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奧斯卡︱大海的饋贈:寧波大榭史前鹽業遺址考古記

2020-12-05 澎湃新聞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的詩句,讓我們對大海的美麗景象充滿了無限的想像。大海,不僅擁有廣闊無垠的胸懷,還賜予我們無限的資源。鹽,就是大海饋贈給人類的寶貴資源。

鹽是生命的食糧。生物界的動物和人類,要維持胃液的酸鹼平衡,調節血液中的鹼度,維持心臟跳動,維持肌肉的感應力,都離不開鹽分的補給。在人類浩瀚的歷史中,鹽發揮了重要作用。除了人體自身的需求外,它還是國家財稅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

文獻記載,自春秋時期以來,我國沿海地區的製鹽業便有了長足發展。比如位居山東半島的春秋五霸之一——齊國的崛起就離不開製鹽業的發達。而有關我國海鹽業的起源和發展,文獻中僅有「宿(夙)沙作煮鹽」(《世本·作篇》)和「古者宿(夙)沙初作鬻海鹽」(《說文解字》)的片段記載。雖然學者將宿(夙)沙氏的年代追溯至距今4000多年的史前時期,但是海鹽業的起源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實證,這一問題的解決,只能依靠科學的考古發掘和研究。

《天工開物·作鹹》

我國的鹽業考古工作起步較晚。1999年,北京大學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在四川成都平原周邊-自貢-重慶三峽-湖北宜昌展開了一次圍繞古代鹽業的考古學和文化人類學調查,拉開了鹽業考古的序幕。此後,鹽業考古工作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壯大。重慶忠縣中壩遺址的持續大規模發掘,山東壽光雙王城製鹽遺址的發掘等,都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鹽業考古活動。前者將我國製鹽業的歷史上推至公元前2500年;後者將我國沿海地區的製鹽業歷史追溯至商周時期。但是研究表明,這些遺址的製鹽原料來自於地下的滷水,而非海水,也就是說,它們並非海鹽業遺址。那麼,海鹽業遺址去哪裡找尋呢?浙江寧波大榭史前鹽業遺址的發掘和研究,為我們解開了這一謎題(以下簡稱「大榭遺址」)。

大榭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大榭開發區(寧波市北侖區大榭街道)下廠村,保存面積2萬平方米。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為了配合當地經濟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北侖區文物保護管理所等科研機構,對其實施了總面積7000平方米的Ⅰ、Ⅱ兩期考古發掘。

大榭島

大榭開發區位於大榭島上,該島居於我國海岸線中段,介於舟山群島與寧紹平原之間。它東臨東海,瀕臨國際深水航道,西與北侖港相鄰,南距大陸最近處不足500米,距寧波市中心約40公裡。大榭遺址坐落在大榭島北部盆地內側塗毛洞山腳下,海拔約2.5-3.5米,其東、西、南三面環山,北面向海,地理環境獨特。

大榭遺址(紅色區域)

這是首次在浙江海島上對史前遺址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所以在發掘前,我們便制定了明確的工作目標:第一,深入研究寧紹地區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完善文化譜系;第二,研究浙江海島史前聚落的形態、布局、功能及其獨特性;第三,重建遺址周邊區域地貌環境,探索人海關係的演變歷程;第四,探討史前時期海島居民生產、生活的行為模式及其規律;第五,力爭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雙贏,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考古發掘表明,大榭遺址地層堆積自地表以下厚約1-2.8米,文化層可劃分為四個大層,時代由早至晚分別為史前、東周和宋元時期。其中,史前時期包括大榭遺址一期和二期文化遺存,時代分別大致相當於良渚文化晚期和末期(也有學者稱之為「錢山漾文化時期」),這是遺址的主體遺存,保存較好,出土遺物豐富。

浙江沿海地區製鹽業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春秋越國時期。據《越絕書·卷八》記載:「朱餘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餘。」說明這一時期越國已經有了鹽官的設置,從國家層面對鹽業進行管控。然而在寧紹地區一直沒有發現與之相對應的鹽業遺存。在溫州洞頭島海邊的九畝丘遺址中,考古人員曾於2014年發現了宋元時期的鹽業遺存,但更早時期的鹽業遺址在浙江境內一直沒有發現。從全國先秦時期鹽業遺址的分布來看,浙江省一直是空白區,與文獻中所記載的悠久製鹽歷史並不相符,所以亟需開展考古工作來填補這個空白。

