。而有了這一方向進行指引,就可以避免在考古學研究中走錯路和冤枉路。這一層次已經是體質人類學研究的更高層面,但是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做到更高一層的「透骨見骨」。

  「透骨見骨」

  所謂「透骨見骨」,就是指看到人體骨骼資料就能知道哪些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的人體骨骼資料和其相近或相關,在體質人類學工作者眼中,每一具人骨資料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的密切,有的疏離,有的血肉相連,有的形似陌路。

  對於傳統的體質人類學研究來說,這一層次往往就是研究的最高層面,首先我們「透骨見人」,然後再「透人見骨」,由此達到「透骨見骨」的目的。體質人類學工作者可以將不同遺址的古代居民加以比較分析,研究分類,得到各人群的疏離程度和親緣關係。例如,目前已發表的鮮卑族人類學資料共計七批,分別出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完工墓地和扎賚諾爾墓地,赤峰市巴林左旗的南楊家營子遺址,烏蘭察布市的三道灣、七狼山、東大井墓地以及遼寧省朝陽市的十二臺營子等地的墓葬。其中前六處墓葬均被認為屬於拓跋鮮卑的遺存,而朝陽的鮮卑族資料則被認為應屬東部鮮卑中的慕容部。

  所以人們往往認為體質人類學研究是這樣的一種模式——對於某批古代遺址出土的人骨材料進行研究,再將其與其他古代遺址出土的人骨材料比對分析,最後得到一個親疏遠近等等的結論。但是,這種研究並不能回答這樣的疑問:同一文化下為什麼會有不同的人群,同樣的人群為什麼又會創造不同的文化,同一地域為什麼會有不同人群創造的同一文化,文化的傳承是否意味著族群的延續,族群消亡而文化一定會被毀滅嗎……這就需要我們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來研究問題——「透人見人」。

  「透人見人」

  所謂「透人見人」,其實是指兩層意思:一是我們在「透骨見骨」之後形成一個循環,看到古代人骨就能在腦海中勾畫出一條到今人的路途,看到今人也能猜想到其遠祖的大致狀態,看到身旁的人就能聯想到萬裡之外的人群,總結出今人的關係、古人的親緣,所謂今古相連、南北交織,成就縱橫交錯的人類發展譜系。二是與考古中的「透物見人」結合在一起,透人體之「人」見考古之「人」,還要透考古之「人」見人體之「人」,體質人類學應該與考古學的「透物見人」攜手並行,從解釋人群與人群入手,繼而從人群到文化,再而從文化到文化,再從文化到人群,形成良性循環。這是體質人類學與考古學結合的最高層次。

