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原來在這裡!

2020-12-03 騰訊網

三水區白坭鎮東南約6公裡的西江和北江交匯處,有一個曾經盛極一時而又影響久遠的三水人類文明發源地——銀洲貝丘遺址。

將歷史向前倒推4000年,三水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耕耘打魚,手工制陶,甚至磨製出裝飾用的玉玦。潮水日復一日翻湧向岸邊,遙遠的煙火氣息堆積留下一個時代的烙印。

銀洲貝丘遺址是迄今為止三水最早發現人類活動的地方,堪稱三水人類文明發源地。隨著遺址上一件件文物被發掘出土,那些在歷史的洪流中,被塵封了數千年的珠江三角洲史前歷史,又一次鮮活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一座小山崗跨越四千年

夏日時分,走進位於白坭鎮周村村委會銀洲村的銀洲貝丘遺址,眼前所見是一個高度約15米的橢圓形山崗,當地村民稱為豆兵崗。

小山崗面積近4萬平方米,樹林茂密,雜草遍地,與一般的農村山地相差無幾。在山腳處,矗立著一塊寫著「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這讓人將它和銀洲貝丘遺址聯繫起來。

小山崗山腳處,矗立著「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石碑。/佛山日報資料圖片

在考古學上,貝丘是古代人類居住遺址之一。古代人類將水產資源作為主要生活利用對象,食用貝類後遺棄,時間久了就會形成一層層的貝殼堆積,由此稱為貝丘遺址。

據《三水縣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記載,銀洲貝丘遺址是在1983年6月文物普查時發現的,1991年底廣東省文物考古隊進行首次試掘。1992年至1995年,北京大學考古系、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水博物館組成的考古隊又對銀洲貝丘遺址進行了三次發掘。

銀洲貝丘遺址第三次發掘現場。

鮮為人知的是,上世紀90年代初對銀洲貝丘遺址的發掘,緣起1989年在珠海的一次學術研討會。當時,考古學界想對珠三角地區新石器至青銅時期的遺址進行總結,考慮到三水處於西江、北江、綏江三江匯流之地,河網密布,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北京大學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選定銀洲貝丘遺址作為重點發掘目標,合作開展「珠江三角洲史前貝丘遺址研究」項目,就此拉開了銀洲貝丘遺址的考古序幕。

「當年的發掘頗為轟動。」三水博物館的老文物工作者麥海曾參與銀洲貝丘遺址的考古發掘。他回憶道,當時吸引了包括北大考古系、中科院考古所、故宮博物院等國內多家頂級考古單位專家的參與。

銀洲貝丘遺址的發掘面積近1000平方米,發現不少墓葬、柱坑、灰坑和一批較完整的房基遺蹟,還原了貝殼區、墓葬區、居住區等功能分區,說明當時先民會用火,還會建造房屋抵禦嚴寒和野獸的侵襲。該遺址還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木器等,其中陶器三足鼎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首次發現。

新石器時代三足陶鼎。

據考古專家分析,銀洲貝丘遺址的年代大約在距今4200年前到3800年前之間,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它是目前可知的三水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也是珠三角最重要的貝丘遺址之一,其發掘不僅進一步完善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史前文化的考古編年,也讓人們對該遺址的聚落布局有了初步了解。

2002年7月,銀洲貝丘遺址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三水先民見證環境變遷

銀洲貝丘遺址遍布豆兵崗崗頂和崗坡,並一直延伸到坡下平地。多年的發掘研究,考古專家不僅發掘出大量的人類居住生活留下來的遺蹟和遺物,還分析出三水先民的生活可能存在早、中、晚多個階段。

最早階段,先民居住的位置以崗頂為中心,稍靠斜坡分布,留下的遺蹟被後代破壞嚴重,只剩下少量地層和零星的房屋柱洞。這時期的墓葬墓壙規模較大且深,多數有隨葬品,分布範圍較大,墓葬排列稀疏。

中期是銀洲貝丘遺址比較繁榮的階段,新建房屋出現在崗坡的東部和西部,留有大量灰坑和柱洞。崗頂和崗西南坡則出現大量連續埋葬的墓葬,窄長較淺,揭開表土後即露隨葬品、骨架,隨葬品少,墓葬有成組分布的特點,似乎代表不同的家族。

新石器時代穿孔骨器。

到了晚期,先民的遺蹟主要位於崗下的魚塘附近。據分析,先民居住地由高處向低處走的傾向,可能與周邊泥沙沉積,海岸線向後退有關,周邊地貌逐漸從河流入海口地貌,變成湖泊縱橫的三角洲平原地貌。