大榭遺址發掘前,我們也一直在關注、思考這個問題,制定工作目標時,也曾考慮到鹽業的問題,期待能夠在寧波發現年代更久遠的鹽業遺存。2016年度發掘初期,便在二期文化遺存中發現了一些從沒有見過的遺蹟,多灶眼的灶成行排列,還零星發現了一些破碎的陶器,也是從沒見過的。經與溫州九畝丘宋元鹽業遺址出土遺蹟和遺物對比,發現它們的形態、結構和質地十分相似,當時就猜測,這些遺蹟和遺物很可能跟製鹽有關,但是與之共存的陶片卻是距今4000多年的,這比前者要早了3000多年!如果能夠確證,那便是重大發現!

探索終於有了目標。有了初步的結論後,我們專門前往溫州洞頭考察九畝丘鹽業遺址出土的製鹽陶器,當親手摩挲這些器物後,發現它們與大榭遺址的同類器十分相似,這便更堅定了最初的想法,大榭遺址的相關遺蹟和遺物,應該與製鹽有關。

考古區域平面分布圖

接下來的發掘,便有了明確的目的。我們發現了更多相同的遺蹟和遺物,陶器整體特徵是陶質粗疏,器型單一,形制碩大、厚重,數量眾多,器壁常見白色鈣質附著物,這可以排除是日常生活居住的遺留,且有史前時期的典型陶器共存,種種證據都與史前鹽業聯繫起來。這讓我們感到驚喜,很強烈地預感到,這裡很可能就是一直想要尋找的史前時期鹽業遺存。

再聯繫到大榭島並無滷水和鹽礦資源,當時的鹽業生產原料肯定取自海洋,那便可以將其定性為海鹽業遺存。後來經與國內外的一些鹽業遺址做比較分析,又做了碳十四年代和相關遺存的檢測與分析,邀請我國鹽業考古權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水城教授前來現場考察指導,並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多輪評估論證,最後終於確認這是一處難得一見的距今4400-4100年前的史前海鹽業遺址!

大榭遺址史前鹽業遺存屬於該遺址的二期文化遺存,時代相當於良渚文化末期。它在發掘區中的分布面積超過4500平方米,發現了兩座土臺,是當時的製鹽場地。從地層堆積來看,可將製鹽遺存的存續時間劃分為早、中、晚三個連續的發展階段。發現的鹽業遺蹟主要有鹽灶、灰坑和製鹽陶器廢棄堆積。按照時間早晚關係,可將鹽灶分為早、中、晚三段。

鹽業遺存分布範圍

(一)早段鹽灶。發現2座,平面近橢圓形,長約1米,寬約0.6米,灶內出土煮鹽器具為陶缸,與之相應的早段廢棄物堆積中,也發現了大量陶缸,均為夾砂質地。

(二)中段鹽灶,發現21座,分為兩排。東排7座,西排14座,灶內出土煮鹽器具變為陶盆。其中,YZ1保存最好。它長約1.6米,寬約1米,有1大6小七個灶眼。大灶眼直徑約45釐米,小灶眼直徑約30釐米,灶眼間有火道連通。中段廢棄物堆積中,也發現了大量的陶盆,以植物碎屑作為羼和料,還有較多陶支具。

(三)晚段鹽灶,發現4座,形制各有不同,組合使用。YZ22,長約4.3米,寬約1.4米,有操作間、火門、火道和四個灶眼。灶眼兩大兩小,大灶眼直徑約1米,小灶眼直徑約0.6米。YZ23,為單體小灶,灶內出土煮鹽器具為陶盆,支具多為石塊。晚段廢棄物堆積中,也出土了大量製鹽陶盆和陶支具,但陶盆羼和料變為貝殼碎屑。此外,還發現了晚段的灰坑,位於臺一邊緣,坑內堆土純淨,土質土色與灘涂海泥十分接近,推測為滷水坑。

鹽灶分布區域航拍圖

與其他類型的手工業遺址,比如煉鐵、鑄銅、石器製造遺址相比,鹽業遺址最大的不同在於,鹽的主要成分氯化鈉是極易溶於水的,所以無法保存下來。考古發掘過程中肉眼無法看到鹽,那麼如何來判定它是鹽業遺址呢?因此對於遺址性質的判定,是首先擺在我們面前必須解決的難題。對此,我們查閱了大量資料,也圍繞製鹽工藝等做了不少工作。