  這樣看來,體質人類學的上述四個層面需要渾然一體,相輔相成,才會對考古學發揮更有益的影響作用。為達到這一點,需要明確研究目的,以體質人類學的第四個層面「透人見人」為最高研究目標,高屋建瓴地進行科學研究;更要完善研究方法,不斷吸收和借鑑諸如分子考古學、生物考古學、環境考古學等學科的經驗和成果。惟其如此,才能夠使人類學與考古學互助雙贏,更快地發展壯大。方 啟(作者單位: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
    過去對古代人類遺骸的研究主要依靠人體測量學的方法,即通過對頭骨的形態觀察和測量性狀的分析,來追溯古代人群的遷徙、分化、融合,以及人群之間的親緣關係。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體質人類學不斷發展,很多新方法被應用到古代人骨的研究中,尤其是骨骼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應用,對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研究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
  • 新疆首次大規模進行古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吐魯番學研究院技術保護研究所副所長徐東良說,本次合作主要是對吐魯番勝金店古墓群和亞爾鄉加依村墓出土古人骨進行研究分析,是運用現代科技方法來解決考古學所面臨的重大學術問題。  這項考古發現令考古學家欣喜萬分,但是一直以來有一個問題盤旋在考古學家的腦海中,他到底是因為什麼疾病致殘?  本次選取出土的古人骨達到了170多具,時間跨度距今3000年到2500年,古人骨年齡橫跨兒童、青年、中年和老年,目前所有古人骨已經打包好,即日將啟程送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在未來的一年時間裡進行研究。
  • 張雅軍: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骨骼上書寫的「人類簡史」
    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體質人類學不斷發展,很多新方法被應用到古代人骨的研究中,尤其是骨骼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應用,對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研究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  注重多學科相結合  中國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大體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至40年代末為草創階段。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發展和演進,及其與考古學的關係不斷加深,學界最近針對考古遺址出土的人類遺骸的研究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名稱,即「人類骨骼考古學」(Human Osteoarchaeology)。如組織學、生理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多學科的應用,包括古代人骨的斷代、古病理和創傷現象、人類遺骸再現的風俗習慣、頭骨小變異的研究、牙齒人類學研究、古DNA研究、食性分析及鍶同位素方法探討人群遷徙等多角度的研究。
  • 史前畜牧的當代啟示錄—從動物考古學角度談人與動物的關係
    主要研究方向:動物考古、科技考古、古代生業和社會。距今9000年以前,河南舞陽賈湖的先民真正開始掌握一種人為獲取食肉資源的方式,家豬做為一種穩定而充裕的肉食來源進入人類社會。距今5500到距今5000年以前,家養黃牛和綿羊沿著史前&34;從西亞進入我國西北和東北地區。
  • 考古學空間性研究:從文化史到聚落形態的多重空間建構
    空間是自然的, 而空間性是指以社會為基礎的社會組織和生產人造的空間。空間組織和意義是社會變化和社會經驗的產物 [1]。人類社會的古代文化遺存中常常包含著大量的空間性信息, 對這些空間信息的分析和處理是考古學研究和文化遺產管理的重要內容[2]。  20世紀50年代以後, 西方考古學完成了物質文化史的構建。
  • 年度書單︱歐陽曉莉:古代文明研究與人類學和考古學的交織
    在世界古代文明研究中,由於對象年代久遠且沒有傳承,諸多缺少物質載體的信息(譬如儀式和觀念)已不可復得,唯有藉助人類學理論方可構建一二。加之文本材料多為考古發掘所獲的出土文獻,因此研究者往往也關注考古學的進展。筆者所從事的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研究(亞述學)尤其如此。
  • 考古學研究方法與步驟,田野調查發掘,以及在田野中的資料搜集
    大家好,我是小榮,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考古學研究方法與步驟。田野調查發掘,是考古學研究的第一個步驟。由於考古學研究的對象是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因此,進行考古研究,首先必須以科學的方法進行田野調查發掘,以收集資料。這種調查發掘,被稱之為田野考古學,屬考古學的一個分支。
  • 上海科學家成功提取古代人骨中DNA
    東方網12月29日消息:上海自然博物館和復旦大學的科研人員近日從其骨骼中提取了線粒體DNA,開始探索「老祖宗」的生命奧秘。這也標誌著原本主要以形態測量為基礎的體質人類學成功引入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方法,一門全新的學科分支———分子人類學由此在上海誕生,將幫助我們「由表及裡」,更準確地研究人類進化史。
