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巴人先民們就世世代代在重慶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獨特的巴文化。而在巴人之前,重慶地區早期的人類活動又在哪些區域?他們又是如何生活的呢?22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發布了《重慶古遺址地圖(史前篇)》(以下簡稱《地圖》)。《地圖》顯示,重慶發現的史前遺址包括龍骨坡遺址、中壩遺址、馬王場遺址、大溪遺址等。
重慶史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
人類在地球上的遺蹟分為兩類,一類是人自身骨骼化石的遺存;另一類是人類行為遺蹟的遺存,包括人類居址、活動遺蹟、勞動工具及其文化遺物等。根據目前對重慶人類遺址的科考,重慶地區史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代表性古人類是「巫山人」,結束於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時代末葉,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
而重慶地區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動物化石皆屬「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反映了一種溫暖溼潤、草木蔥鬱的生態環境,這種環境很適合靈長類和人類生存居住。重慶境內目前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主要有豐都高家鎮、煙墩堡、奉節藕塘、萬州大地坪和忠縣烏楊等地,還有以銅梁文化為代表的晚期階段,分布於涪江和沱江流域,以及九龍坡桃花溪、大渡口馬王場、合川小河鄉等。
到了新石器時代,以長江三峽為中心地區,在瞿塘峽以東大體屬鄂西地區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系統,主要分布在巫山大溪、江東嘴;瞿塘峽以西的渝東地區屬玉溪一期文化、哨棚嘴文化、老關廟文化系統,主要分布在忠縣井溝遺址群、中壩遺址等地。
馬王場遺址是主城遠古人類最早活動的地方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查看地圖發現,重慶史前古遺址包括:更新世的龍骨坡遺址、中更新世晚期的鹽井溝古生物化石遺址、舊石器時代的高家鎮遺址、舊石器時代的煙墩堡遺址、舊石器時代的馬王場遺址、舊石器時代的玉米洞遺址、舊石器時代的興隆洞遺址、新石器時代的玉溪遺址、新石器時代的大溪遺址、新石器至漢的井溝遺址、新石器至漢的中壩遺址、新石器至商周的筆山壩遺址、新石器至宋的猴清廟遺址、新石器至宋的武陵遺址群、新石器、商周、漢、唐宋、明清的漢東城遺址。
龍骨坡遺址出圖的化石
其中,龍骨坡遺址是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就是巫山龍骨坡洞穴中發現的人類化石和石器。該洞穴位於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標高830米的山原期夷平面下,根據古地磁測定,化石的層位為距今204萬—201萬年。1996年,龍骨坡遺址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壩遺址位於重慶市於忠縣境內,這裡的文化堆積層厚達12.5米,歷經了新石器時代、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南朝、唐、宋、元、明、清,完整地展現了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位列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也被譽為三峽庫區最具價值的古文化遺址。
在馬王場遺址出土的石器
馬王場遺址則是主城遠古人類最早的活動地方。在馬王場遺址出土的石器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1987年出土的舊石器時代手斧。它的存在證明,80萬年—100萬年前,馬王場是重慶主城遠古人類最早的活動地方,也讓重慶主城遠古人類發展的歷史得以跨越式提前。
大溪遺址
大溪遺址位於長江瞿塘峽南側,在長江中遊及其支流的沿岸也發現有同類型的文化遺存,所以考古學界將其統稱為「大溪文化」。遺址內發現有為數眾多的房址、墓葬等遺蹟,並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遺物。大溪文化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都是新石器時期不同類型的重要文化遺存,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交流影響的因素。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羅薛梅 實習生 張未 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