第一,考古證據。大榭遺址鹽灶形態、結構與四川漢墓製鹽畫像磚中的鹽灶,以及漢墓中出土的明器鹽灶形態、結構基本相似。此外,還與德國、法國鐵器時代鹽灶的形制、結構基本相似。大榭遺址製鹽陶器形態、質地與日本、法國的鹽業遺物相似。大量的陶支具,也是其它鹽業遺址的重要遺物之一。大榭遺址陶支具與溫州、越南和法國的鹽業遺物相似。支具一般是與煮鹽陶器配合使用的。

部分製鹽陶罐整理

第二,檢測分析。大量碳酸鈣是製鹽過程中產生的廢品,也是確定製鹽行為的關鍵化學證據。在大榭遺址鹽業遺存堆積中,密集分布著大量的鈣質小結核。通過對這些鈣質結核進行成分、物相分析,確定其基本成分就是碳酸鈣。

第三,環境重建。依據重要鑽孔樣品的測年和地層分析,復原大榭遺址周邊距今4000多年前的海岸線,它距離遺址不遠,西、北側有大面積灘涂,為鹽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第四,檢測分析。通過碳氧同位素分析,發現鈣質小結核析出溫度在40度左右,它是日曬「鹽泥」過程中析出後的碳酸鈣沉積而成。這說明鹽業生產在高溫季節進行。鍶同位素分析顯示,鈣質結核混合了海水和陸地碳酸鹽的鍶。這說明鹽業生產原料不是直接使用海水,而是來自海邊灘涂中含鹽量高的海泥,俗稱「鹽泥」。另外,通過運用粒度、元素地球化學分析和微體古生物化石鑑定手段,在鹽業遺存中發現了生活於潮灘環境的有孔蟲化石,部分堆積樣品也具有典型的潮灘特徵(高S低Ba),說明大部分堆積土就是廢棄的鹽泥。經對煮鹽的陶盆進行成分、物相分析顯示,內壁的白色附著物基本成分也屬於碳酸鈣。而碳氧同位素分析,發現其重結晶溫度大約在55-90度左右,說明當時製鹽工藝為煮鹽。

第五,調查訪談。我們對現在的曬鹽田和老鹽工進行調查訪談,並對鹽業生產的原料、流程、工藝等做了深入了解和考察,提取了對比樣品以供科學分析。

第六,工藝復原。在以上工作基礎上,我們還對製鹽工藝流程中的滷水製作、煮鹽陶缸和陶盆,以及鹽灶等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復原。還對自己製作的滷水做了木板曬鹽實驗,成功曬制出海鹽。

工藝復原滷水製備

復原的鹽灶

綜合以上考古成果,對大榭遺址的史前製鹽工藝復原如下:

約公元前2400年,古人開始在此製鹽。每年6月之前要準備好生產工具。海水高潮之後的低潮期間,在炙熱的陽光照耀下,灘涂上形成了一薄層雪白的鹽花,古人將它們連同海泥一同刮取出來。在製鹽開始前,還需對鹽泥進行晾曬、搗碎,析出碳酸鈣及其他雜質,以形成粉末狀、無雜質的鹽泥。古人取當地黃土,手工泥條盤築成型,用露天堆燒的方法製作陶缸,以作為煮鹽的鍋具。早段鹽灶均為橢圓形單體灶,長、短徑各約100和60釐米,兩個一組,每灶可放兩個陶缸。

早段鹽灶復原圖

經過以上流程,製鹽所需的原料和工具都已準備妥當。製鹽重要環節是備滷水。在土臺邊緣落差處,分別建造淋滷坑和集滷坑,淋滷坑中的鹽泥經過海水浸泡12-24小時後,滷水開始流入集滷坑中。將高濃度的滷水倒入鹽灶的陶缸中,隨著灶內溫度的漸漸升高,水份揮發,滷水逐步由液態變成固態,經過攪拌,結晶的鹽粒逐漸散開。煮好的鹽裝入小竹筐中,以利於搬運和儲存。