  • 【講座通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7講)
    「突飛猛進」地進入了基因組學時代,海量的古DNA數據、海量的遺傳信息,預示著古基因組研究有著「神奇」的能力可以解決如人類起源等複雜的考古學問題。發表在2018年3月28日《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中文版題目《考古學家恨古基因組學(以及愛它)的理由》)報導了許多考古學家對這一新的「研究方向」的關注和對某些「研究實踐」的不安,再次提醒我們跨學科合作研究的不易和深度合作的必要。
  • 人類學對話考古學①|河床與河流:人類社會文化的不同時態
    比如說我有一次去看牙,和醫生聊天,他說他對古代人的牙病很感興趣。我就說我們有很多此類材料啊。在北方,我自己挖到過很多人骨,差不多超過一百具,別的地方保存不好,但牙肯定都在,所以牙病的資料我們有,但我們未必能給出最恰當的解答。這就是學科壁壘,學科之間隔閡太深,相互之間都不了解。此外,就是我們如何建立問題意識,做有趣的研究。人類學調查衣食住行、生計方式,這些問題古代也有。
  • 殷墟人種的DNA之謎:試論中華民族史研究中的複雜性和敏感性
    一、原殷墟考古隊隊長的困惑2020年6月23日,中國考古網轉發了原殷墟考古隊隊長唐際根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為《關於殷墟人骨DNA和殷墟人種問題我想說幾句》。這篇文章談到了出土於殷墟黑河路的人骨為所謂「西亞人種」的問題。
  • 國內最高端考古學大會明天成都開幕,有了這份手冊不...
    第二屆考古學大會logo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考古專家將齊聚成都以「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這一主題開展交流研討活動專家們臺上拋出前沿觀點臺下的我們更能在成都的各大展館欣賞到精彩紛呈的展出從古蜀文明到江口古戰場遺址這些有關四川巴蜀文化的集中展示將是一次「惡補」歷史課的好機會
  • 川大原系主任李永憲:考古學與成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聯繫緊密
    四川大學考古系原系主任李永憲教授談歷史文化名城「通過研究歷史文化信息,轉換成社會信息」在川大考古系原系主任李永憲教授看來,成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與考古學專業聯繫緊密,「其實成都的歷史文化本身存在,只是說這一塊我們的認識沒有達到,或者說信息沒有釋放出來,或者說大多數人不知道。
  • 【中國新聞網】古人類學家研究揭秘:40萬年前和縣直立人頭蓋骨發現...
    和縣直立人頭蓋骨表面的裂痕。(吳秀傑 供圖)(郭肖聰 供圖)  2021年是40萬年前中更新世的和縣直立人頭蓋骨化石發現40周年。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和縣直立人頭蓋骨化石表面有地層擠壓導致的裂痕、埋藏環境侵蝕痕跡、創傷痕跡等三種類型的異常痕跡,從而揭示出該古人類化石的埋藏環境與生存活動。
  • 西伯利亞考古學的濫觴
    因此,近年來利用境外歐亞草原的考古材料解決中國考古問題,甚至是專門針對境外歐亞草原考古的研究成果,在國內不斷湧現。可以說,對歐亞草原考古的關注,已經成為目前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  近十年來,已經有幾批專門研究歐亞草原文化的中國考古學家團隊,赴西伯利亞進行實地考察,有的高校已經與俄羅斯相關機構合作,在南西伯利亞地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
  • 古人類學家研究揭秘:40萬年前和縣直立人頭蓋骨發現三類異常痕跡
    和縣人頭骨化石及出土洞穴、地層信息。(郭肖聰、吳秀傑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1年是40萬年前中更新世的和縣直立人頭蓋骨化石發現40周年。這是和縣直立人發現40年來,在此前主要集中於化石特徵及其演化地位分析並不斷有新的發現和認識基礎上,首次聚焦和縣直立人頭骨表面的異常痕跡的專項研究,也是中國古人類化石創傷痕跡的第一次詳細研究,為探討中更新世古人類生存環境和行為方式提供了新證據。和縣直立人頭蓋骨表面的裂痕(吳秀傑 供圖)異常痕跡有哪些異常?
  • 人類圖問題 薦骨沒有回應怎麼辦?-淺談薦骨權威
    一個情緒中心是空白的生產者或顯示生產者,他的內在權威,一定是薦骨權威。就是要通過聽取薦骨的回應來做決策。薦骨是人背後尾椎骨從下往上數的第二個骨節,從人體前面看,就是大致丹田的位置。薦骨回應是人類圖中生產者的獨有的決策回應機制。
  • 人類學對話考古學③|文化相對論,與學科合作的可能路徑
    雖然是在談歷史,但其實跟人類學研究有很多相互關聯的地方,比如中國西南和大陸東南亞的關係,或者同一區域中共同研究過去與現在,我想在方法論上也是有很多相互聯繫的。周繁文:對。看墳地時畫一個平面圖,死者都是誰,他們相互的關係怎麼樣,很簡單,但很重要。然後再觀察墓地裡面埋的時候有沒有個說法、規律,他們現在在又是怎麼埋的,一下子就出來了,比僅僅對他們訪談明白、清楚得多。段穎:墓葬研究很有意思,兩個學科之間有很多可以碰撞。吳飛寫過一篇文章講現代葬俗的變遷,討論人與自然的關係。他說漢人的傳統葬俗中其實蘊含著土地持續利用的理念。
  • 蛋白聚糖4在骨關節炎中的作用研究進展
    在骨關節炎(OA)病人的關節滑液中,蛋白聚糖4的含量明顯降低;缺乏蛋白聚糖4的關節滑液喪失了邊界潤滑的能力,導致關節運動時摩擦力增大,關節軟骨破壞;而通過補充外源性的PRG4,關節滑液的潤滑能力便可恢復。本文就PRG4在骨關節炎中的作用做一綜述,闡述PRG4的理化結構和生物學功能以及其在骨關節炎發生發展過程中作用,為骨關節炎的實驗研究、診斷及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