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傾心經營千古史 瑰麗思逸情採出

2021-01-08 人民網

  河姆渡文化(中國畫)王 贊 王雄飛 卞文學 王 昶 王麗旻

  獨特而複雜多樣的傳統文化,是每一個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脈。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根源,歷史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2011年,我和我的創作團隊接受了「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之《河姆渡文化》的創作任務。河姆渡文化是此次創作工程時間排序上的開篇之作,作為中華文明最悠久的一段歷史篇章,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打下了深厚的積澱。如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河姆渡文化及中華美學精神,創作出鮮明、獨特且有崇高之美的藝術作品?有關河姆渡文化的真實與幻想交替浮現在我們的構思過程之中,歷史的現實和現實的歷史成為我們面對創作從中獲得真正解釋的課題。

  歷史與藝術的表達

  五年間,我和團隊成員以創作思想性、藝術性和社會影響力俱佳的大型美術作品為目標,在創作過程中對繪畫內容、主題思想和藝術表現形式不斷進行論證和探討。我們以對河姆渡遺址的多次考察和大量出土文物的研究為基礎,借鑑古代壁畫元素,運用中國畫和傳統巖彩的表現技法,通過想像和邏輯推衍,以完整的構圖、豐富的情節、熱烈的色彩再現河姆渡古人類的生產、生活以及生存環境,體現先民的智慧、勤勞以及河姆渡文化的光輝燦爛,歌頌中華文明的悠久與輝煌。

  河姆渡遺址位於杭州灣南岸、餘姚河姆渡村東北,發掘於1973年,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也是中國新石器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化物質遺存。因為處於潮溼的沼澤邊緣,河姆渡古人類以農業生產為主。在遺址中,發現有距今七千多年的稻米種植和運用高超榫卯結構工藝建造的幹欄式建築。為了強調河姆渡文化的獨立性與成熟性,我們在《河姆渡文化》的創作中以多生活內容組合、多層次技法表現、多重空間維度場景疊映和轉換的手法,選取最具代表的形象與符號,對遠古人類舞蹈、狩獵、捕魚、種植、編織、制陶等勤勞而和諧的場面進行了定格,力求使每個形象個體都閃現出河姆渡文化幾千年前的風採與光芒。

  作為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河姆渡文化》不僅要反映幾千年長江中下遊流域氏族的情況,還要突破固有思維對「真實歷史」的認知局限,以非還原的手法使構思的真實性與內容的浪漫性在現代與古代信息點上穿梭往返,使想像與現實、歷史與考古有機結合,變成藝術家創造性想像的新歷史繪畫。因此,《河姆渡文化》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以縱向和橫向兩條考察線索進入——縱向上透過河姆渡文化遺址的歷史疊壓層的文化印記看歷史,橫向上感受考古清理出的各類生活用品看現象,在那裡,人類文明的技藝與生活經驗不斷傳遞,烙下中華民族心理的印痕。《河姆渡文化》這種還原歷史的方式,不是歷史的再現,更不是圖解,而是現代人對於歷史的重新演繹和創造,是藝術的歷史現實。

  有限與無限的創造

  歷史題材的創作如果沒有人物畫形式的參與將缺少繪畫主體精神的表達。《河姆渡文化》以中國畫人物造型為主體,通過構圖、線條、色彩的結合,使畫面內容滿足歷史題材繪畫預設性的要求,又體現繪畫對無限可能的表達。這種有限與無限的衝突是繪畫技術與藝術不斷創新發展的動力,更體現為創作者在協調矛盾時的艱辛付出。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器與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中關於火的創造、火的利用與人類文明的進步息息相關。火是人類逐漸步入文明的象徵。因此,作品《河姆渡文化》的中心部分描繪了一群人物圍繞著篝火舞蹈,火也成為整幅畫面的中心。根據對河姆渡遺址出土陶器的取樣,我們運用巖彩的技法和天然礦物色的塑造優勢,在畫面中對陶器的質感進行了再現。制陶難在對泥土材料與火燒溫度的控制,制陶的真正美感與意味來源於「天人合一」的自然創造,可以說,制陶完成了物與造物者由平凡向文化與智慧的轉身,完成了心與手的品質提升。這也是作品中表現制陶的深意。