銀洲貝丘遺址上發掘的大量堆積貝殼,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三水環境變遷的觀點。

麥海介紹,當時的人類主要靠撿拾貝類、捕魚和打獵為生。而在遺址較早期的堆積貝殼中,文蛤的數量較多,後來漸漸變成了以蜆為主,到了晚期又發現石螺數量較多。從這幾種貝類的生態特徵看,文蛤需要生存在含鹽度較高的水環境中,蜆對淡水的需求較文蛤高,而石螺只能生存於淡水之中。

一定時間內,人類食用後廢棄的貝殼不同,文蛤數量減少、河蜆和田螺數量增多,或能反映出古代人類生活於此地開始,到廢棄這個地方為止,海水有一個較大範圍的後退過程,周圍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破譯三水史前生活密碼

4000年歲月如流水汩汩而去,銀洲貝丘遺址已難覓當年的蹤跡,但它並沒有被人們遺忘。

在三水博物館展廳裡,人們用實景模型來還原銀洲貝丘遺址居民生活模擬場景:陶罐、陶豆、陶釜等一應俱全,男男女女有的生火煮食,有的打獵,而他們都穿上了簡短的衣物。

三水區博物館內銀洲貝丘遺址居民生活模擬場景。/佛山日報資料圖片

這樣的場景設計很接近歷史真實。在銀洲貝丘遺址的考古工作中,專家發現了數量不少的陶紡輪,這就是有力的證據。陶紡輪為泥質陶,圓臺形,中間穿一圓孔,底部比頂部寬,剖面呈圓角梯形。如其中一個陶紡輪為米黃色,器體扁薄,底部有對稱的四道彎月形刻畫紋,頂部寬3.3釐米,底部寬4.1釐米,厚0.7釐米。

既然有了工具,可以想像,當時人類開始學習紡織,並製作保暖的衣物,儘管並不知道他們當時紡織用的是什麼材料,據推測有可能是動物的皮毛,有可能是樹木的細纖維等。

陶器,是銀洲貝丘遺址出土的大宗。但是,當時出土的大多是陶器碎片,經過清洗分類後,三水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寫上了文字,相當於給陶器碎片標上了身份。如「92SDTE8N1h8」,意味著這批陶片是1992年發現的,S指的就是三水,D是發現的地點豆兵崗,T指的是考古術語「探方」,E8N1指的是方位,東南方位,而h指的是考古術語「灰坑」。

通過修復完成的釜、豆、罐、鼎等陶器,人們可以窺探當時珠三角史前人類的生活模式:將捕撈的魚、撿拾的貝殼、捕獵到的動物、採集的野菜等,放進陶釜中煮熟,享受到更好的味道;暫時吃不完的食物可以放進陶豆或陶罐中儲藏;在製作陶器時,先民不僅關心實用功能,也賦予器形和紋飾等。

新石器時代圈足罐。

在銀洲貝丘遺址中發現的大量文物也包括石器,如錛、鑿、鏃、環、串珠,質料主要有板巖、砂巖和頁巖,也有霏細巖。此外,遺址還出土了玉玦,彰顯出先民對美的追求。

銀洲貝丘遺址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白玉玦。

其中,有一個玉玦內徑4.4CM,外徑7.1CM,一側有一缺口,厚薄均勻,材質細膩,呈碧綠色,材質、做工十分精良,價值不菲。當時,人類還未進入刀耕火種的年代,主要的生產生活工具是石器。而玉的硬度很大,他們能加工出如此精美的玉器,實在讓人讚嘆。

山水相連,海澤萬川。銀洲貝丘遺址,是繁華後的滄桑,也是輝煌過的榮耀。當風沙漫過歲月,博物館裡的件件文物成為無聲的提醒——那片遺存千年的山崗之上,曾站著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文 | 佛山日報記者陳玲玲

圖| 三水區博物館提供(除署名外)