積年累月的生產,大量廢棄的鹽泥使土臺逐步擴大。隨著人口增長,食鹽需求擴大,生產技術的革新,海鹽生產進入了規模化、專業化的新階段。而隨著生產擴大,新的土臺也隨之堆築起來。古人取土造具,前期以植物碎屑,後期以貝殼碎屑作為羼和料,用露天堆燒的方法製作陶盆,以作為煮鹽的鍋具。此時的滷水製備設施,還存在平地砌築淋滷坑,用陶或木質等容器收集滷水。

中段鹽灶體積增大,結構更為合理,成行排列,每灶可放七個陶盆,底部和邊緣使用陶支腳和石塊支撐。二期工藝也有所改進,大陶盆中的滷水首先成鹽,取出之後,再把小陶盆中尚未出鹽的滷水舀出倒入大陶盆中繼續煮鹽,小陶盆中再倒入新的滷水,利用灶內的熱能,達到節省燃料、提高產量的目的。

中段鹽灶復原圖

隨著時間的流逝,鹽業生產的大量廢棄物將幾個小土臺連接成大土臺,此時的鹽業生產進入了第三個時期。晚段鹽灶規模更大,為四眼大灶,灶眼兩大兩小。與之配套的還有兩個一組的單體小鹽灶和臨時鹽灶。製鹽工藝更為先進,大鹽灶煮滷水,小鹽灶和臨時鹽灶出鹽,明確分工與協作,形成較完善的流程體系,從而大大提高了製鹽的效率和產量。量化生產的海鹽,通過船運,輸往各地,滿足人們等日常需求,促進了了陸海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晚段鹽灶復原圖

(本文作者系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浙江寧波大榭史前鹽業遺址考古隊領隊)