  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舟楫也是河姆渡先進文化的重要體現之一。有學者認為,河姆渡人「是舟楫發明和徵服海洋的先導」「他們帶著水稻向東海和東南亞發展」。這不僅揭示了河姆渡人創造文明、徵服自然的能力,也顯示了河姆渡文化對人類文明具有的廣泛影響力。在《河姆渡文化》創作中,舟楫的表現與當時溼地的生態相結合,隱匿在蘆草之中,在豐富畫面層次和空間的同時,體現一種詩意的浪漫之情,如《詩經》中「蒹葭蒼蒼」的意境,與畫面視覺中心激烈昂揚的舞蹈場面形成動靜對比,並流暢自然地完成了繪畫中關於時空的轉換。

  《河姆渡文化》創作的過程不僅是藝術與技術的較量,也是學識、表達能力和想像力的極致融合。如何在畫面有限的空間裡最好地表達主題、傳遞情感是《河姆渡文化》創作不斷求索的動力。河姆渡文化作為中華文化勤勞、智慧、和諧等精神的體現,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所倡導的文化自信,離不開對民族歷史的認知與運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歷史感所帶來的豐富靈感以及深刻的思想感受,是民族自信的根源。《河姆渡文化》通過藝術造型塗寫對河姆渡幾千年歷史的橫向與縱向梳理,並運用四季時空轉換對具象形象進行詩意表現,再現了河姆渡古人類的生產、生活及精神文明,生動地展現了河姆渡文化厚重、艱辛而輝煌的發展過程,也揭示了中國精神的歷史文脈、中華文明的歷史演進和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奮鬥史詩,對幫助人們認識並弘揚中華文明、提升文化自信和引導人們共建繁榮和諧的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河姆渡文化》的繪畫手法還採用了中國古老的壁畫巖彩的表現技法。壁畫巖彩既是中國繪畫傳統的根脈,又是世界繪畫通用的語言。幾千年來,巖彩這種以礦物石色為藝術材料的繪畫語言在世界範圍內演繹了眾多經典佳作,不僅包括世界各地的壁畫、原始彩繪等遺蹟,還參與了繪畫及繪畫材料的發展。中國以新疆克孜爾、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永樂宮、北京法海寺為代表的經典壁畫都是運用巖彩繪製的經久不變的經典繪畫遺蹟,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在創作中,我們運用傳統巖彩材料多層疊加的色彩處理方法,使《河姆渡文化》畫面層次豐富、色彩斑駁厚重、人物造型純樸活潑。

  繪畫很重要的一個功能是傳遞精神力量。在塑造河姆渡文化輝煌燦爛的主體意識中,作品《河姆渡文化》的藝術手法從裝飾性表現轉為詩意表現,以金、銀箔滿鋪作底,通過生動的人物造型和氛圍的渲染,使場景定格在黎明時分,通過層層礦物色的遮蓋罩染,形成了畫面中間亮、四周暗的盈盈光暈效果,不但與主題篝火意象相協調,也使畫面渾厚而又具空氣感。

  繪畫藝術不僅是文化交流的方式,也是展現中華文明精神的途徑。《河姆渡文化》以生動的筆觸和充實的內容,所營造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始社會形態,不僅體現了當代創作對心靈的感召,也是在倡導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維護和涵養生態文化,傳遞中華文明的歷史清音。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30日 08 版)

(責編:仝宗莉、楊成)