編輯 | 官文婷

好文!必須在看

相關焦點

  • 重慶史前遺址大總結 主城遠古人類最早的活動地方原來是這裡
    而在巴人之前,重慶地區早期的人類活動又在哪些區域?他們又是如何生活的呢?22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發布了《重慶古遺址地圖(史前篇)》(以下簡稱《地圖》)。《地圖》顯示,重慶發現的史前遺址包括龍骨坡遺址、中壩遺址、馬王場遺址、大溪遺址等。
  • 中國最早出現人類的地方
    世界上關於人類是如何來的,有著眾多的神話傳說,有西方的上帝造人說,也有中國的女媧造人說,同樣的,關於人類起源的眾多觀點中,流傳最為廣泛的就是人類自然進化學說,即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那麼大家知道中國最早出現人類的地方在哪裡嗎?
  • 中國最早出現人類的地方
    世界上關於人類是如何來的,有著眾多的神話傳說,有西方的上帝造人說,也有中國的女媧造人說,同樣的,關於人類起源的眾多觀點中,流傳最為廣泛的就是人類自然進化學說,即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那麼大家知道中國最早出現人類的地方在哪裡嗎?
  • 廣東三水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 距今最早6500萬年
    廣東三水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 距今最早6500萬年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生王敏近日表示,宋洪輝去年在三水發現的一塊鳥類化石為三水首次在古近紀地層發現的鳥類化石。  應邀宴飲卻發現化石  據記者了解到,去年2月11日晚,46歲的廣州市民宋洪輝應邀到南海黃岐宴飲,但作為一名化石愛好者,他決定與兒子先到三水採集化石。
  • 這裡是溫州市區發現人類活動最早的地方
    這裡是新石器時代的甌地先民遺址。2013年5月,曹灣山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曹灣山遺址是屬於好川文化晚期的一處聚落遺址,有4個相互疊壓的文化層,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2002年11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溫州市文物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三家單位聯合對遺址進行發掘。曹灣山遺址出土文物。嶼兒山遺址,位於藤橋鎮上寺西村北部。
  • 三水健力寶拆遷3年多,現在變成怎麼樣了?住這裡的人要笑上天了!
    三水健力寶拆遷3年多,現在變成怎麼樣了?住這裡的人要笑上天了!帶你看看三水這裡!』 行走在健力寶南路 感覺一眨眼,許多地方都變了
  • 發現佛山|六祖與三水有何因緣?
    史料記載,寶月堂始建於唐朝龍朔元年(661年)以前,至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是三水現存年代最久遠的古蹟。不少三水文史學者考究認為,這是六祖在三水期間駐錫時間最長的寺廟,也是佛山現存唯一留有六祖蹤跡的文物古蹟。歷代《三水縣誌》皆載,六祖曾在三水傳經誦佛,其間有三處聖蹤遺存:西南街後的和光寺、大南山的龍巖寺以及寶月堂。
  • 爭「鮮」鬥「魚」,三水這場美食爭霸賽真有味道
    活動現場,清洗、翻炒、蒸煮……廚師們在後廚忙碌,爭取在規定時間內,將三水三江河鮮這一主材的味道發揮到極致。每個參賽菜式份量為兩份,一份放在大眾區域展示,市民可進行品嘗,另一份提供給專家評委試食。/佛山日報記者盧麗華攝剛剛品嘗完河鮮的市民張女士說:「『金湯河蚌鮮蓮燴』這道菜色香味俱全,擺盤有創意,魚肉鮮美,讓人食慾大開。」本次比賽是「灣區之源 長壽勝地」——2020三水旅遊文化周暨鄉村振興巡禮活動之一。為發掘優秀的河鮮烹飪廚師,12月5日,活動公開招募參賽隊伍。12月14日至12月20日進行線上投票評選。
  • 三水何時誕生首個百億企業?
    中國(三水)國際水都飲料食品基地。    北汽福田生產線。三水培育重點骨幹企業認定工作自2014年開始實行動態管理,每年年終評定一次,被認定合格的企業將享受年度優惠政策。據三水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統計,目前全區經認定的區級骨幹企業有32家,企業所在的行業類別和三水各主導產業一致。
  • 張海消失後 三水政府、健力寶集團異常低調(圖)
    26日一早,記者便搭乘最早一班飛機抵達廣州,開始了在三水佛山兩地兩天兩夜的尋訪。據了解,與張海同時被拘留的還有健力寶集團原投資管理部總經理曹庭武、原投資管理部投資總監郭建函,而張海的合伙人祝維沙在北京也被佛山警方帶走。對此,三水政府和健力寶集團異常低調。
  • 三水盆地首次發現奇蹄目動物化石
    該物種大約在距今4800萬至5000萬年之間生存,在三水盆地乃至廣東省尚屬首次發現。   前日,記者跟隨地質和古生物專家張顯球一行來到化石新發現的地點考察。   三水盆地再現哺乳類化石   去年9月下旬,在連續的大雨之後,化石愛好者趙燦輝又前往南海獅山,尋找化石遺蹟。