相關焦點

  • 寧波應家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遺存時期從史前到明清
    新華社寧波12月3日電(記者顧小立)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寧波市鎮海區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近日發布。該遺址文化堆積深厚,遺蹟和遺物的種類、數量豐富,遺存時期從史前跨越到明清,為深化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 寧波鎮海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十二地層涵蓋史前時期
    新京報訊(記者 常卓瑾)12月2日,新京報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鎮海應家遺址考古發掘已完成。應家遺址發掘區平均下挖深度約250釐米,地層有十二層,由早至晚可分為史前時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和歷史時期等四個階段。
  • 寧波史前考古有重大發現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專家認為,施岙遺址古稻田是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
  • 緣系小南山:孤獨中的堅守——記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校友、小南山遺址...
    在這座位於中國東北邊境,海拔不足百米的孤立小山上,出土了東亞地區最早的玉器、中國最早的墓葬群、中國北方最早的陶器,該遺址將中國玉文化的起源向前追溯了1000年,向北推進了1000多公裡,顛覆了學術界以往對於玉文化起源等多方面的認識,極大提高了中國在東北亞史前考古國際舞臺上的對話能力,也重新定位了黑龍江地區在史前世界格局中的位置。
  • 它們點亮寧波史前文明!四明大地,河姆渡文化譜系遺址有哪些
    除了今天公布的井頭山遺址,來看看寧波境內河姆渡文化譜系的遺址還有哪些?發掘充分利用了科技考古的手段,在自然遺存的綜合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08 年在遺址外圍發現了與遺址內部早晚文化層明確對應的 2 個時期的古稻田,也是目前中國史前遺址中發現的年代最早並且可以與村落布局對應的水稻田。
  • 史前遺址挖出「龜殼」,內含宇宙之謎,考古家:至今無人參透
    事實並非如此,早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了對宇宙萬物的思考,即便沒有文字的記載,但在我國的考古工作中,專家還是有了很多的發現。我國雖然又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說法,但這只是我們自己認為的,在很多國家,這一說法還是有著很大的爭議。這與西方國家對文明的判定有關,他們認為,只有文字的出現,以及青銅器能夠代表文明,其餘的都不能算。
  • 浙江: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公布
    原標題: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公布 記者從浙江省文物局獲悉,日前,浙江省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公布,龍遊荷花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桐鄉譚家灣遺址、象山塔山遺址、餘杭玉架山遺址、長興臺基山遺址、德清原始瓷窯址、上虞鳳凰山遺址、黃巖沙埠窯遺址、紹興宋六陵(按年代排序)等10處遺址入選。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就河套地區的考古發現來看,除石峁遺址外,陝西神木新華、山西興縣碧村等多處龍山時代遺址中普遍發現有玉器集中出土的現象,這一現象表明,興起於距今4000年前後的石峁文化繼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衰落之後,已成為與齊家文化、後石家河文化鼎足而立的一處重要的史前用玉中心。目前關於石峁玉器的研究,仍有一些基本問題尚待解決。如石峁玉器的質料、產地等方面的研究還相對薄弱。
  • ...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重大發現
    這是應用國際最先進的古DNA分析技術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遺傳信息的首個成功案例。然而,因為這塊化石發現較早,並非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缺乏具體埋藏位置、地層和共存考古遺存信息,因此,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有怎樣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這些問題縈繞在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心頭。
  • 大邑高山古城遺址考古發現成都平原迄今最早古城
    4月1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向記者確認,高山古城遺址是成都平原最早的古城遺址,該遺址成為成都平原史前考古的新坐標。基於其重要性,高山古城遺址入選了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2015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當時,成都考古隊正在大邑鹽店古城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偶然聽說附近有一處地名為「古城村」,這引起了考古隊的注意。他們前往村落調查發現了東邊和南邊各有一道牆,並確認這就是古城的城牆。
  • 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等兩個考古項目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4月6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自1月3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之日起,歷經3個多月的評選,最終入圍終評的20個考古項目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和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成功入圍終評。
  • 江口沉銀遺址緣何脫穎而出
    2016年4月 國家文物局批准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項目2016年11月 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正式啟動2017年4月 首期水下考古收官,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出水文物3萬餘件2018年1月 第二期水下考古工作正式啟動,目前發掘仍在進行中2018年4月 江口沉銀遺址榮獲「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它是入選的唯一明代遺址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即日起,新華社在「新華調查」欄目中連續推出一組報導,通過對良渚文化、三星堆遺址等考古重大發現的最新報導,充分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充分展示考古重大發現對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積極意義,實證中華文明所深具的文化軟實力。今天播發第一篇《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 中國考古大發現
    取釋疑、解謎、改寫、補寫、印證歷史的角度,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記述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考古領域的32次重大考古發現——從窺探高原王國的秘密到發掘神秘的地下宮殿,從尋覓田野巖畫到解讀石窟雕塑……所收考古大發現,涵蓋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通過一個個迷人的考古故事,展示了中華文明曾經的輝煌。
  • 成都平原發現年代最早墓地 未來或納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在2012年之後,去年9月以來考古人員再度啟動對高山古城遺址的發掘。四川新聞網記者了解到,高山古城遺址發現了早於目前成都平原寶墩文化第一期的考古學遺存,其中十二橋文化遺址的發現與確認,為目前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中所不見。  據悉,高山古城遺址已入選了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2015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 從考古發現看西藏史前的交通與貿易①
    最早注意到這一點的,也是童恩正先生,他在1985年發表的《西藏考古綜述》一文中,便已經提及應當關注布魯扎霍姆遺址和卡若遺址之間的相似性。長期以來,對於西藏高原史前玉器發現和研究都未引起人們的關注,似乎這片人跡罕見的荒原上並未留下用玉的遺痕而游離於中華史前玉文化圈之外。20世紀以來西藏高原一系列重大的考古發現,給我們提供了研究了解西藏史前玉器流行情況十分寶貴的實物資料。  西藏高原最早發現的玉器,是在西藏昌都卡若遺址。
  • 上半年這些考古新發現 揭開多少「重慶秘密」
    2017年度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完成  一組氣勢恢宏的南宋大型建築遺址  展現在世人面前  根據考古人員判斷  範家堰遺址  曾是蒙宋戰爭時期合州衙署的所在地我國著名的利用自然鹽泉的鹽產地  巫溪寧廠古鎮  距今已有千年歷史  是我國早期製鹽地之一  唐代時期曾是全國十大鹽監之一  上半年  對巫溪寧廠古鎮鹽業遺址的考古
  • 英考古專家稱"巨石陣"遺址或為古代"康復中心"
    英考古專家稱"巨石陣"遺址或為古代"康復中心" 2008年09月23日 15:07 來源:新華網 發表評論   英國考古學家22日說,知名旅遊景點史前「巨石陣」遺址可能曾是古人治病療傷的「康復中心」。
  •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史前考古又有新發現!5項成果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9月24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浙江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