相關焦點

  • 在「浙」裡,遇見河姆渡文化
    【在「浙」裡,遇見河姆渡文化】浙文化今年,浙江評出了首批「浙江文化印記」,這個假期,小布帶你走近它們。河姆渡遺址位於寧波市餘姚河姆渡鎮,是浙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遺址。河姆渡文化時代較早,出土遺物特別,對研究古代農業文明和生態環境有重要價值。其中「雙鳥朝陽」象牙雕刻作品,已成為長江史前文化的重要標誌。
  • 富有藝術感的牙齒——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
    點擊音頻,和我一起聆聽歷史叭~ 今天小編帶大家繼續走進浙江省博物館,去了解鎮館之寶——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它也叫「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象牙蝶形器」,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藝術珍品。
  • 揭秘《炭河千古情》舞臺背後的故事
    《炭河千古情》擁有先進的聲、光、電等科技手段。舞臺後,道具組、服裝組、舞美組、機械組等團隊也在默默奮戰。紅網寧鄉6月25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楊烊)再過不到10天,7月3日,全國唯一以西周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歌舞秀、湖南目前科技含量最高的旅遊演藝秀《炭河千古情》將在寧鄉宋城炭河古城掀開神秘面紗,一臺美輪美奐的舞臺精品即將呈現。
  • 浙江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經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
  • 四明大地,河姆渡文化譜系遺址有哪些
    鯔山遺址是姚江谷地繼河姆渡遺址後發現的又一處具有重要價值的河姆渡文化遺址,超過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面積。遺址保存良好,出土的實物資料,其堆積狀況、文化面貌、內涵特徵及時代均大體與河姆渡遺址相對應,極大地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增加了對河姆渡文化發展環節的認識。
  • 西周主題大型旅遊演藝秀《炭河千古情》7月2日寧鄉首演
    長沙晚報記者 鄒麟 攝 《炭河千古情》講述西周愛恨情仇。 資料圖片 長沙晚報記者 張洋子 長沙往西80餘公裡,蜿蜒秀麗的溈山下、溈水畔,一段3000年前的西周傳奇即將揭開神秘面紗。 7月2日,寧鄉宋城炭河古城,中國最大的西周文化主題公園、湖南省唯一的西周文化主題公園將迎來第一批客人。
  • 王維懷念友人,寫下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家喻戶曉!
    縱觀我國古典詩詞史,因懷念某人而作的相思詩詞數不勝數,其中不乏有流傳千古的名作。如李白《三五七言》中的「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詞》中的「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等。
  • 【鄉村振興】陳小平:顧母千古情旅遊項目策劃書
    顧母千古情旅遊項目 策劃書 「神秘茶陵:說不完的傳奇,總想去的故鄉」吸引大量人才和投資商,政府出政策,農民出土地,投資商出資金。大家群策群力,將茶陵打造成為湘贛邊界歷史文化、生態休閒中心,形成以雲陽山、茶陵古城、東陽湖為主體,鄉村旅遊為補充的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
  • 從河姆渡文化到井頭山遺址:史前時期人們究竟如何生活?
    撰文丨許永傑摘編丨何安安近日,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傳來了新消息:井頭山遺址第一階段考古發掘取得了突破性收穫,繼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之後,再度將寧波地區人文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放馬寧鄉逐夢西周 揭秘《炭河千古情》的幕後故事
    《炭河千古情》排練現場。現場指揮和調整。紅網寧鄉6月22日訊(通訊員 鄭黃河)「站偏了,小倩往裡一點!」「幾個男生排成三角形。」宋城藝術總團副團長單晨煒站在場下,拿著話筒不停喊話。千古情系列總導演黃巧靈和宋城藝術總團常務副團長張凱全神貫注緊盯舞臺,不時對演員的動作、表演的結構作出調整。
  • 桂林千古情 假如你能抵達
