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在王府井大街南口東側路北,沿著東安長街直至東單北大街南口西,20世紀90年代曾經是一條長長的街心花園。花園北側有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兒童影院、東單郵局等建築,現在已被一組稱為東方廣場的龐大現代建築群所取代。然而誰能想到在現代而時尚的東方廣場下面埋藏著古人類活動的遺址。
其實北京的城市中心地帶,在距離1929年發現的北京房山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50公裡處的王府井及周邊地區,也曾多次發現古動物化石和古人類活動遺址。
1955年,在北京飯店工地地面下10米砂層中,發現處於人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更新世晚期德永象臼齒化石。
1973年在東二環建國門地鐵施工時發現同時期的赤鹿、象門齒化石。
1996年12月,正在北京大學讀研究生的嶽昇陽,來到了位於王府井大街南口的東方廣場工地,一條黑色的碳跡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隨後對周圍的發掘中,又發現了動物的碎片和被人類打擊過的碎石片。經過中國科學院專家的鑑定,該地為距今1.5-2.6萬年前的、距地面12米深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經過8個月的發掘,在2000平米的遺址面積內,在上下相距深度約1米的文化層中,出土了2000多件珍貴的文化遺物,其中包括黑色炭跡、碎骨化石、石核、石片、刮削器、加工石器剩下的碎屑及燒骨等石製品、骨製品、用火標本和赤鐵礦。
官方的宣傳單上最後是這樣敘述的:
「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文物,展示首都北京悠久的文化歷史,東城區人民政府和李嘉誠先生,共同投資興建了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並於2001年12月28日-遺址發現五周年之際正式對社會公眾開放。」
看來英國爵士李先生還投身文物遺產保護工作了!
其重要價值主要在兩個「首次」上:
第一,它是世界上首次在一個國家的首都中心區發現的舊石器文化遺址;
第二,該遺址記錄了舊石器時代人類在北京平原地區的活動,這在以山區發掘為主的北京舊石器考古發現中尚屬首次。
可以判定,生活在這裡的先人們,已經從洞穴走到平原,他們會用火,吃熟食,會製造工具。
觀眾視角:
博物館位於東方廣場的地下三層,在地鐵1號線與東方廣場的連接處。
門口有個類似接待臺的售票處,票價10元。
周一至周日的10點-17點開放。免票範圍比較寬泛。
整個博物館呈「n」字形,分三個展區和一個文化介紹區。
左手入口進去首先是第一展區:文化初啟。
長方形小廳裡陳列的是部分出土的文物和化石。四周牆壁上是一些文化背景介紹,以及遺址發掘的現場照片和過程。
最裡面的一個單獨的玻璃柜子裡陳列著一個骨片,上面有人類刻劃的痕跡。
還有一塊被標註「赤鐵礦」的石塊,這也被視為古人類已經出現祭祀現象的遺物。
最裡面是第二展廳:山河家園。
正方形的展廳四周是古人類的生活還原模型。中間的地上是用36塊玻璃覆蓋的,大概50平米的遺址還原區。
下面是1997年按照分布將遺址切塊,運到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暫存,並於2001年運回到這裡還原的遺址。
第三展廳為:時光流轉。
就是一個兩側為液晶屏的通道,屏幕裡播放的是3D動畫。
出口處還有一個小廳,是「北京遠古文化遺址」的介紹區,裡面除了圖文說明,還有一個櫥櫃,展示了一些史前文化的模型。
至此,整個博物館就逛完了!
說實話,如果不是痴迷石器文化的,真的沒有必要來了!
交通便利:4星;市中心的中心了,開車可以停在東方廣場地下停車場(就是貴些),坐地鐵更方便,出了地鐵天安門東站就是。
場館設施:3星;有宣傳冊,無衛生間,無飲用水,無座椅(其實也不需要,最長也就30分鐘搞定)。
館藏價值:1星;動物化石就算是好的了,還有一些疑似古人類生活的遺蹟。對於10元的門票不值。如果是老人帶著孩子,沒事兒溜溜還行。
服務水平:2星;整個展區見不到一個人,倒是清淨。
推薦指數:1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