  • 這裡是國內日落最晚日出最早的地方,網友:夜貓子的天堂
    這裡是國內日落最晚日出最早的地方,網友:夜貓子的天堂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成為了現在人們釋放壓力放鬆心情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在我國隨著國土的遼闊,相信也有很多的旅遊風景區了。因為每個旅遊風景區都有著他獨特的風俗和文化。
  • 湖南已知最早人類生活的地方,在哪裡?出土了哪些國寶?
    湖南如今有近七千萬人口,說句實話,絕大多數的祖籍,並不是在這裡。比如,我們姓蔣的,先人姓姬名伯齡,周朝王族,封於蔣國,其後人以國為姓。之後自河南遷往全國各地。除了一個地方的知曉率,可能高一點。哪裡呢?就是常德津市。
  • 三水時代雲圖怎麼樣?在三水6字頭買時代雲圖後不後悔?
    其花都地處廣州空港經濟圈核心地區,三水南山離花都最近,受益無窮;僅40分鐘車程,即將承接花都外溢產業;加快南山經濟發展承接其外溢種種需求,前景不可限量。時代中國品牌,值得你擁有!!教育資源配備:5分鐘車程內有佛山市萌茵實驗學校、南山實驗幼兒園逕口中心小學。
  • 工地驚現十多種貝殼化石,再證六千年前三水能看海!
    和在工地巖芯的小貝殼不同,這些牡蠣殼個頭較大,直徑有七八釐米,個別達到十釐米。趙燦輝說,這些牡蠣殼和江邊的石頭「長」在一起,不像人為傾倒。「牡蠣生活在海邊,為什麼會出現在三水?」其中,腹足類至少有八九個屬,包括小旋螺、長土蝸、雕飾擬沼螺、散頭狹口螺、帆螺、類似銀足螺等。雙殼類有兩類,一類是籃蜆,另一類未定。此外,這些化石還包括至少六種介形蟲微體化石,以及有孔蟲化石。「這些化石在當地是新發現。」張顯球說,這些化石在三水農科所東邊的工地發現,他還專門到發現地點進行考察。「有孔蟲等化石屬於海相化石,與海水關係密切,有海水的地方才有它。」
  • 柳葉刀:新冠最早人傳人的地方在這裡,而非武漢
    論文作者表示,他們團隊歡迎學術討論,只有經過嚴謹的討論才有可能實現驗證或證偽。01.新冠可能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傳播?據環球時報援引媒體報導,研究團隊稱,由於追蹤冠狀病毒株起源的傳統方法——系統發育分析法——不起作用,他們使用了一種新方法,只計算每個病毒株中的突變數。
  • 三水消費券今天24時到期,約飯嗎?下一步三水將...
    此次商家名單除了西南、雲東海你心心念念的白坭、樂平蘆苞、大塘、南山全都有三水還將結合全省2020年汽車下鄉家電下鄉專項行動的開展進一步激發實物消費潛力市民使用三水消費券進行抵扣。三水區發展和改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三水消費券適用範圍定為餐飲、旅遊酒店等行業,提振從業者信心。在政府派發消費券的基礎上,不少商圈、景點等疊加「折上折」活動,有效激活消費市場活力。店家在展板寫上「支持消費券買單」,提醒消費者使用消費券抵扣。「消費券讓消費者享受真正的實惠,也給了經營者實實在在的幫助。」
  • 封開,嶺南最早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圖)
    封開,嶺南最早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圖)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它自古以來成為商貿、文化的交會點,有「兩廣門戶」之稱;1989年在封開縣垌中巖洞內發現的人類牙化石證明,垌中巖人是目前嶺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統一意嶺南後,在封開設廣信郡,封開成為嶺南地區最早的首府……  專家考證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後,一致認為,封開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有著「嶺南文化古都」的歷史地位。
  • 健力寶接管事件爆出預謀論 三水政府早有策劃?
    發送GP到6666 隨時隨地查行情    收購方董事稱,三水政府選擇12月6日宣布接管是「早有策劃」  健力寶的事情似乎總是給人以「雲山霧罩」的感覺。昨天,匯中天恆董事徐女士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這個結果其實對方(三水區政府)早就策劃好了,根本就是有預謀的。」她強調說,「對方之所以刻意選擇12月6日開會宣布接管,就是因為這一天我們的原材料採購已經全部到位,而且到7日凌晨就已經有4.5萬箱健力寶罐裝飲料下線送入物流倉庫。」  負8個億怎麼辦?
  • 廣東發現大量白堊紀時期恐龍化石 恐龍為何偏愛這裡?
    除了佛山三水以及日前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大瀝,其實河源、南雄等地都是恐龍化石發現的「大戶」,這些化石大多也屬於白堊紀晚期。為什麼當時的廣東會成為恐龍最愛的安家之地呢?原來,白堊紀中晚期氣候普遍高溫、乾旱,隨恐龍化石一道出土的紅砂巖就是佐證之一。「高溫下,鐵發生化學反應會變成紅色。」佛山地質局總工程師劉建雄說。然而也有例外。