    這些數不清的梯田凝聚著無數壯族先民的血汗,他們千百年來為了兒女和自身的生存,用堅毅與智慧對大山進行雕琢與經營,在這個「九山半水半平地」的地方,僅靠著一把鋤頭改造出了世界一大人工景觀,中國三大梯田中的「老二」,他們完成了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
  • 和巴黎紅磨坊並列世界三大名秀的宋城千古情,難怪老外都要跑來看
    對於沒有去看過人生必看的演出杭州宋城千古情一直有種遺憾,第一次來到宋城竟看到很多老外,千裡迢迢的來杭州竟然還專道來宋城看千古情,這又究竟是什麼魅力?好奇打聽下,一個外國朋友說「聽說你們的千古情與巴黎的紅磨坊齊名,我特意來看看。」那你覺得怎麼樣?「不錯不錯,美女多跳的好,中國味道很足,和紅磨坊有的一比,果然是世界三大名秀之一。」
  • 雪災無情人有情,傾心救助小羚羊
    人間情2月19日,青海省雜多縣冰天雪地,寒風凜冽。雜多縣供電公司經理尕麼求卓穿上棉工作服準備出門巡線,臨行前不忘推開自家的臥室門,給已經悉心照料兩天的小羚羊添上一把草料。尕麼求卓看著悠悠吃草的小羚羊,腦海中湧現出一幅畫面:可愛的高原精靈,奔馳在玉樹廣袤的草原上,在自己巡線的時候,能和它相遇在雪山之巔。相互眺望,道一聲安好!
  • 5000年前神秘消失的河姆渡人 可能一直沒走遠
    在海灣的西北沿岸,也就是現在的餘姚河姆渡、田螺山,慈城傅家山一帶,生活著諸多史前部落,他們創造了代表長江古文明的河姆渡文化。  可5000多年前,這群人神秘消失了。  昨日,「魚山·烏龜山遺址考古成果」發布:關於河姆渡人的去向,又有了新的說法。
  • 中國古代史:史前文化的各種類型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因而分布在這裡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最為引人注目。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現已發現屬於這一文化的大量遺址,以關中、豫西、晉南一帶為中心,延伸至附近地區。西安郊區的半坡遺址,是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4200年間的仰韶文化典型。
  • 河姆渡文明為何會神秘消失?專家猜測:可能和千年前的災難有關
    河姆渡文明為何會神秘消失?專家猜測:可能和千年前的災難有關1973年,在浙江東部的河姆渡一帶發現了一些史前人類生活過的遺址,而在這個遺址發現之前,我們歷史學界一直都認為我們中華文明應該誕生於5000多年前的黃河流域,但是因為河姆渡遺址的發現,一下子將中華文明的起源提前到了7000多年之前。
  • 讓文化陽光普照大地
    「以前我們娛樂、看書沒處去,現在不管是健身還是娛樂,都去文化服務中心。文化生活豐富了,村民精神狀態也越來越好。」玉池村黨支部書記姚建偉說。一年多來,寧夏606個貧困地區村實現了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村村可見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簡易戲臺,一個圖書(電子)閱覽室,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廣播影視器材,一套體育健身設施。
  • 阿米巴經營與企業文化
    或者也有相當企業家相信企業文化可以促進企業發展,但對於它的可操作性信心不足。  很多人對稻盛和夫先生所創立的阿米巴經營有興趣,也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在學習和探索相類似的經營模式,有了對阿米巴經營的認識基礎,再看企業文化,就會有更深層的理解。阿米巴經營是一套管理系統,它與經營的所有領域密切相關,如組織、流程、供應鏈、會計核算、精益管理、績效管理、以及企業文化。
  • 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從文化名媛到顛沛流離的一生
    千古無數文人墨客,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了數不清的筆墨,組成了我國聞名天下的燦爛文化。我國從早期宗法制度,或者更早時期就產生了重男輕女思想,歷史在不斷更替,但基本所有古代朝代對女子都比較嚴苛,女子為官更是少數,女子能讀書寫字稍微容易點,但想要成為一代才女,更是不容易。
  • 以我七分情,候你三分意;假意真情最難分,只作逢場戲
    千古情,情千古,遇到你,在風花雪月的年紀。而所有波翻浪滾的情緒,終隨著你的落幕而不再開啟。以我七分情,候你三分意。你的故事,反覆上演,卻不再需要結局。假意真情最難分,只作逢場戲。昨天已成為歷史,已在安然遠去的路上,反覆聆聽,亦不再需要喚起。——皛玊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